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统派台湾妹子眼里2016年的国民党

来源:观察者网

2016-12-20 07:40

朱素恕

朱素恕作者

一个主张“一国一制、尽速统一”的台湾妹子

【文/ 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朱素恕】

2016年,对于国民党而言,是特殊的一年。从年初败选,到换党主席,到清算党产,风波不断。

两岸和平发展论坛也许是为数不多的亮点之一。但就在洪秀柱行前,还是在国民党内部引发了巨大的争论,焦点就是“一中同表”与“一中各表”

先是前“副总统”吴敦义连手前“台北市长”郝龙斌于访美时炮轰洪秀柱不可再提“一中同表”,并语带威胁的提醒洪秀柱:这就是她去年国民党总统候选人被“换柱”的原因。接着前“总统”马英九又借着为国民党募款时,拉着一帮“老蓝男”教训她:九二共识一定要和一中各表连在一起说!我马英九不连在一起说不会遭人误会,但你洪秀柱不行。

大陆是只提两岸共识的,因此许多大陆朋友也许对“一中同表”与“一中各表”不甚了解,其实就是台湾人大多也搞不清楚。尤其是“一中同表”,提出这个政见的洪秀柱都因为党内政治原因而退让,从这点来说,她本人也未必把握住了其中的关键,更不要说那些台湾的媒体人或政治人物了。

在我看来,死守所谓的“一中各表”,恐怕是国民党“悲剧”的症结。笔者无意盘点这一年纷繁的台湾新闻,而是想从“各表”“同表”这一在2016年底依然激烈的党内争议入手,叩问国民党2016悲剧的根源。

洪秀柱

“一中同表”是谁首创的?

过去很多大陆人会对西方国家的领导人演讲大为钦佩,认为他们所提出的政见或发言一定是自己独到的看法或见解。但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许多政治人物,尤其是美式民主国家的总统,在很大程度上承担了“演员”的职责。他们身边一定会有一两个精明的选举专家或政治顾问,帮他们塑造形象、拟定文稿等,这些人常被尊称为king maker,例如近日爆红的韩国总统朴槿惠的闺蜜崔顺实、还有马英九的亲密战友金溥聪、蔡英文的闺蜜张祥慧等。

有时他们也会用一些学者专家当文胆或智囊,为其拟定口号或政见。例如广为大陆读者熟悉的美国总统候选人希拉里,当年国务卿任内所提出的“巧实力”、亚太再平衡等,其实是发明“软实力”一词的哈佛学者约瑟夫‧奈替她拟定的。

洪秀柱在去年争取国民党总统候选人的最初阶段,曾经以“一中同表”作为其主要政见。她在去年4月30日接受观察者网采访时(于5月15日发表)指出:

我主张“九二共识”的成果必须巩固与深化,“九二共识”的阶段性功能已经完成,在两岸已经进入深水区时,两岸必须要认真地处理两岸的政治定位问题。我主张两岸应该提升“九二共识”,从“一中各表”、“一中不表”,走向“一中同表”,而“一中同表”的具体内容就是“两岸均是‘整个中国’内的一部分,其主权宣示重迭、宪政治权分立”。我主张深化或升级两岸“九二共识”的做法就是签署两岸和平协定,以确保两岸的和平发展。

在我的参选声明中提到,两岸必须“确定两岸政治定位,展开政治对话,签署平等尊严的和平协定,确保台湾的国际参与及建立两岸军事互信机制,以增进两岸的和平发展”。我的两岸政治论述具体主张,完全以事实现状为基础,并顾及到彼此的核心坚持、利益尊严。我衷心地认为,没有两岸关系的伟大和解,就不会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不会有台湾的美好愿景;两岸能够用理性、尊重、包容的态度签署和平协定,才能为中华民族的历史树立典范

但事实上,“一中同表”的发明人是台湾大学政治系教授张亚中。观察者网于去年6月23日的报道中就已提到:

“早在2004年,台湾大学政治系教授张亚中就提出了‘一中同表’的概念。张亚中称,基于九二共识即‘一个中国原则’,台湾无法回避‘一个中国’的论述,所以出现了所谓‘一中各表’的论述。但这对世界各国及中国的认知上并无帮助,因此应从现实主义方向思考,追求‘一中同表’,即两岸对‘一个中国’作出共同的表述。”

