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维为《这就是中国》第188期:世界变了
来源:观察者网
2023-05-28 08:39
“世界确实变了,既充满挑战,又精彩万分。”
美国灯塔逐渐黯淡,这一轮外交“黄金季”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在东方卫视2023年5月22日播出的《这就是中国》节目中,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张维为教授和中国人民大学的金灿荣教授,一起分析中国的外交智慧与外交力量。
张维为:
大家现在可能都有一种感觉:世界变了,而且变的速度越来越快,甚至有点令人眼花缭乱。今年3月10日,在中国斡旋下,伊朗与沙特在北京宣布恢复外交关系。这两大伊斯兰国家的和解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产生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从伊拉克到叙利亚,从也门到黎巴嫩,原本敌对的什叶派和逊尼派开始握手言和。
沙特政府发布三方联合声明(图源:沙特政府官网)
一石激起千层浪,全世界都没有想到中国怎么就悄悄地办成了这么一件改变世界格局的大事。大家突然发现,原来世界上看似长期无解的许多冲突,只要排除美西方势力的干扰,是可以找到和解之道的。这一“四两拨千斤”的外交突破,使全世界都对中国的斡旋能力刮目相看,从巴以冲突到最近爆发的苏丹内战,人们都把目光投向了中国,期盼这个真正热爱和平、主持公道、平等待人、不谋私利的伟大国家能够帮助解决这些冲突。
目前大家最关注的是中国斡旋俄乌冲突。习近平主席已经访问了俄罗斯,与普京总统进行了长时间的小范围会谈;不久前习主席又与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通了电话。这是近代史上中国首次以全球大国的姿态斡旋一场发生在欧洲的冲突,正如一位法国高官所言,“中国可以对俄乌冲突发挥改变游戏规则的影响,地球上只有少数国家能做到这一点,甚至可以说,唯有中国能做到这一点”。
法国总统马克龙4月初访问中国,获得了中国领导人高规格接待和礼遇,在返回法国的专机上,他好像变了一个人。马克龙对媒体发表讲话:欧洲需要重新拿回“战略自主权”,减少对美国的依赖,防止卷入包括台海在内的世界其它地区的地缘政治。毕竟,就在几个月前,欧洲给人的感觉还是毫无主见,在乌克兰问题上跟着美国亦步亦趋。我们这个节目曾经做出这样的判断:欧洲的能源危机、难民危机、通货膨胀、经济衰退等最终会唤醒欧洲的有识之士,看清自己的利益所在。
甚至被认为最亲美的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访华后,也公开表示,中国的发展成就和人民的勤劳智慧,让她充满了敬意。欧盟与中国的关系“太重要了,欧盟必须制定自己的对华战略和原则” 她还说,对欧洲来说,与中国“脱钩”显然不可行、不可取,甚至不切实际。
西方政客的态度或许还会有反复,但可以肯定地说,美国使中欧经济全面“脱钩”的幻想正在化为泡影,欧洲出于自身的利益,比中国更需要良好的中欧经贸关系。
世界变了,还表现在“去美元化”大潮越来越猛,而非西方大国是这场大潮的引领者。俄罗斯直接把西方发动的货币战争变成了“货”与“币”的战争:我有“货”,你有“币”;你有“币”,买不到我的“货”。印度也毫不手软地积极推动本币贸易。巴西不仅主张本币贸易,还直接接入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东盟十国提出推动本币贸易,减少对西方货币的依赖……现在几乎每天都有“去美元化”的新闻。
总之,世界变了,正如沙特王储兼首相萨勒曼所言,大家“对取悦美国不再感兴趣”。随着美国综合实力的下降,美国的道义和信誉也在加速流失。天下苦美久矣,美国数十年如一日,挑拨离间,拉一派,打一派,永远把自己的危机嫁祸于人,战略上搞“分而治之”和“离岸平衡”,导致生灵涂炭、流离失所。言而无信的美国,从不把自己的承诺当一回事。人无信不立,国无信则衰,这就是今天美国的状况。
