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读书报:槐树在中国文化里代表什么

来源:中华读书报

2018-05-25 07:08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作者

(本文作者为黄金灿)

鉏麑为何偏要触“槐”而死呢?当从“槐”的文化意蕴去探究它时,竟发现“槐”有着如此深刻的文化内涵,甚至被赋予了象征忠诚与信义的政治含义。

《左传》里有一则涉及槐树的记载令人印象深刻:“晋灵公不君。……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鉏麑贼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这则记载说的是,晋灵公派鉏麑去刺杀宣子赵盾,但鉏麑见赵盾乃“民之主也”,不愿杀之。残害忠良即为“不忠”,违背君命即为“不信”,陷入如此的两难之境,最后他选择了自杀而死。这些都不难理解,但使我不解的是,鉏麑为何不触墙柱、不触桑榆,而偏要触“槐”而死呢?

槐花

这个问题看似荒唐不经,但当从“槐”的文化意蕴入手去探究它时,会惊奇地发现,鉏麑触“槐”而死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槐,《说文》曰:“木也,从木鬼声”。它作为一种常见的树木,材质细密,可以用作建筑材料和器物用具,花蕾、种子、根皮均可入药。因此它很早就与中国人的生活产生了联系。在《山海经》中就有关于槐树的记载:“东三百里,曰首山……木多槐”。《穆天子传》也有记载:“(天子)遂驱,升于弇山……而树之槐”。《管子》也有记载:“五沃之土,其木宜槐”。槐树频频在这些古老的典籍里出现,它与人们生活的联系可见一斑。

正因为槐树作为一种常见的、功用多样的树种很早就与人们的生活产生了紧密的联系,所以可以想见,在人们的聚居地,槐树的数量就要相对较多。这样一来人们聚在一起休憩、游戏、议事的时候就很可能会常常坐在槐树下面。

久而久之,这就会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习惯。习惯被长期遵守就可能演化为制度。早在周代就有了“三槐九棘”的制度:左九棘,为公卿大夫之位;右九棘,为公侯伯子男之位;面三槐,为三公之位。因此世人就以“槐棘”来指三公九卿之位了。《抱朴子·审举》篇中就有这样的用法:“上自槐棘,降逮皂隶,论道经国,莫不任职”。任昉《桓宣城碑》也有“将登槐棘,宏振纲网”的说法。

我们还知道,中国古代一般把鼎作为权力和地位的象征,而古人又把槐和鼎联系在一起,用“槐鼎”来比喻三公之位,或者用来泛指执政大臣。如《后汉书·方术传论》有“越登槐鼎之位”的说法;《宋书·王弘传》也有“正位槐鼎,统理神州”的记载。由此可见,槐树已经逐渐成了政治地位的象征。由于“槐”字的写法是“木”字旁放个“鬼”,就有人从阴阳五行的角度出发,认为槐树能沟通鬼神,民间也有“老槐报凶”的说法,但这并不是主流,而其“天人感应”的理念与汉代盛行的谶纬学说消息相同,同样也具有强烈的政治意涵。

纪晓岚墓周围便植有数棵槐树

槐从一种常见的树种逐渐被赋予了象征权力与地位的政治含义。除“槐棘”“槐鼎”之外,还出现了其他一长串类似的具有政治寓意的词汇,如“槐卿”“槐兖”“槐宸”“槐掖”“槐望”“槐绶”“槐岳”“槐蝉”“槐府”“槐第”,等等。“槐棘”“槐鼎”被用来代指三公九卿这样的高位,而三公九卿作为帝王的肱股之臣又要求具备崇高、庄重、忠诚、仁义等伦理道德素养。这样一来槐树就又进一步与上述政治伦理寓意发生了联系。

例如,《世说新语》载:“桓玄败后,殷仲文还为大司马咨议。意似二三,非复往日。大司马听(厅堂)前有一老槐,甚扶疎。殷因月朔,与众在听,视槐良久,叹曰:‘槐树婆娑,无复生意’。”在这里,殷仲文望着槐树慨叹它“无复生意”显然是以此来寄托自己的政治抱负无法实现的悲凉情绪。著名的唐传奇《南柯太守传》中的“大槐安国”是古槐树下的一个蚁穴,如果将其“富贵荣华,南柯一梦”的主旨与槐树的政治文化意蕴结合起来理解,就更能体会作者李公佐的匠心独运。

