余亮:平行宇宙来信,清华男生浴室身体规训研究

来源:观察者网

2014-09-26 10:10

余亮

余亮作者

资深情怀党,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助理

周五又到了。小伙伴们,浪费了一个星期的人生,周末不该好好学习一下吗?今天给大家推荐一篇论文,来自半人马座阿尔法星系第四行星平行宇宙。在该星球的东经116.33°北纬40.0°也有一个叫做清华大学的地方。那里一位学子写下了一篇超异流论文,用福柯大神的微观权力理论研究清华大学公共浴室对人类身体的“规训”,令人醍醐灌顶,有若天启。

这场研究不一般。作者作为来自文明程度远高于我们的星球物种,动用全部心力对男生浴室进行了多次“田野调查”,来看看这段文字:

“10月30日的田野笔记说明了这一点:人很多啊,整个浴室已经爆满了。无奈,只好排队了。这滋味真不好受啊。衣服都脱了,还得站在浴室门口等位置。眼睛还得盯着各个喷头,准备接班。我真的不想站在那。因为站在那,你会感觉很尴尬。在澡堂里,只有喷头下才能让你有安全感。因为我会觉得我变成了一个另类,似乎所有的人都在看你,因为只有你站在那里等。所以这个感觉很不好。喷头下的空间似乎有某种魔法,你站过去,紧张感就消失了。因为你已经找到自己的位置。但其实说真的,站在喷头下与站在过道上等没有太多区别,反正你的身体也暴露了,站在过道与喷头下暴露程度是一样的。可是心理上就是有不同。(2006年10月30日田野笔记)”

注意,这绝不是一般的心理描写,也不是网上曾经流传过的“女生洗澡”、“男生洗澡”之类意淫文字,这是在福柯理论指导下对人的主体运作机制进行的深刻反思。小伙伴们只是感到奇怪,在浴室里如何采集“田野笔记”呢?纸笔肯定不行,平行宇宙人类肯定有高科技的防水记录仪啊!不知道有没有平行空间女生浴室的田野调查呢?

别想歪了,我们还是来看看这位无名作者的深刻问题意识:

“通过对于清华大学公共澡堂的田野研究,综合过往的清华的史料,发现了两个有意思的问题。第一,淋浴式的浴室空间在清华学堂(清华大学的前身)设立之初就被引入了清华,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淋浴的制度和空间就被确立下来了,并且时至今日,除了洗浴空间的增加与设备的更新,也基本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2006年5月,清华为了响应党中央关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决议,在公共浴室引入IC卡刷卡制度。,其设立这样的公共洗浴空间与制度的理念是什么?同时这样的制度和空间是如何规训学生的身体的?第二,清华大学的公共浴室与欧美的公共淋浴间不同,最显著之处在于是否有格间?通常来说,欧美的公共淋浴间都有格间把不同的入浴者隔开,这与福柯关于现代社会的论述是并行不悖的。但是为什么在中国的许多大学里(以清华为代表),公共淋浴间不设立格间,所有的人赤裸相对?”

接下来,作者运用福柯的知识考古学,翻阅清华早期校刊,查询当初与建造公共浴室有关的“话语”,又运用福柯的微观控制、全景敞视监狱、公共空间与私密空间辩证法等新锐方法研究浴室的每个细节,从IC卡的控制功能到浴室结构。还生动地通过两个男生在浴室里吹口哨的故事演绎了公、私空间的互动与自我规训的生成。来看下:

“有意思的是,在淋浴间里,小Z洗着洗着就开始吹口哨,吹着吹着,又有一个哥们开始跟着吹。然后整个洗浴间弥漫着口哨声。这两个哥们有点若无旁人的味道。回来以后,我问小Z,为什么要吹口哨?他说:‘当时热水一下来,很舒服。不由自主地陶醉了。心情舒畅,因此就吹了一首歌。然后想不到另一个人也吹起来了。看来是我带的头呢。’(2006年12月8日田野笔记)吹口哨源于自我陶醉于私人的空间之中,忘记了周围的存在。而另外一个人吹起来肯定是听到了小Z的口哨声,因此有了反应,这又是一个公共空间中发生的典型事件。”

这就是半人马座的气势!

