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木:“一带一路”与世界治理的中国方案(上)

来源:观察者网

2017-09-26 08:36

张文木

张文木作者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战略问题研究中心教授

【本文原载于《世界经济与政治》2017年第8期,观察者网将全文分上中下三篇刊发,本篇为上篇】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张文木】

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分别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即“一带一路”的倡议。2014年3月,习近平应德国科尔伯基金会邀请,在柏林发表重要演讲时提到“中国方案”。他说:“我们将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大义出发,贡献处理当代国际关系的中国智慧,贡献完善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为人类社会应对21世纪的各种挑战作出自己的贡献。”1

一 能引领世界的民族对世界贡献的首先是世界观

2017年5月14日,习近平出席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向世界全面阐述了中国政府“一带一路”倡议与世界前途的关系及蕴含其中的当代世界治理的中国方案。习近平指出:

当前,中国发展正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将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不断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持续发展,为“一带一路”注入强大动力,为世界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一带一路”建设植根于丝绸之路的历史土壤,重点面向亚欧非大陆,同时向所有朋友开放。不论来自亚洲、欧洲,还是非洲、美洲,都是“一带一路”建设国际合作的伙伴。“一带一路”建设将由大家共同商量,“一带一路”建设成果将由大家共同分享。2

习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是一个伟大的构想。一个民族要走向世界,首先给世界贡献的不是国内生产总值(GDP),而是世界观。如果一个民族没有比以前引领世界民族更先进的世界观,这个民族就无法走向世界,更不能引领世界。我们过去常说英国走向世界是由于英国人为世界提供了工业革命。这个说法不够准确。实际上,英国人提供的是比以往更为进步的世界观。

在历史上,中国曾经有自己的世界观。儒家文化有很多先进的东西。比如,一个中心为“忠”,两个中心为“患”。再比如,中国人对福的理解,“福”,示(礻)字旁,《说文》:“示,神事也。”3崇拜之意。为什么要拜一口田?一口田意味着你必须守住自己的本,但也不能贪。没有吃的会饿死,这叫唯物论;但吃得过多会撑死,这叫辩证法。不守本的人是不幸福的,守本就是守好“一口田”;“田”太多了要撑出毛病,也不幸福。

作为国家来说,要有主权,这是国家的“一口田”,必须死守;作为个人来说,要有自己的立业之本。国家之福在于不屈服、不扩张。不足和过度都不是福气,这就是中国文化,也是中国的世界观。

中国的世界观产生于中国人固有的实事求是精神。我们常说“事情”“事理”等,不管是“情”还是“理”,在中国人这里都得让位于现实中的“事”。不知生,焉知死,现实的总要高于天边的。天下道理,须出自“实事”,天下“致知”必先“格物”。历史上大凡有生命力的民族都是注重事实求是的民族。

可见,没有文化和世界观是享不了福的,这不是钱的问题。国家提供了巨大的生产力,但如果的世界观不到位,那发展不了。我们可以比较一下德国和日本,两个国家都犯过错误,但是它们对错误的认识完全不一样。原因就在于民族的文化高度上。德意志民族犯错误,能够跪下来认错,这是有文化底蕴的人才会做的事情,结果德国现在成了欧洲的中心。但日本就不同了,从靖国神社出来还趾高气扬,这是没有文化的表现。没有文化,就没有高水平的世界观,这对一个民族来说是灾难性的。

在世界上,中国是一个有特殊优点的国家。中国文化确实有很强的韧性,它表现在这个民族坚守“一口田”,又决不扩张,这是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要的一个特征。这个特征使得古老的中华民族发展至今。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相比,中国人讲究一个中心,这是中国誓死坚守的原则,因为中国人的经历跟西方人不一样。

中国人对于统一的认识要比西方来得早且深刻,这是由于中国人比欧洲人先经历了分裂的苦难,250多年的战国时期让中国人深深地认识到分裂没有任何好处。西方从古罗马开始有900多年的和平期,这使欧洲人不珍惜大一统的价值,反倒热衷于搞分裂。罗马帝国解体时大家欢欣鼓舞,这下能建立小国了,有机会也当当国家领导人了。结果导致欧洲从心脏开始破碎。地区破碎不怕从周边破碎,就怕从中间破碎。如果从中间破碎,就很难修复,一碎就是千年。中国200多年的战国时代就是从山西破碎即“三家分晋”开始的。

