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军、张斌:房地产是解开经济稳增长的"结"

来源:观察者网

2014-09-20 09:40

张军

张军作者

复旦经济学院院长,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张斌

张斌作者

中央电视台体育中心体育新闻部副主任

8月,多项宏观经济数据出现下滑。这些数据意味着什么?中国经济下行的症结在哪里?下一步政府会不会出手救市?观察者网15日采访了复旦大学经济学教授张军,以及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张斌。

如何理解经济数据下滑

观察者网:8月宏观经济多个数据下滑,你如何评判这些数据?

张军:天津达沃斯论坛上,李克强应该已经知道经济数据了,他当时就说,只要经济增速保持在7.5%左右,高一点,低一点,都属于合理区间。 我比较关注固定资产投资的状况,8月的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幅下滑到了16.5%,而且是名义上的,如果扣除价格因素按照实际值计算很可能接近一位数了,这是十几年以来最低的投资增幅了。今年上半年的投资增幅是17.3%。

2008年,4万亿刺激政策出台后,固定资产投资一度达到百分之三四十。后来房地产过热,政府宏观调控,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率一直保持的20%左右。

以我的看法,这次经济数据不好主要是政策问题。这些数据并不意味着中国经济就没有增长的可能了。关键问题是投资的下降,这一轮的的调控政策,在信贷上一直比较小心谨慎。8月份的货币供应量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只有12.8%,甚至低于政府设置的13%的目标。

今年 7-8月,特别是8月,中央政府的一揽子调控政策里几乎没有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反而大部分都是不利于经济增长的。比如反腐一浪高过一浪,反腐历史上也有,但从来没有这次规模这么大,而且是自上而下的;反垄断,短期也是不利于经济增长的。所以8月的数据比较糟糕,也是比然的结果。

数据来源:国际统计局

张斌:8月份工业增加值增速低于市场预期,但是仅凭一个月的数据不能断言经济究竟有多好或者是多差。综合更长一点的数据来看,可以看到中国经济处于趋势性的下降通道中,主要原因是经济内生的增长动力弱,出口和房地产不能再成为经济增长发动机,而新的经济增长发动机受制于体制原因迟迟出不来。

自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的经济内生增长动力就在持续、趋势性地减弱。内生增长动力减弱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中国发展阶段正处于从工业经济向服务业经济转型的过度期。转型期内对工业部门的内需和外需都不景气,对服务业需求相对旺盛,但是中国经济的供给面还没有对此做好准备,即便是需求旺盛的部门也因为过渡和不当的管制,难以释放增长潜力。二是前期过度和低质量的刺激政策进一步加剧了过剩产能,并对私人部门带来了挤出效应,加剧了金融市场风险,进一步削弱了内生经济增长动力

观察者网:从李克强的调控政策思路来看,又如何理解当下的经济态势呢?

张军:投资增速还没有滑出正常轨道,下滑的原因主要是政府过于谨慎,不敢放贷,对短期经济刺激保持谨慎的做法。

李克强是比较坚决的,他坚持他的平衡术,坚持他的定向调控、结构性刺激的政策,这是他的创新。结构性刺激和结构性调整政策是一脉相承的,房地产以及一些过剩产业部门的投资压缩,有些部门的投资需要鼓励比如养老、医疗等公共领域。通过货币的结构性宽松来支持结构性调整,底线就是要保就业,物价目前不会有太大问题,都有点通缩了。只要失业率压力不大,7.5%左右的GDP增幅没问题,政府并不急于改变政策。目前就业压力不大,而且很多领域劳动力还短缺,所以李克强认为经济慢点没关系。

但是关键是要看,最后一个季度经济增么样,如果下滑趋势不改,我觉得恐怕有问题。政府预测的目标有一个合理区间,如果GDP增幅一直往下,接近7%就是底线,不会容忍再往下走。

张斌:李克强总理的讲话,强调不采取刺激政策,而是要通过改革解决问题。我对此很赞同。以增加建设项目为载体的刺激政策,可以缓解工业部门,尤其是重工业部门短期内的产能过剩压力。但是,这种政策其实是让该被淘汰的留在市场,而且拉着其它不该被淘汰的企业一起下水。不当刺激政策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是让未来的问题更加严重。

改革不是宣布几条政策那么简单。渡过经济转型期,需要对发展理念进行反思,需要为服务业发展营造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需要政府的公共服务跟的上百姓需要。首先对政府实施有效地制衡,让社会各界都能监督、参与到公共政策制定当中,然后才谈得上有效地政府职能转换,才能出台恰当的新政策。我们距离这些还很远。

也不必过度悲观。中国目前经历的转型,是增长的烦恼,是所有向更高发展阶段过渡的必然阶段,其它国家在这个时期也很难。全社会对于改革凝聚的共识还是在增加,但是需要更多的时间。

解开经济增长的“结”

观察者网:8月经济表现不乐观,房地产市场的调整是比较大的原因。地方政府早就悄悄松动限购政策,现在一些地方银行的房贷利率又开始优惠了。从这一点看,房地产再次成为救市先锋。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其中一条就包括经济去房地产化,是不是在经济又一次变冷时,去房地产化的经济结构调整要再次宣告破产了?

