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颖:闯白宫女子与我们时代的性、谎言和Youtube

来源:观察者网

2013-10-08 07:58

张颖

张颖作者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历史系助理教授

就在联邦政府关闭的纷乱日子里,一个黑人女子开车试图冲入白宫,被挡住之后,掉头冲向国会山,最后被警察射杀。她被打死之后,警察在她车里发现了一个才十八个月大的孩子。为什么一个从无暴力史的女子却做出如此极端危险的举动,还是个谜。不过我们已经能确定的是,她有精神或心理上的疾病。有报道说,她臆想奥巴马总统是个stalker(跟踪骚扰者),跟踪她。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如果是真的,我也不吃惊,因为美国政治文化这些年实在是太离奇了。这种臆想,在我们中国的政坛是很难想象的,我们脑中理想的政治领导人,绝不可能是性偶像。但是在美国,政治文化的性化已经是一个重要现象了,而更滑稽的是,“道德楷模”奥巴马总统的当选可以说起了一个关键的“推动”作用!

2008年大选期间,有一段2007年推出的Youtube短片在网上风靡一时。一个漂亮的混血姑娘,穿着暴露性感,伴随着一段叫做“迷上奥巴马”(Crush on Obama)的音乐,做出各种挑逗的动作。虽然奥巴马的竞选团队声明与此短片毫无牵涉,且当时还是候选人的议员奥巴马也说他女儿很不喜欢这种调子,这个短片的确是大大地提升了年轻人对大选、对奥巴马的兴趣。到2012年大选之前,据说这个短片已经被点击将近两千五百万次。

短片片头是奥巴马演讲的一个片段:“我要感谢你们所有人所提供的时间、建议、鼓励和祈祷。我期待着在今后的日子里继续我们的对话。”随后,这位性感的姑娘——被大家命名为“奥巴马女郎”(Obama Girl)——开唱:

嗨,B宝贝,是我呀。如果你在,请接电话。

我刚刚在C-SPAN转播看到你。唉,不管怎样,给我回电话。

你在民主党2004年大会上的英姿

我从来没有这么想过别人

于是我放下了支持克里的牌子

因为我想把你变成我的

你黝黑而性感,如此俊美

——我迷上了奥巴马

我实在等不及2008了

宝贝你真是最棒的候选人

你辩论希拉里,那么强硬

真让我心动

你为什么不接电话?

——我迷上了奥巴马

等不及2008

宝贝你真是最棒的候选人

椭圆形办公室等待你

你希望能解决边界安全(移民政策)问题

那么就把你我之间的边界打破吧

还有全民医疗制度改革

让我的心头好热

你说的都是实话,不像那些右派

你懂得爱,但也不怕作战

今夜,你罩住我

——我迷上了奥巴马

我等不及2008年到来

宝贝你真是最棒的候选人

你辩论希拉里,那么强硬

真让我心动

你为什么不接电话?

——我迷上了奥巴马

等不及2008

宝贝你真是最棒的候选人

椭圆形办公室等待你

我要让你变成国家领导人

不会把你一个人丢下

——我迷上了奥巴马

如果要我逐个解释这段歌词里面那些充满性意味的双关语,比如“椭圆办公室”(Oval office,总统办公室)之类,恐怕这篇文章就要被“扫黄”了。我第一次读到这首歌的英文歌词时,实在是吓了一跳。不过在美国年轻人听的音乐里,这真不算什么。问题是,将政治领导人“性化”到了如此地步,合适吗?民主政治、鼓励年轻人参与,可以不分手段、不顾政治的严肃性吗?

这段短片仅仅是个开始。当选之后的奥巴马成为大众的性偶像,而第一夫人米歇尔则成了时尚和消费文化代言人,穿什么牌子的衣服,那个品牌就蹿红。如果说米歇尔的商业、文化价值不过是继承了Jackie Kennedy(肯尼迪总统夫人)的传统,那么奥巴马的性偶像地位则意味深长。美国卖得最好的女性杂志之一《Glamour》曾经在2009年刊登一个读者调查,其中一个问题是问她们有没有过关于奥巴马总统的性幻想。读者反馈中描述的与奥巴马有关的性幻想细节实在令人瞠目。秉持自我监督的原则,我这里就不仔细分析了。令人吃惊的是,被媒体采访的心理学家,居然说很多女性都对她说过有关奥巴马的梦,这说明大家欣赏他,并且他婚姻幸福,这也是其性感魅力所在。作为一个政治史和性别史的研究者,我只能说这种“梦的解析”很不负责任。这种解释,是默许当下被彻底庸俗地性化了的美国文化,并且完全没有意识到政治失去严肃性的现实后果

我虽然反对保守妇女组织对妓女、性文化等问题做出的维多利亚式攻击,但是我认为在政治文化当中,保持一定的底线是非常重要的。政治的性化,是一条不应该越过的底线。这并不是要把所有表达欣赏领导人魅力的话都一棒子打死。不过我相信,一个人说“政治家甲真让人爱慕”和想象与这个政治家有肌肤之亲有质的区别。这两者之间的区别,就好比一个负责任的选民与一个被谣言和偏见控制的选民之间的区别一样。前者对民主大大有益,后者没有大脑、最好不要去投票。

