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人幸福了?美国人都不信

来源:观察者网

2013-03-21 10:28

钟雪萍

钟雪萍作者

美国塔夫茨大学教授

 作者原标题:十年

2003年3月20日,伊拉克战争爆发,美军开始对巴格达进行空袭。

十年前三月的一天,我从上海飞回波士顿,途中转机。忘了在哪个机场,但清楚地记得站在下行的电梯上,从不远的一个电视屏幕上,传来较大的声响,定睛看去,才知道那激动的声音是电视播音员在直播:伊拉克战争爆发,以“Shock and Awe”命名的大规模轰炸是它的开始。

2001年“9.11”事件以后,美国即刻出兵阿富汗。随后不久,主流媒体便充斥着关于伊拉克的消息。萨达姆逐渐成为头号敌人;伊拉克的某些“异见者”变成美国的新朋好友,他们的一言一行,三天两头见诸报端电视。逐渐的,喧嚣声中有了“清晰”的指向:萨达姆是9.11的幕后黑手,他藏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WMDs);尽管他不是世界上唯一的独裁者,但此人必除不可。于是,配合政府和媒体,各路政治学法学专家们紧急出动,启动关于“先发制人战争”(preemptive war)“合法性”的讨论。于是,更有了美国届时国务卿,在联合国煞有介事地按图说话,认定萨达姆已拥有WMD。政府、媒体、和学界齐心协力,紧锣密鼓,为侵略伊拉克的“合理、合法性”作民意准备。 

不期居然在机场转机时,通过电视转播的轰炸场面,外加不断滚动的“你方唱罢我等场”的各色宣告,采访,和报导,目睹了战争的开始。机场里,在各登机口等待的人们,默然无声地看着电视,赶路的人偶尔驻足看看新闻,然后匆匆离去。这种“一切照常”的情景,是战争发动者向公众保证的:战争与你无关,该干嘛,干嘛。彼时彼刻,现代媒体技术带来的“战争直播”,给人一种不真实的感觉。与万里之外同时发生着的狂轰滥炸,以及不知其数但顿时丧生其中的生命,同步发生着,给人一种无法言说的荒诞感。 

但比荒诞更真实的,是其中隐含着的极大的不平等:一方,是以他们的名义发动的侵略战争并因此受到“保护”的人群,另一方,是战争对象国的国民,没人保护却被告知狂轰滥炸是为了解放他们。 

查理,是我的同事,一位我非常尊重的长者和好朋友,属于美国人中清楚地认识到这一不平等的学者。战争爆发后,他和一些朋友去华盛顿参加反战示威。这位当时已近八十高龄的老者,毫不犹豫坐上大巴,从波士顿到华盛顿,参加示威,让我深感钦佩。环视周围,波士顿的那些世界级名校,却四处静悄悄,毫无六、七十年代的反战气氛。即使在华盛顿举行的反战示威也不再有当年之威,因为主流媒体拒绝给予真正的报导。查理说,“越战”以后,他这样的美国人以为美国不会再发动类似的侵略战争,不料在他有生之年却再次发生。同时令他失望的是,如今的大学生也不再像当年的年轻人,不再是反战的主力军,大都要么抱着事不关己的态度,要么支持这场战争。真是昔非今比。 

当然查理一定知道,早有人解释过这股社会力量是缘何消失的:越战后,为了防止年轻人参加反战,美国政府取消了法定的服兵役,军队由“志愿加入者”组成。如此,很多因不想打仗而拒服兵役的,就不会因自身利益受到威胁而成为反战者。这样的政策改变,正可谓,攘外必先安内。于是,这个在世界各地拥有大量军事基地,年军费开支超出世界所有国家年军费开支总和,发动或者支持大小战争最多的国度里,战争以及战争带来的巨大灾难和伤痛,便成了别人或者他者的事。

与十年前媒体上的“喧嚣”相比,十年后的主流媒体,显得垂头丧气。无论是当年的反战者,还是后来的“后知后觉”者,现在都清楚地知道,萨达姆没有WMD;“异见者”不可信;先是以反恐的名义,转而以武力铲除独裁者的名义,又转而以让伊拉克人民享受“民主”的名义发动和延续的这场战争,充满了欺骗,利用了人们的恐惧和天真。

