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德宇:一款“手撕纳粹”的游戏,惹出那么多乱子?

来源:观察者网

2017-12-07 10:31

周德宇

周德宇作者

匹兹堡大学政治学系在读博士

【文/ 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周德宇】

下半年,一款名为《德军总部2:新巨人》的“手撕纳粹”游戏在美国引起了争议。

这个游戏的剧情是这样的:由于纳粹获取了远古的黑科技,拥有了强大的战力,于是二战的结局被改写了。在1961年,纳粹占领了全世界,还在美国投下了原子弹并建立了傀儡政权。于是我们的主人公,久经考验的反法西斯战士布拉兹科维奇,要继续坚持与纳粹的武装斗争,唤醒沉睡的民众,点燃革命的火焰,将美国人民从德寇的铁蹄下拯救出来。

奈何德军有高达,图片来源:作者提供,下同

从设定上看大家也能明白,《德军总部》这个系列游戏的剧情一直以来就是在架空历史上胡闹的,类似于小说《高堡奇人》或者电影《钢铁苍穹》。整个游戏的风格也类似于昆丁·塔伦蒂诺的《无耻混蛋》,残忍而愚蠢的纳粹被残忍而聪明主角花式手撕,从砍成两半到碾成碎片应有尽有。三十多年来,《德军总部》系列游戏一直为广大玩家提供新鲜有趣的手撕纳粹体验,也是收获无数赞誉……直到今年。

在《新巨人》这部今年的新作中,制作组显然是打算在手撕纳粹之余加入一些深刻的讨论,他们很自然地联想到:如果在1961年,以种族主义为国策的纳粹占领了同样坚持种族主义一百年不动摇的美利坚,会发生什么呢?

于是在游戏里面,我们看到了主角因为与黑人小女孩交往而被德州的种族主义父亲痛打的悲惨童年,看到了白人至上主义者箪壶浆食喜迎德军王师感谢纳粹清洗了肮脏的有色人种恢复美利坚的荣光,看到了一个坚持敌后武装斗争的老革命在痛斥纳粹到来之前他就在美国发动民权斗争却毫无卵用,看到了一个黑人女性以及她手下的有色人种成为了美利坚革命的中流砥柱和领导核心……

虽说有些剧情在政治正确上可能稍微有些用力过猛,但是对于纳粹治下的美国究竟会是什么样子,剧情还是做出了非常合理的想象的。

3K党成员在热情地与德军亲善,共同欢庆美国投降纪念日

这个游戏剧本写出来的时候,川普还没上台呢,要搁在当年,说不定也是年度十佳游戏剧本。谁能想到,短短几年,这美利坚的天已经变了,当年乱写的纳粹在美国大街上横行的剧情,怎么看怎么像是在影射当下。游戏宣传时还非常与时俱进地借用了如今的流行口号“让美国再次伟大”,在推特上发布了“让美国再次摆脱纳粹”的宣传片。

结果,怎么也没想到,这么个在虚拟战线上坚持了三十多年反法西斯斗争的游戏,如今居然会因为一句“再无纳粹”让美利坚民众炸锅了,制作者也是一脸懵圈。很少见到有游戏的宣传推文可以有好几万转发和评论,更少见的是这么多评论下面没人在讨论游戏。

比如有人指控游戏公司是“ANTIFA”的走狗,有人不爽里面有太多的“黑鬼”和女性,有人怀疑这一定是共产主义的阴谋,有人宣称这是针对白人的种族主义,有人表示厌倦了这种丑化纳粹的洗脑呼吁大家客观地认识纳粹……

中学课本那句“纳粹主义沉渣泛起”真是诚不我欺。

大概制作游戏的Bethesda公司也是一脸懵逼,我一个美国公司做美国爱国主义的游戏,怎么就通共了?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假如今天有人做了款抗日战争的游戏,结果大部分人却在痛骂这个游戏是在进行仇恨教育,呼吁大家反思历史,客观理性看待军国主义,要正面评价日本殖民功绩,会是怎样一番景象。

其实也不难想象是不是?

相信很多研究历史的人,最烦的话,大概就是“学历史有什么用”,反正“历史书上说的都是假的”、“历史就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历史就是胜利者书写的”……然而说这些话的人,往往自己就在发明着不知道哪个平行时空里的奇异历史。

比如,某些宣称一个杀纳粹的美国游戏是共产主义洗脑的人,在对纳粹的描述上,可能还不如一段魔幻现实主义的游戏剧情来得准确。

当然,不得不承认,这些讨厌的话是有道理的,毕竟历史想要做到绝对客观是极为困难,我们每个人在了解和叙述历史的时候都会带有自身的立场和目的,所以研究历史的同时也总是要抱有质疑历史的态度。

只不过讽刺的是,本来随着上个世纪进步主义的发展和民权运动的推进,对历史的质疑和修正往往是伴随着对既有霸权的打破,让史学从固有的男性史观白人史观殖民史观西方史观的框架下解脱出来,重新认识被误解和遗忘的过去。

如今随着进步主义史观变成了主流之后,为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唱赞歌的修正史观反而似乎显得像是在挑战霸权的清流。只不过这股清流被用来洗地了。

