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军方有约,北京香山论坛见!

来源:观察者网

2022-11-29 13:43

赵小卓

赵小卓作者

军事科学院研究员

王慧

王慧作者

聚焦时事政治,解读硬核新闻

【文/观察者网 王慧 编辑/冯雪】创立于2006年的北京香山论坛至今已成功举办九届,成为亚太地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高端安全和防务对话平台。第十届北京香山论坛推迟三年,明年举办的可能性极高。2020年以来的第三次北京香山论坛年度专家视频会将于12月1日至2日在北京举行。

会议以“推进全球安全倡议,共同维护和平发展”为主题,邀请来自14个国家和1个国际组织的42名专家学者参会(会议议程见文末)。

今年的专家视频会有哪些值得关注的议题和亮点?中外方的嘉宾在参与人数和阵容上,和往年有哪些不同?

作为“一轨半”交流平台,北京香山论坛有哪些优势?对世界了解中国,尤其是了解中国军队有哪些特殊的作用?北京香山论坛和欧洲的慕尼黑安全会议、新加坡的香格里拉对话会相比,有哪些异同?

针对上述问题,观察者网对话北京香山论坛秘书处副主任、军事科学院研究员赵小卓大校。

以下为采访实录:

观察者网:作为北京香山论坛秘书处副主任,能否请您介绍下目前的筹备情况?今年中外方嘉宾在参与人数和阵容上,和往年有哪些不同?

赵小卓:2022年北京香山论坛专家视频会举行在即。目前,我们邀请到了来自中国、美国、俄罗斯、日本、韩国、新加坡、越南、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印度、德国、澳大利亚、以色列、土耳其等14个国家和1个国际组织(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的42名专家学者参会。其中,外方24人,中方18人。

北京香山论坛是以亚太安全为主的国际安全论坛,可以说是“聚焦亚太、放眼全球”。因此,我们邀请专家时也是以亚太地区为主,兼顾其他地区。

受邀参会的嘉宾,一些是学者,一些是前政要。比如说,外方参会者当中有:美国哈佛大学政治学教授、“修昔底德陷阱”提出者格雷厄姆·艾利森;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战略研究名誉教授休·怀特;退役海军中将、印度基金会理事、马诺哈尔·帕里卡尔国防分析研究所执行委员会成员谢卡尔·辛哈;韩国国防大学校长,国家安全事务研究所所长郑海日少将等。

中方18位专家学者也非常有代表性,大致一半来自地方,包括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国国际战略学会、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一半来自军队,包括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等。

本次会议主要围绕6个议题进行研讨,分为6节,每节1个半小时。每节有1位主持人,4位外方发言人,2位中方发言人。

从左到右依次为:格雷厄姆·艾利森、休·怀特、谢卡尔·辛哈、郑海日

观察者网:本次会议的主题为“推进全球安全倡议,共同维护和平发展”,在当前的形势和背景下,为什么选择这个主题?

赵小卓:与前几年相比,国际社会普遍感到,这几年的国际安全环境变差了。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说,欧洲一直被认为是比较和平稳定的,前些年欧洲一体化发展非常快,有些人甚至认为,欧洲一体化代表了未来人类发展的方向。但今年俄乌冲突爆发,其持续时间之长、伤亡之大,完全颠覆了人们过去对欧洲安全的认知。

大国关系是影响国际稳定的重要因素。二战是大国关系破裂之后导致的世界大战,冷战主要是美苏之间的对抗,冷战结束以来国际安全形势比较好,主要是因为大国关系的主基调从对抗转向合作。但这几年,大国的合作少了,对抗多了,再加上新冠疫情持续、气候变化等等,这些都是导致国际安全环境变差的原因。

现在大家都知道国际安全“生病了”,但开出的“药方”是不一样的,其中两个主要“药方”一个来自中国,一个来自美国。

美国的“药方”冷战思维非常重,总结来说有三点:第一,公开提出战略竞争对手,促使事态朝对抗方向走;第二,放大军事手段、加强军事部署和军事活动。美国的“战略工具箱”里有很多东西,但最有效、最立竿见影的就是军队,美国应对很多国际安全问题都是出动军队,因此美国总统一有什么事儿就先问航母在哪里;第三,加强联盟体系,搞小集团、小圈子对抗其他国家。

