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亮:我不仅没见过女权主义者,也没见过……

来源:观察者网

2015-02-27 07:36

余亮

余亮作者

资深情怀党,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助理

题记:原来你也在这里。

上一篇文章批评好莱坞式女权——拿落后当进步,双重标准,嘴皮政治正确,性别人称一大堆……横扫一片,搞得一堆女权主义好孩子都担心,以为我都不要女权了吗,但哥也是从小看波伏娃、米利特、巴里DuangDuangDuang的呀。我要都是直男癌了,这个世界还会好么?别担心,世界是你们的。

网上言论极端的女权派,网下倒不一定。凭我的经验,现实中和TA们说话不会真那么累,不会真有那么多“人称”要求。TA们也就是写文章发言时候可能会作天作地。不过你要是太直男直女,那还是别和TA们交流了。

这次女权风暴的缘起是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估计很多人都快忘记春晚了,我还是要来讨论一下,抱歉。

有歧视!没歧视!有歧视!没歧视……

在社交媒体上,关于春晚有没有歧视的讨论早已汗牛充栋,反正谁也说服不了谁。不信看下面这篇比较讲道理的文章。

这篇文章是批评《女神和女汉子》歧视的,很有条理很有启发,于是我不禁带着批判的眼光再看了一遍小品,却发现这篇文章其实是在证明该小品没有歧视啊!因为文章说:

“虽然很多美剧也有这种玩笑,但是它有一个特定的故事环境和语境,而且观众对剧中的人物性格也像老朋友一样的熟悉,这营造了一种默契和亲和的氛围,即便是一个矮个子看到谢尔朵攻击莱昂纳多矮,也不会特别的反感。因为他自认为是谢尔朵的朋友,了解谢尔朵的个性,所以这更像是朋友之间的一个玩笑。……春晚小品只有短短十来分钟,大家彼此是陌生人,在没有任何情感链接,这些玩笑不能开,这是教养。” 

女神和女汉子,女神和女汉子,女神和女汉子

拿《生活大爆炸》说事,问题是,《女神和女汉子》脱胎于热门娱乐节目《喜乐街》,后者恰恰号称没有剧本的《生活大爆炸》,也早形成了特定语境和观众默契啊。知识青年们想出各种理由来说明美国的生活大爆炸不是歧视,中国的生活大爆炸就是没教养,也是够拼的。驳我的人会说,美剧会全国人民一起看么?挺我的人会说,不是全国人民一起看人数就少了吗?春晚收视率不也就百分之二十八嘛。别急,别急,这作者还证明赵本山小品不是歧视,今年小品就是歧视。我都糊涂了,过去不也是这群美国范在批赵本山歧视吗?还有人搬出“差势理论”来说明陈佩斯的小品为什么没有歧视。我就不给大家解释神马差势理论了,反正就是能把人累死。反驳之反驳,否定之否定,我真是爱死学院派了,怪不得学术范能把妹啊。

要我说:别争了,是歧视,全TM是歧视!连乒乓球都被歧视了!

春晚有歧视吗?

春晚越来越被吐槽是不争的事实。对大部分人来说,吐槽春晚也就是娱乐的一部分。认真起来也无可厚非。以女权主义的名义,42条歧视例证罗列在我们面前,有些也很有道理。

女神、女汉子、二手货之类,平时女权派不执法,要是执法起来,说你是歧视你就赖不掉。42处歧视报告还提醒我们,不能提矮子,不能提胖子,不能提南方人。不过已经有人争论:这种嘲讽开涮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常见,尤其熟人间的这种玩笑,掌握住分寸都无伤大雅。女汉子之类词汇在网上更是不亦乐乎。没有正常人是完全背负着政治正确来生活的。那样就成谢惠敏了。