美国奉行的“离岸平衡”战略,师承老牌殖民主义帝国英国。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来看,英国是孤悬欧洲大陆之外的岛国,它总担心欧洲大陆出现一个主导性的强国,导致英国被边缘化乃至被吞并。鉴于此,数百年内,英国都对欧洲大陆采取“分而治之”的“离岸平衡”战略,联弱制强。16-17世纪,西班牙强大,英国就联合荷兰制约西班牙;18世纪,法国强大,英国就联合普鲁士制衡法国;后来,德国强大的时候,英国又联合法国制衡德国。
二战结束后,美国成为了超级大国。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来看,美国也是孤悬于欧亚大陆之外的超大型的“岛国”,它继承和发展了英国“分而治之”、“离岸平衡”的战略。二战胜利后,美国为遏制苏联而驻军欧洲,同时又对欧洲一体化怀有忌惮之心,利用北约来控制欧洲。简言之,让美国人进来,让俄国人出去,让德国人低头。
美国不仅把“分而治之”和“离岸平衡”战略运用于欧洲,也将之推广到全世界。例如,在亚太地区,美国试图打造所谓“亚太版北约”,推出了所谓的“印太战略”,力图拉拢日本、韩国、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菲律宾等国家,来遏制中国的崛起,当然,这将是徒劳的,亚太地区绝大多数国家都不愿意选边站,美国自己也早已力不从心,其硬实力、软实力早已无法支撑战略野心。
在中东地区,美国一直通过支持以色列,来制衡该地区的所有伊斯兰国家,同时挑动逊尼派与什叶派国家之间的冲突、策动“阿拉伯之春”、支持“代理人战争”。然而,随着沙特与伊朗在中国斡旋下实现世纪大和解,全世界突然发现,在美西方势力卷入如此之深的地方,中国也可以排除干扰,使两大仇敌握手言和,由此可见,世界变了,美国弱了,中国强了。
从软实力来看,美国等西方大国过去堂而皇之地推动“分而治之”、“离岸平衡”战略,但中国人信奉的不是“分而治之”,而是“合而富之”,大家一起求和平、谋发展。我们鼓励所有国家都团结起来:中东要团结,非洲要团结,东南亚要团结,拉丁美洲要团结,欧洲也要团结。我们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奉行共商、共建、共享的黄金原则。
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与其加入美国的盟友圈,不如加入中国的朋友圈,这才是人间正道。5000年中华文明史铸就的大国姿态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和赞赏。人类命运共同体不再是一个抽象而遥远的目标,而是一个可以直接参与并从中受益的伟大进程。理论上,凡是美西方进行破坏的地方,几乎都是我们可以发挥建设性作用的地方,所以,中国外交大有可为。
中国软实力的背后是强大的硬实力。中国崛起是集四次工业革命为一体的崛起,我们可以向全世界提供四次工业革命的产品和服务。以“硬实力中的硬实力”军工产业为例,曾几何时,美国在这个领域一骑绝尘,但现在,中国在高超音速导弹、隐形战机、大型驱逐舰、中段反导系统等方面均已超越美国,且拥有远远领先于美国的全产业链制造业。国产052DE导弹驱逐舰几乎是目前世界军火市场上最先进的战舰,我们也能提供最先进的无人机,可以成建制地为其它国家装备最现代的陆军。除了极端孤陋寡闻的中国公知,全世界都注意到了这一点。
总之,世界确实变了,既充满挑战,又精彩万分。整个世界进入了“觉醒年代”,大家对美国与中国的认知发生了变化,越来越清楚地看到,美国是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破坏性力量”(destructive power),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建设性力量”(constructive power),世界不再需要“美国灯塔”。
谢谢大家!
