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德武:强国心态的修炼过程不能省略

来源:观察者网

2019-04-02 08:11

周德武

周德武作者

人民日报前驻纽约记者

【文/ 周德武】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身居世界第二的中国,究竟修炼成什么样的国民心态呈现在世人面前,是个常谈常新的话题。

中国几十年发展的视角冲击超过了所有未来学家的想象,更不用说普罗大众了。于是近来年,全球主要大国对中国表现出集体焦虑,对华政策中出现了许多应急反应式的政策措施,并更多表现为对华遏制的成分。中国如何看待这种现象并巧妙应对,是中国崛起过程中的一门必修课。

综观全球大国崛起的历程,自信、宽容、积极进取的国民心态是一个强国的标配。中国正行进在强国梦的道路上,不可能一夜之间就修炼到位。妄自尊大者用俯视的心态看待世界,为“中国傲慢论”增加了攻击的炮弹;而妄自菲薄者则始终仰视群雄,总认为西方的月亮比中国圆,为“中国崩溃论”提供了口实。学会用平视的眼光、平常的心态看待这个世界,需要我们与时间一起成长。

小时候,在我的脑海里,家乡的概念只是方圆几公里的地方。后来到北京读大学,当别人问你来自哪里的时候,家乡的概念自然变成了一个省。再后来到美国担任常驻记者的时候,家乡的概念变成了中国。这就不难理解宇航员在天空旅行的时候,为什么把家的概念理解成“地球”。家乡概念的不断变化,其实质是人的视野在发生改变,随之看问题、看世界的角度也会发生变化。视野决定格局,小至一个人,大至一个国家,虽然我们的眼界会受到历史和现实的制约,但只有不断拓展自己的视野,我们才能看到地平线上更大的格局。

人的生命有限,知识受限。人类在碰到世界性难题时首先不得不寄希望于历史的发展轨迹给我们一些启示。国际关系领域也概莫能外。特别是世界呈现出两强对垒格局时,旧有历史提供的答案似乎一再指向修昔底德陷阱。中国将强未强,似强还弱;美国将衰未衰,似衰未落。在展望中美两国关系未来态势的时候,我们一些人始终无法摆脱冷战思维,一山不容二虎之说,或多或少嵌入到各自国家的决策之中。

资料图:视觉中国

近年来,国际关系领域的阴谋论大行其道。阴谋论的最大问题会掩盖决策的失误,错过政策纠偏的机会,为投机分子提供土壤。其实,世界发展到今天, 尤其是信息时代,一国采取的政策更多表现为阳谋。在信息泛滥的社会中,我们早已不缺信息,而是缺乏对信息的准确判断。所以,用辩证的思维而不是用阴谋论的逻辑准确判断世界大势显得尤为重要。

在国际舞台上,大国的纵横捭阖是常态。我们对一些国家间的正常交往尤需保持平常心。

也许在过去漫长的苦难历史中,中国作为列强受害者的角色承受得太多,我们一些人自觉或不自觉地把世界各国的反应一概视为对中国的打压,只要这些国家搞到一起,马上就联想到这些国家正在酝酿对华的大阴谋,情不自禁地认为某种行为是冲着我们来的。

在人类有限的历史中,霸权的争夺只能有一个胜出者,所以,大多数的争霸战以战争方式收场,这也就是为什么修昔底德陷阱之说能如此泛滥的重要原因之一。但今天的世界既是多元的,也是共存共荣的时代,中美两国完全可能同处一个繁荣的世界中,而不是一方的繁荣与发展以牺牲另一方为代价。习主席早就指出,人类身体已经进入21世纪,但一些人的大脑还停留在冷战时代。

存在决定意识,但意识往往落后于存在,这恐怕是世界的通病。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并积累了相当的物质基础。当我们把经济影响力迅速转化为国际影响力的时候,世界面临整体的不适应。换个角度想一想,世界对中国的集体焦虑也在情理之中,毕竟中国的崛起超出了别国的消化能力,我们应当给世界一点消化的时间。

历史已经反复证明,一国的崛起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大国健康心态的塑造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国际社会对中国新角色的适应需要时间,国内建立集体共识也需要足够的时空。从亚投行的设立,到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再到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的提出,其实,中国领导人的视野早已从中国一隅扩大到全球,这就铸成了中华民族复兴的轨迹不是以牺牲某种利益为从代价,而是在追求双赢和多赢的目标。但普通百姓达到这样的认识水平却需要更长的时间。