张亚中教授

由以上可知,洪秀柱的“一中同表”论述完全来自于张亚中教授。但洪秀柱随后于6月即将获得国民党提名之际,却反而患得患失,误听信一些“选战专家”的建议,欲摆脱“急统派”色彩而往所谓“中间”路线修正,放弃了“一中同表”并改口宣称她不是统派,并没有偏向统一。

当时她于电台接受采访时显现出的语词不一致与逻辑混乱,或许是出于内心的矛盾,或许也暴露其对“一中同表”根本缺乏深刻了解与认识。

结果犯了她自己在国民党中常会政见发表会上批评国民党中央近年来所犯的错误:“在不该模糊的地方 - 模糊了、在不该妥协的地方 - 妥协了、在不该姑息的地方 - 姑息了、在不该放弃的地方 - 放弃了!”

洪秀柱说的不错,正是因为模糊、妥协、放弃,国民党才步步败退。但她自己的模糊、妥协、放弃,彻底断绝了国民党改变2016的可能。最后结局大家都已知道,那就是洪秀柱的总统候选人资格惨遭朱立伦换掉,国民党也毫不意外地沦落到2016年底的这般光景。

“一中同表”与“一中各表”之争的源头?

由于“同表”向“各表”的妥协是国民党失败的缩影,同时,两岸关系也是国民党得以继续立足的重中之重,因此有必要好好谈谈这个问题。

张亚中教授的“一中同表”比较完整的阐述,是于2010年1月于旺报发表的《“一中同表”是两岸和平发展的战略基石》一文,该文主要是为了回应当年年初联合报连续六天的系列社论。

联合报这六篇社论呼吁以“一中各表”作为“国家”战略基础,一方面为蓝绿红三大政治力量找到交集,另一方面做为“和平发展”的核心论述。因为当时联合报的表述,与马英九的元旦讲词,乃至同马政府关系密切的智库负责人赵春山教授在元旦的文章,其论点有着惊人的一致性,因此这些观点可被视为是马英九两岸政策的主要依据。

张亚中教授对此则提出不同的看法,他认为:“一中各表”不宜作为两岸和平发展战略基础。张亚中写道:“与其‘一中各表’,不如‘一中同表’,两岸应该在彼此认为最重要的核心问题上取得共识。两岸最核心的地方,对于北京来说,就是‘一个中国’、‘反对台独’对于台北而言,就是‘宪政地位平等’、‘主体性’。因此,两岸应该努力为双方最坚持的问题找到交集。”

由此可知,这二者之争可以溯源至马英九执政之初,这也是为什么马英九一再强调九二共识一定要和一中各表连在一起的原因。

“一中同表”与“一中各表”的差别是什么?

简单一句话,这两者的差别在于——是否具有“统”的想象与目标

“一中各表”现在已成为“独台”的代名词,因为它根本没有“统”的想象与目标,其具体之政策呈现就是马英九的“不统、不独、不武”。

马英九

而“一中同表”则是以欧盟为范例作为两岸未来统合的目标,因此张亚中教授提出“一中三宪”的主张,作为“一中同表”的内涵。

“一中三宪”就是把“一中”从双方的宪法,拉高到另一个具有拘束力的协议或宪法层次,即将“一中”再进一步再宪法化,透过类似欧洲共同体的“超两岸”与“跨两岸”机制的统合方式,将“一中”逐渐更实体化。

“一中三宪”顾及到两岸是“互为主体”,但是也创造出“共有主体”。处理的第一步,就是在两岸未来签定的“和平协议”中明确约束双方对“承诺不分裂整个中国”做出条文式的保证。因此,未来的两岸和平(基础)协议,本身就是第三宪的一部分,而且是基石。

这也是为何洪秀柱在来大陆时强调“国民党今年通过新的政纲,坚决以造福人民的和平政纲来对抗‘台独’党纲,积极扮演推动两岸和平制度化的角色,探讨以和平协议结束两岸敌对状态的可能性要签署两岸和平协议”的原因。

当然,从大陆的角度看,也许双方的体量越来越没有“互为主体”,进而走向欧盟式统合的基础。但错失历史机遇的,不正是国民党吗?

