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汶:第一次世界大战,时间不在德国一边

来源:观察者网

2014-06-30 17:23

周琪

周琪作者

清华大学国家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

前日,笔者有幸在观察者网看了施洋先生的文章《一战百年:德国是如何错失战略机遇期的?》。笔者对施洋先生的许多观点还是支持的,但也有些无法苟同之处,并且认为其中许多论证和结论太过牵强附会,缺乏事实和研究支撑。

首先,在德国当时所处的政治和历史环境下谈“和平崛起”就十分不恰当。

欧洲近代史就是一部战争史,这一点谁也无法否认。

1919年6月28日,德国被迫和协约国在巴黎凡尔赛宫签订《凡尔赛和约》

在19世纪20世纪列强环伺、虎视眈眈的情况下,奢谈和平主义或者“和平崛起”是没有什么意义的,“铁与血”才是国家崛起的主旋律。难道和平主义能让普鲁士打赢法国进而统一德意志帝国吗?难道和平主义能够让日本帝国崛起,进而打败清国和俄国,挤进列强的末班车成为亚洲第一个近代工业国吗?

显然是不能的。

德意志帝国是以三次王朝战争的形式统一的,是在战火中催生的,即使他们能够放下刀枪,他们能够让其他列强放下武装打倒德国这一个巨大威胁的想法吗?

大家别忘了,在欧洲历史上,一个强国显著地强于其他领国,并且引发其他国家的结盟围攻,从来不是什么新鲜事。哈布斯堡家族、路易十四时代和拿破仑帝国时代的法国所面临的情况都是这样,他们毫无例外地都被人结盟来打,这是欧洲历史常态。

德国人面对这么多历史教训,难道能够相信自己可以“和平崛起”,邻国们会放下刀剑吗?恐怕是不会的。

今天我们所处的环境,很大程度上是被核武器带来的恐怖平衡所干扰过的,对核武器和废土的恐惧,才使得冷战时代两大阵营无法“热战”。用今天的环境,来套当时的历史环境和列强的作战决心,是十分牵强的。

其二,“德国在忤逆自身意志的情况下‘机械地’被动加入了一战”一语,也是具有重大疏漏的。

前文已经说过,在欧洲历史上,一国想要称霸,而他的敌国们前来围攻是历史常态。那么德国是否不希望发生这种战争呢?

并非如此。

这是一场德国人处心积虑要发动的战争。

法国和俄国因为恐惧德国而结盟,在德国人看来是十分正常的,也是他们所必须打垮的。他们早已经为此做出了准备。

两线作战的计划,德国人在1906年就最终制定好了(大战开始前八年)——通过低地国家绕过法德边境堡垒群攻入法国腹地(也就是他们最终执行的施里芬计划),而这个时候英国人还在和俄国人谈判协约!到底是谁更加处心积虑呢?

 

1914年,是德国人怂恿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开战的,也是德皇向奥地利人保证“支持奥国的一切决定”。1916年,奥国被俄国人的“勃鲁西洛夫攻势”打得溃不成军,他们向德国求援的时候就直接说了“当初是你们一力怂恿我们开战的,难道现在还能对我们见死不救?”

1914年,是他们在最后通牒中要求法国人“交出凡尔登要塞和一系列边境堡垒,作为中立保证,以换取不进攻法国!”(这就相当于今天,美国人要打某国的时候,要求中国交出东三省作为中立保证。难道中国人能够接受这种要求吗?这难道不是逼着中国参战吗?)。这难道不是德国人强行想要对法国开战的证明吗?这难道不是德国人处心积虑的证明吗?

英国人会参战,也是德国人所事前就预料到的——比利时根本不是英国人参战的主要原因,遏制德国,不让欧洲大陆上出现任何一个打破平衡的强权,才是英国外交的真谛。数百年来英国接受了西班牙的崛起吗?接受了法国的崛起吗?不进行一战,英国怎么会接受德国夺取霸权?

