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宝:国产动画幼稚吗?

来源:观察者网

2014-09-01 08:59

张小宝

张小宝作者

IT、媒体观察者

【动画片向来是电影暑期档的主角,《赛尔号4》、《秦时明月》、《神笔马良》、《龙之谷》、《神秘世界历险记2》……2014年暑期档的国产动画在数量上气势不凡,且票房超过5000万的国产动画数量也达七部之多,不过,与来自好莱坞的《驯龙高手2》首日票房就达4020万相比仍有一定距离。

同时,《喜羊羊》、《熊出没》等也当仁不让地“横行”电视屏幕,虽然不少孩子挺喜欢,但成年人大多不以为然:都是些动物做主角,故事情节更是简单得要命。

国产动画业发展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意识到动画作品作为年轻人文化价值观来源的重要渠道之一后,发展国产动画的意义绝不止于商业上的成功。作为国家大力扶持的朝阳产业,拥有理想成长环境的国产动画业虽不断前行,但似乎很难得到人们的首肯,备受期待却屡遭质疑。情节、人物、画风,似乎样样都有人吐槽,国产动画业究竟为何踟蹰难行?想要走得更远的国产动画,突破节点又在哪儿?】

喜羊羊、熊出没横行电视屏幕时,女儿天天嚷着要看,我只能舍命陪“公主”。不过说实话,都是些动物做主角,而且还是那么暴丑的动物,故事情节更是简单的要命:永远是一群咩咩咩与一场嗷嗷嗷无休止无厘头的战争。这让我实在有些忍无可忍了。

回想咱小时候,从水墨动画《大闹天宫》、《小蝌蚪找妈妈》、《三个和尚》到《黑猫警长》、《葫芦娃》、《舒克和贝塔》,哪个不是赞誉有加的好动画?为什么到了科技昌明、市场繁荣的今天,动画片却越来越被诟病为幼稚、无聊甚至脑残?

这个问题,恐怕没那么好解答,也不能这么一刀切。

暑假来啦,喜羊羊又开始霸占电视屏幕啦

动画还未形成国民文化

首先,我们不是日本,动漫已成国民文化,连不少说明书都是漫画形式,让从业者有较大空间和消费者一起成长。

我们也不是美国,有迪士尼的全球化品牌和人才积累,有成熟的电影工业和商业创作实力,直接用电影工业的成熟体系复制到动画容器中,催生大量带有成熟电影视觉语言的动画大片。

但应该看到,不论日本还是美国,走入影坛的动画都是在有了积累后再走入成人市场的。日本70-80年代的作品,也是从儿童市场入手的,赞助商普遍为玩具公司和糖果公司。早期美国的动画背后也是为儿童服务,基本模式是:孩之宝赞助,儿童动漫改编,外加巨大的梦幻亲子基地迪士尼。

有些中国动画人看不到日美产业、公司、导演艰辛的成长经历,甚至抱着“反正给是小孩子看”的心理,内容幼稚、作画崩坏以及重复拖沓的情况屡屡发生。

国产动画针对的是低龄段儿童

这里就要说说国产动画的“分级”状况了。咳咳,我当然不是说限制级神马的……

某视频网站将动画受众大致分为0-6岁、7到13岁以及14岁以上三个阶段。根据其统计,0-6岁的动画片大多来自欧美,比如大家所熟知的《天线宝宝》、《粉红猪小妹》。而国产动画作品主要集中在7-13岁这一年龄段。14岁以上受众的动画片市场,基本被日漫霸占着。

在进行受众与题材细分之后,还有一些有意思的现象:

 

在动画作品数量上,受众为14岁以上的最多,7-13岁的次之,0-6岁早教题材的作品最少。在类型上,低幼动画以益智、早教为主。而国产动画所集中的7-13岁这一阶段,冒险、魔法、科幻等类型出现较多。14岁以上的作品类型多为动作、冒险,还有部分热血、神魔类,显然已经不适合在电视上播放了。

对于0-6岁的动画,国外已经有比较成熟的作品和商业链条,比如巧虎之类,很容易就吃掉国内市场,加之上几代家长并没有那么强烈的早教意识,也算是中国自己放弃了这块大肥肉,遗患至今。

当然,一说到电影、电视,审查是绕不开的话题。目前,低幼题材确实比较容易通过审查,是导致最后整体产业都变得偏低龄化的原因之一。相对而言,网络审查要宽松很多,所以通过新媒体渠道播出的动漫,成人题材就比较多,如《泡芙小姐》、《哐哐日记》、《小米的森林》等。至于假如放开审查,中国动画是否能和外国一较高下,那就见仁见智了。

对动画的心理期望要摆正

国内市场最大的动画消费者还是13岁以下儿童,对于他们来讲,看动画片的首要乐趣在于好玩,而不是期望从中获得多么高深的道理。虽然沿海城市有许多青年动画爱好者,大学也不乏相关学生组织,但他们的呼声再大,也是小众群体,除非做长尾策略不然很难产生多少价值。

