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增长才是最大的风险

来源:观察者网

2011-12-28 09:55

张军

张军作者

复旦经济学院院长,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高艳平

高艳平作者

研究员,资深媒体人

正值抗通胀、货币政策进退维谷、房地产调控的敏感时期,中国经济硬着陆的说法充斥了海内外媒体。

“悲观论的问题在于总是以短期的视野看中国经济,如果你将视野拉长至十年二十年,你会看到不一样的情景。”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军如是说。

在他看来,投资比例高、消费比例低、劳动收入占比下降以及收入差距扩大等中国经济眼下看似比较严重的问题和矛盾,会随着经济增长自动缓解。

“中国经济还将以平均8%的速度,至少持续增长10-15年。”他还像末日博士鲁比尼精确计算中国硬着陆的时间一样计算出,“2019年中国GDP总量就可以赶超美国。”

在悲观论盛行的时候,张军给我们提供了另外一种视角。

中国GDP增长并不主要依赖出口

社会观察:美国军事政治学家弗里德曼近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我对中国的评价是崩溃,不是崛起”,他的理由有两条,第一条说,核心在于中国的贫困,中国13亿人口中10亿以上过着像非洲一样的贫困生活。你如何评价他这种说法?

张军:这是对中国经济的无知,2010年中国人均GDP已经超过4000美元了。中国的收入差距的确在扩大,但扩大的背后其实关键是地区差距,中西部和东部之间的差距,城乡差距基本上已经缩小了。而地区差距是跟经济结构的转型相关联的。

中国正处在结构调整的变化之中,原来中西部的资源、生产要素一直在往东部转移,造成东部的工业化程度更高,财富积聚,中西部的收入差距随之扩大。现在到了经济结构转型的时候了。东部由于劳动力、资源的瓶颈,劳动生产率的增速开始放缓,生产要素开始往中西部快速转移。我们看到很多长三角地区的企业,已经将工厂在向内地搬迁,包括劳动力,资本都正在大规模地向内地转移。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地区收入差距也会随着经济增长逐步缩小。

如果说长三角城市,比如上海杭州的人均GDP已经在1万美元以上,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任何国家都有贫困人口,如果按照世界银行一天消费一美元的绝对贫困标准,中国存在贫困人口不会超过1亿。

社会观察:弗里德曼“崩溃论”的第二条理由是,中国是个没有内部经济的国家,欧洲和美国不买中国产品中国就无法生存。你怎么评价?

张军:说中国没有内部经济,是又一种无知。中国经济是不是离开出口就不行了?是不是就没有内贸市场?其实这是很多人的误解。中国是世界工厂、全球加工基地,但中国增长并不主要依赖出口。

世贸组织秘书长拉米去年曾说过,所谓世界经济不平衡,只是个统计问题。中美之间贸易顺差这么大,其实是统计原因造成的。举个例子,比如在美国购买一部中国制造的手机价格是150美元,海关统计都计做中国向美国的出口额,而其实这部手机从国外进口零部件就花了140美元,中国仅仅是拼装,中国创造的价值只有10美元。

而GDP是所有生产附加值的加总,150美元手机对中国GDP增长贡献只是10美元的那部分。有数据统计,中国出口商品的平均附加值是20%,而总出口占GDP的比例大约为40%,那么我们发现中国出口对GDP的贡献仅仅只有8%。

5月份的复旦-上海论坛上,诺贝尔经济学家詹姆斯?莫里斯在他的演讲中,就提到目前中国出口的附加值只有20%,如果没有这部分出口,对中国经济的伤害并不大。很显然,说中国经济没有内部经济是站不住脚的。

经济增长会改变经济结构

社会观察:西方盛行的中国拐点论,总结到一点就是说,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走到头了?

张军:人们习惯于把中国经济增长的模式用高投资、低消费和高出口等来定义,并且认为这些特征是未来持续增长的障碍。

在我看来,用这些比例尺度来检验增长是否可以持续的做法是有很大问题的。长期来讲,一个经济的增长靠资本积累和技术的进步。现在中国人均资本总量还是比较低的,还需要积累,需要投资。至于消费下降了,劳动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例下降了,这是阶段性的,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化这会改变的。

投资、消费、出口这些比例变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是会随着人均收入的增长和经济结构的变化而改变的。关于这一点,哈佛大学已故的库兹涅茨教授在上世纪60年代通过对跨国经验的研究就发现了。他指出,经济增长会引起经济结构的改变,而结构的改变也会促进经济增长。更重要的是,当经济结构发生变化之后,很多经济变量的原有的比例关系就会出现改变,甚至包括今天特别受关注的收入的分布状况也会出现改变。

换句话说,收入的差距扩大往往发生在人均收入增长强劲的阶段。根据经济增长与结构变化之间的关系来考虑问题,我对中国经济未来的增长就没有那么悲观。我们需要调整的是看问题的时间尺度,把眼光放远一些,就会看到不同的东西了。

社会观察:西方的“中国拐点论”中说,中国的问题数不胜数,其中一条认为中国低成本优势正在快速消失?