实际情况是:德国人知道英国人肯定会参战,会谋求武力遏制德国。但是,他们认为当时英国陆军的规模很小,在施里芬计划结束、德国顺利攻占巴黎击败法国的情况下,英国人起不了多大的作用。

其三,“这场战争爆发的时间,恰好是德国在和平竞争出现转折的有利时机”一语,也是有重大的错误。

在实际上,1914年是德国人武力夺取欧洲霸权的最好机会,也是最后机会。

在谈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德国人的优势和劣势。

德国最大的优势是什么?诚如施洋先生所言,是德国工业化程度高,士兵素质高训练优良,而且有一个优秀的军官团。

那么德国的劣势是什么?是版图太小、资源贫乏,是人口太少。

先说资源,德意志帝国的资源很少,在重要的资源中,最丰富的就是煤,但是极其缺乏有色金属(比如铜),也极其缺乏硝石。

再说铁矿,洛林-阿尔萨斯是德国从法国手中强行夺过来的,一大重要原因是那里有铁矿,但是那里的铁矿储量不高。在德国中部也有一些菱铁矿,但是品位很低,开采价值不高(直到20世纪30年代才开始大规模利用)。

在人口方面,德国人拥有6500万人口,而他西面的英国人和法国人,人口分别为3000万和3800万,旗鼓相当。但是他的东面呢?

那个俄国,人口有2亿!是德国人口的3倍多!

很明显,德国人的优势方面,很容易被别国的发展所缩小或者抵消,尤其是对方的人力数倍于己的情况下。德国人最大的机会,就在于俄国没有发展起来,一旦俄国人发展起来,它就再也没有了夺取霸权的可能。

1914年的俄国,已经依靠英国法国的贷款,从1905年日俄战争的失败的阴影中慢慢走了出来,已经开始了大踏步的工业化。如果再等下去,那么显然俄国会一天天变得更加强大,然后用他的人力优势,慢慢地将德国人的一切优势所抵消。

别忘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初步发展起来的苏维埃俄国,已经有了独力击垮德国的能力,如果在1920年开打,那么必须同时面对英法、初步发展起来的俄国,德国人还有任何取胜的可能性吗?他还能够去追求霸权吗?那时候就算德国人想要“和平崛起”,它的敌人们会同意吗?谁来保证?

这种紧迫感,德国领导人们当然感受到了,“趁自己最有优势的时机开战”,这也成了开战的主要动因。

综上所述。

在20世纪初那个关键时刻,如果德皇和他的大臣们有错,那也不是选错了战争,或者选错了开战时机,而是错在想要以一个只拥有六千五百万人口、几十万平方公里土地的国家,去强行夺取欧洲乃至世界霸权,这个宏伟的目标,超过了德国人的能力。

但是,在那个时候,方兴未艾、血气方刚的德国人又怎么会对英国人和盎格鲁-撒克逊民族的优越地位感到心平气顺呢?他们又怎么可能觉得自己天然就要面对没有“阳光下的地盘”的窘境呢?

中国拥有巨大的幅员和巨量的资源,这些都是中国的实力资本,而中国数十年的经济发展,也给了领导人大量的资本来推行国策。

中国领导人应该从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兴亡那里学到的,不仅仅是“和平崛起”,而应该是对自己的国家实力有一个清醒的评估,该忍耐的时候忍耐,该强硬的时候却必须强硬,不能被激烈的民族主义情绪所左右,也不能被失败主义情绪而影响,而是应该带领这个国家走好自己的路,守护好自己如今来之不易的地位。

不要盲目自信,对他国的实力和承受力要有谨慎的判断。

同时,也不要老是用所谓“德国人的教训”来自己吓唬自己,反而让自己畏首畏尾。

责任编辑:李楚悦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美方对俄隐瞒了部分信息?克宫回应

这条中马“一带一路”重点铁路项目 “或延伸至泰国”

国防部表态:中方不会在南海问题上任菲胡来

关于ASML出口管制,荷兰首相在华表态

警惕!“隐秘”的调查暗藏国家安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