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毅:全球视角下的中国钢铁产能配置

来源:观察者网

2017-04-09 09:05

郑毅

郑毅作者

钢铁产业链独立评论员

【中美之间有共同利益,也有分歧,“倾销”便是美方对中国常见的指责之一,钢材则是其中的重要项目。就在今年2月,美国商务部最终裁定,从中国进口的不锈钢板和钢带获得补贴,以低于合理水平的价格在美国市场倾销。

与此同时,美国也对其他一些经济体发起钢材“倾销”调查,其他经济体也在对中国发起相应的调查,全球钢铁产业风起云涌。

中国钢铁产能是否过剩?钢铁产能如何配置?行业如何升级?这些问题都需要置于全球视角下审视。】

(文/ 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郑毅)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公认的第二大经济体,而且经济仍然处于快速的扩展中。目前中国的钢材消费强度名列世界前茅。满足钢材需求对维持中国经济的增长十分重要。但是由于中国的经济政策变化频繁,使得准确预测中长期的钢材需求变得十分困难。在本世纪初,根本无人能想象中国的钢产量和钢材需求会达到目前的水平。为充分满足不断变化中的钢材需求量,中国保持一定的富余产能是必要的。

中国钢铁产能到底有多少

经济增长的驱动力来自消费、出口和投资三方面。中国的政策制定者曾希望主要依靠消费和出口来拉动经济,但很快发现经济无法实现预定的增长率而重新加大在固定资产上的投资。这些投资带动了钢材需求,推动了中国的钢材价格在2016年到达十年内的最高点。

讨论中国钢铁产能配置是无法回避中国的钢铁产能利用率的。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中国2015年和2016年的粗钢产量分别为8.03亿吨和8.07亿吨。而分析中国钢铁行业各种原料使用量和各工序金属收得率显示,2015年和2016年中国合乎逻辑的产量应分别为9.48亿吨和9.68亿吨。

其实有关方面对实际钢产量有意或无意的瞒报或漏报早已不是新闻。当年曾有一位冶金部的前副部长通过媒体指出仅河北一省瞒漏报的钢产量就高达5000万吨。

另外,官方公布的2016年的中国钢材产量是11.39亿吨。而这个钢材产量与该年的官方统计钢产量之间的差距之大并不是重复统计之类的原因能解释的。如果2015年中国的钢铁产能是12亿吨,中国当年的实际钢铁产能利用率已达79%。尽管这一数值不尽理想,但已明显高于世界钢铁协会的其它65个成员同期71%的平均产能利用率。

中国的经济在上世纪是以钢为纲的。第一次在中国舆论上公开讨论钢铁产能的过剩问题是在本世纪初,其时中国的钢年产量还未达1.5亿吨。而过去两年官方有关钢产量的数据都在8亿吨以上。现在看来那种提法是缺乏深思熟虑和严谨分析的。

对中国钢铁增产趋势的误判,不仅发生在中国,同样也发生在中国最大的进口铁矿石来源国澳大利亚。在上世纪90年代,澳大利亚联邦政府的外交外贸部曾资助过一项由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主导、相关铁矿业公司参与的,关于中国未来钢产量和进口铁矿石需求的研究。他们的结论是中国将在本世纪的头十年达到年钢产量的峰值1.5亿吨。

这个结论不仅影响了澳大利亚政府的有关决策,也使澳大利亚的两大铁矿巨头在做出扩产决定时变得更为谨慎。延迟做出增加铁矿石供应量的决定导致后来铁矿石市场供给侧产生巨大缺口和价格飙升。一方面这使来自其它地区的铁矿石乘机抢占了澳大利亚的市场份额。另一方面铁矿石价格飙升也使中国钢企损失惨重, 导致两败俱伤的结果。

中国是一个具有能与美国比肩潜力的世界大国, 中国在过去三十年间的发展速度和达到的规模是史无前例的。研究中国经济和钢铁业发展的难点在于,从世界其他国家的发展史中无法为中国找到一个合适的参照系。