欧洲也是从意大利北部和德国南部的交界处开始的。公元800年,查理大帝(Charlemagne)将群雄纷争的欧洲归于一统,其历史贡献类似中国的秦始皇,可在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里,统一的欧洲就被查理大帝的三个“崽卖爷田不心疼”的孙子糟蹋了,公元843年他们竟用一纸《凡尔登条约》4将欧洲一分为三,这不仅奠定了后来意、法、德三国的雏形,而且在欧洲大陆地缘政治中深埋了极难修复的破碎性的根基,这反过来为欧洲绵延千年之久的混战及为地处欧洲大陆边缘的不列颠岛国最终成长为世界大国提供了天然的地缘政治条件。

面对同样的事件,中国人就幸运得多。公元前403年,周天子威烈王正式分封韩、赵、魏为诸侯,由此导致国家分裂,战国纷争。好在此种乱局于公元前221年为秦王嬴政定为一统,中国由此有了在亚洲迄今不能撼动的主体性大国地位。5欧洲周边大国多,兄弟阋于墙,外人得利。美国怎么打起来的?就是由于欧洲内斗。1803年法英宣战,拿破仑就把路易斯安那抛给美国;1853年俄国跟英法打克里米亚战争,俄国失败后又将阿拉斯加抛给美国,让美国捡了大便宜。西班牙、法国、俄国也是如此,其中英国获利最大。

国家分裂也与金融过度膨胀息息相关。凡是分裂的地方都是金融资本发达的地方,因为金融资本需要分裂,社会越分裂就越需要钱,利益集团越多就越需要借钱。双方打过来打过去,金融资本两头赚钱。人们常说,人跟钱没有仇,但钱跟人是有仇的;人不吃钱,但是钱要吃人的。社会越分裂,商人越高兴,人不打仗,就没有人需要钱,这样货币商人怎么挣钱呢?

中国人比较早地认识到分裂与金融资本的关联性。大货币商们为了赢利把当时的中国弄得四分五裂。中国对这一点认识得很早并形成了今天看来是值得肯定的重农轻商的传统,这也是中国古代防止经济“脱实向虚”的有效经验。秦始皇与大货币商吕不韦的斗争就是世俗皇权与金融势力的斗争,秦始皇赢得了这场斗争。“吕不韦现象”和今天的华尔街现象同出一理,而特朗普不可能赢得这场斗争。

中国人尚“一”,对“二”是反感的,认为“国不堪贰”6。西方人相反,喜欢“二律背反”。“二律背反”是德国哲学家康德(Immanuel Kant)的发现,但康德之后的德国人多喜欢主张“对立统一”的黑格尔(G.W.F. Hegel)。中国人说“二”时,用“双”“对”“俩”来表达,一定从统一的角度来说,这就是中国文化。

正是由于这一点,中国文化在当时的欧洲就受到许多思想家的热捧。我们曾给中世纪的世界提供的是一个完整的世界观,包括现在的公务员制度以及四大发明等。所以,要想引领世界,没有新的世界观和更为先进的文明形式,是不行的。中国就是这样一个曾经引领过中世纪世界文明的国家。

马克思说:“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是从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中产生的,后者解体使前者的要素得到解放。”7到了近代,中国开始落后。与游牧经济比较,中国的小农生产方式是先进的,但与工业经济比,当时中国就比较落后了。英国通过工业革命在创造出巨大的生产力的同时,也向世界提供了比封建社会更先进的世界观:反封建、自由贸易、主权至上,特别是个人自由的观念,这些都是比封建意识更进步的世界观。

封建社会比奴隶制进步,资本主义比封建社会进步。在资本主义社会,商品面前人人平等,都是“上帝的选民”,这既是对人的大解放,也是英国给世界提供的比封建意识更进步的世界观。这个世界观让世界耳目一新,正是这样一个世界观才让世界接受了英国并使英国在相当的时期里成为引领近代文明的国家。所以我们不能只说工业革命和贸易革命,应当从世界观进步的视角认识英国成为世界性大国的原因。

