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亮:《爱情神话》,有意无意之间把“租界文艺”给续上了

来源:观察者网

2022-01-10 08:02

余亮

余亮作者

资深情怀党,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助理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余亮】

下笔谈论文艺电影《爱情神话》,我不得也要提升几分文艺值才行,那么来吧——

张爱玲说过:“像我们这样生长在都市文化中的人,总是先看见海的图片,后看见海,先读到爱情小说,后知道爱。”而我呢,总是先看见毛尖老师的影评,后看见电影。一般来讲,影评比电影本身要好看,还节约时间。不过这次我略有些怀疑,《从此,没有铁证如山的爱情》里,毛老师重音提醒:记住,从此我们将没有铁证如山、翻山越岭、翻江倒海的爱情。

《爱情神话》有这么大的跨时代意义吗?

早在《色戒》那里,铁证如鸽子蛋的爱情就已经献祭给了汉奸。“革命+爱情”的文学年代早已远逝,今天只有文学和文化研究系的研究生喜欢拿法国哲学家巴丢的只言片语自慰:“爱情是最小的共产主义单位”,谈场恋爱就能一步实现共产主义,实际却连彩礼、厌孩、躺平的北都找不着。所以,没有翻山越岭的爱情和人文知识分子又如何,只要我们仍然有翻山越岭的人民。

所以我对一部上海安福路中产叙事电影本没有寄望。安福路可是房价14万一平还有价无市的地方。王力宏被前妻话语碾压的时候,跳出来两个爱炫富的台湾孪生女作家为王力宏抱不平,她俩的豪宅就离安福路不远,能指望她们什么?

但是进了影院,发现还蛮享受的。至少在语言上,电影和毛尖影评一样好看。没有《小时代》的物质炫耀,充分展出的是口活。

上海话柔中带刚、刚中带柔。我最喜欢三女两男扎到一桌子吃饭那一段,对话间电光石火,前妻说“没想到野猫都来吃剩饭了!”,女友们怒问“谁是野猫啦?”,眼看要爆,老白(徐峥)喊:“谁是剩饭啦?”,一桌人哈哈哈喷饭,没事了。如果交给网文、网剧,那必须是一出宫斗大戏——徐汇十二时辰,水落石出满身伤痕。然而这部电影没有,斗而不破、命运与共。

男女关系段位高,就会体现政治智慧。再比如男主老白给女主发微信,打字没发出去又删掉重写,正好展示安福路妇联政治家拿捏话语分寸的手段和心理过程。至于能从一双鞋里看生世的老鞋匠,那简直就是安福路上的高端智库编外研究员。

一桌子红男绿女的桥段,《色戒》里有,《长恨歌》里有,《陆犯焉识》也很想有。到了《爱情神话》,一桌人物身上既没有王安忆那里的历史变迁记忆包袱,也没有张爱玲躲开历史强行岁月静好、人世苍凉的荒诞,最多像老乌那样把对《罗马假日》、费里尼电影的欧洲仰慕伪造成自己的记忆。真实一点的,也就是李小姐的小家碧玉式要强——大学没考好只考上了同济。

主角们不管是三十八岁还是四十四岁,都是改革开放后出生的一代,也是内卷时代最晚醒来或者无须醒来的一代。没有历史包袱,也没有多少物质压力。毛尖说这部电影克服了床戏,我觉得是电影已经不把性当回事,回头想想《长恨歌》里陈先生和王琦瑶“睡,还是不睡”,是一个多么沉重的问题。

没有历史感就没有,不强奸历史就行。我们对十里洋场叙事神话的批判已经很成熟,这方面谁能比过王晓明教授《半张脸的神话》。这种批判放在《爱情神话》上灵不灵?有人说电影营造了一个抹平阶级、回避现实的空中楼阁,对也不对。

形势比人强,导演无意中就呼应了“元宇宙”——线上与线下都打通,虚拟与现实都模糊。影片里连美妆达人李佳琦都有,却没有一个人戴口罩。元宇宙,比空中楼阁逼真、舒适、便捷。这就是不现实的现实感,无历史的历史感。

此外,我还看到了有意无意的进步:

比如,无论《黄河之恋》还是《北京遇上西雅图》里那种把西洋当彼岸渴慕的状态黯淡了。

丈母娘痛骂女儿嫁了个瘪三洋女婿,不止是电影里骂,邵艺辉在一个访谈里说:“上海的很多老外,一点也不精英,也没有钱,其实是一个挺屌丝的状态。”她觉得这是多元性的体现。这样讲多元,我能接受,至少比不少文宣作品境界高。有的都市政府拍外宣片找群演,一定要白人来捧场,其他人种一概不要。邵艺辉这里倒是无关民族主义,只是终究和李小姐们一样讲实际了。

老白代表男性导演向洋场中产女性道歉,向女主表示还要继续学习如何理解女性,活到老学到老。据说有大男子主义观众受不了,半途退场。我是觉得,其实也没别人说的那么女权,难道没看出来关键时刻还是要靠老白拿捏进退,支撑大局?

说的更像是一群居住在市中心的农村留守老人如何重建社区的故事。每天K歌、舞会、大牌、聚餐,不就是留守老人的生活么。现代人都在批评个人原子化,呼唤社区共同体,结果还就最洋泾浜的地段有社区共同体。在最贵地段有洋房的人有更多时间琢磨学习理解女性,这多少让无房劳动青年觉得无聊绝望,不过如果把男女对话、关系处理当政治技艺的隐喻,学到老也没问题。

邵艺辉不去拍残酷青春、饭圈爱情,拍中年人的高段位游戏也是腔调。写作就是暧昧,拍片就是恋爱,扎姘头就是街道政治。毕竟日常生活,就算搞键政,也有技巧和节奏,真真假假,不必搞那么紧张。

电影最后,老乌带着对索菲亚·罗兰的眷恋永远睡去。导演的边界感不错,用一个街道一桌男女就承载和超度了中国小资的欧洲梦,却绝不溢出,不去指点江山,不像夏志清和他的子孙们就想用他们那点假洋鬼子苍凉有情叙事来颠覆共和国文学。而安福路之外的中国人民,电子烟也好、小电驴也罢,继续轰轰烈烈或者满腹埋怨地生龙活虎。

想到20年前的电影《台北晚九朝五》,一群青年白领男女醉生梦死。和《爱情神话》一样,最后也死了一个。非要死一个才能让别人觉得生活有意义,这就是文艺诈骗。好在《爱情神话》节制,方便大家各取所需,作品的意义大于导演本人圈定的意义。

比如我这种期待大国崛起的,就觉得老白在老乌葬礼上的台词很好,“索菲亚罗兰被救活了,老乌你干嘛着急走呢。”放到复兴话语里转译一下,就是“美国还没死呢,各位大师干嘛着急心碎,哀叹什么启蒙失败?坚强一点,爱下去吧!”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李泠
中国电影 爱情神话 影评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以色列“有限复仇”:选在了伊朗核计划中心

以色列“报复”开始:伊朗多地传出爆炸声

5.3%,一季度“开门红”能转化为“全年红”吗?

“以色列精心策划俩月,但严重低估了伊朗反应”

美国胁迫下,阿斯麦CEO最新涉华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