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麟:在常态化防疫的今天,发热病人就诊是一种什么体验?

来源:观察者网

2020-09-27 08:40

张仲麟

张仲麟作者

民航工作者,民航业评论员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张仲麟】

今年秋天的降温来得特别快,降温幅度也比往年要大。虽说新冠病毒在国内已经得到了全面的控制,但在恢复正常生活的过程中,新冠病毒这四个字依然是笼罩在每一个人心头上的阴影,也因此在微信家族群里,又“与时俱进”地出现了各类谣言。

就说笔者在家族群里所看到的谣言,说一旦着凉感冒发烧了去医院就诊就是14天隔离警告,所以要多穿衣服。


就说我家长辈吧,也在微信家庭群里发这种让人哭笑不得的谣言

如果从善意的角度猜测,这一谣言的目的是关照他人感冒发烧后果很严重,14天隔离警告看着办,千万别着凉感冒了要多穿衣服。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如果真有人信了这谣言,认为自己发烧了去医院就要被拉去强制隔离14天,自费一万,还要面临“交叉感染”的风险,那么最有可能的选择就是感冒发烧了也硬挺着不去医院就诊,结果导致病情恶化感冒升级成肺炎,甚至危及生命。

而从过往的生活经验来看,相信这类谣言的人有不小的可能性会做出这样的选择。那么这时候“善意提醒”的谣言,无疑成了耽误人及时就诊的“恶意伤害”谣言了。而“医院容易误诊”、“隔离时容易交叉感染”更是对我国医疗系统的恶毒攻击,不由让人怀疑其居心。

讽刺的是,没过几天由于降温了又继续穿着一件短袖T恤就出门,导致笔者不幸中招。感觉不对劲时赶紧从单位请假回家,看着体温计上的38℃不由陷入沉思:又要被棉签捅鼻孔了呢(指核酸检测鼻拭子采样)。

想到前几天家中长辈微信上的“关照”,虽然知道现在不可能因为只有发烧一个症状就隔离14天医学观察,但还是颇为期待如今的医院对于发热病人是怎么个处置流程。毕竟作为医院的常客在此前半年中只是看到医院的防疫措施,却没有亲自体验过发热病人的就诊流程,身体难受之余对医院的处置流程还是有所好奇的。

先过三道关

拿上病历本,戴上口罩抵达常去的上海某三甲医院。由于防疫措施的原因,医院的进出流程相比疫情前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在疫情前有多个入口可以进入医院,但在疫情防控期间为了控制人流只保留了一个入口以便进行人流测温。

在通过临时搭建的无接触测温点时心里还有些期许:我这都已经38度了,测温摄像头应该能把我从人群里揪出来吧?毕竟作为常客我很清楚医院有三道检查关口:入口测温摄像头、中间健康码检查以及进入门诊大楼时还有测温摄像头。

然而不知是看着测温屏幕的小哥开小差还是无接触测温系统没有开启异常体温提示,我通过第一道关卡时并没有任何阻碍。说实话,这让人心里有些失望,如果无法发现发热人员,那这检测有何意义?

检测的第一道关口:临时搭建的测温点

第二道关口则是检查手机上的健康码,当然在上海么就是得用随申码。

这一道关口的保安人员只认手机上的随申码,如果手机因为网络问题无法立即显示随申码就会在出口处堵着。作为医院的常客,由于无法显示随申码而造成矛盾的情况也是有见识过。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媒体有提到老年人因为没有智能机,在疫情常态化防控只认各种码的情况下出行困难。但是医院里已经有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了。如果老年人没有智能机无法出示二维码,那就走专门通道,在第三道关口处进行人工填报与测温。

搭起的大棚就是第二道关口,用来核验健康码

而第三道关口则是进入门诊大厅。

验证过健康码的人员走一条通道,需要人工申报的(如老年人等)走另一侧通道。在进入门诊大厅时依然要通过测温摄像头。本以为这里测温会较为严格,结果还是没有发现我这个体温38℃的发热病人。

测温摄像头的设置是为了能从人群中快速筛查出体温异常的人员,而医院所使用的测温摄像头设备从体积来看也是属于高端产品。不论是摄像头没能发现抑或屏幕上显示异常体温但监控人员没有发现,都让这些先进的防疫设备成了摆设。

当然换个角度想,现在已经不是二三月份疫情严峻时期,在上海长时间没有出现本地病例时,防控级别下降是可以理解的。但如若真的降低了风险等级,为何还要把测温摄像头“当摆设”?是让人觉得在“认真防疫”么?