中国的巨大成功为世界所瞩目,全球掀起中国热不足为奇。试想,在四十年间走过西方国家几百年的发展历程,这样的人间奇迹不去研究,政治学的存在还有什么意义?包括修昔底德陷阱理论发扬光大者、哈佛教授埃利森在内的美国人都非常羡慕中国制度的巨大优势。上至美国总统,下至加州百姓,都很羡慕中国高铁。试想想,没有中国公有制的制度优势,何来中国高铁?如果没有中国政府通过转移支付等手段,何来数亿中国人较快实现脱贫?西方许多学者对中国的制度投了羡慕的一瞥,身为中国人,有什么理由不对我们的制度抱持更多一点自信。

高铁(资料图/视觉中国)

期待强国善待中国的崛起是一种政治幼稚病,但把中国的崛起建立在某个大国的衰落基础上也未必是成熟的思维框架。精神上的侏儒绝对无法成为国家巨人。一方面,我们不能指望别的国家心甘情愿接受中国崛起的现实,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要对西方采取的每一项措施处处对号入座。基于此,我们在呼吁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国家放弃冷战思维的时候,其实我们首先要放弃冷战思维,而不是嘴上说说而已。

在现代国际关系史上,任何国家的决策都是以国家利益作为决策的基础,但国家利益的实现不能唯我独尊,而是相互包容,彼此尊重对方的核心利益。搞结盟及“群殴”越来越不合时宜。

正像意大利与中国签署“一带一路”谅解备忘录一样,美方的立场不再是意大利的唯一参考。在西方七国集团中,意大利率先迈出了一步,充分说明今天的西方世界早已不是铁板一块,谁先拥抱中国,就先拥有明天,这是中国人有理由自信的重要源泉。几年来的实践证明,在“一带一路”问题上,尽管西方社会对此有许多误解,但时间是治愈伤口的最好办法。

3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罗马同意大利总统马塔雷拉举行会谈。(图/新华社)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许多东西是不可改变的,但我们唯一能够改变的是看待万事万物的心态。

第一次大战爆发前,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早已超过英国,稳居世界第一,美国总统对充当世界领袖跃跃一试,但是美国国民的认知与领袖的认知有着巨大的落差。

一战开始初期, 美国既做德国的军火生意,也做英国的买卖。英国军舰经常在大西洋上拦截美国的船只,防止军火落入德国之手。美国除了抗议之后,对英国的耀武扬威也只能“忍辱负重“。

一战结束后,当威尔逊总统要求国会批准加入国联的时候,国会拒绝了总统的要求,当时的美国还是孤立主义占据上风,对“领导世界”不感兴趣。

1941年2月,美国《时代》杂志创办人卢斯第一次喊出了“美国世纪到来”的口号,但美国百姓仍不认同。直到10个月珍珠港事件发生后,美国才被迫参加二战,与英苏等国结成反法西斯同盟。

1944年,羽毛丰满的美国走向了构筑战后雅尔塔国际体制的舞台中央,美国百姓充当世界领袖的心理也渐渐走向成熟,之后的美国变得“踌躇满志”,登上世界之巅也就顺理成章了。

可见,美国上下适应老大的角色是经过相当长时间的。

反观欧洲大国,尽管英法老牌帝国被二战抬上了手术台,但真正让他们接受曾经的老大“风光不再”的现实也是经历了痛苦的过程。1956年,英法起初还在苏伊士运河事件上试图捍卫宗主国的利益,但美国最终断了两国有意长期占领埃及的念想。当英法军队最终被迫从埃及撤离的时候,时任法国总统不得不感叹,“欧洲世纪彻底结束了”,从此开启了美主欧从的模式,奠定了欧洲大国的政治附庸地位。

实力是自信的源泉,谦虚是自信的正常表达。实力的积聚过程也是国民自信逐步建立的过程。如果说硬实力的增长可以吃压缩饼干的话,那么软实力的建构则需要长时间的洗礼,这个过程无法省略,中国也不会超越。但有一点,我们在构筑成熟大国国民心态的过程中,至少可以比过去更加自信一点。

(此文主要观点首发于《环球时报》2019年4月1日。作者为人民日报前驻纽约记者,现任香港大公报副总编辑。)

责任编辑:李泠
中国梦 中国崛起 美国 历史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习近平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

种地要先交钱?官方再通报:镇党委副书记被免

习近平:为基层减负要明确权责,不能什么事都压给基层

驻美大使谢锋:中国不是雅典,也不是斯巴达

王毅会见柬埔寨首相洪玛奈:中国永远是最坚定的依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