哦,不能再剧透了,最后看看结论:

“通过在清华公共浴室的田野调查并综合相关历史文献,笔者发现,在清华的公共浴室制度建立、发展、改革的背后,是对于身体效能,洗浴效率的最大追逐:一方面权力的支配通过精确的喷头位置以及水量、精确的计时系统不断得到了巩固;另一方面,肉体的‘效能’被不断激发出来。不管它将成为美国价值观的奴仆还是‘节约型’社会中有效率的公民,它都是通过权力规训的锻造品……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模糊了各自的边界,混合成了今天清华公共浴室的空间。 ”

只能说,太!高!大!上!了!看看最后的参考书目,好正规呢,全是我们这个世界也有的著作。

同志们,不要一看“权力”就以为这是公知们什么约束公权力之类的老生常谈,公知没几个真懂福柯的,有个喜欢谈“常识”的香港公知爱谈“话语拳”,胡扯水平比平行空间的这位同志差了100个梁文道。

我询问了我们来自清华的专栏作者唐绪回,他说,平行宇宙里的清华浴室与我们世界的清华浴室惊人吻合呢!看,在东区男浴室三层12间120个莲蓬头、西区男浴室二层269个莲蓬头之下,有多少清华男性(也未必都是纯男性)的肉体在自由地规训!

平行空间里的研究距离我们远吗?一点也不,正相反,对我们的世界有强烈的启示作用,我简单说几点:

1、对于我这种从小在钢铁厂公共浴室洗澡,并且在半个篮球场大浴池的洗脚水里学会游泳的人来说,对于农村每个周末跑镇上浴室里洗澡的村民来说,在浴室泡澡那是享受。但是随着城市化和中产阶级生活方式的扩张,习惯于居民楼私密空间居住,从小在家洗澡的宅男宅女们已经很难面对公共浴室里赤诚相对的场景。很多刚入校的学生都会惊叹,怎么可以赤身裸体在一起洗澡?这样的陌生化效果,促使我们反思公共浴室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发明的历史意义。(我这段话是不是也很高大上?)

2、平行宇宙的这位作者自身已然是一个被都市小资生活方式规训的主体,然后又被学院教育二次规(shang)训(hai),从什么公私空间、纪律规训、效率意识来认识公共洗浴。看,在他的澡堂里挤满了福柯、边沁、维迦雷罗、梁实秋、黄延复……不过他还漏了一些事情,比如在我们的世界,公共浴室已经被改造成一种都市休闲项目。在我家乡,洗浴中心延续工人浴室的传统,加以现代化改造,餐饮、娱乐、洗浴一条龙,过年时候排队比抢购iPhone还要长啊!这么说来,又可以运用鲍德里亚消费社会理论、吉登斯生活政治理论等等再对浴室研究一番呢!小伙伴们,谁来试试?不独此,还有公共厕所,公共餐厅,公共教室,都可以研究一下啊!写完了,可以通过观察者网传送门传给平行空间的小伙伴们,发起宇宙文科论文大赛呢!如有必要,我们也可以通过隐藏在我们办公室顶部的红岸大炮将信息轰向阿尔法星系,完全摧毁他们的浴室墙壁。

3、平行宇宙的写作方式与我们的文科生写作方式完全同步!不要小看学术训练,只有学术训练才可以把人送上SB与NB的十字路口。而现在耻笑这篇论文的外行汉们,还没有到达这个十字路口,虽然不会SB,虽然会嘲笑你SB,但也失去发展成NB的可能。不信,到读者评论里等着瞧~

刷刷手机,玩玩游戏,追追自由,骂骂自由,反反体制,爱爱体制,泡泡豆瓣,写写论文,我是文客……平行世界的小伙伴们,一起努力吧!

