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显坤:IT和网络技术发展,会导致城市化停止,或消融现有城市吗?

来源:城市周看

2018-10-29 09:05

周显坤

周显坤作者

清华大学城市规划博士

科幻作家刘慈欣在知乎上提出了一个问题——关于科技发展对城市化的影响。作为城市从业者与大刘小说的忠实粉丝,我诚恳地写下这篇文章,作为回答。

原问题如下:

问题:IT和网络技术发展正日益消弭距离的障碍,这种趋势是否会减慢甚至停止城市化的进程,或渐渐消融现有城市?

本提问为「知乎 2018『互联网洞见者』」十个提问的第三问,由知名科幻作家刘慈欣提出。

IT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如虚拟现实技术、先进的物流传递、以及有可能远程下载实物的3D技术等,使得距离的障碍日渐消弭,使得人类的聚集变得越来越没有必要,城市化的进程是否会因此减慢或甚至停止,现有的城市会不会逐渐消融?

先说结论:城市化的脚步将会继续,但城市形态可能向城市连绵区转变。

具体我想说三个关键词:基础设施、市场化与集聚效应。

首先,未来更先进的ICT技术(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信息、通信和技术,简称ICT),需要更庞大、更先进、更贵的相应基础设施支撑。

20年前我们觉得基础设施通水通电通路这“三通”就好了,现在要通4G,要搞城市Wifi覆盖,而如果要支撑下一代ICT技术,那无人车、先进物流对应的传感器网络、5G网、充电站等等,虚拟现实需要的超高速网络等等,也要覆盖才行,不然所有应用层面的创新都是空中楼阁。

例如,无人机送货,飞到半路网络卡了,读取不到实时城市地图怎么办,也许还能切成离线的机器视觉模式,可是没电了怎么办,充电站总得铺下去吧……充电站铺到的地点,就决定了无人机服务的覆盖范围。

其次,未来的ICT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相应的应用层面的开发,都需要越来越多的市场参与。

“三通”的时代,可以全靠国家实现“村村通”,一来因为便宜,二来因为是基础保障性质的。可是未来的ICT基础设施不可能如此,公共服务和公司业务的界限会模糊,越来越多的先进体验不是基础保障,而是收费服务。

即使现在,顺丰铺设网点,大概可以到县镇,送货到村;共享单车铺设,到三线城市已经非常勉强;特斯拉铺设超级充电站,可能只在北上广深。它们提供的看似是一种公共服务,但本质还是一个公司业务,要让每一次投资能说服董事会和股东,不能不考虑成本和收益,所以下沉和分散的程度有限。建立在这些基础服务上的其他ICT应用,也就受到相应限制。

过去形成城市的基本经济地理原理,除了面对面交流交易以外,主要是因为聚集带来的高效。历史上城市所提供的公共产品,比如安全,是因为城墙只能保护这么小片地方;信仰,是因为教堂与寺院只能覆盖这么近的社区。

过去如此,未来亦然。未来的人居空间,不过是把安全与信仰,换成了先进ICT体验。在前述两点的作用下结果是一样的:需要考虑经济回报的ICT产品和服务供应商,势必只在有限的地点进行供应,这些地点要达到相应的人群规模、覆盖半径等要求。

因此,ICT发展下,人们的居住仍然会呈现相当程度的聚集,而非原子化。

那么,什么时候才能处处享受一样的先进ICT服务呢?恐怕只有是达到了共产主义,处处都铺上服务设施不缺钱的时候。

除非技术突破达到了某种“无界性”,比如全球能源实时传输,或者随处可开个传送门。然而不管是无人车、先进物流还是虚拟现实,都还不能脱离基础设施限制,平地起高楼。

总之,这个问题,看似是技术问题,实质是个经济学问题。而在可见的将来,技术进步恐怕还无法突破经济规律的限制。

另外,这个问题有一个延伸值得讨论,也就是从城市化与反城市化的二元辩论,深入到具体的结构问题:“相当程度”的聚集,到底应该是什么程度的聚集?

在ICT技术进步下,原子化的分散居住是不太现实的了,但是同样是城市,10万人级别的、100万人级别的、1000万人级别的城市中,到底哪种会最有ICT时代的优势?

目前我的初步猜想是:旧金山南湾区的形式,即许多10万人级别的小城市连接的城镇群。这样的地区也属于城市,是大城市群的一部分,只是密度相对比较低,又被称为城市化连绵区。它也许是更适合ICT科技应用和发展的优良城市形态。

(本文原载于微信公众号“城市周看”,观察者网已获作者授权转载。)

责任编辑:李泠
知乎 刘慈欣 城市化 通讯 高新技术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美军还没撤,俄军就把这里占了”

土耳其暂停与以色列所有贸易

菲律宾称在黄岩岛已越过红线?中方回应

以色列警告美国:一旦逮捕令下发,我们就对它动手

涉及俄罗斯,美国又对中企下黑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