政治领导人的性化,其实从克林顿时期已经开始。不过,奥巴马形象的性化,应该引起格外关注,因为政治人物的形象塑造在网络上流传影响的广度和深度都大大增加。奥巴马的形象塑造——不管是他的支持者还是反对者搞出来的,一定要放到美国黑人男性受歧视、成为暴力的牺牲品的惨痛历史里去估量。在美国的种族史上,有一个强大的性迷思——其实说白了就是一个被歧视性的科学研究和文明论“证明”为真理的谎言:黑人男女都曾经被描述成野蛮人,说他们因未开化而不遵守文明社会的性道德、威胁到白人社会的性秩序。十九世纪那些有关黑人男性是强暴狂的谣言,造成了很多私刑悲剧。美国研究性别与种族歧视关系的学者和活动家,都深深清楚这种高度性化的种族政治叙事有多么可怕。如果从男性研究的角度来看,从2007年起各种仇视奥巴马的带有种族歧视色彩的言论,后面还隐藏着历史上遗留的、建立在谣言之上的对黑人男性的性别歧视。

如果美国民众和知识界真的支持黑人总统奥巴马,就要好好保护他,避免造成更多的谣言和负面形象。著名杂志《纽约客》(New Yorker)2008年7月刊就是个失败的例子。它用了一个奥巴马夫妇的漫画做封面。这本杂志的封面、插图和漫画极其有名,可以说是其一大看点。所以这个封面一出世就引起舆论一片哗然。

《纽约客》2008年7月刊奥巴马漫画封面

很多舆论批评针对的都是这幅插图中奥巴马夫妇的种族、宗教形象——它把奥巴马夫妇描绘成了崇拜基地组织、仇恨美国、信仰穆斯林、崇尚暴力。其实,这里还有不少与性别政治有关的内容。米歇尔的打扮,让人想起民权运动时期的Black Panther——著名的黑人组织,通过暴力抵制白人。米歇尔的发型,一下子就让人想到Angela Davis——著名的学者、女权主义者、政治家,曾经因为是民权运动领导者、美国共产党的领导人而被联邦调查局逮捕,其罪名就是“搞恐怖主义”。而在十九、二十世纪历史上,有名的黑人男性女性政治家、名人,不少都被描述成威胁正统的性秩序、性文化的异端。

针对这个封面招来的批评,《纽约客》解释说,他们的初衷是要讽刺那些散布有关奥巴马夫妇谣言的人,每一个细节都是针对一个谣言,这在那一期杂志中有很客观的报道。于是大家都反问:现在网上传的最快的就是图像,而不是你杂志里发表的那篇长达18页的关于奥巴马的报道,你这不是希望通过传播谣言来打击谣言吗?有这样辟谣的吗?最后是《纽约客》自己出来承认错误。但是,无可挽回的后果已经造成了。

其实,有关开车冲白宫的黑人女子可能幻想被奥巴马跟踪的报道,也是半真半假。如果新闻只提到“据说”“推测”而没有提供更多的证据,我们是不是应该相信被媒体引用的匿名警察或专家的判断呢?并且,同一条半真半假的消息,在不同的媒体发出来,效果肯定是很不一样的,因为这些媒体带着极其明显的政治偏向。就好像说一句话,同样的字句,换个口气就可以从肯定变成疑问甚至否定。

不管是真的、还是谣言,不管奥巴马被当作正面的性偶像还是负面的性威胁,这个事件都揭示了政治被性化的巨大危险。政治被性化,在谣言、不实的联想面前就越脆弱。前面提到的《迷上奥巴马》的网络短片里,“奥巴马女郎”唱到“你懂得爱,但也不怕作战”这句的时候,背景上就出现了拳王阿里的照片。岂不知黑人拳击手曾经代表了男性黑人的性威胁,在十九、二十世纪之交引起白人男性社会的巨大恐慌?(美国史学家Gail Bederman针对这个问题出版过一部有名的研究:Manliness and Civilization: A Cultural History of Gender and Race in the United States, 1880-1917)。缺乏历史知识和政治敏感,光靠政治热情做出来的宣传,和传谣一样有危害性。奥巴马喜欢的运动,最“暴力”的可能也就是篮球;而他经常打的高尔夫,则是典型的”绅士运动”。奥巴马到底和拳击、暴力、性秩序有什么关系?政治倾向不同的人一定会在这几个图像和歌词之间做出不同的联想。

由此我想到前段时间我们大家热论的立法“打谣”问题。我们得承认,“言论自由”不是无条件的,它得建立在“真相”“谎言”区别的基础上。但是,谁拥有裁判“真相”的权力?谁能裁定哪个版本的真相最应该被普及?这是为什么这篇文章借用了美国一个八十年代的著名电影《性,谎言,录像带》的标题:现在不是录像带的时代了!我们要面对的现实是,网络时代“真相”与“谎言”之间的界线被进一步模糊,各种版本的“真相”也在竞相发声。“真相的看门人”,是没法做的工作。尤其,不能把这个位置交给被意识形态驱使的人、或者那些还相信所谓人天生都是一样的民主主体这种理论的人。

前一段有不少人都对“谣言”的定义提出了质疑。我赞同这样的质疑。不过我觉得,这个质疑根本就没有尽头。就算你能分清“谎言”与“真相”,那你能分清“片面的真相”和“不片面的真相”吗?历史学家用同样的史料能得到不同的结论来,为这个还能争得不可开交呢。如果他们的研究被网民引用,谁都能说对方是歪曲历史甚至造谣吧。什么样的历史研究被允许转发五百次?所以,在现实层面上,与其我们在那里辩论“谣言”与“真相”的界线,不如把讨论扩大到网络时代政治文化的问题上。希望有更多对政治、历史、文学有深厚了解的人出来帮助我们,不仅挖出谎言,而且批判那些不该被宣传的政治联想。

责任编辑:陈轩甫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嫦娥六号成功发射!开启人类首次月球背面取样之旅

“美军还没撤,俄军就把这里占了”

土耳其暂停与以色列所有贸易

菲律宾称在黄岩岛已越过红线?中方回应

以色列警告美国:一旦逮捕令下发,我们就对它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