(感谢李楚悦同学收集、辨析来自不同平行宇宙的材料。)

翻页见来自神秘的半人马座阿尔法星系第四行星平行宇宙《清华公共澡堂的身体政治》一文:

 

 

 

 

 

清华公共澡堂的身体政治

作者:匿名(未见于国内期刊网站,因为我们无法查询宇宙论文数据库,故不知作者大名,希望可以联系我们呀)

关键词: 洗浴   福柯   身体   公共空间

作者通过对于清华大学公共澡堂的田野研究,综合过往的清华的史料,发现了两个有意思的问题。第一,淋浴式的浴室空间在清华学堂(清华大学的前身)设立之初就被引入了清华,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淋浴的制度和空间就被确立下来了,并且时至今日,除了洗浴空间的增加与设备的更新,也基本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2006年5月,清华为了响应党中央关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决议,在公共浴室引入IC卡刷卡制度。,其设立这样的公共洗浴空间与制度的理念是什么?同时这样的制度和空间是如何规训学生的身体的?第二,清华大学的公共浴室与欧美的公共淋浴间不同,最显著之处在于是否有格间? 通常来说,欧美的公共淋浴间都有格间把不同的入浴者隔开,这于福柯关于现代社会的论述是并行不悖的。但是为什么在中国的许多大学里(以清华为代表),公共淋浴间不设立格间,所有的人赤裸相对?

时间及水量的经济学:清华大学淋浴浴室的设立以及变革

1911年,清华大学的前身——“清华国立学堂”(Tsing Hua Imperial College)在美国政府退还清政府的“庚子赔款”支持下正式成立。建校的初衷是要培养留美预备生,即学生在清华学习的8年预备期中,不仅要做功课上的准备,同时还要熟悉美国的语言文字,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因此早期清华学堂从所教科目、建筑设施到校规校纪无不是仿效美国的教育模式。(黄延复,2001,Pp.13.)

有意思的是,在清华学堂设立之初,西式的淋浴式公共浴室也被作为先进的西洋文化引入到了清华。《清华周刊》第十九期(1914年11月3日)刊登了校方关于“增设浴室”的决定。同年第二十五期(1914年12月5日)上面刊登一则“浴室竣工”的新闻。当时的清华学生并没有洗浴的习惯,因此,学校经常需要设立规章惩罚,强制执行。据梁实秋先生(按:梁实秋于1915年入清华学校直至1923年)回忆说:

我读中学的时候,学校有洗澡的设备,虽是因陋就简,冷热水却甚充分。但是学校仍须严格规定,至少每三天必须洗澡一次。这规定比起汉律“吏五日得一休沐”意义大不相同。五日一休沐,是放假一天,沐不沐还不是在你自己。学校规定三日一洗澡是强迫性的,而且还有惩罚的办法,洗澡室备有签到簿,三次不洗澡者公布名单,仍不悛悔者则指定时间派员监视强制执行。以我所知,不洗澡而签名者大有人在,俨如伪造文书;从未见有名单公布,更未见有人在众目睽睽之下袒裼裸袒,法令徒成具文。(梁实秋,1993,Pp. 199-200)

可见虽然当时清华虽然有强迫洗澡的规定,但是还是有许多人想方设法逃避洗澡。正是因为学校的学生入学之前普遍没有洗澡的习惯,所以发表于1919年6月第五次临时增刊《清华周刊》上的一篇文章详细地介绍了淋浴的步骤以及注意事项:

(一)澡身须知

学生以热水浴为惟一澡身之法者,未知澡身之愉快也。

多数人所犯之谬误,为洗热水雨浴(即淋浴)经常时间。凡雨浴每次不得过五分钟。若用热水,则着衣外出易受寒。故热水浴后必继以冷水浴。

(二)如何洗澡——雨浴

一 以热水湿全身

二 用肥皂擦之

三 立雨浴下,使身上胞皂(肥皂)冲去。如需要时,可增加水之温度。

四 渐降低水之温度,终则水愈冷愈妙。


五 用干毛巾摩擦全身,至皮肤现红色而止,胸部尤宜用力擦。

六 着衣必迅速。

……

(四)勿

一 勿长时间之热水浴

二 勿忘洗冷水浴

三 勿忘以干毛巾摩擦全身,俟体上觉暖为止。

四 浴后或游泳后勿徘徊不着衣服

如遵守上列各条,则雨浴后或游泳后不致受寒。冷水雨浴及用干毛巾摩擦最为重要。未擦干身体前勿湿毛巾。

在接下来的近一个世纪时间里,淋浴的空间在中国的学校、企事业单位广泛推广。至今在清华大学,学生的洗澡问题主要通过淋浴公共浴室解决。清华大学现有两间学生浴室,分别分布在学校东区和西北区。东区男浴室有三层,每层设计有12间淋浴间,每个淋浴间安装有10个莲蓬头。东区男浴室平时只开一层,因此,可以供120人同时洗浴。(见12月6日田野笔记)西区男浴室共有两层,只开放第二层,可供269人同时洗浴。(见12月7日田野笔记)这几十年的浴室兴建情况,因为缺乏资料,难以言明。

在2006年5月之前,每个前来洗浴的学生需要买一张1元的澡票。交完澡票,就可在浴室中无时间限制地洗澡。2006年5月,清华大学为了响应党中央关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号召,发布了《关于我校学生浴室IC卡系统投运的通知》。通知的部分内容如下:

根据学校的统一安排,东区、北区两个公共浴室IC卡管理系统的投运工作正在积极准备中。目前准备工作进展顺利,预计于5月22日(周一)和5月29日(周一)即可分别开通。

1、使用浴室IC卡的意义

1)有利于建设节约型校园,可以节约宝贵的水资源;

2)减少校外人员无偿使用我校资源的情况;

3)浴室入口将采用刷卡式管理,避免闲杂人员混入。

2、浴室IC卡的价格

经校内收费及标准核定小组讨论通过,学生洗浴按0.1元/分钟收费,教职工、家属和临时人员洗浴按0.4元/分钟收费。

2005年我校洗浴成本平均每人次为4.32元。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的《北京高校物业管理服务及收费指导标准2006版》中对洗澡热水的定价为:材料费用(不包含人工费用)0.2元/10升。我校洗浴喷头最低每分钟出水5升以上,因此定价为0.1元/分钟。

3、浴室IC卡的使用方式

同学需刷卡后才能进入浴室。当同学刷卡时,浴室门口的刷卡设备可以显示出IC卡的余额。

同学进入浴室后,将IC卡插入喷头下的读卡设备。按动按钮,喷头开始喷水,同时计费开始。如需要暂停,则再按动按钮,计费停止。暂停的时间不设时限。洗浴计费时间以秒计算。

浴室IC卡仅限本人使用,不得转借他人。

可以知道,使用浴室IC卡的最重要功能是“控制”,即1)控制洗浴的人流,以及2)通过把洗浴用水与所花费用挂钩,用经济学手段控制用水量与洗浴时间。当然这样的做法是为了解决两个很实际的问题,其一为浴室财物失窃问题。通过控制外来人员进入浴室,来达到减轻浴室的盗窃发案率。其二为解决浴室用水量过大,学校供暖科长期入不敷出的问题。

那么,在实际情况中,这样一项刷卡制度究竟是如何作用于每一个“被规训”的身体上的?

在浴室的参与观察中,笔者发现,在刷卡制度下,以往不太为大家所注意的“时间”变得明晰且备受关注。每一个单位“时间”都是与一定额的金钱所紧密联系起来的。显示屏上所显示的金额与莲蓬头中所留出的水流相互关联,跳动的数字似乎总在催促人快点洗完。每次关停水流,我都会去留意一下剩余的金额。以2006年12月6日田野笔记为例:

我选了个没人的喷头,把洗浴用品放到架子上。我把卡插入机器,上面显示我还剩3.91元。机器上写着“节约用水,利国利民”几个字。我按动按钮,水哗哗从喷头喷出。因为有了计时器,所以我不知不觉对于显示器上跳动的数字格外关心。清华洗澡是按照时间计费的,一分钟为0.10元,以每6秒为单位扣除0.01元。第一步是打湿头发与身体,我用了一分钟。上面的显示数值是2.81元。接着打洗头膏。然后用了5分钟冲洗。接着停水,给身上打上浴液。又用了8分钟冲洗。这个澡算洗好了。(2006年12月6日田野笔记)