关键是弄清哪里过剩了

过剩是市场经济的特征之一。一方面中国经济政策的制定者希望在经济发展中注入更多市场的力量,另一方面又对过剩这一市场经济的伴生物忧心忡忡。

中国钢铁业过剩产能问题受重视的程度,是与行业中缺乏竞争力的产能的业绩成反比的。这些产能往往存在于国企中,特别是地方国企。按所有权中国的钢铁企业可分为三类:央企,地方国企和民企。2016年他们在中国钢产量中的占比分别是12%,26%和62%。在过去的二十年间,央企一直占据中国高端钢材研发和市场的领导地位。而民企则是钢铁业中产量上升最快,对市场需求反应最迅速的一类。他们的产量在中国钢产量中的比重已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低于30%上升到目前的水平。

钢铁业中的地方国企由于地域和体制所限,在大众化产品的成本上拼不过民企,在高端细分市场中则因研发投入不足和后发的市场劣势难与央企相抗衡。根据对中国2015年盈利最多十五家钢企的统计数据的分析,央企、地方国企和民营企业的吨钢利润分别为102元,41元和62元。在中国的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地方国企中存在着1.6亿吨到1.85亿吨的高成本钢铁产能。设法降低这些产能的生产成本是中国钢铁业必须直面的一个挑战。

中国经济的全球化进程在加速。作为一个传统行业中国钢铁业仍然留存了很多计划经济和闭关锁国时代的历史痕迹。1978年开始建设的宝山钢铁是中国大型钢厂的地理布局由靠近内陆原燃料产地向沿海临港转变的一个标志。目前中国的优质产能都集于之后建设的大型临港型钢厂。2015年中国这样的优质产能大约只占了总产能的9%。

钢企搬迁的机遇

根据中债资信对中国24家上市钢厂2015年报表的分析,中国东部钢厂的吨钢原燃料成本因物流成本的差异而分别比中部钢厂和西部钢厂低117元和264元。而中国钢厂目前的吨钢平均利润还不到50元。这些中西部的内陆钢厂或不得不为来自沿海港口的进口铁矿石支付额外的物流费用,或使用品位低埋藏深处理成本高的国产铁矿石,或因两者皆有之而导致缺乏竞争力和经常亏损。

通过搬迁具地缘劣势的内陆钢铁企业到沿海合适的地点,实施改造性重建,将可以显著降低这些钢厂的原料物流成本,改善它们的赢利前景,提升他们在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的竞争力。

然而为这种跨省产能转移需要有创新的制度安排和必要的资金来加以保障。目前的产能减控政策和国有钢厂的属地化管理都会对这种产能转移起阻滞作用。

中国的钢铁产能转移不仅有从西往东还有由北向南的挑战。在中国沿海的三大经济带中,钢材的供需均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位于北方的环渤海经济带地区已呈严重的供过于求,位于南方的珠三角经济带地区则要靠输入钢材来满足当地的大部分需求。为降低钢材的市场到达成本,应将部分现位于环渤海经济带地区的产能移往珠三角经济带地区。

建设中的湛钢

钢铁的产业链很长,能显著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这是广东希望发展钢铁业,特别是高端钢铁产能的内因。当然不是在经济已很发达的珠三角地区,而是在经济相对落后的粤西沿海,如湛江。广东省省属的国有钢铁企业已被全盘托付给了宝钢,就是希望通过引入宝钢的技术、管理、资金和政府关系来发展广东的钢铁业。

另外也可从广东省重用具有钢铁行业背景的干部,窥见对发展钢铁行业的重视。张广宁现在是广东省人大的一位副主任。他曾长期在广州钢铁工作,后来先后担任广州市的市长和书记,央企鞍钢集团的董事长。湛江的市长王中丙也来自广州钢铁,他毕业于武汉钢铁学院(现武汉科技大学),是一位典型的钢铁人。这位王市长在一次近期的采访中表示,宝钢湛江项目已经盈利,作为一个千万吨级的钢厂在投产之后的一年内就能盈利是很少见的。他还说湛钢的产品深受市场的欢迎。作为一位政府官员在这个时候为钢铁业大唱赞歌,是比较另类的。但这应该反映了他本人、湛江市和广东省的真实想法。

实际上广东的钢铁业不仅有强劲的内需支撑,同时在地理位置上也非常有利于出口钢材到南海沿岸的东盟国家。而那里是目前中国钢铁出口的主战场。对于依赖进口铁矿石为原料的中国沿海大型钢厂,位于南海沿岸可缩短进口铁矿石和出口钢材的运距。相对于中国北方的钢厂节约大量的原料和产品的物流成本。

