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力:武汉新冠肺炎疫情——“应收尽收”的“最后一公里”有这么个小细节

来源:观察者网

2020-02-26 08:08

张力

张力作者

德籍华人,零售业业内人士

【文/ 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张力】

2月5日,笔者在观察者网发表了《“自我隔离”是否成功的“最后一公里”》一文,结尾提到:“目前疫情有两个主战场:‘强制隔离’战场和‘自我隔离’战场。只有两个战场同时取得胜利,才能真正战胜新型冠状病毒!”

针对确诊病人做到“必收”,这是“强制隔离”战场。随着火神山、雷神山医院与方舱医院、临时急救医院的建立,这一战场已取得标志性胜利,病人一经确诊,就有足够床位马上收入医院进行专业性封闭隔离治疗。所以,战胜疫情的重点,也将由“强制隔离”战场向“自我隔离”战场转移。

换句话说,只有把“应收”的“潜伏病人”尽快地甄别出来变成“必收”,才能取得最终胜利。否则新冠病毒就会“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战略决定方向,细节决定成败

目前,武汉市政府甄别“应收”病人战略非常正确,简单概括有三点:

其一,严格地封闭式小区管理。

其二,“乌纱帽”与责任挂钩,从组织上保证“封闭”贯彻执行。

其三,小区内网格化、地毯式测量小区居民体温。

小区封闭管理主要当然是为了防止疫情扩散,但还有个附带的作用:使小区内暂时还抱有侥幸心理的“应收”病人,只能通过网上或代购买药,于是就“露馅”了。 这就好比要将口含呼吸管潜入水下的人赶出水面,最好的方法就是在水面堵死呼吸管。

方向与做法没错,成败却由细节决定。细节就是小区物业门卫保安能否严格管控进出口。如果门卫不严,方法再对也白搭。

2月19日上午,笔者作为志愿者在小区出入口分发团购水果时(图1、图2),有意观察了一下“封闭”进出口现场。约一小时,有5个小区居民需外出购物,其中一人购药,都被保安劝返。如果这时保安能够同步登记购药人信息,并及时向上反映,可能排查出一个(或一家)“应收”病人了。

当然,患有非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也需要买药,登记购药人信息与药品种类可以帮助他们通过社区志愿者买药,如果要购买呼吸系统疾病用药,登记信息则可以使其立即成为社区的重点关注对象。比起简单劝返,这更有助于“早发现、早治疗”。

图1 小区门口卸货(笔者拍摄)

图2 小区门口分发(笔者拍摄)

笔者建议,封闭期间,小区门卫保安及时记录并汇报有外出购药人员相关信息,不妨作为刚性要求执行。

目前在“封闭管理”的关键时刻,所有管理或措施,都应该围绕支持社区、物业铁面无私地“封闭”出入口展开。笔者想进一步建议,政府新冠防控决策部门尽快统一制定并发放小区进出入登记表,其中还应当包含记录“购药”人员信息。

体温的数字申报与文字申报

2月17日-19日三天,武汉政府用网格化、地毯式方式,对封闭区内全体市民进行体温测量,之后将体温测量常态化。毫无疑问,只有准确获得体温数据,才能找到“应收”,进而“必收”。

所以,准确采集封闭小区居民体温数据,成为确保“应收尽收”成功的“最后一公里”!

据笔者实地了解,目前体温采集主要方法有二:

方法一,以社区(或小区)为单位,派专人挨家挨户测量。

这是最客观、准确采集体温的方法。由于严格的封闭管理,社区管理人员将收集、采购、分发居民生活必需品的繁杂工作承接起来,尽管有志愿者帮助,人员仍然极度短缺。所以,要求武汉所有社区做到每天派专人“挨家挨户”测量体温,很难落地做到。

方法二,自我测量、微信上报。

这是笔者所在封闭小区采用的方法。据笔者通过亲朋好友进一步了解,这也是目前采集体温数据的主要方法。就此,先谈谈笔者亲历。

2月18日中午,笔者加入武汉汉阳网格编号xxx疫情防控微信群。入群后发现,除笔者按实际测量体温数字申报外(例如36.8℃),其他成员都是用“正常”二字报备体温。见图3。

图3 截图来自笔者手机

所谓数字申报,就是将实际测量体温数字,上传到微信群;所谓文字申报,就是用文字描述体温,上传到微信群。

“文字申报”有以下几大缺陷:

1. “正常”的定义含糊不清。38°以下,特别是仅略高于37°的,也可能有意无意归为“正常”。

2. 体温计当摆设。反正只需报“正常”。

3. 无体温计,用手搭额头自己感觉一下,也可报“正常”。

4. 网格群主通过微信群手工统计汇总后,才能继续层层向上汇报,大大增加人为干预数据或统计出错的可能性。

5. 无法发挥云计算、数字化、物联网、大数据分析先进技术,换句话说,明明拥有“精确制导武器进行定位打击”,却用耍大刀应敌,或者把“精确制导导弹”放在一旁,端着红缨冲锋陷阵。

笔者担心这样的体温测量流于形式,你好我好都“正常”。起码,笔者所在小区天天如此。但愿果真都一切“正常”。

由此可见,方法二的自我测量、微信上报,亟待完善。

如何完善?首先权威部门将体温“文字申报”视为无效,同时权威部门为全市网格群提供一个统一、且操作简单的微信小程序,供居民进行体温“数字申报”。

笔者于19日上午自己做了一个信息采集小工具(图4)进行测试,证明该思路用于完善居民体温“自我测量、微信上传、数字申报”,实操可行。

图4 截图来自笔者手机

综上所述,为了确保“应收尽收”成功走完“最后一公里”,笔者在这里抛砖引玉,向政府疫情防控部门建言如下:

1. 统一体温数据收集工具。委托科技公司负责,在短时间内完成小程序,收集自我测量、他人测量的体温数字。

2. 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人群。通过儿女、或网格疫情防控员远程帮助填写。

3. 提供不了“体温数字”的居民,在小程序上申请上门服务或派发体温计。

4. 来自所有“网格疫情防控微信群”的体温数字,直接上传到云服务器进行大数据分析。按需求将分析结果,发送给疫情防控系统的不同管理层。

当然,“体温数字”也可能有造假、隐瞒的情况,但比起只报“正常”两字,还是会有一些低烧人群暴露出来。

而且,数字化还提供了数据分析的基础,相比之下,仅用“正常/不正常”,不能精准统计,只能定性表述。比如说,正常人的体温一般会有波动,如果某人连续几天上报数字完全相同,那么就可以自动转入疑似造假的清单,让社区派人上门抽查。

结束语

本次新冠病毒疫情爆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运用网络高科技作为“武器”,精准定位甄别“应收”患者的实战机会。如果没有利用高科技快速、成功走完“应收尽收”的最后一公里,我们还可能为新冠病毒付出更多、更大的代价。至少,更精准的数字统计,也许可以在部分小区先试行起来吧。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陈轩甫
新冠肺炎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我们美国说要做的事,中国人已经做到了”

荷兰“拼了”:阿斯麦,别走!

“嫌犯从乌克兰获大量资金和加密货币,有确凿数据”

美方对俄隐瞒了部分信息?克宫回应

这条中马“一带一路”重点铁路项目 “或延伸至泰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