金灿荣:“中国外交在今年春天进入黄金季”
今天我们来谈谈中国新外交。有网友称,中国外交在今年春天进入了“黄金季”,我对此表示认同。
那为什么会出现“黄金季”呢?我认为有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原因。客观原因是,世界对美国感到不满,对中国怀有期待。当下的世界格局比较混乱、紧张,俄乌冲突持续一年有余,且不知何时结束,其他地区也面临诸多问题。很多国家都认为,是美国霸权主义导致了当今乱局,因此对美国不满。“去美元化”大潮就是这种不满的体现之一(当然,“去美元化”不等于人民币国际化)。而中国在硬实力(比如制造业、军事实力)和软实力(比如良好的理念)方面奋起直追,超越了过去所有美国的“对手”,因此,大家都对中国抱有期待。
主观原因是,中国已经通过党的二十大报告和习近平主席的新指示,确立了外交的方向、明确了外交的任务。二十大报告的第十四部分指出,要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另外,总书记还比较强调“斗争精神”,一改从前“忍让”为主的态度,不回避问题。因此,中国外交表现出一种进取的姿态。
就具体的外交布局而言,我认为有这样几个重点:第一,加强中俄合作,以改善我们总体的战略处境。英国著名地缘政治理论家麦金德提出了“世界岛”理论:欧亚大陆和非洲是“世界岛”,全球真正重要的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事件均发生于此;其中,黄河以北到第聂伯河一带是“世界岛”的“心脏地带”。如果中俄合作,就能将“世界岛”的心脏地带融为一体,形成易守难攻、向外投射的格局:两国安全得到保障后,我们就可以专心应对东边,俄罗斯就可以专心应对西边。
第二,巩固周边外交。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近些年我国特别重视东南亚、南亚的南部邻国。5月18、19日,习主席在西安召开第一届中国-中亚峰会,以巩固与北方邻国的关系,蒙古外长参加了会议,谈得还不错。现在大概只有韩国、日本等东部邻国有点捣乱,但总体局势还在可控范围内。
“背后”安全、周边稳定之后,中国外交的下一步是进取,也就是积极发展与巴西、南非、阿根廷、伊朗、沙特等新兴大国的关系。
第四,积极地介入和解决热点问题。比如,中国推动了曾为“世仇”的伊沙两国走向和解,现在也开始适当地介入巴以矛盾和俄乌冲突。这体现了中国的大国担当。
第五,积极发展与包括非洲在内的第三世界的关系。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我们对此会很重视。
印尼雅万铁路于去年开始铺轨(图源:新华社)
最后,积极发展与“老欧洲”的关系。西方阵营的核心是跨大西洋关系——尽管美国与亚太盟友的关系不可谓不重要,但美欧关系显然更具分量。欧洲国家中,东欧国家特别亲美,很难争取,但“老欧洲”(西欧国家)是可以争取的。
总之,在最近这一轮外交“黄金季”中,中国积极进取,提升了国际影响力。美国现在感到有点孤独,正积极尝试与中国对话,几位高官争相希望来华访问,中美防长或将于6月在香格里拉对话会上见面。可以断言,这一轮中国的外交出击成果颇丰。中国前驻联合国副秘书长陈健大使跟我讲过,中国在联合国的特点就是话不多,但事做得很好。我觉得最近这一轮外交出击再次印证了这一点。中国人总是谋定而动的,一旦动起来,总能取得不错的成效。
但最后我想强调,中美作为两个超大型国家,最重要的挑战永远是国内挑战。只有搞好了国内的经济发展,才能实现外交的排兵布阵。刚刚过去的五一黄金周释放了一个良好的信号,希望大家共同努力,恢复信心,提振经济。
美国这几个月来也没歇着,一直在中国周边闹事,挑唆韩国、菲律宾、日本和印度与中国对立,但成效平平。美国同样需要解决内部问题,例如两党对立、社会问题、经济衰退等。中美谁把国内的事搞好,谁的根基就稳,外交就更有底气。
谢谢大家!
圆桌讨论
主持人:刚才两位老师提到,中国外交特别有章法。请问能否具体解释一番?
