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显坤谈湾区:大农村的小日子
来源:城市周看
2017-05-27 08:36
雄安新区之后,最近城市领域的另一大热词就是“粤港澳大湾区”了。看看君前些日子去了美国旧金山湾区,正好借此谈谈对“湾区”这个概念的看法。
1 “湾区”是什么?
旧金山湾区俯瞰(图/Barry Ritholtz)
百度百科是这么定义“湾区”的:
湾区,从地理概念上看,是由一个海湾或相连的若干个海湾、港湾、邻近岛屿共同组成的区域。总结一下湾区的共同点不难发现,当今世界,发展条件最好的、竞争力最强的城市群,都集中在沿海湾区。比如,东京湾区、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是世界公认的知名三大湾区。可以说,湾区已成为带动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引领技术变革的领头羊,由此衍生出的经济效应称之为“湾区经济”。
对于上述介绍,我是不太认同的。
因为,对于美国人民,或者世界上的大多数人来说,他们所知道的“湾区”(Bay area)有且只有一个,那就是旧金山湾区(San Francisco Bay Area):
旧金山湾区,分为北湾、东湾、南湾和半岛区(图/Pinterest)
东京湾区是啥?难道不是东京都这个庞然大物,与被它吞噬的工业海岸线么。
纽约湾区是啥?难道不是曼哈顿岛,与它的大郊区么。
如果有钱的话,人们大都会选择居住在东京都心,或者纽约曼哈顿岛上,谁也不会住在它们的“湾区”里,那是留给工业和苦逼上班族的。
世界上只有一个湾区,是大农村几乎打败了市中心的,那就是旧金山湾区。
所以旧金山湾区叫做“The Bay Area”,有 “the” 的特指,把一个地理名词,霸占成了专有名词。
它独一无二的原因大家都知道——硅谷(Sillicon Valley)就在这,这里是世界创新的中心,英特尔、谷歌、苹果这些世界级的公司遍地都是:
硅谷的部分著名企业分布(图/SwissnexSanFrancisco)
显然,不是划一片海湾就能称作湾区的。湾区之所以成为湾区,有太多不可复制的因素,比如加州的地中海气候,再比如美国军方开发的信息技术向民间的共享。
不过,如果只说一种湾区成功的原因的话,我觉得是:让聪明人们在这里过上舒适的小日子。
2 世界上最聪明人们的小日子
在美国的交换访问即将结束之前,我特地去了一趟美国西海岸,也来到了湾区,探访我的朋友们。
我在清华读博,我的几个朋友在斯坦福、伯克利读博,一群博士生凑在一起喝早茶,那画面想想也挺感人……
实际上我们聊得非常愉快,除了共同叹叹博士生涯的苦逼外,颇有“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之感,从量化交易、人工智能聊到中国城市问题,话题变化迅速,大脑高度激活。
这几位都是我所认识的顶尖的聪明人。他们博士研究的课题,不管是人工智能语言识别,还是用大数据辅助计算可能的新能源材料,都已非单一学科能够描述,真正在拓展知识的边界。
他们的日子也过得简单,研究,研究,研究,发表,交流,研究……
也有哥们顺便创了个业,拿了些投资什么的,在这里这些都是小事。
这片土地上,有这么一群绝顶聪明的人,每天乐此不疲的在研究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何愁不能兴盛繁荣呢?
我突然想,如果我是这片土地的统治者,甚至不用强迫他们工作,也不用给加班费。因为他们在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他们在给自己打工。
这还只是中国的一部分聪明人,这里还有印度的聪明人、伊朗的聪明人、欧洲的聪明人、美国的聪明人……
这些世界顶尖的聪明人,某种程度上是无国界的,哪里有好的资源和环境,他们就会到哪里去。他们以前可以在德国、以色列,今天可以在美国,明天也可以在中国。
对这群聪明人的争夺,才是打造新的湾区的关键。
那么,这群人需要什么呢?
他们需要自由和舒适的环境,与顶尖的科研资源,或者说,一处大农村,一个斯坦福。
3 大农村与斯坦福
斯坦福大学(图/城市周看)
先有斯坦福,再有硅谷。
1951年,斯坦福大学的工程学院院长特曼决定创办在校园创办工业园区,将校园的土地租给当时的高科技公司使用。这一决定奠定了硅谷的基础,也是斯坦福发展的转折点。
大概相当于六十年前清华科技园或者武汉光谷,是搞校办园区、产学研一体化的老祖宗。
那么,为啥斯坦福能办起来,旁边的伯克利、波士顿的哈佛就没办起来呢?
因为斯坦福大学有地呀!