张军:中国作为出口加工贸易基地的全球地位不会马上消失。原来这些制造业基地主要集中在沿海,现在开始往广大的中西部地区转移。中国的产业升级是梯度的升级,东部先升级,加工制造业向中西部转移,发展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中西部来承接来自东部的产业转移。这还需要一个过程,所以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还能继续发挥廉价商品生产基地的优势。

社会观察:法国兴业银行全球战略分析师爱德华兹和格赖斯称,中国没有从西方的金融危机中吸取教训,中国经济已经失控,正在重蹈美国2007年的覆辙,这个泡沫的破灭会是世界经济的最大危险。你怎么评价这个说法?

张军:如果这句话理解为,重蹈房地产泡沫破裂引发金融危机的覆辙,我想中美之间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中美房地产有很大差异,中国经济每年都有两位数以上的经济增长,而美国经济增长仅仅2%。我们可以支撑20%-30%的房地产增长速度,而且风险不是很大,但美国如果有这么大的增长,它的风险就会很大。

原因是实体经济和虚拟资产的比例应该有一个基本的匹配,中国处在正常的匹配范围内。中国实体经济每年以10%左右的速度在扩大,产生了对房地产的需求。经济发展了,老百姓收入提高了,所以有了需求,既有改善住房的需求,又有投资房产保值增值的需求;我们城市化进程快,40%的城市化率要提高到70%。更多人要进入城市,更多人要改善住房,需要更多的房子。美国经济不怎么增长了,它是靠金融手段支撑一个快速增长的房地产业,美国人收入不增加,甚至失业,银行说我给你贷款你可以买大房子。银行不担心金融风险,因为它可以把这些贷款卖给投行,投行最后上市,风险都转嫁出去了。所以美国人的房地产高速增长,是靠金融手段去刺激出来的。

2013年中国经济硬着陆?

社会观察:弗里德曼也说,中国现在就像1989年的日本,耀眼的增长背后,金融系统陷于崩溃,增长周期达到极限的信号。国内也一直有舆论说,中国要重蹈日本的覆辙。你怎么看这种说法?

张军:中国很大,即使有泡沫,还是在个别市场,大多数市场还是稳健的。日本是个岛国。另外中国的调控政策本身还是很有效果的,土地是国有的。无论从政策还是国情来看,都不可能重蹈日本覆辙。

社会观察:据说银行在做压力测试,如果此次调控,导致最终房价下跌50%,你认为中国的银行系统能保持稳定么?

张军:第一,中国的房地产泡沫只是在个别城市,即使崩盘了,仅仅是很小的比例,大多数城市房地产发展还是稳健的。目前按揭贷款,开发商的贷款是银行最挣钱的,银行比我们更清楚。

社会观察:如果房地产低迷,房价下跌,再加上目前普遍受关注的“10万亿”的地方债务,会不会像欧洲的债务危机那样,引发一场危机?

张军:首先要考虑地方债务本身严重到什么程度。因为地方发债能力受控制,地方的大量基础设施的融资职能靠银行,抵押都是用土地、房产来抵押的。银行为啥还给地方政府借?就是因为银行相信这是政府项目,政府会有财政收入能弥补的。

政府项目到银行融资都是用土地做抵押的,对一方经济两位数增长的地方政府来讲,土地升值空间是很可观的,远远超出地方政府的举债,而且政府拥有土地所有权。

而欧洲不一样,欧洲经济是不增长的。担心地方债务危机是不了解中国国情造成的误解。

社会观察:5月份,末日博士鲁比尼就指出,2013年中国经济硬着陆的可能性很大。原因在于60年来的数据显示,过度投资会导致经济硬着陆,而目前中国“全新的高铁一半是空置的,新站则有3/4闲置,与铁路线类似的是新建的高速公路,看起来有3/4间是空置的”等等。他还说,中国目前一些状况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苏联以及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前的东亚相似,你怎么看呢?

张军:我觉得基础设施的投资必须超前,空置率要动态地看。如果一个区域处在建设期,必须先有基础设施,其他的投资像房地产、商业才能跟进。经过一段时间后,这些设施的使用率会大幅度上升,这是客观规律。就像我们前几年批评西部的高速公路,那会儿好像没多少人开车,现在看可能要塞车了。

中国经济一定要从长远看,不能只看眼前,不然会误读中国经济。

上世纪60-70年代的苏联是计划经济,特点是投资都是政府拍脑袋的,而我们现在这些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政府的决策都是市场行为。

东亚金融危机,在我看来主要是有些国家金融自由化速度太快。经济发展还不成熟不稳健,而金融开放过快,就会出现系统性问题。而中国一直在金融上比较保守,人民币国际化走得比较慢。所以也不具有可比性。

社会观察:就说当下,5月CPI同比涨幅再创新高,通胀压力大,央行似乎仍有货币政策收紧的预期,房地产也处在敏感的调控期,有舆论说中国经济可能会面临硬着陆?

张军:硬着陆的前提是发生了恶性通货膨胀,为抗通胀,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最后经济下滑了。问题是我们的CPI数据上升是不是表明通胀变成恶性的了?