凭心而论,我看《女神和女汉子》后面那段二人说唱时候,发现自己也隐隐感到不舒服,因为俗。这小品深受选秀节目的浸淫,主角同样是沙溢,艺术层次还不如《武林外传》,遑论八十年代的小品。不过我知道我不能代表多少观众,很多观众就喜欢这类段子。谁都知道,微信微博上越俗的段子转发率越高。有精神追求的人士对这种现象毫无办法,但是会对着春晚怒吼,这也算是对国家教化的期待吧。

我也认为春晚需要创新,需要创造雅俗共赏的节目,虽然我自己只有能力给农村留守儿童编过小品。春晚需要改进是肯定的,缺少了1980年代欢聚一堂的感觉,变得越来越像任务。

春晚难以让所有人满意,已经不是一年两年的问题。多元社会,春晚再也不具有二十年前那种春风化雨的作用。问题是大部分人依然对春晚存有一份念想。春晚还必须尽量照顾多数人。至于照顾的时候有没有去迎合民粹(段子化),有没有敷衍国家教化责任(编道德经),绝对应该反思。只是不知道如果给春晚制作组派个女权政委来监督能不能做出好节目。

我觉得作者水木丁有句话说的好,今年春晚小品的一大问题在于主题先行。我看不止是小品,其他节目也有。强调正能量没错,但要讲正能量就塞给你个正能量,要讲孝道就塞个孝道故事,要讲中国梦就唱中国梦……先定主题再塞内容,连反腐相声也都是塞段子,离大家的生活感觉远,价值观来的生硬,容易硌色人。主题先行,不会讲故事,这是艺术创作的老毛病,1950年代开始文艺界就批评这种问题,主席带头批评。

我们依然处在“主题先行”的时代,官方有官方的主题先行,知识分子有知识分子的主题先行。批判者的主题也不少,一个女权主题已经够填充了,背后还藏着个“国家”主题——那些最积极的批评者不见得自己能创造什么作品,却要求“停播春晚,取消文化大一统”。

这个“主题先行”就大了。我曾遇到乘着高铁远道而来和我谈取消国家的无政府主义男孩。据说现在女权主义也有了无政府主义新品种。在TA们看来,国家的存在就是对人类的歧视。我只能无言以对。不过更主流的观点是认为民间可以开的玩笑,作为国家节目的春晚不能开。这个值得探讨。

春晚是一个国家节目,这个说法对吗?

对也不对。我们现在的大部分西学派身份政治学者,在国家观念上都是接受了那套“政府/社会”二元对立的形而上学思路。对他们来说政府就是政府,公民社会就是公民社会,比男女界限还要分明。他们既无法理解和汲取传统的差序格局、家国一体经验,也无法吸收革命遗产里的人民国家观念。

国家国家,不是一个国字。韩毓海教授说西方人的国家社会是放大的百货商场,中国的国家社会是推广的家庭,但后者如今只剩影子。春晚完全可以是放大了的家庭晚会。虽然大家知道在今天“全国一家人”已经不可能了,但还是有这份念想,还需要这点仪式。

就像春节本是农耕时代产物,现代化的今天,人们四处求职、求学,春节早变了味道。但人们还是要过春节,还是要回老家,博士生还是要谈乡愁,就为那么点念想。春晚不太可能给我们惊喜,但人们还有不舍,还有一点希望,这也是独特的时代情怀。我相信对春晚的大部分批评也是因为有所期待。

现在甚至二人转文化都渗透进了春晚了,奇怪的是还有女权斗士宣称只有取消春晚才能培育多元文化。家里电视只有这一个频道么?这和要求消灭国企就能换来市场春天的观念一样落后,西方人都接受不了。

有人说矫枉必须过正,弱势必须过激,也许有道理,我倒担心这会再次强化人们关于女性控制不住情绪的刻板印象。TA们能代表女权吗?

