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重要而短暂的国事访问——奥、习会晤将翻开中法关系的新篇章

来源:观察者网

2013-04-24 16:35

郑若麟

郑若麟作者

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研究员,曾常驻巴黎二十余年

法国总统索朗索瓦·奥朗德将对中国进行首次国事访问。这是世界第五大强国国家元首生平首次踏上中国国土。这也是中国国家元首习近平正式担任国家主席后所接待的最为重要的西方国家领导人。我们有理由认为,这次访问对于中法两国、对中欧关系、甚至对于中国与西方之间的未来远景,都具有一种标志性的作用。

法国尽管面临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经济危机,其公共债务已经达1,8万亿欧元,接近其国内生产总值的90%;失业率超过10%,已突破300万大关;经济增长率仅0.1%,接近于衰退的边缘……但法国仍然是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仍然是一个核大国,仍然是欧盟两大轴心国之一、仍然在非洲有着重要的政治与军事存在(包括驻军)、仍然在国际政治和经济领域有着重要影响力、仍然是一个拥有先进科学技术的发达国家。法国是七国集团成员、也是G20集团的主要倡导国。法国在国际关系领域历来发挥着超过其实际国力的作用:2003年法国在联合国领头反对美国入侵伊拉克、2011年率先介入利比亚并用武力推翻卡扎菲政权、今年法国独家出兵马里,都在不断地证明这一点。因此,我们有必要重视法国,重视这次奥朗德总统对中国 的“处女之旅”。

应该指出和强调的是,中法之间面临的问题多多,如何求同存异、在推进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发展两国关系,是一道难题。对于中国来说,我们必须承认,我们对法国的研究还不够,我们对这个西方大国的了解、理解和影响力,都还远远不足于使我们可以达到知己知彼的程度。当我们对法国对华政策的实质内涵缺乏足够的了解时,如何建立稳定、健康和互利的中法关系,便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大起大落的中法关系

中法关系历来具有一种特殊性,具有一种超出于理性之上的“感情色彩”。这既是源于历史,也是源于两大民族之间的某种奇特的相似个性。追溯历史,法国人不仅仅是欧洲最早创建“汉学”且对解读“中国之谜”最为兴致勃勃的民族,而且历史上对中国文化甚为推崇。从文艺复兴时代的伏尔泰、战后的萨特,直到今天的弗朗索瓦·朱利安,都试图从中国文化中汲取某种能够丰富西方哲学的养分。而中国则更是对法国十八、十九乃至二十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怀有深厚的兴趣。先父郑永慧毕生从事法国文学翻译,将五十多部法国名著——从雨果、巴尔扎克一直到萨特、阿兰—罗布·格里耶——介绍到中国,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年轻学者、知识分子和大学生。应该承认,中法两国之间在精神上存在着某种天然的相互倾慕之情。

而在政治上,戴高乐将军在西方国家中率先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更是进一步加深了中法关系中的某种“感情色彩”。尽管在法国之前,英国早在1950年便宣布承认共产党中国,并于1954年与中国建立了代办级外交关系;瑞士也于1950年便与中国建立公使级外交关系,并在六年后升为大使级,而在此前瑞典、丹麦、芬兰(均为1950年)、挪威(1954年)等国家都已经与中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但中国人往往依然将1964年1月27日中法建交视为一个“外交突破”,并多年来在中国舆论中普遍将法国视为“西方首个承认中国”的大国。这并非偶然。因为戴高乐主导的对华外交,具有强调两国独立外交战略并相互支持的意味,这在其他与中国建交的欧洲国家中是不存在的。戴高乐将军留下的这笔“外交红利”使法国在中国长期以来一直享有一种“特殊待遇”。2008年北京奥运组委会之所以在西欧国家中选择了法、英两国并非偶然。这正是中国看重这两个西欧国家的明确抉择。此时的法国,无论是在中国政府的眼中还是在民间舆论里,都享有某种特殊的感情色彩,是“最受中国人欢迎的西方国家”。

应该看到的是,在中法之间存在着这种特殊的“感情色彩”的同时,从法国方面来说,也一直存在着敌视中国的势力和舆论。从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向中国派出第一批传教士、从而打开法中之间的交往以来,法国舆论对中国一直是倾慕与恐惧、热爱与仇恨交织在一起。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八国联军入侵中国等对华殖民战争进一步在法国导致“黄祸”论的出现和流传。中法建交后,两国关系进入蜜月期。法国的“毛派”知识分子视中国为68年5月风暴的思想源泉。而其后法国读者更是通过阿兰·佩雷菲特对文革中的中国的描述来了解和理解中国。其名著《当中国觉醒的时候》据说销售了上百万册。