这样的结果是,洗浴者就会倾向于把每一滴水用在清理污垢上,而不是去享受热水的抚摸。洗浴变得功利性、目标性更强。这样的洗浴强调用最少的水和时间达到最好的清洁效果。

另外,浴室的制度是进门和出门都得刷卡。以往检查证件以及收澡票的工作都是由人来完成,在设立的IC卡制度以后,洗浴者进入浴室与出浴室都是由机器进行验卡。工作人员并不直接和洗浴者打交道,仅仅在入浴者不明白洗浴插卡的步骤时才上前给予指点。(见2006年12月7日田野笔记)这项制度的好处是,虽然制度设立之初会需要花很多时间让大家明白并且习惯新系统的运作,但是一旦入浴者习惯这个制度,他们便会自觉地进门刷卡,出门刷卡。只用机器便可以很方便地简省了许多人工。

为什么,清华学校在设立浴室之初要兴师动众地订立校规,强制学生洗澡?并且还要在校刊上强调洗澡的方法与注意事项?另外引入刷卡制度背后的逻辑是什么?本文拟借助福柯对于“身体规训”的分析对于这个现象做一个解释。

公共淋浴间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呢?根据乔治·维迦雷罗(George Vigarello)对于西方洗浴史的研究,19世纪中期开始,一种针对穷人(包括士兵、工人以及寄宿学校的学生)的“卫生”法则开始普遍被人提及。“对于穷人——也就是绝大部分从不洗澡的工人——而言……他们会丧失许多‘能量’和‘活力’。”(乔治·维迦雷罗,2005,Pp.259)19世纪下半叶,一种新的洗浴方式——公共淋浴,开始出现在军队、监狱继而寄宿学校。由于传统的洗浴方式太费水,“只有限制沐浴持续时间和用水量来让尽可能多的人有沐浴机会……大众卫生不得不借助面向大多数人的公共浴室,这样,对公共浴室的空间布局和设施配备就有特殊要求。”(乔治·维迦雷罗, 2005,Pp. 259)

 

 

 

 

 

1860年,普鲁士军队首先采用了集体淋浴的方式。“这种沐浴方式能大大增强清洁行为的整齐性、纪律性,并推动统一的集体行动。”(乔治·维迦雷罗, 2005, Pp. 260)1880年,一格格的淋浴间盛行起来,许多监狱明文规定犯人的洗浴频率:冬季每月一次,夏季每月两次。渐渐地这些规定从军队扩展到寄宿学校,到了20世纪初,已被大众广泛采用。

乔治·维迦雷罗总结道:“一种‘大众化’的私密沐浴空间出现了。但它只是简单的几何建筑,是精简的、可改建的。它的外形普通、朴实无华。惟一的亮点就在于对水量的控制。”(乔治·维迦雷罗, 2005,Pp. 262)

清华学校当年引入淋浴间制度,初衷之一是对于美国学校制度的照搬。与当年分格浴室在法国第一次出现时类似,清华初期的洗浴制度强调也是通过对于水量的控制,提高身体的效率,并将纪律铭刻于身体之上。对于水量的控制,其实也就是对于时间的控制:水量的控制是通过限制持续洗浴的时间以及单位时间喷头的出水量而实现。在新近引入的刷卡制度下,计费系统也特别地把时间因素凸显了出来。效率,一直是公共浴室制度所强调的目标。如何理解这个现象呢?福柯在《规训与惩罚》中写道:

纪律则安排了一种积极的机制。它提出了在理论上时间可以不断强化使用的原则,更确切地说是榨取而不是使用。……这意味着人们应该竭力强化对每一短暂时刻的使用,似乎每一片刻的时间都是用之不竭的,似乎通过一种更细致的内在安排,人们就能逼近一个使人保持最高速和最大效率的理想极限。(福柯,2003,Pp.174)

在不断强调效率与极限的背后,深藏着权力的逻辑,福柯指出:

分散的时间被聚积起来,从而能够产生一种收益,并使可能溜走的时间得到控制。权力被明确地直接用于时间。权力保证了对时间的控制和使用。(福柯,2003,Pp. 180)

权力通过学校制度渗透到每个被规训的学生身体之上。“纪律的历史环境是,当时产生了一种支配人体的技术,其目标不是增加人体的技能,而不是强化对人体的征服,而是要建立一种关系,要通过这种机制本身来使人体在变得更有用时也变得更顺从,后者因更顺从而变得更有用。……这样,纪律就制造出驯服的、训练有素的肉体,‘驯顺’的肉体。……总之,它使体能脱离了肉体。……规训强制在肉体中建立了能力增强与支配加剧之间的聚敛关系。”(福柯,2003, Pp.156)学校制度(以本文讨论的淋浴制度为例)通过纪律制造出了“驯顺”的肉体,并且把“体能”、“能力”分离了出来。正如福柯所指出的,“纪律越来越成为造就有用人才的技术”(福柯,2003,Pp. 237)。在法国在大革命之初所制定的教育目标是增强发展体魄,培养儿童准备在将来从事某种机械工作。类似地,清华早期的目标是培养中国未来的领袖,而这些未来的领袖,必须是能够被美国的一整套价值观所驯服的。一方面,肉体的“能力”被纪律所激发出来,这些能力(这些能力为清华学生日后留学美国作准备),在同意退还赔款兴建清华的美国人看来,正是的管理中国的未来领袖所应当具备的。另一方面,通过这些“微观权力”的运作,对于肉体的支配也得到了加强。近日实行的刷卡制度产生的效果也十分地类似:首先,IC卡制正在造就出“驯顺的肉体”。一种“节约”的能力(通过精打细算最大化单位时间效能的能力)被激发出来。同时,肉体变得日渐屈臣于弥散在社会各处的权力。在此场域中,权力旨在训练出“节约型”社会的合格“节约型”公民。

模糊的边界: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

乔治·维迦雷罗对于西方洗浴史的考察告诉我们:在淋浴制度在军营中引入之初,许多士兵共用一个莲蓬头,“这样的集体行为可能带来太多的犹豫和骚动。因为他们一个挨着一个,会感到尴尬。这种方式还有待‘改进’。”(乔治·维迦雷罗,2004,Pp. 260)时至1880年后,淋浴间进行了改进,分格的构造开始出现,以致完全普及。这种格间的洗浴结构,将每个洗浴者的私人空间隔出来,提高了洗澡的效率。这也是与自启蒙运动发端的个人主义、隐私意识的发展相一致的。

福柯在论述边沁的“全景敞视”结构时指出,每个人都被牢靠地关在一间囚室里,监督者可以从前面看到他。而两面的墙壁则使他不能与其他人接触。他能被观看,但他不能观看。……但是环形建筑被分割的囚室,则意味着有一种横向的不可见性。正是这种不可见性成为一种秩序的保证。……挤在一起的人群、多重交流的场所,混在一起的个性、集体效应被消除了,被一种隔离的个性的集合所取代。从监督者的角度看,它是被一种可以计算和监视的繁复状态所取代。从被囚禁者的角度看,它是被一种隔绝和被观察的状态所取代。(福柯,2003, Pp.225-226)

福柯借助边沁“全景敞视”的概念,意在指出在欧洲历史上,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权力的运作将人群打破,单个的个体被分格出来,权力的监视分层地被作用于社会结构的每一个层级之上,每一个层级的每一个原子个体之上。“全景敞视”模式能够比较清楚地解释西方历史上分格淋浴间的发展。

可是根据我在清华浴室的田野调查发现,洗浴间并没有设立分隔。在浴室中,空间是敞开的,洗浴的位置,根据喷头的位置确定。(见12月6日田野笔记)这样的洗浴空间,将如何作用于肉体?