一位做动画很多年的朋友告诉我说,做一个动画,想要同时揽住消费群体和评论群体是很难的,你不可能用一个很简单的说法去表达一个有一定深度的观点,这样两边都不会买账。

举个例子,我问过很多人对《大话西游》的感受,都说小时候看的是热闹好玩,长大了才开始揣摩台词和剧情。你看这群揣摩台词的人,甚至揣摩出了后现代解构主义大师(好长的名词),给星爷带上这么大一个帽子。《大话西游》成了大小都通吃的经典案例。

想想看,要是中国动画出现了类似于《空之境界》《魔法少女小圆》一样的哲学系超级大作会发生什么事情?观众也许会把这个当成文艺片,然后收益惨淡。很多中国的动画爱好者,其实是在用看电影的方式看动画,当然没有一个国产动画能够对上这个胃口。

你不能指望从一部《熊出没》里看出什么高深的哲学道理来

商业化带来的扭曲发展

而对于动画企业来说,要维持生计首要就是将产品变现,自然会踏上商业化这条道路。

想想喜羊羊大红大紫的时候,小朋友的书包上、鞋上、衣服上,到处都是狼和羊的图像。2008年的《巴啦啦小魔仙》,也是商业化成功的典范。走到大街上或者玩具店里,各种衍生品琳琅满目,一看就是冲着家长钱包去的。

 

青少年主要针对的是小吊饰、fanbook、抱枕一类的周边产品,再小点的孩子可能更喜欢变身器、魔法棒一类的玩具,他们需要的商品种类比青少年多,而且家长更愿意为小孩子掏钱。由于这个商业性,导致了很多动画都是以小孩子为受众的作品,甚至出现了类似硬性推销的现象。动画中主角变身不断更新换代,变身器更加华丽,饰物也随之增加,然后市场上的周边产品也不断推出,这样的营销手法也屡见不鲜。

反正受众是小孩子,不存在审美疲劳的问题,过三四年就会完全换代,之后使用同样手法照样能获得很大的经济收益。

这种商业化是可以赚钱,但来得快去得也快,商家的眼光也变得短浅。《蓝猫淘气3000问》可以说是商业成功的一个典范,其产业链延伸至图书、音像、文具、玩具等十几个行业的6600多种产品。但随着商业化的深入,产品开始粗制滥造,很快为观众所抛弃——产业链开发得再完整,最终也只有陪葬的命运。

过度商业化也毁了一部又一部好动画,图为蓝猫淘气专卖店

管理制度和人才队伍也有待完善

接下来说说政策。

很多观众也会抱怨,为什么中国不像欧美那样,引进很多的日本动画放到电视上播出?之所以没有这样做,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保护本土动画产业以及价值观的不同。

根据2008年2月颁布的《广电总局关于加强电视动画片播出管理的通知》,自2008年5月1日起,各动画频道在每天17:00-21:00必须播出国产动画片或国产动画栏目,不得播出的境外动画片、介绍境外动画片的资讯节目。中外合拍动画片在这一时段播出,需报广电总局批准。

此外,所有国产动画片必须经省级以上广播电视行政部门审查通过,并取得国产动画片发行许可证,方可在电视台播出。合拍动画片、引进动画片必须经广电总局审查通过,并取得动画片发行许可证,方可在电视台播出。

这些严厉的规定,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国产动画,但同时未免“关爱过度”,让国内动画企业失去了竞争意识,自然在对产品的精益求精上有所懈怠。

不过话又说回来,和日本、欧美拥有成熟的动画人才和动画市场相比,中国动画人的整体素质也亟待提高。

中国动画往往考虑片面,只想着做好的动画,却不知道配音、音乐这些也是重点。再加上中国动画人(动画制作群体)的主观臆断,认为动画只是给孩子看的。即使有一些开明的动画人知道青年动画市场有多大潜力,也不敢随便去开拓这片市场。

一位曾在某地龙头动画公司实习过的朋友告诉我,公司其实并不看重观众反响,更多只是靠分钟数换取政府补贴。为了拿到更多补贴,这家公司的老板想出了一个好办法:找以前的经典老动画,按照此动画的剧情和分镜,直接改造成3D动画,这样动画人员只需要看着原动画照着抠动作就可以。原本政府扶持文化产业的政策,就这么被急功近利的商人钻了空子,这样生产出来的动画,质量可想而知,自然只能占领低端市场。

中国动画的从业水平和市场接受度,导致了我们的动画行业也许能在技术大跃进上缩短和日美欧的距离,但在动画本质和创意积累上不会有太大的提升。这个时期,也许低幼动画是动画企业真正能够依靠自身起步的一个好方向,就像蹒跚起步的小孩不断摔倒前进,看着让人心急和痛心,但这是一个必然的过程。

责任编辑:小婷
国产动画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以色列警告美国:一旦逮捕令下发,我们就对它动手

涉及俄罗斯,美国又对中企下黑手

内塔尼亚胡警告布林肯:以色列不会接受

“这是美国自信心下降的表现”

“美国没料到遇上中国这样的对手,出现战略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