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雪萍:“下午10点半”学术

来源:观察者网

2015-06-18 07:10

钟雪萍

钟雪萍作者

美国塔夫茨大学教授

不久前,为了与朋友俱进,把曾祖母级的非智能手机换成(从毛尖那里得知)全国人民称之为“疯六”的苹果手机。为了与家人联系方便,选用中文显示。几天后一个晚上,偶然发现“疯六”上的时间显示为“下午10:30”。


小编顺手验证了一下,细读起来还真是有点别扭

“下午10:30”? !

这样的汉字加数字表达,只有一个解释:直接译自大多数英语国家使用的AM 和PM。两者源自拉丁语的ante meridiem(午前),post meridiem(午后)的缩写。这种把一天分成两个12个小时的时间计算,据说最早始于古埃及,后被罗马帝国使用;半夜12点到上午11点,归为AM;中午12点到半夜11点,属于PM。

进入“疯六”中文,AM直译为上午,PM都是下午。于是,晚上10点半就成了“下午10:30”。(半夜12点为“上午12:00”;凌晨2点是“上午2:00”;中午12点成了“下午12:00”。不一而足。)

尽管西洋传入的钟表,最终成为现代中国人对每天时间的确认方法,中文里,人们对时间的表达却从未简化到只有午前和午后。“半夜”、“凌晨”、“早上”、“上午”、“中午”、“下午”、“傍晚”、“晚上”、“深夜”,都是平日里对各时段的理解和表达。至于24小时的标准表达,采用的则是零点到二十三点,属于另外一种会意。

在“后现代”逻辑当道的今天,估计有人会说,“下午10:30”,能看懂就行,无所谓。

“看懂就行”的要求太低。那只是外语教学上的一种观点:对刚入门的学生,不能要求过高,表达上大概能懂就行。

即便如此,估计我那些教中文的同事,如果看到学生把晚上10点半写成下午10点半,还是一定会说错,扣分。为什么?因为不符合中文习惯;惯用语往往同时就是语法,不能乱用。把“下午”拉长至晚上六点以后,违反汉语习惯。更何况,语言习惯里充满历史和文化信息,“大概能懂就行”,“会意”层面上放弃太多。

当然,刚入门的不懂,可以理解。而以专家面目出现,硬把晚上10点半说成下午10点半的,则须当别论。而“下午10点半”学术,实在早就是一项(关于中国的)颇具规模的学术产业。最新一例,2014年由哈佛商学院出版的题为Can China Lead?(中国能够领导吗?)一书。

该书作者有三,分别负责“三个角度”。与本文主题直接有关的是那位负责解释“中国历史”的教授。书的“前言”里,有这么一段话:

“本书的第一个角度,来自作者之一的历史学者。[提供这一角度的]目的在于,通过认识中国的过去以及我们对这一过去的理解,试图对中国当下面临的挑战及其根源作出解释。威廉∙柯比告诉我们,在末代王朝废墟上出现的二十世纪中国,全部精力都花费在建立现代中国以及创立新国家上。这一努力不时充满悲剧性的后果。在毛泽东时代里,中国人民经历到了最坏的后果;当时既没有外来势力的占领,也没有内战发生,共产主义‘解放’诺言的失败也就无法怪罪于它们。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故事是这个大叙述的一部分。中国的过去---它的资本主义,它的管理,它的党-国——全都共存于我们试图对中国的未来予以思考的当下”。

自从大作出版,昔日任职哈佛大学历史系今日供职哈佛商学院(也是清华大学苏世民学者项目学术委员会委员)的柯比教授有点忙,不时出现在一些媒体节目中,对其这一角度作进一步阐释。


这位柯比教授常在美国媒体上发表对中国的不靠谱言论

在今年五月上旬波士顿公众广播电台播出的讨论“Can China Lead?”的节目上,教授以毫无自我怀疑的“专家”口气强调: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的“征服者”(conqueror);与发生在近现代的外国侵略战争和内战相比,对中国最大的破坏来自毛泽东时代;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有过很好的发展,如果不是毛泽东时代把二十世纪中国现代化进程打断,不知道今天的中国会怎样的发达;等等等等。

这个如果没有共产党,中国本来会在二十世纪顺利进入资本主义天堂的历史观,实在是“下午10点半”学术的核心部分:屁股决定脑袋,按照自身的主流意识形态,强说“他者”的历史;“下午10点半”,你说不对,不算;我说对,你拿我咋样。

正是这样的立场先行,决定“下午10点半”学术可以基本不顾更大的世界资本主义历史本身,轻描淡写地一笔勾销西方列强的侵略、掠夺、战争、分裂等等给中国带来的巨大灾难;少提甚至基本不提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及其在中国犯下的滔天战争罪行;不但斩钉截铁地把中国人自己的革命力量称为“征服者”,而且全盘否定二十世纪中国革命,及其革命带来的社会主义转型的重大历史意义。其内在逻辑自然与遮蔽、丑化、乃至否定中国人自己的道路选择,革命能动性,社会主义立场,以及自身对成功和失败的认识和言说,直接相关。

美国媒体和学界之间有着共同维护“主流价值”和美国利益的基本共识。在这一前提下,只要“共识”需要,就会“兵不厌诈”地反复提及同样的话题。近年来那些最精英的媒体包括《纽约书评》、《纽约客》、公众电视台,公众电台,更别提《纽约时报》等应时报章,似乎从来都不觉得反复用同一个调子报道中国会影响时效性。其中包括把贬低和否定中国曾经的社会主义进行到底。

相对而言,国内媒体少有对这类并非局限于象牙塔的政治话语的质疑、分析和批评。多的倒是诸如清华等中国名校,忙不迭地邀请美国名校教授,并为他们提供平台。尽管教授们并不会说他们在美国语境中随便说的话,但是国内大学和媒体,因了他们头上的“高大上”光环,而积极为他们提供平台的做法本身,就潜在地为“下午10点半学术”提供了合法性。

与此同时,霸权等于正确、等于高大上的逻辑,更是引了不少国人尽折腰。一屁股先坐进这个历史观,忙不迭为“下午10点半”举证,为其剔除中国革命的历史意义和重要性提供“史料证明”,包括“佐证”二十世纪中国“最开放”的是民国,历史变化不能以1949年为界,因为1949年不重要,重要的国民党统治时期的“经济繁荣”,而共产党其实只是继承了很多国民党时期建成的工业,等等。

这类二十一世纪的“下午10点半”学术,无论中外,均颇有市场;而话语霸权者越来越任性的对现代中国历史的阐释,说明的恐怕真正是此类学术生产的“政治有意识”:争夺叙述过去的话语权,与想象未来紧密相关。

推而问之:“下午10点半”学术所关心的未来,真的是“中国能领导吗”这类自问自答的问题吗?还是,“你的未来我要主沉浮”之类的问题?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徐书婷
苹果手机 iPhone 操作系统 霸权主义 美国霸权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他在以色列监狱中死亡,联合国官员:极度震惊

俄方通缉泽连斯基等乌军政要员,乌方回应

“哈马斯得到美方保证”?以官员威胁:不会同意

国际刑事法院忍无可忍:再威胁试试

省级督察组现场核实情况,遭故意封路阻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