张军:李克强说过要坚持不刺激,同时也要守住底线。在我看来守住底线的前提就是房地产行业的风险不能挤爆。房地产的主要问题是库存过多,特别是在二三线城市。看得出中央政府是在容忍地方政府慢慢松绑,希望房价能够向下调整,能够消耗存量。

李克强在表述上,提到底线是根据失业就业情况决定的,但在我看来这跟房地产有很直接的关系。如果松绑限购,并出台一些温和的提振措施,房地产市场就能出现一个良性的出清过程,让整个房地产行业积累的风险在一两年之内化解掉。不化解就是定时炸弹。让房地产市场回暖,银行金融风险可控,整个宏观经济才能走出下滑的趋势。这样投资才能起来,经济才能增长。房地产是解开这个结的根本。

观察者网:再次给房地产松绑,不会累积更多的风险吗?

张军:房地产现在的问题是存量供给太多,现在需要做的是消化存量,市场才能恢复平衡。中长期来讲,房地产市场的长效稳定机制,无非是要避免2008年那样的过度刺激,不能老是折腾,要通过交易环节征税限制投机,在土地拍卖制度的改革等等多项措施,来建起来这个长效稳定机制。

房地产行业容易出现泡沫,长期来看,中国经济的确不能过分依赖房地产。但是短期来看,中国经济下滑的“结”要解开,房子压在那里,就是资金压在里面,政府土地拍不出去,也就没有钱去投资,基础设施投资上不来,没有投资也就没有增长。中国经济的结就在这里。

信贷要不要松动?

观察者网:一直乐观的林毅夫,在12日的一次会议上建议中国政府明年将经济增长目标调至7%-7.5%,比以往他提到的8%要低,业界人士表示很意外,你对今年完成预期的7.5%的经济增长目标乐观吗?为什么?

张斌:碰巧我那天也在会场,听了林毅夫教授对他观点的解释。林毅夫教授讲的8%,是未来的增长潜力,是满足了一系列条件以后的结果,而不是一定会出现的结果。林毅夫教授认为接下来的外部经济环境不是很好,中国经济增长达不到8%,这与他此前说的并不矛盾。与林教授相比,我更悲观一些。我相信政府有足够的政策手段把近期的GDP增速拉上去,但问题是我们要不要这么做,这么做以后怎么办。我想未来合理经济增速的依据,6%或者7%不重要,应该以不再进一步提高地方融资平台和国企的债务杠杆率为前提。

张军:他说的是短期的,这个短期的增长目标,还在政府设定的范围内,但中长期中国经济可以增长比现在快一些。我也这么认为,短期这样,并不意味着我们经济增长就上不去了。没有理由没有证据,至今没有。

我感觉中国经济的增长还可以更快,李克强将目标定7.5%,是政府有意而为之,故意放慢增长脚步。政府认为就业没有什么问题,所以放慢也没有关系,并不等于中国经济只能增长7.5%。

观察者网:下一步,稳增长的措施会不会加量出台?可能会有哪些措施?

张斌:经济继续往下走,会有更多的政策出台。接下来出台的政策很关键,我们不能再犯过渡刺激的错误,但也不能无所作为。需要作为的地方很多。

第一,对中小企业减税大有可为。第二,尽快推进医疗、教育、交通通讯等中高端服务业的改革,仅是放开准入还不够,还要为这些行业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相关部委的职能改革不能再拖。第三,该被淘汰的低效率企业应该让其破产,但是对于破产企业的工人生活保障和再就业要做好充分的补救措施。企业可以倒,员工生活不能不管。第四,为更多企业破产和银行坏账增加做好资产重组的准备,让更多有志于从事实业经营的私人资本以合理方式加入到新一轮的兼并重组。

张军: 我还是认为,短期来说要解开经济增长的死结,死结就在于房地产。为什么大家对经济走势感到悲观,投资意愿下降,问题还是融资成本太高,因为中央政府担心信贷会再次让房地产或者过剩产业死灰复燃,银根偏紧,这样无法释放投资需求。要让投资意愿转化成投资需求,关键就是在货币政策上需要有所松动。

只要企业融资成本能够降下来,中国投资不存在问题,相反在很多领域,我们还是投资不足的。比如,在制造业升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地下设施建设)、医疗保健、养老、环保等领域,还有城市化转型过程中的旧区改造、城市综合体建设等领域还蕴含着大量的投资机会,这些行业也能够创造大量就业机会。

当然这些行业尤其是公共事业领域投资,很多资源仍然掌握在政府手上,政府需要让渡一部分利益,吸引社会资本来投入,未来这一领域投资不再仅仅是过去的城投模式,而是像今年两会上,李克强所提到的PPP模式(公私合营的项目融资模式)通过政府带动来撬动更大金额的投资,最终拉动经济的增长。

观察者网高艳平采写

责任编辑:苏堤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习近平抵达巴黎开始对法国进行国事访问

刚有“明显进展”,巴以停火又陷僵局

他在以色列监狱中死亡,联合国官员:极度震惊

俄方通缉泽连斯基等乌军政要员,乌方回应

“哈马斯得到美方保证”?以官员威胁:不会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