有人批评春节女权派不去盯着现实生活中那么多真正的歧视,却盯着春晚是没事找事。这倒难说,TA们中的许多人当然关注那些“真正的歧视”。



这个世界有歧视,有压迫,有不平等

今天的世界与中国都存在太多缺陷。不用我说,城市女性还会面对家庭暴力,面对就业障碍;城乡间的女性还会面对沦为娼妓,面对不公正打工环境;去农村看看,集市上还是有脱衣舞表演(但最受歧视的还是老人,因为经济地位低于青年女性)。看多了你就知道中产阶级嚷嚷的政治正确没啥用处。

问题是太多春晚女权斗士都是中产小资朋友圈的豌豆瓣,在文化精英的话语圈里刷逼格。这事就像前几年,当那个偷车贼连婴儿带车一起偷走,小资们一起在微博上大呼小叫寻找那个孩子的时候,婴儿早已经被杀死。他们根本不在一个世界,以为自己的言论能干预那个世界的问题,其实只是一次神经悸动而已。

我承认我在解决社会不公正方面所做的贡献并不多,但必须提醒:有些批评不平等的人往往就在制造不平等,假洋鬼子的优越性都出来了。这次春晚争议,很多人受不了的是批评者当中的那种民国启蒙范。他们的语法永远是:中国的启蒙才刚刚萌芽啊,我们要努力啊,别才萌芽你们就觉得过分啊。

拜托,萌芽一百多年了,还在萌芽?所有的嫩芽都在等着你出生才开始萌对不对?如果必须回到扎辫子的晚清才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那不就是穿越剧的主题吗?穿越到过去才能显出自己的优势,这就是“女权派的奇幻旅程”么?

有些女权派需要导火索,这个导火索必须言论低端但是名声要大。新儒家虽然够直男,但是名气不够大,周国平教授的言论更适合,春晚就更好了,全国知名啊。从某种意义上讲,恰恰是这些女权斗士需要低端直男言论出现,以维持TA们的低端女权主义声势。

那位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多丽丝·莱辛称:女性地位提升没有女权主义者什么事,还是避孕药的贡献更大。我不知道这话对不对,留给大家思考。

下一个问题:

政治正确就真的正确吗?

市民阶层中产生的道德观是很有趣的,有的人逼格高到一定程度,就会觉得吃狗肉是歧视是迫害,吃牛羊肉就不是。已经有人援引欧美惯例来证明爱狗不吃狗肉是政治正确,至于农民的好朋友牛他们不管。当然,中产不是铁板一块,有进步的有落后的,就像资本家里也会出来一个恩格斯。但是今年春节的女权相当一部分就是猫狗保护协会的水准。

他们用挑语法错误的方法挑歧视毛病。这也不新鲜。过去一直有文化精英人士批判赵本山歧视残疾人,不然老学瞎子干啥?他们说人家美国人最接受不了你这套了,简直丢中国人的脸,巴拉巴拉。

这些批评者不知道,赵本山还真是比他们了解和亲近盲人。我看过一次教学,一些小演员跟着赵本山第一次扮演盲人并体会了盲人的世界。赵本山说你们得喜欢他们,不喜欢你们学不像。我也跟着第一次体会了大白天五分钟不睁开眼睛行动是什么感觉,简直忍不了。逼格犯们只是在同情一个抽象的盲人,赵本山却深入盲人的生活。这是群众路线么?不,这是张爱玲路线:“要低级趣味,非得从里面打出来。我们不必把人我之间划上这么清楚的界限。”(《论写作》)

今天的精英文化问题就在这里:一个在生活实践上很单调乏味的人,通过言语和书本知识却虚假地“丰富高大”起来,对别人指手画脚。身份政治及其政治正确就是这类东西。他们已经符号化了,生活在言语世界,却把大写的符号当作了真正大写的人。

何况个人主义的政治正确本身就是狭隘之物。比如在春节女权斗士的表述里,家庭关系一概被理解为“逼迫”。女权斗士说“大家不能骂父母但是可以骂春晚啊”,很想骂父母是不是?说实话,在家庭关系中我们都有不舒服的时候,都要去解决。有对立情绪正常,谁没经过这一阶段?却被女权斗士当永恒。这种斗争思维也许归她个人,不必绑架整个女权。