左侧是核验过健康码人员的通道,右侧是人工申报通道(多为老年人),入门处就是测温摄像头

没有智能机的老年人进行人工申报

自进入医院大门以来,在进入门诊大厅前就没有找到发热门诊的指示牌,只能随着人流进入人员密集的门诊大厅。在问询台询问后才得知,发热门诊要从门诊大楼后门走出,在院区后方。楼内笔者也只找到一处标识指出发热门诊的方向,也即门诊大楼后门。

纵使笔者在这医院就医前后已有十几年,纵使有指向牌,也依然在院区内绕了整整一圈,才于十几分钟后在一片树林中找到了发热门诊的所在地。比较讽刺的是,在一片绿化中的入口小道旁有个巨大的发热门诊指示牌,我认为这是示意我往左侧走,非指发热门诊就在此处,而我找到时已经前后问了四五个工作人员了。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左侧的彩钢板房就是发热门诊

发热门诊是临时搭建的一层彩钢板房。由于只有一层且被绿化带环绕,只有一条小道通向主路,确实非常容易错过。

发热就诊

既然到了发热门诊,那自然得先去预检台走一下流程。

与门诊大厅的医护不同,发热门诊里的医护算得上全副武装了:防护服、医用N95口罩等。当然,比起此前武汉火神山、雷神山医护的防护水平还是有些差距的,毕竟没有那么大的防护压力。或许可以称之为“火神山医护青春版”?毕竟目前上海除了浦东机场国际到达检疫区域以及新冠病人收治医院,别的地方不需要里三层外三层地进行防护。

和预检台小护士说了发烧之后,小护士就用耳温枪对我进行精确测温,测得38.1℃,符合发烧标准。好了,我最期待的环节开始了。

然而,并没有发生之前我想象的预诊台护士小姐姐按下电铃,门后冲出数名医护把我塞进隔离舱运走的场面。

“来,先扫一下码。你是陪同人员么?(指我夫人)一起看的话,你也扫一下。”护士小姐姐递来的塑封页上印着国务院牵头开发的疫情防控行程获取微信小程序二维码,扫码显示过去14天的行程,当然我没有离开过上海,显示的也是绿色。

发热门诊得先扫码进入国务院微信小程序


行程小程序扫码结果

确认完行程之后在就诊之前先进行血常规检测,等血常规检测出来之后就有医生叫号问诊。医生询问了我的症状之后结合血常规检测报告,初步判断是细菌感染所引发的发热,但出于严谨依然安排我去进行核酸检测。

核酸检测的报告无法当场出来,需要晚上才有结果,但发热门诊医生告知我不用等结果出来就可以转去门诊就诊。在详细登记了自己的住址信息及联系方式后,我就被安排去做核酸检测了。

由于工作需要,我已经不是第一次做核酸检测了。进行核算检测取样的医护可以说是发热门诊中防护措施最为严密的人了,除了防护服与N95口罩之外,面罩与护目镜也是一样不少。虽然不是第一次被长棉签捅鼻孔采样了,但长棉签探到鼻腔根部进行采样时依然让我产生棉签捅入大脑的感觉——不论多少次都习惯不了啊……

完成采样后,医生就打发我转去门诊对应科室就诊。这么算来,我在发热门诊待的时间前后不足半小时,其中还包括等待血常规检测报告的十分钟。

就这?发热门诊这么快就完事了?不过转念一想,发热病人尤其是发烧儿童每天的就诊数量并不少,在疫情早就得到全面控制的今天如果还对发热病人如临大敌,那真是对医疗资源的极大浪费。

就诊发现

在随后几天的就诊与挂水中,我也发现,现在医院对新冠病毒的防控措施很多已从临时性的措施转为长期性措施了。

举例而言,此前我先入为主地认为只能从临时搭建的检测点板房这一处(即第一道关口)进入医院,但在医院的正门已经有一个钢结构建筑搭建完成,作为另一个测温检测点入口来进行分流。

在就诊的第三天,我发现第三道关口入口前用来控制人流的一米线栏杆座已经换成木架所组成的隔断了。相较于此前的一米线栏杆座,厚实的木架更牢固,而且可以阻止人员穿越一米线。

从这些细微变化中都可以看出,医院已经从临时措施转向长期化、常态化的管控措施了,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

相比彩钢搭建的临时测温点,这样的永久性测温点给人的体验就好很多了

一米线栏杆也都换成了木架子

而美中不足的是,对于发热病人去发热门诊就诊的引导并不足够。我在第三天去的时候才发现,检测点有贴发热病人申报的标识,但没处于醒目位置,在人流较多时很容易被忽视。至于测温摄像头形同虚设这一问题,几乎是公共场所的测温点都存在的问题,只是发生在医院上就有些不应该了。

在复诊时就发现测温点没有人,而且贴在电脑显示器背后的发热病人申报提示很容易被人忽视

通过几天的就诊实践,我应该算是有一定的“发言权”了,可以对目前存在的一些误区或者谣言进行澄清了。

Q:发热病人就诊会被立即隔离么?

A:并不会,这是谣言。

Q:发烧了需要隔离14天么?

A:同上,并不会。

Q:医院会容易误诊吗?

A:并不会,这是谣言。

Q:在医院被隔离了的话会被交叉感染么?

A:你这是有多看不起经历了疫情考验的中国医疗体系?

Q:发热后健康码会变黄或者变红么?

A:并不会,至少上海不会,我的健康码现在还绿着。

Q:我现在发烧了怎么办?

A:还等啥啊,去医院啊!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李泠
新冠肺炎 疫情 发热 上海 医院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准备好为同志们挺身而出了吗?”“YES!”

哥大挺巴抗议持续,美众议长称国民警卫队应适时出动

中央金融办:金融政策的收和放不能太急,防止大起大落

安理会表决:俄方否决,中方反击美方指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