无论是街头还是选战,国民党都曾有机会

台湾在蒋中正时代的“国家目标”是反攻大陆,在蒋经国时代是三民主义统一中国,他们当然都是统派。但自蒋经国于1988年去世由李登辉接任总统后,以民主化与本土化为名,或是勾结或是放纵民进党煽动“台独民粹”。近卅年来,国民党内的政治精英们望风披靡,居然就没有一个人敢再讲“统一”两字。

尤其最令人失望的是,当时人气最旺的“新国民党连线”从国民党出走创建“新党”,但在李登辉与独派势力连手打压宣传为“外省人政党”后,不但党名连“中国”二字都不敢挂上,更决定连“统”这个字都不能提。之后历届参选的陈履安、林洋港、连战、宋楚瑜、马英九、朱立伦等,无一不是谈统色变,避之唯恐不及,深怕被对手“戴红帽”而影响选举。

李登辉

这20多年来,台湾政坛中真正曾经公开提出过“统”的理想与目标并付诸行动的,严格讲只有两人。

一是1994年底成立的支持新党的新思维广播电台创台台长陆客,他在当时新党台北市长候选人赵少康选情濒临崩盘之际,以“向台湾共和国宣战”为号召,并提出“维持现状、迈向统合”作为国家目标。在短短两星期内就掀起了一股“捍卫中华民国”的“民粹”狂潮,与十万人上街头游行的空前纪录,力压当时最会搞街头运动的民进党。这一股“捍卫中华民国”的狂潮,不久即从台北市扩散到全台湾。1996年3月的第一次“总统直选”中,支持第三势力的林洋港与陈履安总共获得了25%的选票(这些票源日后大部分回流国民党而成为蓝营的核心群众)。但1996年选后,陆客即已深刻了解到蓝营的精英们,都只是高喊“捍卫中华民国”的伪统派,遂愤而退出政坛。

另一位就是张亚中教授。张亚中于陈水扁执政时期的2004年5月参与民主行动联盟的创建并任总召,于同年8月开始进行反军购运动,并且于9月发起反军购游行。2005年3月张亚中又以反对“修宪”为名,与其他学者、社运界人士与台大学生合组“张亚中等一百五十人联盟”,参选2005年台湾地区任务型“国大代表”选举,并以1.64%的得票率当选五人,张亚中本人也当选“国大代表”。

2005年10月,张亚中、黄光国等人以民主行动联盟名义邀请“中央研究院”等七位院士共同发表《两岸和平论述》,主张未来两岸和平与发展且建立在“‘整个中国、两岸平等’、‘两岸统合’、‘和平不武’、‘基础协议’”的架构下推动。2008年马英九当选总统后,公开反对马英九的“一中各表”政策,并提出“一中同表”来代替,可惜一直不被重用。

张亚中曾被台湾独派与美日媒体嘲笑为“台湾唯一的中国人”,但他不放弃任何机会、奋斗不懈,现在终于以洪秀柱的首席智囊身份为其规划政策蓝图。不论他的“统合论”主张是否可行,都值得尊敬。

陆客与张亚中过去的故事虽然久远,但与2016并非没有关联。无论是街头,还是选举,坚持“统”的立场都曾是有出路的。

但遗憾的是,国民党的一路妥协把自己送到了2016。虽然张亚中的部分想法被洪秀柱采纳,但妥协的国民党特色终究还是占了上风。

回望苦涩的2016,国民党能怨谁呢?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微信公众号:朱素恕x台湾统一论坛/ ID:TWjhusushu)

责任编辑:朱素恕
台湾 台湾政治 国民党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中国有望实现沙伊复交后又一突破”

“5G、AI和棉花产业变革,帮新疆战胜美国制裁”

继续升级!威胁停学、惊现“狙击手”、学生占领行政楼

“中国制造2025已实现86%,证明美国制裁无效”

“不管枪支教育,却禁掉我谋生工具,这就是我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