最近,布朗大学公布了关于伊拉克战争费用的报告(“cost of the war” report):2.2万亿美金,到2053年,连本带利达3.9万亿美金----因为那是借了别人钱打的仗。谁借出这钱的也倒霉:美金在2003年之后贬了值,因此打了水漂的又是多少亿?更不要说借了钱的还根本不被领情。美国一些媒体数字统计不完全一致,但基本上知道的有,美军死亡人数4400多(外加3000多非军人的“政府合同人员”),受伤人员3万多,美国的同盟军共有4000左右死亡人数。而伊拉克直接死亡人数至少13万以上,间接死亡人数则数倍于此,受伤者都不见有统计;尽管人们无法得到最准确的数字,但据说这些都还是保守的数字。 

当年反对伊拉克战争的奥巴马,一度成为美国反战人士的英雄。尽管在他的任下,美国于2011年宣布战争结束,正式撤军,但给人的感觉是顺势下马,三十六计走为上计;管你什么烂摊子,走人。美国撤军以后留给伊拉克人的伊拉克,二百多万人去国出走,包括半数以上的医生;二百多万人在本国内流离失所;不同信仰人群之间失和,冲突不断,并且愈演愈烈;妇女的社会地位明显下降,等等,等等。

建筑工人正在清理巴格达一座被摧毁的学校。

不言而喻,这场战争对大多数伊拉克百姓而言,没有带来任何宣传中说的好处。而对他们生活的现状,美国主流媒体不再感兴趣,人们只能从公众电台的简要新闻里,时不时听到炸弹爆炸及其死伤人数的消息。美国公众广播电台(NPR)当年驻伊拉克记者站主任,上周六接受她本台采访时,这样回答主持人关于“伊拉克现在的状况是否有所好转”的问题:“没有,完全没有”。 

面对巨大的战争开支和负债,外加伊拉克国内不见好转且日渐恶化的现状,美国媒体十年后问得最多的问题是:这场战争是否“划得来”(Is it worth it)?大多数的回答是,划不来。但问题是,这问题本身显得自我中心。在关于它的讨论背后,有多少对伊拉克平民百姓的关心?对伊拉克未来的关心?经常听美国人说,如果你摔坏了什么东西,你就拥有了它(if you break it, you own it),意思是你得负责。花2.2万亿弄坏的,怎么光说说“划不来”便过去了?另外,有人花钱,就有人赚,很多人都想知道这钱谁赚了。 

波士顿大学有位长期批评这场战争的教授,叫Andrew Bacevich,他自己曾为军人,自己的儿子在这次战争中死亡,但他的批评从战争伊始便开始,所以人们知道他的反战并不起源于失去儿子。Bacevich著有多本专著,包括Washington Rules: America’s Path to Permanent War(华盛顿控制:美国通往永久战争的道路)(2010),The Limits of Power: The End of American Exceptionalism(强权的局限:美国特殊论的终结))(2008),The Long War: A New History of U.S. National Security Policy Since World War II (长久的战争:二战以来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政策新史)(2007), The New American Militarism: How Americans Are Seduced by War(美国新军国主义:美国人如何被战争诱惑)(2005)等。他最近撰文,这样回答是否划得来这个问题,大意是:十年前,想象要造一座大教堂,十年后,发现结果弄出两间摇摇欲坠的车库。 

在间接质疑“造教堂”的钱哪去了的同时,这个比喻至少把目光放进了被侵略的国度里。

最后,也许还必须追问,那些发动战争和支持战争的人今在何方?立地成佛了吗?据了解,不少高层人物成了各类所谓思想库研究所的“学者”,估计正在根据这场战争带来的新一轮“经验教训”,打开少花钱多办事的思路,在新冷战中,走靠宣传和寻找代理人的老路;但是目标应该与打“热战”不无一致,继续称霸。

责任编辑:钟晓雯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中国在量子领域专利数第一,中美未来竞争更激烈”

未携核弹头?不是洲际弹?俄方:不予置评

乌称俄发射一枚洲际弹道导弹

又签合作大单!巴西:对华贸易已超美欧总和

“袭击将至?”乌克兰全民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