CPI权重40%来自食品,食品中40%是猪肉价格,难道猪肉价格涨是因为货币超发引起的吗?这就是通货膨胀么?我认为,这次的食品价格上涨带有一定的季节性的、临时性的因素。比如5月份干旱了,水产品价格上去,现在涝了,蔬菜价格上去了。这种价格的上涨反映到CPI升高,不一定是货币超发引起的,不一定是通货膨胀。除非你剔除季节性因素,临时性因素。

中国近年来的货币扩张,特别是4万亿的刺激政策支出,引发了货币超发,加上收入再分配,调整了劳动者工资,以及美元贬值,导致大宗商品进口价格提高等输入通胀因素,在过去一年半里确实引发了通货膨胀。但不要把所有的涨价都看做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特指货币超发引起的物价上涨。

但是不是硬着陆的核心是看,通货膨胀多大原因是货币超发引起并且走向恶性。我个人看法,最近这几个月季节性临时性调价因素引发物价上涨,占的比例大。因为货币政策一直在收紧,在回笼货币,但通胀怎么可能更严重呢?虽然有通胀,也有预期,但货币政策没有让通胀更严重,尽管未完全消灭通胀,我并不相信日后会采取更严厉的货币政策。所以硬着陆的说法不可能的。

中国不增长是最大的风险

社会观察:最近大家都在担心中国经济会放缓,你在《中国经济再十年》的文章中,预计中国GDP未来10-15年会有8%的增长,是不是意味着你也认为中国经济增速将放缓,不会再维持10%以上的增长?

张军:8%是平均增幅,我认为近5年可能还会有9%-10%的增长,内地会更高点。越往后会越慢,因为经济增长了,基数大了,增长肯定会慢下来。并不是指短期的经济放缓。

社会观察:那么,你预计下半年GDP增幅会达到多少?

张军:今年的增长不可能很快,宏观面上央行正在控制信贷,投资上不去,房地产投资也会放缓,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经济增幅就要下来,勉强维持8%。但今年是比较特殊的。宏观经济稳定之后,中国经济还会加速。

社会观察:宏观经济稳定下来是指,不会有再紧的货币政策?房价岂不又要反弹?

张军:反弹是肯定的,但不会回到原来的状态。原来政策层面的调控政策不会撤销,比如银行对房产的信贷、个人按揭、限购令还会维持调控的水平。但会有所放松,购房信心会提升,大家会继续看好房地产,不会认为房地产进入一个漫长的冬天,我相信货币政策会放松。

社会观察:《金融时报》前驻北京首席记者詹姆斯?金奇说,中国经济就像“骑在自行车上的大象”——只要还在前进就没有问题,但一旦减速后果就不堪设想。”你同意这样的看法吗?

张军:我同意这个看法。我们过去也一直这样讲,中国经济一些矛盾是靠增长来解决的。包括收入分配方面,以及政府要承担的民生工程,教育、医疗等方面的费用,这些钱哪里来?只有经济增长才能解决这些公共领域的问题。对中国来讲,不增长是最大的风险。

社会观察:如果说中国经济增速放缓,我们可以忍受的最低经济增幅是多少?

张军:我认为未来10年20年,经济增幅应该不低于8%。如果低于8%困难就比较大了。因为经济放缓之后,不仅是解决收入差距问题,而且中国的教育医疗、住房保障都会遇到问题。

社会观察:有一种说法,中国资产泡沫很严重,应该继续收紧货币,广义货币M2的增幅降到2000年的12%也未尝不可,抑制住通货膨胀,让房价跌到中产阶级可以接受的程度,中国经济不要再让房地产绑架,哪怕是牺牲了经济增长,这样会让中国经济更加健康发展。

张军:中国的M2是以存款来计算的。银行存和贷其实是同步的,银行贷给企业100万,不会给你现金,会计做你在该银行的存款,所以银行存款会增加100万。M2放缓了,说明贷款就放缓,经济增长就会下来。

根据以往的经验,M2增幅16%,对应的是8%的经济增长。如果经济增长掉到7%以下,肯定是不可容忍的。

中国经济一定要从长远来看,现阶段的一些问题随着经济增长就会变得不重要。我不同意这些问题需要经济大幅放慢来解决。相反有些很重要的问题是需要经济增长来解决。比如就业。如果没有更大的经济增长,不能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社会不稳定因素不是更多吗?

房地产繁荣是经济增长一定阶段的特征,城市化加剧,居民收入提高的结果。等经济增长到一定程度,经济结构转型之后,服务业起来了,这些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正值中国经济增速放缓,通胀压力加大,以及中国海外上市企业遭遇滑铁卢等等消极信息蔓延,于是,中国崩溃论在海外快速发酵。随之而来的还有对冲基金做空中国的利益狂欢,以及人民币升值的各方博弈。

责任编辑:大星
旧文资料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美军还没撤,俄军就把这里占了”

土耳其暂停与以色列所有贸易

菲律宾称在黄岩岛已越过红线?中方回应

以色列警告美国:一旦逮捕令下发,我们就对它动手

涉及俄罗斯,美国又对中企下黑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