法国舆论对中国出现关键性逆转,是在八十年代末。从那里起,对中国的“倾慕”完全让位于“敌视”,特别是在法国媒体上,中国成为一个完全负面的形象。法国对华舆论的这种一致性甚至在中国处于文革状态时也没有出现过。围绕中国文革法国知识界甚至产生过激烈的争论。但从九十年代初开始,负面评价中国在法国成为压倒性舆论,批评中国也就逐渐演变成一种“政治正确”的普遍做法。

九十年代初,中法关系由于法国密特朗政府批准向台湾出售军舰和战斗机而出现重大危机。两国关系从国家层面到民间舆论都降至冰点。这一状况一直到法国第二次左右翼共治、巴拉迪尔总理上台时才告一段落。1995年希拉克当选法国总统,使两国关系再次进入一轮新的友好时期。法国在希拉克总统的领导下,中法之间不仅建立了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而且在各层面开始了全面交流、磋商与合作。两国对建立一个多极世界的战略目标的一致性,是这个阶段两国关系的基石。从双边关系而言,中法友好在两国跨年度文化年时达到高峰,其标志是巴黎埃菲尔铁塔为庆祝中国农历新年而披上“红装”;从国际关系格局而言,两国在反对小布什领导的保守主义美国入侵伊拉克问题上达成高度一致。法国此时不仅反对孤立中国,而且在欧盟与施洛德领导的德国一起,力主解除对中国实施了十几年的武器禁运政策。

然而,尽管两国关系在政府层面得到了全面改善和加强,但在法国媒体和舆论中,中国却仍然处于被批判的负面状况。中国经济、社会和政治领域取得的进步,在法国媒体上基本得不到任何积极的反映。有关中国的新闻几乎都是负面的。

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则是中国舆论继续对法国保持着异常的友善;中国媒体基本上只报道法国的正面新闻,而很少批评法国。在萨科齐当选总统前夕,中国舆论因为中法在同一年间实现了国家元首互访而将两国关系形容为“建交以来最佳时期”。然而,2008年改变了一切。

这一年,北京奥运圣火在巴黎传递时遭到《记者无国界》组织的骚扰,而法国总统将其是否出席奥运开幕式与拉萨事件联系起来……两国舆论围绕着西藏和奥运产生激烈冲突。到年底,法国总统宣布即将会见达赖的决定,彻底改变了中国民间舆论对法国的友好、亲善的状况,从此法国形象在中国亦趋于负面。中法两国关系在2008年陷入低谷,一直到翌年四月伦敦G20峰会前夕才通过十轮艰难谈判得到解决。两国政府间关系得到了改善,但中法民间舆论的对立情绪则一直延续至今。

2012年5月15日弗朗索瓦·奥朗德当选法国新一任总统。同一年,习近平出任中国共产党总书记,并于翌年当选中国国家主席一职。两国关系将由此拉开新的帷幕。

互不相熟的两国元首

两国新任国家元首是否彼此并不相识,各种说法都有。有消息认为,习近平以国家副主席身份访问法国时,曾与担任社会党第一书记的奥朗德见过一面。但由于当时并没有任何媒体进行过报道,双方的官方网站也从未提及,因此到底实情如何,外界并不知情。不过,奥朗德从来没有到过中国,则是可以肯定的。法国总统是西方大国首脑中惟一一位从未访问中国的国家元首,这一现象极为罕见。

据接近奥朗德的法国人士透露,在担任总统之前,奥朗德对中国和亚洲兴趣不是很大。他年轻时曾在美国留学、实习,对美国的关注远远超过对亚洲国家的热情。从法国媒体传出的少数奥朗德在谈及中国时的态度中,可以看出奥朗德对中国是存在着一定的看法的。

据新闻网站“89街”记者埃利克·杜班在其新书《有毒的胜利》中透露,2012年3月30日,法国总统大选进入关键时刻,奥朗德对一批记者私下表示:“现在是我认为是我指定我的对手(adversaire)的时候了。我曾将其指为金融财团,现在必须将其指为中国人。”根据杜班的记载,奥朗德说:“问题是中国人。他们几乎在所有领域作弊。在货币、在研究领域。困难的是很多大企业靠与中国签约而生存。这些大企业阻止我们对来自中国的产品采取更为严厉的立场。我们必须在获得欧盟某些国家的支持下与中国展开争端。但在这方面情况也很复杂。德国人在中国有很多利益,而其他国家则相对少一些。”此外,在一次电视竞选采访中,奥朗德也曾公开批评中国人民币汇率过低,并表示两国贸易不平衡是“不可接受”的。

但总统候选人奥朗德的这些谈话很快就被忘记了。因为当选总统奥朗德先后做出了两个涉及中国并令北京感到宽慰的的外交动作:一是选择了一位“中国通”燕保罗作为其外交顾问;二是当选总统奥朗德会见的第一位外国使节就是中国驻法国大使孔泉。对此,中国方面显然并非没有反应。