当我们了解到槐具有崇高、庄重、忠诚、仁义等政治道德含义时,我们就会明白在中国古代为什么许多重要场所、尤其是与政治相关的场所往往都会有槐树的身影了。据说汉宫中即多种槐树,唐朝宫廷更是普遍。《容斋随笔》载:“唐贞观中,忽有白鹊营巢于寝殿前槐树上。”说明皇帝寝殿前也有槐树。唐时因天街两畔多槐,百姓们因而称之为“槐衙”。《旧唐书·吴凑传》:“官街树缺,所司植榆以补之。凑日:‘榆非九衢之玩。’亟命易之以槐。”也能说明槐树在唐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我国古代有“社坛立树”的习俗。《尚书·逸篇》载:“太社惟松,东社惟柏,南社惟梓,西社惟栗,北社惟槐。”可见槐树作为社树还具有祈祷吉祥福祉的功能。槐树也会出现在监狱、法庭周围。如骆宾王在《在狱咏蝉》诗序中说:“余禁所禁垣西,是法厅事也,有古槐数株焉。”可知在关押骆宾王的“禁所”附近就“有古槐数株”,在这样的地方种植槐树,一方面可以提醒百姓进入法律机关时要庄重肃穆,一方面也可以提醒官员要对君王忠诚、对百姓仁爱。

乾清宫基座两侧汉白玉雕镂文石台上分别安放着的江山社稷金殿

唐诗中有很多描述槐树种植地点的诗句。例如,岑参《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有“青槐夹驰道,宫观何玲珑”之句;韩愈《南内朝贺归呈同官》有“绿槐十二街,涣散驰轮蹄”之句;白居易《寄张十八》有“迢迢青槐街,相去八九坊”之句;李贺《勉爱行二首送小季之庐山》有“别柳当马头,官槐如兔目”之句,《春归昌谷》有“春热张鹤盖,兔目官槐小”之句。

从上述诗人的这些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唐代不仅是宫观旁的驰道才种槐树,似乎所有的官道两旁都是可能种植槐树的,而且李贺诗中的“官槐”一词,把“官”字与“槐”字直接并列,更能体现槐树与政治的关系。

这些记载说明,槐树确实可能具有崇高、庄重、忠诚、信义、仁爱等文化内涵。这些文化内涵是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政治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了解了这些之后,对于“鉏麑为何触‘槐’而死”的问题,我们就可以给出一个比较合理的解答了。

鉏麑之所以触“槐”而死,首先一个必要条件就是赵盾家的周围要有槐树,而这个条件是满足的,因为他是朝廷重臣,官邸周围很可能会种植槐;其次,有槐树并不代表鉏麑必须要撞死在上面,他完全可以选择其他的死法,如“以头抢地”等。但鉏麑没有那样做,而是选择了以触“槐”而死来明志。当他陷入了“忠”与“信”的抉择之时,他不能对不起国君更不能对不起人民,他只有选择死来成全自己的“忠”与“信”;于是他选择了死而且是触“槐”而死,因为槐树是忠诚与信义的象征,只有触“槐”而死才能表明和寄托自己的“忠”与“信”。

笔者对自己的这一解释,一开始尚不自信。后来我读到梁锦奎先生《听剑楼笔记·花影》一书,看到梁先生对这个问题的解读与我小异而大同,更使我坚信自己的理解不误。

由于“槐”与“怀”同音,槐树逐渐还具有了怀来人才的寓意。郑玄曰:“槐之言怀也,怀来人于此,欲与之谋。”人才是国君治国理政的助手,必须德才兼备,槐树作为招揽人才的象征,也体现着鲜明的政治道德蕴含。槐树能够“怀来人”同理也就能“怀来神”。《太公金匮》载:“武王问太公日:‘天下神来甚众,恐有试者,何以待之。’太公请树槐于王门内,有益者入,无益者距之。”槐树竟然还具备了评判神之有益无益的神奇功能,这可能是其招揽人才寓意的延伸。

正因为如此,槐树后来与科举文化也产生了密切的关系。唐李淖《秦中岁时记》载:“进士下第,当年七月复献新文,求拔解,曰:‘槐花黄,举子忙’。”这则谚语表面上是借槐花记录节候,但其时开放的花卉不计其数,为何偏偏选择槐花?这就与槐树具有官运亨通的吉祥寓意密切相关。

宋人沈括《梦溪笔谈》还记载了一则有趣的故事:“学士院第三厅,学士阁子当前,有一巨槐,素号‘槐厅’。旧传居此阁者多至入相,学士争槐厅,至有抵彻前人行李而强据之者,余为学士时目观此事。”当时的“学士”为了图吉利,争相入住“槐厅”,也是因为槐树具有官运亨通的吉祥寓意。

从举子的角度看是官运亨通,从君主的角度看就是得到了满意的人才。唐宋文学中对槐树的这一寓意也有不少描绘,如武元衡《酬谈校书》有“篷山高价传新韵,槐市芳年记盛名”之句,杨万里《槐》有“阴作宫街绿,花开举子忙”之句,使用的正是槐树的这层寓意。

(本文获授权转载自中华读书报,ID:zhreading)

责任编辑:韩京霏
清官 官僚制度 文官制度 贪官 官僚体系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以色列“报复”开始:伊朗多地传出爆炸声

5.3%,一季度“开门红”能转化为“全年红”吗?

“以色列精心策划俩月,但严重低估了伊朗反应”

美国胁迫下,阿斯麦CEO最新涉华表态

他张嘴就来:不寻求与中国贸易战,但中企作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