同样的,曾经我们熟悉的阶级斗争史观也是为了打破原有帝王将相史观的束缚,重新认识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作用。虽说过去的阶级斗争史观有时候是显得生硬,但是如今很多人,从反思过去的历史叙述出发,却往往跳跃到了给地主翻案洗白,就不得不让人感叹其思路之奇妙飘逸了。

其实那句“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还是挺对的,只不过,谁是胜利者这件事本身,连胜利者自己都决定不了。塑造过去的权力总是在不断地被争夺和易手,如今书写历史的胜利者,还不一定是当年真正的胜利者。

就好像我们今天看到,一个以打击纳粹为主题的游戏会引起这样的群情激愤,你就会怀疑到底当年纳粹是不是真的输了二战。

同样有意思的是,今年新出的另一款系列游戏《使命召唤:二战》中,虽然“二战”这几个大字就写在标题里,故事却是只从1944年美国大兵登陆诺曼底讲到美军攻到莱茵河,根本没有苏联什么事儿。可是之前那么多年是谁在抗击纳粹呢?之后又是谁给了纳粹最终一击呢?毕竟在1944年,纳粹德国早就气数将尽,苏联的大反攻早就推到了德国边上,不管有没有诺曼底,苏联几乎凭一己之力和两千多万军民的牺牲就已经能够决定二战欧洲战场的结局。

其实在多年之前,《使命召唤》系列还有苏军战役,还是会满足玩家想把红旗插上国会大楼的愿望,虽然剧情里不会忘了把苏军政委黑上天。而如今,当有玩家在论坛里表示希望能在游戏中因为苏联在二战中的贡献扮演苏军时,底下展开的却是对“苏联贡献大”这一论点的批判。除了老掉牙地提起美国的《租借法案》是苏联的救星之外,甚至有人表示美国没有攻入柏林完全是让着苏联给人家一点面子……

“想象一下,假如我们自己攻下了德国,苏联人得多生气,而且他们还得欠我们人情。”

这样的言论看多了也很让人疑惑,到底当年苏联有没有赢过二战,打进纳粹老家把红旗插上柏林国会大楼的到底是不是苏联。

反正在欧美当今的主流历史叙述里,二战的转折点是诺曼底,二战是以美国为首的民主自由世界对纳粹种族主义极权主义的胜利。当然,中国战场和广大第三世界的二战被习惯性忽略已经是不需要讨论的常态了。

二战刚结束的时候,绝大多数法国人还明白苏联人是战胜纳粹的主力,然而如今只有20%的法国人这么想了。

这种历史的解读确实有一定的道理和现实意义,而且凭着美国对二战的突出贡献,给自己邀功无可厚非,至少比起英国人把敦刻尔克大撤退都能丧事喜办要强多了。

可是如果我们相信这样的历史叙述,很多事情就很难解释了。比如为什么德意日组成三国轴心的时候签订的是《反共产国际协定》,比如为什么三十年代英法要拒绝加入苏联提出的集体安全体系防备德国,比如为什么二战前英法这么放心大胆地纵容德国吞并东边国家,比如为什么苏联在二战中付出了最大的伤亡,消灭了最多的德军,并且最后攻克了柏林……

其实《德军总部》这样的游戏,如果放到苏联背景上是极为合适的,毕竟在二战中被纳粹如此残酷杀戮,又残酷地杀回纳粹老家的,就是苏联人。相比东线战场的残酷,西线美国人与纳粹的战斗可是要文明不少。所以如果单纯描绘纳粹对美国人的暴行,确实还有丑化的可能性,但这种争议放到东线战场上的历史就完全消失了。游戏中刻意夸张的血腥与残忍,放到苏联的卫国战争中倒是变成了现实主义。

当有网友po出这幅图的时候,很多人的反应却是“嘿加拿大去哪儿了?”

可是谁叫苏联赢了二战却输了冷战呢。

于是大家一点也不惦念着苏联消灭了邪恶第三帝国的功绩,还顺手把邪恶帝国这个帽子按在了苏联头上。残暴野蛮的是苏联,反而是纳粹显得文明先进了。

不是说苏联就完美无瑕。苏联当然有很多黑历史,做过很多不地道的事情,如今的处境很大程度上也是其咎由自取。然而由此上溯到1917年,从十月革命以来,几千万苏联军民,以及受到苏联的感召,为了革命理想为了人类解放为了反抗法西斯,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战士和人民,若是知道如今自己竟变成了邪恶帝国的成员,不知该作何感想。

然而如今,就连继承苏联的俄罗斯自己,对苏联的态度也紧跟西方的“时代潮流”了。

只不过,在如今连一个小小的游戏都能被视为“反纳粹洗脑”的当下,回过头去看,恐怕在苏联解体后,不仅俄罗斯,其他许多国家的民众,也并没有能自动迎来更光明的历史。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陈轩甫
纳粹 战争游戏 游戏 二战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以色列“有限复仇”:选在了伊朗核计划中心

以色列“报复”开始:伊朗多地传出爆炸声

5.3%,一季度“开门红”能转化为“全年红”吗?

“以色列精心策划俩月,但严重低估了伊朗反应”

美国胁迫下,阿斯麦CEO最新涉华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