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友:中国为什么选择和伊朗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来源:观察者网

2016-01-25 09:57

张玉友

张玉友作者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2016年首次外访选择前往中东,分别访问沙特、埃及和伊朗。观察者网与微信公众号“中东研究通讯”(ID:MenaStudies)合作,关注习近平主席此次中东之行。“中东研究通讯”关注中东研究前沿,定期推送优质的中东知识、最新中东研究以及中东资讯。本文作者张玉友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硕士,“中东研究通讯”授权观察者网发布。】

1月22日晚,国家主席习近平抵达伊朗首都德黑兰,对伊朗进行国事访问,这也是习主席出访中东的最后一站。中国国家主席时隔14年再次访问伊朗引起了中伊两国的广泛关注。

1月22日,习主席在《伊朗报》发表了题为《共创中伊关系美好明天》的署名文章,文中指出:“我们将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密切政党、立法机构、地方等方面交往,深化双方在上海合作组织、亚信、联合国等多边框架内合作,不断增进政治互信,丰富战略关系内涵。”

另据新华社电,1月2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德黑兰萨德阿巴德王宫同伊朗总统鲁哈尼举行会谈。双方一致同意建立中伊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问题来了:第一,什么是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第二,为何要与伊朗建立这样的关系?

什么是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为了解释第一个问题,首先得搞清楚,自上世纪80年代奉行不结盟政策开始,中国的外交战略是什么?因奉行不结盟政策,至今中国都没有正式的盟友,但没有盟友不代表来者不拒,也不代表一视同仁。

1996年起,与中国建交的国家大致可以分成这样几类:起步是“单纯建交”,然后是“睦邻友好”,再其次是“伙伴”,更高级是“传统友好合作”。

后来,随着中国国力的提升以及国际环境的变化,中国逐渐发展成一套独一无二的“伙伴关系”体系。我们比较常见的大致有这么13种:1. 伙伴关系、2. 合作伙伴关系、3. 全面合作伙伴关系、4. 可信赖的合作伙伴关系、5. 战略伙伴关系、6.全面战略伙伴关系、7.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8. 战略合作伙伴关系、9. 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10. 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关系、11. 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12. 建设性战略合作伙伴关系、13. 战略互惠关系。

我们可以简单地将上述“伙伴关系”分为三类:第一类,含“伙伴”、“可信赖”、“合作”等关键词,可以理解为良好的伙伴关系;第二类,在第一类基础上,再加上“战略”或“全面”等关键词,可称作良好的战略伙伴关系;第三类,如上文中的11-13,则属于特设关系,如俄罗斯,美国和日本。

再来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其内涵大致包括三个方面:

其一,两国应该是伙伴,而不是对手;

其二,这种伙伴关系是建立在战略全局上的,而不是局部的,是长期的,而不是权宜之计;

其三,这种战略伙伴关系是建设性的,而不是排他性的。这是一种既非结盟又非敌对的合作关系。

为什么是伊朗?

国家在外交上选择“伙伴”时,其主要目的就是弥补自身资源的不足;相应地,所选择的“伙伴”及其产生的影响就是一种资源。这可以分为以下五个衡量标准:政治资源、经济资源、军事资源、地缘战略资源和意识形态资源。一国选择“伙伴”的标准就是通过对这些因素的综合考量。

需要注意的是,在上述第一类“伙伴关系”中,一般情况下,上表中的五项资源总和正处于不增不减的临界点时,本国与对象国通常会保持着良好的伙伴关系,但还没有必要升级至战略地位。

在第二类“伙伴关系”中,对象国的五项资源总和对本国的资源有较大的补足作用,也即两国关系上升至战略地位,表示在双边或多边国际事务中,在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如果再加上“全面”这一关键词,说明两国关系会涉及所有共同关心的议题。

那么,中国选择与伊朗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能弥补自身的哪些资源上的不足呢?且让我们回顾一下中伊外交关系的发展历程,来对这个问题做具体分析。

中国和伊朗的正式外交关系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1971-1979年。

1971年8月16日年中国和伊朗建交,从此中国和伊朗的关系走向正常化。

这一阶段的国际环境是,美苏冷战继续,苏联的军事实力相对美国略占优势。同时,中苏关系恶化,美国为了弥补自身战略上的劣势,通过尼克松访华打开了对中国的外交之门。此时伊朗也是美国在中东地区仅次于以色列的“桥头堡”。

为了改善中国的生存环境,毛泽东自20世纪60年代末就放弃了“文革”时期的革命外交,进而恢复了务实的外交路线,并提出了“一条线”战略。中国决定与中东各国建立友好关系,而伊朗处于“一条线”的中间点,地位重要,中伊关系遂逐步升温。

第二个阶段是从1979年至2001年,这一阶段可分为两个时期。

第一时期:霍梅尼时代,伊朗新生的伊斯兰政权和国内外敌对势力作殊死搏斗,摧毁君主制国家机器。在外交上推行“不要西方,也不要东方,只要伊斯兰”。由于伊朗伊斯兰革命以及美国驻伊朗大使馆的人质事件,美伊关系急速下降至冰点。同时,中伊关系也受到严重影响。

但是随着两伊战争进入僵持阶段后,伊朗国内政局开始动荡,经济也遭受严重破坏;在伊朗外交政策上,现实与实用主义逐渐占主导地位,这为中国修改对伊战略、主动改善中伊关系提供了机遇。

这一时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使得中国开始奉行以反霸、维护世界和平为主要目标的独立自主和平的外交战略,因此,中国在两伊战争中始终保持中立,也没有参与安理会对伊朗的经济制裁。