外交部长法比尤斯在奥朗德当选后两个月成功访问了北京。今年三月份社会党前第一书记、里尔市市长奥布里作为“中国问题特使”再访北京。前不久,外长法比尤斯再赴北京,为奥朗德访华“铺红地毯”。应该说,双方官方的准备是非常充分的,尽管存在着贸易与投资平衡、人民币汇率和开放公共市场(对于法方来说)等问题,以及对华武器禁运、承认中国市场地位、抛弃对中国投资的歧视性措施等(对于中方来说)等新旧问题,相信双方官方层面是有着足够的政治智慧来找到“求同存异”的方式的。

法国媒体在报道中法关系时都没有忘记回顾左翼社会党在作为反对党时,曾对中国持严厉的批评态度,其中包括多名今天法国政府官员。如法国《解放报》就报道现任总理埃罗曾在2008年激烈批评北京,力主在国民议会支持西藏“自治”,并在其担任市长的南特市亲自接待达赖。事实上,法国左翼政府中确实有部分部长对中国持严厉的批评态度。如重振工业部部长蒙特布尔。蒙特布尔曾多次直截了当地指责中国是造成法国贸易失衡、失业增多、企业外移等问题的“罪魁祸首”。但在法国,外交是总统的“保留领域”。以总理埃罗或重振工业部部长蒙特布尔的过去来求解奥朗德未来的对华政策走向,显然会造成误解。更何况,反对党在野时,往往为反对而反对,只要当时在台上的右翼维持对华关系,那么在野的反对党就一定会持反对立场。这已经早已不是什么新闻。

奥朗德与习近平两位刚刚上台不久的领导人是否能够及如何才能找到共同语言,才是关心两国关系的人们所应该关注的。应该说,今天中法关系面临的是全新的格局。不仅两位领导人是新任上台的,而且两国面临的政、经格局也是近二十年来全新的。全球化已经不可逆转。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面临如何深化改革、建立更为健康的经济体系的难题;而法国则因欧元危机而深陷困境,不但失业率创新高,而且企业竞争力下降,出口乏力。中法之间如何才能加强关系,争取互利双赢,是双方必须寻求的一把解开两国关系困境的关键钥匙。应该看到的是,两国关系面临的确实是一系列的难题。

 
中法关系今非昔比

 

从国际政治的角度而言,一方面,中法之间已经失去希拉克时代积极支持多极化世界格局和反对美国单边主义及入侵伊拉克等共同战略述求。相反,在诸多国际重大问题卷宗中,中法立场分歧更多。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叙利亚问题。两国立场南辕北辙、针锋相对。在伊朗核问题上也存在差异。法国最近意欲向中国周边邻国如菲律宾、印度等国出售武器的动向,也引起国际舆论的高度关注。奥朗德似乎在外交领域继承了萨科齐担任法国总统时制定的亲美外交政策,重新强调西方国家的共同利益。但同时在另一方面,观察家们也注意到,据中国方面的报道,在最近奥朗德总统致电习近平祝贺其担任中国国家主席时,奥朗德重申了加强“法中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决心。而习近平也“高度赞赏法方将发展对华关系作为法国外交的优先重点”;并强调,“无论国际形势如何变化,中方对中法关系的重视都不会改变”。明年是中法建交五十周年,双方已经决定要借此机会加强两国关系、加深互信。据悉,奥朗德访华期间双方将会共同宣布一系列的庆祝活动。

从经贸角度而言,法国派往中国的外长“中国问题特使”奥布利强调“外交服务于经济”,将是法中关系中的一个新的特点。如何平衡两国之间的贸易和双方的投资,成为法国对华经贸关系中最为优先考虑的问题。同样也应该看到的是,中法之间长期以来存在原“经济互补性”已经日益被现实经贸所削弱。法国过去对华出口的“三大件”高铁、飞机和核电已经后续乏力。因此,奥布利提出了“新三大件”,即农业与食品加工业、医药卫生以及可持续城市建设方面。目前中法之间的贸易逆差达到260亿欧元。据法国方面的计算,中国占据了法国对外贸易赤字的40%。但去年中国向法出口大幅下降(269亿美元,下降10.3%),而法国对中国的出口则大幅增加(241.2亿美元,增幅达9.3%),贸易逆差状况有了改善。观察家指出,法国对中国高科技领域出口的限制,使中国能够从法国方面进口的产品有限。希拉克和萨科齐两任总统都曾表态支持欧盟解除对华武器和高科技禁运,奥朗德在这个问题上的立场到目前为止并不是十分明确。此外,从中国方面传递出来信息也表明,法国在具体采取措施以方便中国投资方面也应加大努力,特别是在公共市场准入、来法人员签证、投资环境改善等方面。

“国之近在于民之亲”