实际上,在清华公共浴室的建筑里,密闭的私人空间在物理上虽然不存在,但是依然被每个洗浴者所想象出来。澡堂的空间好像被施了魔法,在人的意念中分割了每个独立的密闭空间。人只有处在其中才有安定感。10月30日的田野笔记说明了这一点:

人很多啊,整个浴室已经爆满了。无奈,只好排队了。这滋味真不好受啊。衣服都脱了,还得站在浴室门口等位置。眼睛还得盯着各个喷头,准备接班。我真的不想站在那。因为站在那,你会感觉很尴尬。在澡堂里,只有喷头下才能让你有安全感。因为我会觉得我变成了一个另类,似乎所有的人都在看你,因为只有你站在那里等。所以这个感觉很不好。喷头下的空间似乎有某种魔法,你站过去,紧张感就消失了。因为你已经找到自己的位置。但其实说真的,站在喷头下与站在过道上等没有太多区别,反正你的身体也暴露了,站在过道与喷头下暴露程度是一样的。可是心理上就是有不同。(2006年10月30日田野笔记)

这说明,在我们的内心深处已经接受了福柯所论述“隔离的个性”这一观念。浴室虽然没有划归成一格格的建筑结构,但是开放的物理空间早已被我们的“想象”所精确划分为一间间独立的私人空间。阎云翔对于农村私人空间的研究表明,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村的家庭变得更加私人化;家庭生活以夫妻为中心,家庭成员也更具个人权力意识,于是就又产生了对个人空间和隐私的更多要求。(阎云翔,2006,Pp.155)阎云翔的论述为我们揭示出“私空间”在中国不断增强的变革过程。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清华公共浴室的洗浴空间是一个公共与私人空间相互融合的模糊空间。一方面,许多私密的事件,如背过身清洗身体的部位、自我陶醉地唱歌在这个空间中进行。另一方面,许多具有公共性的事件,如聊天,互相搓背等都也在这个空间中发生。

在这里,我不妨选取吹口哨的例子来说明空间的融合性以及边界的模糊性。

今天人还不少。我们往里面走找了一间人不多的更衣室。

有意思的是,在淋浴间里,小Z洗着洗着就开始吹口哨,吹着吹着,又有一个哥们开始跟着吹。然后整个洗浴间弥漫着口哨声。这两个哥们有点若无旁人的味道。

回来以后,我问小Z,为什么要吹口哨?他说:“当时热水一下来,很舒服。不由自主地陶醉了。心情舒畅,因此就吹了一首歌。然后想不到另一个人也吹起来了。看来是我带的头呢。”(2006年12月8日田野笔记)

吹口哨源于自我陶醉于私人的空间之中,忘记了周围的存在。而另外一个人吹起来肯定是听到了小Z的口哨声,因此有了反应,这又是一个公共空间中发生的典型事件。

前文已经运用福柯的理论解释了公共浴室“私人空间”形成过程背后的动因。下面我将

把中国丰富的洗浴文化以及前现代阶段的洗浴历史纳入考察范围,以尝试理解公共浴室中的“公共空间”。

北宋年间,中国的公共浴堂伴随着城市的发展以及都市商业文化的发展而兴盛。根据许多宋人的笔记小说,当时的公共浴堂业已经形成行业规模,并且成为市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到了元代,当时的大都(现在的北京),洗浴也已经非常繁荣,已经有搓背,梳头,修脚等各种服务。到了明清,京城的洗浴业已经成为市民生活中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到了晚清民国时期,公共浴室依然长盛不衰。(殷伟、任玫,2003,152- 159)有一篇文章回忆了旧时公共澡堂的情况:

泡澡的关键在于“泡”,多为中年以上的年龄,洗个澡如同一件大事。需备好换穿的干净衣服、小包的茶叶、报纸、剪刀,有的还带上两块蛋糕,倘未出发就已为“泡”准备了条件。

进得浴池不忙洗澡,得找个合适的地界儿才肯落座宽衣。叫伙计将手表存在柜上,将大衣挂在高杆上,取出茶叶倒在壶中,叫伙计沏好先闷上,将茶碗扣在壶嘴上,以示主人尚在(以防伙计给收拾了),这才姗姗来迟地入池塘。