中国的人均钢材消费量和人均钢产量都还未达到峰值

通过观察其他发展程度高于中国并同样采用进口原料而出口制成品产业结构经济体的人均钢材消费量和人均钢产量,并比较中国与这些经济体之间在人均GDP, 人均钢材消费量和人均钢产量上的差距,显示中国的人均钢材消费量和人均钢产量都还未达到峰值是一个大概率事件。

因国内需求疲软,中国的钢材出口在2014和2015年分别增加了50%和20%。2015年中国的钢材出口量达到了创纪录的1.12亿吨。出口的急剧增加频频在出口市场引发贸易纠纷。与中国钢材有关的国际贸易救济调查案件的数量从2014年的27件飙升至2016年的49件,涉及多达21个国家和地区。2016年每一案件平均涉案的钢材数量为33万吨,金额为1.6亿美元。大约15%的该年度出口钢材涉及上述国际贸易救济调查案件。

虽然中国钢材的出口数量巨大,但与我们的多数贸易伙伴相比,中国的钢材出口量在生产量中的占比是很低的。2015年和2016年该数值都在12%附近波动,远低于世界30%的平均水平。而我们的近邻韩国为46%,日本为40%,欧洲的产钢大国德国和俄罗斯分别为60%和43%。

这两年中国的出口钢材在韩国、东盟和中东市场都已达到相当高的市场占有率。而在欧盟和包含美国在内的美洲市场中国钢材因受当地贸易保护政策的干扰市场占有率远低于正常水平。他们质疑中国钢材的市场竞争力,指责中国以各种直接和间接的方式补贴出口钢材造成人为低价,并以高额的惩罚性关税阻止从中国进口钢材。但欧美市场对高端钢材的需求大,本国产品生产成本高,仍是一个值得深耕的市场。

从2016年的数据看,中国对美国和欧盟的钢材出口下降了,而对韩国的出口上升了。而韩国是输美钢材的最大来源国。可谓是山不转水转,美国人也明白在一个全球化的市场中,没有国家是可以独善其身的。

世界钢铁协会的一项研究表明,2000至2014年的十五年间国际间的隐形钢材贸易的年均增长率为4.6%,远高于同期国际钢材贸易2.9%的年均增长率。

2014年国际间的隐形钢材贸易量为3亿吨。隐形钢材贸易是指国际间钢材制成品(如汽车零部件和汽车整车)的贸易。有竞争力的原料价格、健全的制造业基础是中国发展隐形钢材贸易的比较优势。隐形钢材贸易因产品的广泛性和分散性而降低贸易纠纷的风险。它不仅能推动钢材出口,还能通过发展制造业提供就业和税收,值得大力提倡。


中国的钢铁产业大而不强已成为一种政府和舆论间的共识。但为何不强却鲜被提及,不是中国生产不了高端钢材,而是中国的多数钢铁产能在成本上的竞争力只处于行业的中游。效益不佳已成为很多中国钢企的常态。这样的企业失去了发展的后劲,更谈不上投资研发和开拓新市场。虽然中国已生产了全球大约一半的钢铁,但中国钢企已多年缺席钢动力公司每年发布的全球钢铁业竞争力十强的榜单。

为改善中国钢铁产能的成本竞争力,中国除可出台配套的政策协助中西部高成本的钢厂搬迁到沿海地区重建外,还应大力推进进口铁矿石的抑价战略。为稳定铁矿石的供给和采购价格,依赖进口矿石的大型钢铁企业大都会参股或控股铁矿项目。日韩和台湾省的钢企一般选择参股由大型矿业公司控股的海外铁矿项目。而中国钢企如宝钢、鞍钢和首钢和安塞乐米塔尔则倾向于控股和直接经营矿山。

从目前的数据看,由于优质铁矿项目基本被国际铁矿业的六巨头所控制。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采取控股策略的钢企在铁矿石业务上的总体收益不如那些参股的钢企,而这些投资收益是用于反哺钢铁业务的。中国需要新思维来继续推进铁矿石的抑价战略。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陈轩甫
钢铁 钢铁业 钢铁项目 中国钢铁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重庆通报“燃气费异常”:燃气集团党委书记被免职

“伊以都在降调”,国对国直接打击结束?

以色列“有限复仇”:选在了伊朗核计划中心

以色列“报复”开始:伊朗多地传出爆炸声

5.3%,一季度“开门红”能转化为“全年红”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