二 大国的衰落首先是世界观及世界治理能力的衰落

但是,这样一种世界观在给世界带来了巨大进步的同时,也有很大的局限性。英国工业革命为世界呼唤出巨大的生产力,同时也给世界带来巨大的灾难。这个灾难从某种意义上还与封建意识有联系,这就是对殖民地的争夺、占领、统治和剥削。马克思说:“他们的这种剥削的历史是用血与火的文字载入人类编年史的。”8

英国对殖民地治理的比较典型的样板是印度。研究印度而不研究近代英国无异于盲人摸象,没有抓住要害。英国对印度殖民地仅存的一点建设性,是服从其高度压榨目的的。英国在印度是极端的本位主义。因此,在英国殖民统治下,印度没有任何独立性。印度发展落后,是因为英国全面摧毁了印度的生产力。英国对印度的“帮助”,仅限于英国中心的需要。

以消灭印度的主体性为代价是英国做得非常不好的地方。印度早年丝绸技术比英国先进,产品在英国很有市场,英国有意识地摧毁印度精细的纺织品,转而在印度倾销英国生产的粗呢绒。英国以利益挂帅,追求剩余价值,而不是以当地人的实际需要为重。

英国对印度的摧毁是全面和深度的。

第一,在地缘政治上,英国摧毁了印度的国家统一性,使印度国内分成了很多小邦。去过印度的人会发现,印度的护城墙很多,但都不长,这就说明印度是分裂的,如果一个国家过度破碎,那么这个国家也就没什么希望了。英国希望并强化了印度的分裂,破碎的印度更有利于英国统治和操纵。不仅如此,英国在离开印度时,还让缅甸、巴基斯坦、斯里兰卡独立了。在印度北上、东进和南进的路上由此设置了障碍。有意在中印和印巴边界设出争议地带,为印度向北与中国和巴基斯坦产生地区冲突埋下伏笔。为什么是向北?因为将印度力量牵制在北面,对英国人控制印度洋有利。

第二,在所有制上,英国把印度的封建所有制都保留了下来,从而使印度的所有制更加破碎和复杂。英国离开印度时,直接将权力交给他们选中的尼赫鲁(Jawaharlal Nehru),这使印度独立失去了革命过程。私有制是生产力发展的最坚硬的障碍。在印度,国家对土地并没有所有权,土地由地主控制。如果印度要修路,要先从地主手里购买地权,这就提前消耗了大量投资。比如修路,可用于买地权的钱就占了投资的大部分,而真正用于修路上的资金就会严重不足,投资者和生产者两头都缺乏资金,中间部分(比如地主)却大量中间截留,这就使其经济建设缺乏可持续性。

第三,英国肢解了印度的灵魂。印度的民族节日有很多,影响也很大。这些都是英国人有意识培养的。不仅如此,英国在印度还抬出“圣雄甘地”,目的是扶持一个没有革命性的意识形态。英国宣传的甘地最大的特点就是拒绝革命。英国就是用这种所谓的“普世”价值消灭了印度的革命性。而像印度这样的国家如果不经历革命,就很难发展起来。英国和美国都不强调自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却鼓励印度保留民族成分的复杂性,盛赞印度的多种族的“包容性”。这让印度很多事情都干不下去。马克思说:

印度失掉了它的旧世界而没有获得一个新世界,这就使它的居民现在所遭受的灾难具有一种特殊的悲惨的色彩,并且使不列颠统治下的印度斯坦同自己的全部古代传统,同自己的全部历史,断绝了联系。9

英国这种绝对利己的世界观,既成就了世界,同时也毁灭了世界。印度就是英国世界观给世界提供的典型文本。英国给世界带来的进步让它为世界所接受,但是当这个世界帝国的进步性释放殆尽时,它带给世界的坏处——殖民灾难——就显现出来了,这是世界所不能接受的,于是世界治理就需要继续前进,要有新的替代方案。

不只是英国有殖民地,整个欧洲都有殖民地。英国乃至整个欧洲不仅大量掠夺土地,还贩卖黑人、华人。在欧洲列强大量瓜分殖民地时,非洲、拉丁美洲被毁,欧洲却因此在损人利己的基础上强大起来。为争夺海外殖民地而引起的两次世界大战对英国乃至整个欧洲都是灾难性的。