明年将是中法建交五十周年。两国官方均表态要积极通过组织庆祝活动来加强两国之间的关系。在新的国家领导人主持下、在新的背景下展开中法两国间的新的关系前景,特别是在全球性的国际金融与经济危机在继续深化、欧盟欧元区危机也仍然未见根本的改观之际,两国间如能找到互利共赢的契合点,将能够为今后中法关系奠定一个新的基础。

 但令人担忧的,是两国舆论间的对立情绪似乎仍然存在。正如习近平在俄罗斯发表的讲话中提及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时所说的那样,“国之近在于民之亲”,两国国民之间如果存在着芥蒂,则两国关系改善将会有限。

事实上,法国部分主流媒体依然对中国存在着严重的偏见和某种意义上的歧视。在他们的笔下,来自中国的“新闻”永远是“负面”的。他们对中国的新闻有着明显的“选择性”,凡涉及中国负面的信息,才会成为他们的报道对象。有时不惜捕风捉影(如前年对雷诺汽车遭遇所谓中国工业间谍案的大肆渲染),甚至出现纯粹误报或捏造(如去年对4岁女孩玛丽被所谓“中国制造”——事后证明是法国制造——的服装毁容一事的报道)……这类例子可以举出很多。正是在这类媒体的持续不断的负面报道影响下,法国舆论迄今为止对中国依然无法形成一个与其他欧盟国家一样的相对客观的看法。在去年年底公布的德国“跨大西洋趋势2012年年度调查报告”显示,美国、欧盟中的法、德、英、意、西、葡、匈、荷、波、瑞典和斯洛伐克12个国家,以及俄罗斯和土耳其的民众在回答“中国在经济上是一个机遇还是一个威胁”时,认为“中国是威胁”的法国民众高居榜首,高达65%;甚至超过将中国视为“对手”的美国(59%),更是远远超过欧洲的平均值(45%)。认为中国在经济是对法国是机遇的民众也仅24%,也是被调查国家中最低的。事实上,欧盟其他国家对中国经济的看法与法国民众大相径庭。如56%的英国民众认为中国是一个机遇,认为是威胁的仅36%;德国也有超过50%的人认为是机遇,仅40%认为是威胁。这证明,法国舆论在媒体的影响下,对中国的傲慢与偏见也是欧盟国家中最为严重的。

就在这次奥朗德总统访华前夕,法国部分媒体也仍然摆出“教训者口吻”,询问爱丽舍宫将“如何处理中国人权问题”,令人恍若隔世……令人欣慰的是,就在奥朗德总统赴华前,一些情况正在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法国记者凭着个人的新闻理念和勇气,开始突破对中国报道的“政治正确”禁锢,正在向法国民众提供越来越多的有关中国的客观信息。这将大大推进中法两国人民之间的认识、了解和理解。奥朗德总统对中国的访问,将会是这批主张客观报道中国的法国记者,和对中国仍然怀有偏见的部分主流媒体之间的一场对峙。奥朗德总统访华是否能够获得成功,对于法国舆论来说,将取决于这场对峙的结果。

奥朗德总统将在中国停留37小时。对于一次国事访问而言,37小时是非常短促的。从礼仪上来说,国事访问的一切方面都已经照顾到了:正式国宴、私人午宴、会晤、会谈……期间奥朗德还将参观故宫。但与其他国家元首访华相比(如奥巴马首次访华在华时间为66小时),奥朗德总统国内事务过于繁忙(甚至是烦忙:君不见,刚刚通过的同性恋婚姻法使数以百万计的反对派走上巴黎大街),使之无暇为中国牺牲更多的时间。此前三位法国总统——密特朗、希拉克、萨科齐——都是在当选当年就前来中国访问,充分显示他们对中国的重视程度。而奥朗德总统则等了十个月。而且是在访问了其他一些亚洲国家之后如印度(而萨科齐则选择中国作为对亚洲的首访)等再来中国。尽管外交确实存在着某种偶然性,但其象征意义也不容忽视。不过法国总统府有一个说得过去的理由:成为新任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首位接待的西方大国元首!因此,法国再次以其“特殊性”赢得了全球媒体的关注。

此外,两国元首会晤还有一个将无疑会引起国际媒体高度关注的“细节”:法国总统的“第一女友”瓦莱丽·特里耶韦莱和中国主席第一夫人彭丽媛将一起亮相。特里耶韦莱是法国《巴黎竞赛画报》的记者,被公认具有非常强烈的个性和职业素质,是一个颇为特殊的“第一夫人”。法国人常常对中国人认为法国是一个“浪漫的国家”表示“不理解”:法国现在连同性恋都能结婚,惟独他们的总统仍然信奉“不婚主义”!这还不够“浪漫”吗!

责任编辑:吕强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宁愿关闭在美业务也不卖”

王毅见布林肯,对美方提出三个“不要”

胜利会师!

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准备好为同志们挺身而出了吗?”“Y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