张维为:我们可以关注一下习近平外交思想,总书记对外交的一整套思考是很有特点的。一是大国外交。过去我们很多人是大国小民心态,不敢说自己是大国,大国是不一样的,大国有大国的样子。
二是把握关键、纲举目张,以“四两拨千斤”迅速改变全局,伊沙和解就是典型案例。
三是发扬中国外交自周总理以来的优良传统,例如平等待人、斗争精神。比如,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来了20多个国家元首,两天内总书记是每一位都单独会晤;而最近肯尼亚总统抱怨,50多个非洲国家领导人访问美国时,像小孩子上学一样被“塞进大巴”(loaded into bus)。我们对待小国有发自内心的尊重,非常重视平等待人。
中国外交的优良传统还包括斗争精神。我们网民经常讲“外交天团”,外交官一直在第一线战斗,在战斗中被锻炼出来。这对各行各业的工作都有启发——把队伍投入战斗,人才就锻炼出来了。
金灿荣:改革开放以来很长时间内,中国外交一向以大国为关键,以周边为首要,以发展中国家为基础,以多边为重要舞台。
习主席执政以来,中国外交发生了很多变化。首先,定位变了。我们原本的定位是东亚地区大国,现在的定位是世界大国。
第二,理念变了。原先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都在看美国人指方向;而现在,我们开始直接提出方向了。如刚才所言,中国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三大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这都是世界级大国才能提的。习主席在党的十九大上提出新中国三阶段: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现在,中国已经发展到“强起来”的阶段,所以肯定需要更加进取的新型外交。总之,中国外交要与时俱进,符合国内和国际的时代需要。
日本民众反对广岛G7峰会 图自新华社
主持人:刚才金老师提到,中国外交现在呈积极进取态度,其中一个表现方式就是,我们开始主动设置议题了。近日,琉球问题在网上引起热议,两位老师对此怎么理解?
张维为:日本最近表现一直不太好,数次公开表示“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在这个背景下,我们非常明确地推动更为进取的外交:我国大使会见琉球领导人;在上海举行的蓝厅论坛里,秦刚再次提到了二战结束后的《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
根据《波茨坦公告》,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这四个大岛是日本的领土,但盟国没有把琉球划归给日本。美国把琉球作为军事基地,在上世纪70年代将其行政权交给了日本,但这并不代表日本享有对琉球的主权。我觉得提出琉球问题非常好。
金灿荣:在国际博弈中,掌握定义权是很重要的,美国人非常精于此道。琉球问题是有国际法依据的。1943年10月,《开罗宣言》明确指出,日本本土限于四岛,琉球应由联合国托管,后来因为特殊原因,实际上由美国一家托管。
1951年,美日签署《旧金山合约》。但是,不同于所有盟国都参加的《波茨坦公告》,《旧金山合约》将苏联和中国排除在外,所以其法理基础是有问题的,只是我们过去没有提出。
主持人:可见,中国外交的积极进取,建立在有理有据的基础上。
张维为:对,中美国设置议题的最大差别就是,中国往往依托可靠的数据、文件,有理有据,言之有信;而美国的很多议题完全是在歪曲、抹黑、编造的基础上虚构出来的,例如新疆问题。
美国的做法可以见效一时,但不能见效一世。现在美国人就很寂寞,伊斯兰世界没有国家真正相信它,大家开始不理会美国了。
主持人:有网友担心,鉴于美国一贯作风强硬,它有没有可能是在“憋大招”?