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英国乃至整个欧洲受到战争重创、信誉扫地之后,谁来引领世界?此时,中国是什么情况?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还处于军阀混战中,中国共产党也才刚刚诞生,此时的中国处在历史的十字路口:既有可能走上像印度那样的依附式的国家发展道路,也有可能走上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发展道路。西方国家乐见中国成为另一个印度。而当时蒋介石建立的政权实际上就是印度模式在中国的移植。处于内战中的中国根本没有力量引领世界。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苏联和美国开始强大起来。苏联给世界提供的意识形态产品是社会主义和列宁主义,美国给世界提供的产品是比英国更为先进的资产阶级民主。苏联和美国的共同之处是反殖民,不同之处是前者坚持人民民主,后者坚持资本民主。美国放弃了英国那样的直接殖民方式,用贸易投资的方式控制前殖民地国家,将英国时期的宗主国—殖民地的剥削关系转变为北方和南方的剥削关系。

在苏联和美国的推动和支持下,亚、非、拉一大批欧洲殖民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纷纷宣布独立。当时引领世界的有两种世界观:社会主义的世界观和资本主义的世界观,这是当时世界上两种进步的世界观。这两种世界观均为世界所接受,新独立的国家基于不同世界观形成了两个“阵营”。

很多人认为美国成为世界大国主要是有强大的生产力,又有谋略。解释很不够,因为只靠阴谋把世界拿下,这是小手段,没有大道。立国要有道统,有了道统才能有法统,道在先,法在后。这个“道”就是正义和进步,道统是引领整个世界前进的动力。进步的世界观反映的就是进步的道统。

道统的进步性在于它的人民性。古代的中国曾经引领过世界,英国也曾经引领过世界,但是当一个国家失去道统时,就不能再带来正义和公平,这个国家就会衰落。比如,英国当时的世界观比封建社会的更具人民性,因而有更多的公平正义,英国就发展起来了。但是当它失去人民性的时候,其弊端就出现了,这个国家就开始衰落。

与英国相比,苏联和美国是因为它们在不同程度上给世界带来了更具人民性的世界观才开始强大的。可以看到,美国和苏联都抓住了道统,而苏联的道统即社会主义上比美国更具广泛性。

美国和苏联在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就开始走下坡路,其原因就在于失去了他的道统。比如,苏联实行社会主义,这是好的方面,但是后来苏联开始对外扩张,并且开始和美国角逐世界霸权。在这种情况下,苏联的道统就开始异化,成为社会帝国主义,搞世界扩张,此后,苏联开始走向衰落。

(未完待续)

注释:

[1] 《习近平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的演讲(2014年3月28日)》,载《人民日报》,2014年3月29日,第2版。

[2] 习近平:《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人民日报》 2017年5月15日,第3版。

[3] [汉]许慎:《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7页。

[4] 公元843年,法兰克王国查理大帝的三个孙子在凡尔登签订划分领土的条约。规定长孙罗退尔( Lothar,约795~855)承袭皇帝称号,并领有自莱茵河下游迤南,经罗讷河流域,至意大利中部地区;查理(Charles  Le Chauve,823〜877)分得埃斯考河、马斯河以西地区,称西法兰克王国;路易 (Ludwig der Deutsehe,约804-876)分得莱茵河以东地区,称东法兰克王国。

[5] 毛泽东非常重视秦王嬴政的这一贡献。1964年,毛泽东会见外宾时说,我赞成秦始皇,不赞成孔夫子。因为秦始皇第一个统一中国,统一文字,修筑宽广的道路,不搞国中之国,而用集权制,由中央政府派人去各地方,几年一换,不用世袭制度。1973年他在写给郭沫若的《读〈封建论〉》一诗中说:“劝君少骂秦始皇,焚书事业要商量。祖龙魂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 薜泽石:《听毛泽东讲史》,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77、83页。

[6] “国不堪贰,君将如之何?”李梦生:《左传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3页。

[7]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783页。

[8]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783页。

[9] 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4页。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韩京霏
一带一路 美国 苏联 英国 印度 欧亚名家锐评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荷兰“拼了”:阿斯麦,别走!

“嫌犯从乌克兰获大量资金和加密货币,有确凿数据”

美方对俄隐瞒了部分信息?克宫回应

这条中马“一带一路”重点铁路项目 “或延伸至泰国”

国防部表态:中方不会在南海问题上任菲胡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