将身体没入水中,仅留头部好与周围人寒暄(因地区的关系,在浴池往往会碰到熟人),社会新闻、名人轶事、饭庄酒楼、交通商号……无所不谈。足足要两三个小时,这才“泡透啦”!叫来搓澡工,边搓边聊,搓完了,冲干净,回座位上喝茶、修脚、看报纸、吃瓜子、聊天,等待理发。一切完毕后重回池塘再泡二回。二回毕,回座位喝茶,吃点心,睡觉(睡不着也得躺下忍会儿,享受享受)。一觉醒,或泡三回,或更衣起身,出得门早已是华灯初放啦!……

由于浴池内拢音,有回声的效果,一些爱好戏曲者还往往在此引吭高歌,声音自然比在外边要显得高些,宏亮些。浴堂的从业人员称此为“堂子红”(一出去就不行了)。(崔普权,1999)

因此可以看出,浴室在旧时的中国生活中,依然是一个显著的公共的空间:聊天,唱戏等公共事件在浴室中再正常不过。

解放之后,浴室文化并未消失。相反,许多新建设的工矿大企业都相应地建造了澡堂,供本单位的人员洗浴。公共浴室,由市民休闲的场所变成一个“集体主义”建筑——与集体食堂、子弟小学、托儿所所体现出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念相一致。一方面,集体主义时代的公共浴室是与“提高洗浴效率”、“增强肉体效能”、“扩大洗浴人群”的原则相一致的。洗浴的目标是把集体工厂、学校等机构中的人规训为有能力有效力,既健康又服从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另外一方面,公共浴室中依然保持了“公共性”,即许多公共事件依然不回避地在公共浴室中发生。这与老北京的公共浴室文化是并行不悖的。

如上所述的浴室传统,对于今天的公共浴室来说并不是没有影响,相反,如果我们把今天清华的公共浴室纳入到这些历史的脉络中去考察。就不难明白其公共性与私密性各自的来源。公共性来源于中国不曾间断的都市洗浴文化,而私密性则来源于从晚清开始不断渗入、影响、改变中国的“隐私”观念以及不断精细划分的空间。这两条水流不断地交流、融合,形成了今天以清华为代表的大学公共浴室文化。

结论

通过在清华公共浴室的田野调查并综合相关历史文献,笔者发现,在清华的公共浴室制度建立、发展、改革的背后,是对于身体效能,洗浴效率的最大追逐:一方面权力的支配通过精确的喷头位置以及水量、精确的计时系统不断得到了巩固;另一方面,肉体的“效能”被不管激发出来。不管它将成为美国价值观的奴仆还是“节约型”社会中有效率的公民,它都是权力通过规训的锻造品。另外,自从中20世纪80年代以来,“私人”“私权”的发展不断作用于中国社会。在公共浴室中,表现在,隐私的重要性不断增强。即使建筑的布局没有办法构建出一个私密的空间,私密的空间还是不断地被洗浴着“想象”出来。比起集体主义时代,大家不再能够像那时一样“坦然以对”。这一趋势,与福柯对西方“个人化”的历史趋势所作的论述是相似的。可是,清华公共浴室也展现了一种显著的“公共性”特征,这是内嵌于中国北方的“地方性知识”与历史余脉之中的。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模糊了各自的边界,混合成了今天清华公共浴室的空间。

参考文献:

黄延复著,2001,《水木清华——二三十年代清华校园文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梁实秋著,抒忱编,1993:《槐园梦忆》,海南出版社。

乔治·维迦雷罗著,许宁舒译,2005:《洗浴的历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福柯著,刘北成译,1999:《规训与惩罚》,三联书店。

阎云翔著,龚晓夏译,2005:《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 : 1949-1999》,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殷伟、任玫著,2003:《中国沐浴文化》,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崔普权著,1999:《老北京的玩乐》,北京:燕山出版社。

责任编辑:李楚悦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决定性胜利”,无限期推迟

“这是对西方的警告”,欧洲听到了

逮不逮捕?美西方“裂”得更严重了

不藏了?美防长自曝有“仁爱礁特遣队”

普京回应:是新型中程高超音速导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