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维为:“10个人里有1个人愿意回中国,我们就成功了”

来源:观视频工作室

2018-11-02 06:58

张维为

张维为作者

复旦大学特聘教授,中国研究院院长,春秋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今年我们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我想利用这个机会谈谈我印象中的邓小平以及我对他的一些思考。今天我想谈谈邓小平与中国大规模地派遣留学生。

1985年7月,我随时任国家主席李先念访问美国,我负责给时任副总理的李鹏担任翻译。李鹏当时还兼任国家教委主任。抵达华盛顿后,美国总统里根在白宫举行盛大欢迎宴会,主人安排了时任美国副总统布什——我们今天称他为老布什——与李鹏同坐,席间两人聊天甚欢。

老布什在交谈中谈到,他担任美国驻华联络处主任的时候,基辛格是国务卿,但基辛格访华每次见周恩来总理,总是不带他,所以他没见过周恩来总理,为此他对基辛格耿耿于怀。

老布什还回忆了一段与中国派遣留学生有关的往事,他说他参与和见证了中美教育合作关系的发展。老布什说,他记得一次问邓小平,中国准备派多少留学生去美国,邓小平说,我们没有限制。他后来感叹邓小平敢于做出这样的决定,这与苏联领导人不允许自己知识精英出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美国前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也回忆过,早在1978年7月邓小平就对他说,中国想派学生去美国留学,美国方面很惊讶,觉得对一个共产党国家来说,这是难以想象的。他们印象中,中国大概和苏联一样,会尽力阻止中国与西方世界的交流,防止自己受过最好教育的年轻人与西方接触。没想到邓小平如此自信。

这种自信确实不容易,当时中国与西方的差距是今天年轻一代所难以想象的。中国人到了西方国家,真是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感觉,从琳琅满目的超市到私家车飞奔到高速公路到一栋栋摩天大楼,都是西方制度更为优越的展示。今天的情况倒是有点反过来了,外国人到中国经常有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感觉,特朗普总统不久前就说过,他认为美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要实现重新伟大。

当时国内也有领导担心,西方当时的生活水平和工资收入比中国高这么多,可能要造成严重的人才外流问题。但邓小平很有定力,据说在一次内部会议上,邓小平明确地讲,留学生只要十分之一能够回来,我们的政策就是成功的。

一次我在日内瓦见到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先生,他提到一段邓小平的往事。

他说,他第一次见到邓小平是1977年。邓问他,能不能派100个中国物理学研究人员到你那里去学习和工作,丁说,我整个实验室才30来个人,邓说,那我就派10个。丁肇中当时的实验室在德国,丁肇中说他要问德国政府能否允许中国科学家的来访,当时中德之间还没有这种交流。邓小平说,“你能不能今天就打电话问,明天告诉我。”邓小平期望抓紧人才培养的迫切心情可见一斑。当时由于文革等原因,出现了人才断档,邓小平心中的中国现代化蓝图需要足够的人才大军来共同完成。

从当初的人才大量“外流”,到今天的人才大量回归,我们不得不感佩邓小平的远见和魄力。至2016年中国留学生回国的比例已高达83.23%,其中绝大部分都是过去5年内回国的。留学生回国服务已成为多数留学生的第一选择,这本身印证了中国的迅速崛起产生的强大磁场。

中国能够提供的发展机遇可能比整个西方国家加在一起还要多。中国文化的丰富多彩,“一部手机,全部搞定”的生活便利,日益改善的生态环境等等,都使回国的选择越来越受青睐。中国今天的绿卡也成了全世界最被追求的证件之一,可谓一卡难求。

可以说,中国当年的“人才外流”(brain drain),今天已经变成了“人才回流”(brain gain),而且这个大潮只会随着中国的全面崛起而变得越来越猛。

预告

今年11月2日,第二次“一勺思想·圆桌会”就要来啦!

这一次,观视频请来张维为陈平两位老师,以“选择的智慧——40年改革路”为主题,在上海商城剧院,为大家准备了一场围绕改革开放40周年的演讲。

改革开放的四十年,是中国人不断面临选择的四十年。每一个中国人都切身地经历着一次次的选择。而在当时,没有人能确保自己的选择一定正确。观视频邀您亲临现场,与张维为、陈平两位教授一道回望这四十年,在JZ Music演绎的来自“那个年代”的乐声中,一起重温在这场时代变革中激荡的智慧与勇气,共同展望国家在新时代的发展大局。

责任编辑:李泠
张维为 邓小平 教育 中国留学生 视频新闻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我们美国说要做的事,中国人已经做到了”

荷兰“拼了”:阿斯麦,别走!

“嫌犯从乌克兰获大量资金和加密货币,有确凿数据”

美方对俄隐瞒了部分信息?克宫回应

这条中马“一带一路”重点铁路项目 “或延伸至泰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