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博弈与大国间的误读

来源:观察者网

2012-07-05 15:58

张国庆

张国庆作者

中国社科院美国所国际问题专家,《中国要淡定》

中美交往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并非都在于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还在于双方之间的“误解”。

台湾大学学者张亚中认为,历史的因素造成了美国的强权,美国作为已经崛起的强权,北京作为正在崛起的强权,不可避免的要有冲突,由于日本的因素,台湾军购的因素以及南海的因素,必然会引起相关刺激。

而“中国大陆要稳住,冷静,宜远交近攻,不宜自我膨胀,骂美国没意思。”——张如是说。

在社科院学者张国庆的阐述中,美国对中国的误读长期存在,源于美对中缺乏充分了解。从根本上讲,源于意识形态问题,美国人对中国心理上有隔阂,意识形态的差别会影响两国关系的认知。美国对中国价值观和社会有某种误读,而美国国会政府有些人对华并不友好,他们把中国当成一个潜在威胁。

而站在美国国家利益角度,美国总想当永远的No1,对那些可能接近他的国家,美国存在戒心。而美国舆论这些年有进步,对华对华声音比以前理性了,但是现在美国主流是政治精英,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成长起来的人,其成长过程深受当时媒体对华印象影响,加之政客煽动,导致他们对中国存在着些许浅层甚至是歪曲认知。——张国庆如是说。

张同时认为,金融危机极大的影响了美国人的自信心。很多人会变得敏感,容易被利用。当下美国仍然没有复兴,而政客把替罪羊找到中国身上,这种气氛就变成对外的对华不利的举措。美国政府的任何政策根源一定是有民意为基础的。

站在中国立场上,张认为奥巴马对华政策是有问题的,颇有出尔反尔之嫌,其对华没有一个稳定的政策。在言辞中表示欢迎中国崛起,但是却用实际行动表示对中国的警惕,

“所以美国对华既有误读,又有误操作”,张国庆如是说。

美国发展要靠中国,亚太地区的稳定与发展对美国有利。“对自己不好的事情为什么要做呢?”张对记者发出了一个简单的反问。

除了美国的实际力量,美国对中国的误解也是其不愿意向中国调整政策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这种误解表现为西方的一个强烈信念:中国能够被美国(和西方)所改变,使之符合美国(和西方)的国家利益。

美国期望引导或者迫使中国成为一个符合美国理念的国家。所以当上世纪中国开始改革开放时,美国对中国表现出惊人的友好。

隐含在美国人“改变中国”信念背后是一个坚强的道德判断,那就是美国代表正确的方向。中国只有接受美国的导向才是正确的,否则就是错误的。

对于美国来讲,作为世界军力强权,它的安全敏锐度非常强,而中国的安全系数在他眼中很低。美国在延续传统的思路,作为国家战略的一环

张亚中阐述道:大陆要了解美国的战略与文化,要减少误判,不要自我膨胀,要讲方法。

“美国有文化性和战略性,而作为中国,只要发展自己的力量就可以,自己做事,另外要时刻问问自己所作的事情,是否是为了亚太和平?”

亚太安全是中美共理,而所有东亚的事情,强权之间要互相尊重对方,对抗方式要讲究技巧。张更认为“北京要创造一个哲学出来,来证明你(北京)比他(华盛顿)在地缘政治方面更有优势,更有影响力。”

在美国误读中国的同时,中国也在误读美国。在很长的时间里,中国人本身也对自己国家的变化充满信心。很多人也相信,随着改革开放和世界接轨,中国本身也会成为类似于西方的国家。(也需要指出的是,中国本身的这种看法更强化了美国和西方的信念。)

对美国(和西方)接受中国的误解,影响着中国人对真实世界的看法,影响着中国的对外关系。在政策层面,中国往往对国际格局的变化没有很好的思想准备。在很多国际问题上,一直停留在表达“喜、怒、哀、乐”情绪的层面,所缺少的是对真实世界问题的理解和对问题的理性回应。

美国对中国未来的想象,很难超出美国对自己和以往其他西方大国崛起的认识,或者说,美国是从自身和其他西方大国的影子中看中国的未来的。这是美国对中国的误解。

可以说,如果中美两国继续“误解”下去,更多的冲突会浮现出来。而帮助美国(和西方)来重新认识自己,无疑是中国外交的一项艰巨任务。

责任编辑:
旧文资料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欧洲战略自主正触底反弹,对华合作能更好认清方向”

习近平抵达贝尔格莱德,塞空军战机为专机护航

习近平抵达塔布,马克龙总统夫妇机场迎接

习近平将抵达塔布,继续对法国进行国事访问

中法关于中东局势的联合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