1891年,加州铁路大王利兰·斯坦福为了缅怀独子的早夭,出资4000万美元和8180英亩的牧场土地,用于兴建一所“高水平的大学”(陈赛,三联生活周刊)。
左图城市周看摄于斯坦福大学内的斯坦福家族陵园,右图为斯坦福家族合影
4000万美元,相当于如今的10亿美元。
8180英亩,相当于33平方公里,没错,单位是平方公里,大概相当于一个北京东城区或者上海静安区。
跟其他大资本家大地主比起来,这一家子选择了最伟大的“败家”方式。
跟他们一家的选择比起来,比尔盖茨家族的慈善可谓相形见绌。中国已经出了一批有钱人,暴富程度同样可以与美国的1900年代的“黄金时代”相比较。然而,暂时还没有人作出类似的选择。
其实他们的家产也未必减少了,斯坦福大学本身可以看做一个巨无霸企业,昔年的一个农庄,现在寸土寸金,无形资产更是难以计数。
美国那些最早的私立大学,在成立之初也大多地处偏僻。耶鲁、康奈尔所在地至今仍是小镇。哈佛所在的剑桥镇离波士顿市中心的距离,在当年看就像燕郊跟北京一样远。
是大学给这些地方带来了活力,而不是反之。
好的大学所在地,对顶尖人才来说有三个方面的吸引力:第一,是他们的事业所在。
第二,是他们子女拥有优秀的教育资源。
第三,他们将拥有优秀的医疗资源。
最后一点人们容易忽略,觉得教育与医疗是两件事。然而,不管是美国的顶尖医院,如哈佛、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医院。还是国内的北京协和、上海同济、广州中山、成都华西,事实上都是医学院与医院共生的。
第一点仅是对研究型人才的吸引力,第二、第三点则是任何追求高质量生活的人都难以抗拒的。
资料图/Rivistacentral
“大农村”则是一个昵称,是指其偏远,但这些远郊地区的产业结构、人群构成可完全不是以农业、农民为主。
远郊大农村,意味着土地等要素的低成本,才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不像在热闹的纽约,修条路的拆迁问题就能扯几十年。
当年的科技企业选总部,除了依附于斯坦福的智力资源,同样也看中了这里广阔平坦又廉价的土地。它们各自一建就是一片园区,拉扯来道路和设施,犹如计划经济时代的单位大院一般自给自足。
对最初来这里的人才来说安居并不难。地广人稀,圈块地,盖个小房子,就可以在自家车库里搞事情了。雅虎与苹果都是从车库里开始的。
是廉价的土地吸引来了企业,它们的到来让地价逐渐高企。而不是像中国的某些地区一样,是高企的地价吸引企业来圈地皮。
大农村,提供充足的土地资源,斯坦福,提供顶尖的智力资源,再加上美国从不缺乏的资本,共同成就了硅谷。
4 “粤港澳大湾区”:看中部地区,看教育科研
《粤港澳地区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08)
回到“粤港澳大湾区”的话题,从大农村与斯坦福的经验里,我们能学到的是:一要关注中部地区,二要关注教育科研。
目前的“粤港澳大湾区”还没有新的规划图,但是能看到的一些提法里,比较关注的还是广州、深圳、香港、澳门这几个城市。
我在这里提出,要关注中部地区,就是要关注佛山、东莞、中山这些地区。
粤港澳湾区图,“大湾区”所划定的范围要更大(图/中国路面机械网)
我曾经在佛山顺德区生活过两个月,到这我才真正明白“发达地区”的含义:以一个100万人口的区县,GDP达到了近3000亿,等于一个宁夏省,或者广西省会南宁市这样的水平。
在这里,出了美的、海信、容声、科龙、碧桂园等大家耳熟能详的品牌。
在这里,几乎没有城乡的差别,或者说农村人有集体土地租金、村集体企业分红,根本不稀罕城市户口。
在这里,无论城乡,人们过着舒适和自由的日子,生活水平向发达国家看齐。
在这里,工业园区遍地开花,虽然有点低效利用,但是总的来看为外来产业提供了低廉成本的土地和多样的选择。
相对于广州、深圳越来越高的房价,佛山、东莞、中山这些中部的地区,从土地供应、落户难度来看是拥有较大潜力的。而且随着交通联系的完善,区位也越来越优越,珠三角内部到哪都是一个小时以内。
硅谷在旧金山湾区,既不是在最外头的旧金山,也不是在最里头的圣何塞,而是在它们中间的小镇Palo Alto。顺德在广深之间的区位与之相似。
所以,中部地区的未来发展非常值得期待,至少从顺德来看,已经不差了。
有差距的,还是大学。
211·985大学数量图,来源图注
全国的211和985大学,广州只有5所和2所,深圳尚且没有。
珠三角地区的高等教育(如果不计算香港),比起长三角、京津冀地区有着非常巨大的差距,甚至不如武汉。更不用说与拥有斯坦福、伯克利等世界名校的湾区的差距了。
如果没有更好的大学,来的永远只是来赚点钱就走的打工者,而不是对教育医疗质量有更高要求的顶尖人才。
当然,通过招商引资、产业扶持,可以塑造出东京湾那样的工业式的“湾区”来。但是,再多的500强,也换不来一个斯坦福。要想培养出旧金山湾区那样真正的“湾区”,大学还得先行。
给聪明人他们想要的小日子,他们会慢慢打造出一个真正的“湾区”来。
城市周看
为思维寻找盲点,为城市寻求共识
微信订阅:cityzhouk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