美国总统拜登和国务卿布林肯

如果说美国方案的关键词是“竞争”“对抗”的话,中国方案的关键词是“合作”“共赢”,集中体现在习近平主席今年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开幕式上提出的全球安全倡议,这被认为是破解国际安全困境的“中国方案”。全球安全倡议倡导“六个坚持”:

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共同维护世界和平和安全;坚持尊重各国主权、领土完整,不干涉别国内政,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的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坚持遵守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摒弃冷战思维,反对单边主义,不搞集团政治和阵营对抗;坚持重视各国合理安全关切,秉持安全不可分割原则,构建均衡、有效、可持续的安全架构,反对把本国安全建立在他国不安全的基础之上;坚持通过对话协商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分歧和争端,支持一切有利于和平解决危机的努力,不能搞双重标准,反对滥用单边制裁和“长臂管辖”;坚持统筹维护传统领域和非传统领域安全,共同应对地区争端和恐怖主义、气候变化、网络安全、生物安全等全球性问题。

我们认为,中国的理念和做法符合世界各国利益,因此,将这次专家视频会的主题定为“推进全球安全倡议,共同维护和平发展”。通过这种方式,在弘扬中国理念和主张的同时,也和世界各国的专家学者交流讨论,目标是共同维护和平发展。

观察者网:我注意到了主题当中有两个特别重要的关键词:安全、和平,您觉得当下以及未来一段时间,世界安全吗?和平吗?

赵小卓:我认为,现在很难说安全或和平。就像我们刚才说的,世界范围内,大家普遍感觉最近几年国际安全环境朝恶化的方向走。

冷战结束以来的30年,是全球整体发展最快的一段时间。这30年世界相对比较稳定,大家的满意度和获得感都比较强。虽然各个国家、生活在地球不同地区的人们感受不一样,但总体来看,这是一段“黄金时间”。

现在国际安全环境正在变差,我想全世界的人们都不愿意看到。所以这个时候讨论安全理念、安全方案很有必要。

观察者网:在主题之下本次论坛还设置了6个议题,这些议题的选择又有哪些考量?

赵小卓:如果说主题偏重理念、偏重宏观的话,议题就很实,紧扣国际安全现实。第一个议题是“亚太安全稳定与和平发展”。从和平稳定和繁荣发展来看,全球范围内,亚太一直是最好的。但现在大家开始担心,如果中美关系恶化下去,亚太地区能一直保持和平稳定吗?在美国“脱钩”断供,把科技合作作为武器来打压别国的情况下,亚太还能繁荣发展吗?

第二个议题是“地区冲突对全球安全的冲击”。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各地区之间的联动性很强,一个地区出现问题,别的国家和地区立即就会受到影响。例如这次俄乌冲突之后,出现了粮食危机、难民危机以及能源危机。因此该议题会讨论,在“地球村”的背景下,地区冲突爆发时,如何减少或缓解冲突对全球安全的冲击。

第三个议题是“战争形态的变与不变”。战争形态一直在变,这一议题会结合近几年的地区冲突或战争,讨论战争形态到底发生了哪些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各国安全来说意味着什么。

当地时间2022年7月4日,乌克兰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地区,俄乌冲突持续,波及农民田地。

第四个议题是“大国自身利益谋求与全球安全责任担当”。国际关系的稳定,很重要的一方面是大国关系的稳定。而大国也是自身的利益,需要维护正当的主权安全、生存发展等国家利益。但是有些大国力量强大后,往往维护霸权利益,这就会侵蚀到其他国家的利益,破坏国际和平稳定。所以大国需要有担当,在维护自身利益时需要有边界。

第五个议题是“地缘政治格局变化与发展中国家利益维护”。大国战略博弈时特别容易对中小国家造成伤害。这一议题就是讨论在大国战略竞争的过程中,如何维护中小国家的利益。

第六个议题是“全球化条件下共享科技发展红利”。以美国为主的一些国家,把科技合作、科技创新作为战略工具,用“脱钩”、断供来打压其他国家。这是一种损人不利己的行为,这种行为合不合理,也需要讨论。

观察者网:北京香山论坛一开始的定位是国际防务智库和学者间的“二轨”交流平台,后来升级为了“一轨半”。能否介绍一下什么是“一轨半”,这样一个交流平台能够发挥怎样的积极作用?