张维为:总体上,美国在硬实力、软实力两方面都在走衰。硬实力方面,以东盟为例,美国能提供给东盟的,只有武器和非政府组织(其中武器还只供给它的盟国),而中国现在可以提供多少东西?软实力方面也是如此,通过北京对话、沙伊和解,人类命运共同体正在逐渐变成可以实践落地的理念,中国的“合而富之”取代了西方的“分而治之”,变得越来越得人心。
金灿荣:我补充一点:现在变化肯定在加速,但不是一步到位的。目前,中国的增量快于美国,但美国的存量仍然大于中国。在这样的情况下,美国的捣乱有时能够奏效。
比如,美国在韩国的渗透力还是很厉害。再比如菲律宾,菲律宾总统马科斯年初访华,中国对他做了很多工作,但他回去之后态度就变了(尽管如此,中国也没有放弃,秦刚外长还是去了菲律宾)。毕竟,美国曾殖民菲律宾近50年。某种意义上,菲律宾不是真正的现代国家,而是一个相对落后的部落社会,100多个家族分别掌管着教育、矿业、电力等领域。这就便于美国对其实行控制——菲律宾贵族的财产基本都在美国,只有杜特尔特等少数人没有被美国重点拉拢。
总之,我们要承认,变化正在发生,但美国在存量角度仍有优势。我们要做好准备应对存量,并争取让增量更好地发挥作用。
张维为:我们现在的外交布局更多地注重发展中国家、全球南方。总书记的外交思想非常明确:发展中国家是我们的天然同盟军。我们最近做了一次思想者论坛,名为“对话全球南方学者”,来了20多个国家,50余位亚非拉学者。一个赞比亚来的朋友说,四年半前,在赞比亚一讲到中国,就有人提“侵犯人权”,但现在舆论氛围完全变了。这主要是因为外交部和民间力量都在做工作,让南方的朋友看到真实的中国,看到中国对非洲的意义。很多南方朋友到中国来看过,只要高铁一坐,中国几个地方一看,他们就知道中国成功了,就不相信西方媒体的谎言了。
主持人:这个例子表明了交流的重要性。“一带一路”倡议刚刚提出时,西方就一直在带节奏、污名化,但随着诸多项目落地,我们扎扎实实地帮助了很多国家去建设、去发展,收获了效益,加深了感情,这种无形的变化是“一带一路”十年来创造的巨大财富。
金灿荣:我是研究美国的,可以从美国角度谈谈“一带一路”的成功。美国一开始对此其实不太重视。我记得,2013年习主席刚提出“一带一路”时,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副会长包道格在一次会议茶歇上对我挤眉弄眼,说“一带一路”是会赔本的。后来美国对此重视起来,现在更是天天捣乱。我觉得美国的态度变化说明“一带一路”成功了。
中国制造业是过剩的,帮助其他国家建设基础设施、发展小产业,既能推动这些国家的发展,也能使中国获得市场,是典型的双赢。
美国人把“一带一路”视作“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这是以己度人。他们只能用他们的视野判断我们的做法。
提问环节
张先豪:正如刚才两位老师所言,中国在努力斡旋,解决地区间的冲突和争端。但是,俄乌冲突等不同国家、阵营之间的冲突仍在持续,这在未来是否会引发更加鲜明的阵营对抗,导致更多的国家不得不面临“选边站”的问题?我们要如何以中国智慧避免阵营化对抗?
张维为:实际上,所谓“不选边站”,主要是针对美国而言的。美国要求其他国家选边,但中国从不这么说,一个国家完全可以在与中国关系好的同时也与美国关系好,我们是没有意见的。现在的基本态势是。东盟国家、亚太地区多数国家都表示不愿意选边站,这对中国一点坏处都没有。
另外,随着中国“一带一路”的成功,美国遇到了一个最大的麻烦:它转嫁危机不像过去那么容易了。过去,操纵金融危机是美国的拿手本领,动不动就收割一次。但从2022年到现在,除了彻底破产的斯里兰卡,其他国家很大程度上由于中国的帮助而坚持下来了。比方说,阿根廷经济非常困难,还债还不出来,但现在它跟中国来个人民币支付,就不用存这么多美元储备了,这就缓解了很多,可以盘活了。这是“一带一路”的一个额外成果。
金灿荣:现在美国要求很多国家选边站,如果中国也这样做,可能导致阵营分化。但目前为止中国从不强迫他国选边站,而是反对“新冷战”、反对选边站的。美国天天在惹事,中国不理它。
美国国内现在挺分裂的,需要一个外敌来团结民众,所以拼命地要拉中国打,中国不断地让。它现在整体身体前倾,如果你跟他打,他就平衡了;如果你让着它,它反而就逐渐趴下去了,你就赢了。
张维为:我们就是把美国晾在一边,不理它,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你去四处“围剿”,我们来个沙特伊朗的北京对话,这是真的高手过招。
主持人:刚才两位老师提供了一种很有启发的想法,那就是不站队,不站队就是最好的回应,以免被带入美国的节奏,自乱阵脚。
陈泽昊:我是一名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的学生。美西方一些媒体对话中国驻法大使卢沙野时,提出了一些“挖坑式”问题,并断章取义地截取大使的发言,试图挑拨中欧关系,但后期西方政客又想把这件事掩盖过去。如何解析西方针对卢沙野大使的舆论围攻?