第二时期:哈梅内伊时代,这一时期的国际背景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霍梅尼逝世,中国受到西方制裁,同时伊朗也处于外交孤立状态。

进入到上世纪90年代后,邓小平对当时的国际环境进行了准确的评估后得出结论:此时的时代主题已经由战争与革命时期转变为和平与发展。在这样的时代主题下,中国坚持与世界各国发展平等、互利、合作关系的全方位外交政策。

同时,伊朗国内也进行了较为温和的政治改革。在外交政策上,同一切国家(除了以色列)发展外交关系。

这一阶段中伊两国在政治、经贸和文化领域进入全方位,多层次的发展轨道。

第三个阶段:2001年至2014年。

进入21世纪以来,中伊关系的发展以能源等经贸领域为重心。新世纪中伊关系的飞速发展,很大程度上源于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加上对能源巨大需求和广阔产品市场的渴望。

中伊经济结构和资源禀赋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为两国间开展以能源等领域的合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另一方面,自“9·11”事件后,伊朗的生存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再加上2003年浮出水面的伊朗核问题,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伊朗进行了严厉的经济制裁。所以这一时期中伊关系不温不火。

第四阶段,2014年鲁哈尼上台至今,中伊关系已进入全新发展阶段。双方高层交往不断,习近平主席与鲁哈尼总统在国际场合多次会面,2014年鲁哈尼总统还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

2015年9月,在联合国成立70周年系列峰会期间,习近平主席与鲁哈尼总统就全面发展新时期中伊关系达成重要共识。高层互访有力地推动了两国经贸合作。

中伊双边贸易额已从上世纪70年代的几千万美元增长到2014年的518亿美元。中国已连续6年保持伊朗最大贸易伙伴地位。中国与伊朗在经贸和文化等领域继续向前发展。

中伊各阶段关系中的各类资源分析

第一个阶段,中国对伊朗开展外交的主要条件有如下几点:首先国际权力结构明晰,具有竞争性的权力集团——美苏两大集团;其次,中伊两国具有共同的利益关切和战略契合点;最后,安全威胁和国家利益是中国选择与伊朗发展外交关系的内部原因。

从上述的外交中选择“伙伴”的五个衡量标准来看:

在政治资源维度上,20世纪70年代,由于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还属于“弱势群体”,国际地位不高,而当时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保持冷淡的态度,所以第三世界国家是中国最重要和最忠实的合作伙伴,而伊朗又是中东地区的大国,在国际舞台上,特别是在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上能为中国提升话语权,从而能为中国增加必要的政治资源。

从经济资源维度上看,中国的石油安全战略就是寻找稳定的石油供应国,并且具有价格优势。在中国的眼中,伊朗在构建中国的石油供应安全上扮演着重要的作用。伊朗既是石油大国,也是天然气出口大国,而中国的能源需求很大,所以对中国来说,伊朗具有很好的经济资源。

从地缘战略上来看,由于当时美国和伊朗也是事实上的“盟友”,这样就为中国提供了很强的地缘战略资源。

最后,上世纪70年代毛泽东逐渐淡化意识形态因素,外交政策更加实用和务实,所以即使两国意识形态有差异,但对两国的发展没有很大的影响。

所以,综合考量以上要素,这一阶段,伊朗可以弥补中国自身资源的不足。所以中伊关系逐渐升温。

但是,从第二个阶段至第三阶段,中国逐渐地改变了对伊朗前一阶段的外交政策。

从上述五种资源的层面考虑,伊朗对于中国来说,其能提供的政治资源、经济资源和地缘战略资源均下降了。

从政治上看,由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伊朗的制裁,特别是在核武器开发上,中国不宜与伊朗保持很强的政治关系。

从经济上看,虽然西方的经济制裁一直在持续,但中伊两国的能源合作并没有受到很大影响,所以伊朗仍能为中国提供经济资源。

从地缘战略上看,虽然伊朗在中东地区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但由于伊朗自身在国际上政治地位下降,还由于美国因素的存在,中国与伊朗的关系可能造成自身在国际舞台上行动困境。

此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中国和伊朗的发展阶段具有差异性,就当时的形势来说,中国主要以经济发展为首要目标,而伊朗对安全的追求更大。各自的战略需求的契合点并没有达到最佳状态。

所以这一时期,伊朗对中国来说,适合保持一般的伙伴合作关系。

进入到第四阶段,也就是温和派总统鲁哈尼上台后,伊朗由内至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随着伊朗核协议的达成,伊朗也因此得以走上“正常的”发展道路。对中国来说,政治上,现如今伊朗已不是过去10年里欧美等国心中的“麻烦国家”,且伊朗对于中国参与中东地区事务可以起到一定帮衬作用;经济上,除了传统的油气和石化合作,也可以对接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建设。而这又体现了伊朗在地缘战略方面的意义。

总之,现阶段,无论从政治资源、经济资源,还是地缘战略资源角度来看,各项指标都显示为“正”,也就是说伊朗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弥补中国自身的资源不足,满足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条件。

责任编辑:陈轩甫
伊朗 伊朗局势 战略伙伴 一带一路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俄方通缉泽连斯基等乌军政要员,乌方回应

“哈马斯得到美方保证”?以官员威胁:不会同意

国际刑事法院忍无可忍:再威胁试试

省级督察组现场核实情况,遭故意封路阻挠

嫦娥六号成功发射!开启人类首次月球背面取样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