赵小卓:国际交流大概分三种:“一轨”是纯官方交流,参加会议的都是高级官员,他们代表的往往是国家、机构或军队。所以“一轨”交流非常正式,更多的时候是宣示各自的政策主张。这种情况下相互交流比较少,容易出现各说各话的现象。

“二轨”是专家学者、退休官员之间的交流。他们代表的是个人,更多的是谈到自己的一些认知和观点。“二轨”交流的优点是,对话往往比较热烈,没有很多禁忌和顾虑。但问题在于,交流者距离最终决策相对较远,很多问题最终还是要靠官方机构来解决。

“一轨半”是官学同台,尽可能保留“一轨”、“二轨”两种交流形式的优点。例如,会场上主讲的可能是一名官员,他会宣示政策主张,台下有很多学者进行提问,对官员的发言进行挑战。

“一轨半”比较受欢迎的原因是:第一,官员宣示政策主张不是讲完就完了,要接受专家学者的质疑和挑战;第二,学者和官员在交流时更放得开,不同学者讨论角度也可能完全不同,会让现场气氛更热烈,避免了一轨交流中看起来很有秩序,但相互间交流较少的问题;第三,通过交流,官学双方都会有新的感受,例如,官员受到挑战后会促使其从新的角度考虑问题,而学者则不仅了解官员的主张,而且了解背后的逻辑,会拉近双方的距离。

第九届北京香山论坛开幕式及全体会议

观察者网:世界上有很多国际安全论坛,欧洲有慕尼黑安全会议,亚太有新加坡的香格里拉对话会。北京香山论坛常被西方舆论认为是中国的“香格里拉对话会”,对这种观点您怎么看,北京香山论坛和上述论坛相比有哪些异同?

赵小卓:我不同意西方舆论的这种说法。香格里拉对话会和北京香山论坛虽然都是国际安全论坛,但不能简单地贴标签。

世界上有不少国际安全论坛,每个论坛都会有自己的理念,议程设置和人员邀请一定会体现主办方的理念和安全议程。

慕尼黑安全会议创立最早,由德国人打造,参与者主要是美国、加拿大和欧洲国家,主要讨论的是跨大西洋安全问题,穿插的理念是以欧洲为主的西方理念。

香格里拉对话会在新加坡举行,是由英国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IISS)和新加坡国防部共同举办的年度论坛,是新加坡和英国人搭台、美国唱戏,穿插其中的理念是美英理念。

而北京香山论坛传递的是中国理念和主张,穿插的是中国元素。这一论坛与其他论坛相比至少有两点不同之处:

第一,北京香山论坛是发展中国家发声的重要平台。发展中国家或者说广大中小国家,是国际社会的大多数,但往往是沉默的大多数,他们几乎没有机会在重大国际场合真正发出自己的声音。我们可以看到,在香格里拉对话会上,发声的主要是美国等西方国家,慕尼黑国际安全会议更是这样。但是在北京香山论坛上,发声较多的都是发展中国家的国防部长。所以北京香山论坛是中国给发展中国家提供的舞台,让他们成为主角,表达自己的安全关切。

第二,北京香山论坛是国际争端方同场交流的重要场所,多多少少起到了劝和促谈的作用。这与中国在很多国际争端中的角色有关,中国常常是国际争端中的中立者,往往跟争端双方都有较好的关系。

比如说,在第八届香山论坛上,时任韩国国防部次官(副部长)徐柱锡与朝鲜人民武力省副相金炯龙在茶歇处会面,两人握手、寒暄。很多记者都记录下了这一幕。这两人在国际舞台上各有各的圈子,很难走到一起,而北京香山论坛让他们有了交集。之前伊朗和以色列的代表也曾在北京香山论坛碰过面,以色列代表告诉我,“我参加了无数的国际安全论坛,从来没有碰到过伊朗代表,在你们这里碰到了”。

徐柱锡(左)和金炯龙亲切握手  图源:韩国防部

观察者网:受疫情影响,第十届北京香山论坛又一次推迟举办了,对于第十届北京香山论坛的举办,主办机构有哪些期待?