今年的婚姻法设计有引发男女关系倒退的危险,尤其危及妇女地位。有人已经在抗议。这倒是值得女权斗士关注。但是这些女权斗士已经不用面对婚姻法了,反正不要结婚嘛。

所以TA们看上去好像满身重负,满心苦楚,但只是神经层面的重负,自我却是轻盈的,不能面对问题。

不只是女权

我没有见过女权主义者。我见过很多能从女性角度思考问题的人,但并不把性别角度变成一个个堡垒一个个孤岛;我见过很多为他人服务的人,甘于下基层,把为女人服务融入到为人民服务中去。我也见过既能上学院也能下田野,能够辩证运用知识实践的人。当然,现在即便是从事劳工支持工作的学者,在思维上也往往被西方范的身份政治和书本教条所干扰所束缚,这是另一个话题。

说实话这样的人不多,大部分人都只是现有生活方式的产物,读书只能改变一点点。想想女权派的真实处境,读书郎,豆瓣混时光,或者时尚,或者抑郁,言语激烈但大部分时候文弱善良,如果是男生,基本是个滥好人。TA们中少数人会去占领男厕所——我觉得这主意不错,可以提醒工业党们在设计厕所时候要考虑多给女性位置——不过更可能是去搞“我可以骚你不可以扰”之类行为艺术。当然,这只是我的刻板想象。我从没见过女权主义者,只见过各种幻影。

骚年们,当你在大学里遇到这种影子的时候,一开始会惊若天人,觉得这么有锐气,有个性,一定大有作为。快抛弃这种神化对方的反女权思想吧。你会发现这么一路走下来,TA可能也就渐渐成为一小小资,女权是装点,是逼格,甚至是脆弱内心的保护壳。时间都去哪儿了?若干年以后做一份安稳的工作,岁月静好现世安稳,也许精致,也许能干。女权?那是生命路上完成高级小资化的必备一步。

不独女权,今天各种有志青年都在遭遇这种处境。就像我也从来没见过左派青年,只见过各种身心分离的乖孩子,左翼理论一套一套诅咒一团一团却基本敌我都分不清甚至生活不能自理遑论工作能力。你猜,十年前像你一样思想牛逼的学生哥现在都在哪里?倒是看似冥顽不灵的工业党实在点,人家至少有实践,至少懂得具体实际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当然,当然,全怪他们也不对,用毛尖的话说,这是“当世界往右的时候”嘛。

当我国有了足够的女权公知、劳工公知、同性恋公知等等之后,全部集齐了,就有了咱中国的民主党,另一边,国家主义保守主义的共和党也准备好了,我们就可以做另一个政治正确的美国。是喜是悲是哭是笑?

不甘心的骚年们,我们还是要坚持不懈地追求人类的进步,甭管女权派,但要吸收女权思想家的精华。

在现阶段怎么和女权范相处?

不要和TA们争辩,只要表示支持就可以。比如我就看见有女权范责问:你们支持宇航员刘洋不代表你们是真的支持女权主义,关键是你们支持我做单亲妈妈的权力吗? 千万别去讨论,你只要回答一声:请! 也别太关心,否则会觉得你是想捣浆糊,你只要使用和TA们差不多的腔调一起言说就比较好。千万别学我,我的主张是:在这个越来越政治正确犯的年代,要敢于歧视!

好,女权第二篇Zuo完了。如果于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也觉得是被歧视了么?”

你说。


顺手找出十年前阅读的女权主义理论书籍,那时竟是边看边划线,唏嘘



责任编辑:钟晓雯
女权 女权主义 政治正确 春晚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这是中国的非凡机遇,德国和日本远远落后了”

“日产在泰国优势,被中企取代了”

他放话:我们在努力“拆散”中俄

敷衍应付、屡查屡犯!7家医院被国家医保局点名

“决定性胜利”,无限期推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