张维为:西方政客从故意挖坑到顾左右而言他,这证明卢大使击中了他们的要害。卢大使这番话,让大家忽然发觉,波罗的海三国其实是没有“出生证”的国家。
苏联解体前后,退出苏联基本需要两个文件。第一份文件是苏联自己1990年提出的退出程序,包含两个要求:一是归还原属苏联的领土,二是要有一个5年的过渡期(但后来没有多少国家执行)。第二份文件是《阿拉木图宣言》,根据该文件,所有从苏联独立出来的国家都要互相尊重彼此的边界。
但是波罗的海三国没有签署这两个文件中的任何一份。它们自称不是苏联加盟共和国,而是被苏联占领的,这就引出了一个问题:这三个国家的“出生证”到底是什么?最终只能追溯到1938年,当时它属于纳粹德国的一部分。那么,严格来讲,应该在二次大战结束后受到军事法庭审判。
所以,这件事怎么都说不圆了。后来立陶宛自己出来说,这个事情不要再说了,剪不断理还乱。
波罗的海三国
金灿荣:我认为现在西方媒体对我们是有偏见的,我们应该参加辩论,不能躲到后面、任由西方讲故事。卢大使能够积极参加对话并公开对话,这个行动本身就值得点赞。
张维为:坦率讲,像这样明确的表述,如果换成是一个中国的学者在那表述自己学术研究的观点并产生国际影响力,这就非常好。我们现在非常明确,这是卢大使的个人观点,但是中国的立场不变,这是对的。
问题是,我们现在的学者中,不自信的比例相当高,他们有这样的观点都不敢讲。学者就是要讲这些观点,而且要产生国际影响力。现在我们的外交官不得不冲在第一线,如果更多的学者能够站出来讲并产生一定的影响力,效果或许会更好。
冉诗杰:我比较关注外国政客对华态度转变的问题。英国外交大臣克莱弗利曾声称“台湾问题并非中国内政”,在近期又表示孤立中国是错误且违背英国利益的、无意制造“新冷战”。西方政客对华态度为何反复横跳?我们对此应如何看待?
张维为:如果讲得积极一点就是“识时务者为俊杰”,英国现在日子很不好过,面临英镑的危机、银行的危机,通货膨胀的危机等等诸多危机。所以他可能突然意识到,贸易必须靠中国,金融必须靠中国。
但一定要注意,对这些政客的讲话,有时候不要太当真。中英关系波浪起伏,多少年前,说是“黄金十年”,结果换了个领导人就不提了。我觉得我们要有定力,总体上大势对他们不利,他们有求于我们的更多,这是一个基本的判断。
金灿荣:我们要重视英国外交大臣讲的第一段话。现在西方正在就台湾问题制造对我们不利的舆论,说“台湾问题不是单纯的中国内政,它是个国际问题”,这就很不好。
至于他又讲到中国的五千年历史、讲到必须与中国保持联系不能“脱钩”,我觉得更多是跟财团讲的。他们讲得过于严峻,我们可以批评;讲得很好,我们也笑一笑。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有清晰的自我认识,保持定力。
主持人:今天的中国外交不管是大格局还是处理一些热点问题,都非常的精彩。习主席在十年前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一带一路”的倡议,这些大的外交动作都体现了中国大国外交的智慧和担当,我们承载着所有渴望和平与发展的国的期待,将继续努力前行,书写精彩的中国故事。谢谢两位,也谢谢我们现场的观众朋友,谢谢大家,再见!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