赵小卓:2018年的第八届和2019年的第九届北京香山论坛都举办得非常成功。本来以为2020年能举办第十届,但没想到突如其来的疫情把计划打断了,而且一打断就是3年。

今年还是继续召开专家视频会。我们对明年举办的第十届北京香山论坛非常期待,在中国,“十”是个比较重要的数字,逢十要办得更隆重一些。我们期待明年疫情形势会变好,有机会把各国的防务高官、专家学者都请到北京来,进行面对面交流。

我们将在办会形式、内容上有更多创新,让第十届北京香山论坛真正成为北京香山论坛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观察者网:今年6月因疫情停摆两年的香格里拉对话会恢复线下举行,您也到现场参加了。您认为线下参会和线上参会在效果上有什么区别?

赵小卓:我认为有很大区别,就像打电话和面对面聊天的区别一样。如果你昨天刚跟一个朋友见过,那打电话和见面没太大区别,但如果你们已经5年没见面了,那两者的区别相比还是很大的。

面对面交流时,你可以看到对方的音容笑貌和肢体语言,传递出更多信息。而且大家也不止会在开会时打交道,会后吃饭甚至散步时碰到也可以沟通交流。

如果把线下交流比作正餐的话,线上互动就是零食,线上只能是作为线下的一个补充。

我甚至觉得,近几年中美关系变差和疫情都有关系。双方缺乏交流很容易把负面的东西放大,如果中美各层级、各领域人士像前几年一样保持比较高频率面对面交流的话,会有很大的缓冲。

11月22日,正在柬埔寨出席第9届东盟防长扩大会议的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魏凤和应约与美国国防部长奥斯汀举行会谈

观察者网:今年香会期间,中美防长举行了面对面双边会谈。11月22日,在柬埔寨第9届东盟防长扩大会议上,两人又进行了今年以来第二次会面。有观点认为中美仍在各说各话,有观点认为对话“富有成效”,您怎么看?您认为这次对话的重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赵小卓:今年6月在“香会”期间,中美防长谈了一个小时,11月22日东盟防长扩大会议时,两人谈了一个半小时,时间上拉长了一些。

中美防长今年两次会谈之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事件——G20期间的中美元首会晤。在中美元首会晤之前,中美关系有很大不确定性,会晤之后,双方达成了危机管控、加强交流等一些共识。因此,中美防长11月22日的会谈更深入,也涉及到更多实质性的内容。

对这一次会谈,有人认为是“各说各话”,有人认为“富有成效”,这两个说法其实也不矛盾。

“各说各话”是指双方立场有明显分歧,各自阐述自身安全关切,这是很正常的。“富有成效”是指双方坦诚对话交流,触及到了实质性问题。如果双方有解决问题的意愿,哪怕是表达一些解决问题的意向,也是有收获的。

观察者网:北京香山论坛是由中国军方举办的国际安全论坛,在世界了解中国,尤其是了解中国军队方面有哪些特殊作用?

赵小卓:国际社会了解中国军队大多是从“硬实力”方面,比如训练演习场面、在台海南海执勤、阅兵时的武器装备等等,展现出解放军的雄壮、威武、坚毅。北京香山论坛更多是中国军队“软实力”的载体,也是世界了解中国军队的一个窗口。

这次参会的18位中方学者中,有9位是现役军人,他们更多阐释中国政策、中国理念背后的逻辑,起到的是增信释疑的作用。“软实力”与“硬实力”相辅相成,完整呈现中国人民解放军“威武之师、文明之师、和平之师”的形象。

(张菁娟、房佶宜、罗照晴、刘思维对本文亦有贡献)

附会议议程: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王慧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尹锡悦,终于抓到了

“中俄关系是维护世界稳定的重要因素”

“形势十分严峻”,洛杉矶奥运会危?

TikTok案,能指望特朗普吗?

脑机接口竞赛:又一场典型的中美模式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