鄢一龙:大战略视野中的“十四五”规划

来源:观察者网

2020-11-13 07:38

鄢一龙

鄢一龙作者

清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国情研究院副研究员

【导读】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因此,“十四五”规划如何布局谋篇,成为中国国内外舆论的关注焦点。 11月3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正式发布。这一重要文件可以从哪些角度进行解读?观察者网为此采访了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副院长、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鄢一龙。

【采访 观察者网 李泠】

观察者网:我国已经实施了十三个五年规划,马上进入第十四个五年,五年规划与中国的发展是什么关系?

鄢一龙:五年规划是仅次于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的最重要战略文本。“十四五”规划必须放在中国大战略视野中才能深刻地认识。中国的最大战略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战略,它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社会主义建设战略、现代化战略、新型世界强国战略四个层次大战略的叠加。

这是一个百年大战略,在100年时间里追求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以贯之的,又分为30年、40年、30年三大战略步骤。

第一大战略步骤就是前三十年建成了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与国民经济体系,经历了“一五”-“五五”共5个五年计划。

第二大战略步骤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又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到2000年实现了总体小康。第二阶段是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共经历了“六五”-“十三五”共8个五年计划(规划)。

第三大战略步骤就是到2050年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也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用3个五年规划“十四五”-“十六五”,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再用3个五年规划“十七五”-“十九五”,到2050年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

中共第十九届五中全会于2020年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举行。(图/新华社)

观察者网:您谈到的四重叠加的大战略如何在“十四五”规划和第二个百年目标中体现?

鄢一龙:2020年注定是我国历史的里程碑,除了遭遇百年未遇的新冠疫情,同时又是我们从开启第二个百年目标、迈向第三大战略步骤的起点。从第一个百年目标迈向第二个百年目标,是从小康迈向大同,从升平世走向太平世,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迈向社会主义中高级阶段,这不但是量上的延续,更是质的飞跃、能量级的跃迁。

我们实现的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但是对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强国的追赶更是超越。

首先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西方世界是崛起,是对历史常态的打破,而中国则是复兴,是对历史常态的回归,包括国家的完全统一,世界经济地理中心的东移,中华文明的复兴等。

其次是社会主义建设战略。我们要建设的不是一个像西方发达社会那样,一面歌舞升平,一面充满着“丰裕下的贫困”,而是要建设一个人人共建、人人共享、共同富裕的太平世界。五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到2035年我们要在共同富裕上迈出更为明显的实质性步伐。

第三是现代化战略。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国人的不懈追求,我们在经济、社会、治理体系等方面都要现代化,五中全会提出我们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治理现代化、产业链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第四是新型强国战略。五中全会提出了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推进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科技强国等。中国将成为世界性的强国,但是这不是世界新霸权的崛起,不是国强必霸、霸权更迭的人类历史重演,而是一个对世界作出巨大贡献的,推进人类命运共同建设的新型世界强国。

观察者网:您谈到十四五规划是大战略文本,它是如何设计出来的呢?

鄢一龙:五年规划的方法论是典型的中国大战略设计方法论。它体现了高、全、精、深、实的特点。它由战略分析、战略思路、战略目标、战略布局、重大任务、重大工程与项目,这一系列环环相扣的战略设计构成。战略分析是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其他部分都是从不同层面从抽象到具体,从战略到战术回答怎么做的问题。

规划的战略设计遵循四个导向:

第一是目标导向。就是目标牵引,围绕着如何实现远期与中期目标实现设计任务、项目与政策;

第二是问题导向。就是针对现实的问题,寻求解决方案;

第三是未来导向。面向未来,为占据未来发展的先机,进行前瞻性布局,这一点在现在这么个“非线性变化”的时代尤为重要;

第四是结果导向。就是指标、项目、政策、改革等措施需要能够务实管用,能够进行结果评价,确保取得切实成效。

观察者网:“十四五”规划战略分析情况如何,得出了哪些判断?

鄢一龙:“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规划的战略分析是从历史纵深(过去-现在-未来)、全球视野(国际-国内)、全局思维(整体-局部)的时空框架进行思考的。

“十四五”规划从时间维度上是在一个长远的历史纵深中进行分析,需要对全面建成小康情况进行全面总结,对“十三五”规划完成情况进行评估,对“十四五”时期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并对2035远景进行展望。

从全球视野上,“十四五”规划需要分析国际局势、国内局势,并分析两个大局的相互作用。

从全局思维上,我们需要加强规划的系统性,能够站在全局的角度,加强战略子集之间相互配合、相互支撑,对国家的发展做出顶层设计。

基于战略分析决策者提出了“十四五”若干基本问题的判断——

1、“十四五”的基本历史方位是百年复兴战略全局遭遇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2、“十四五”阶段特征就是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当前我国进入了高质量发展时期,人均GDP跨越1万美元,将迈向高收入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3、对发展进行了问题诊断,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4、提出了我国仍然处于战略机遇期的判断,同时机遇和挑战都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观察者网:如何理解“十四五”规划《建议》的战略思路?

鄢一龙:“十四五”规划是未来五年中国发展蓝图,我们要做一篇“十四五”时期写在中国大地上一篇关于发展的大文章,战略思路就是这篇文章的灵魂与骨架。发展主题就是文章的题眼,主题是高质量发展。不但经济发展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社会、生态、文化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由规模扩张的发展模式全面转向更加注重质量、效率、效益的发展。

这篇大文章的主要线索有四条:第一,在供给侧,将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发展主线;第二,在需求侧,将扩大内需作为发展的战略基点;第三,贯彻六大发展理念,本次除了继续强调将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之外,同时要求把安全发展贯彻到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第四,将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发展的战略支撑,将创新放在发展的核心地位上。

观察者网:“十四五”时期国际环境带来什么挑战?如何应对?

鄢一龙:国际环境最突出的是全球资本主义体系的大变局,全球资本主义体系正处在一个关键的转折点上。

二战以来全球资本主义体系一体化过程断裂,阶级冲突、种族冲突、意识形态冲突、政治冲突开始凸显,全球化持续上升的趋势出现逆转,自由主义全球秩序陷入空前困境。全球东西力量对比明显转变,国际格局深度调整。百年未遇的新冠疫情加速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大大压缩了历史进程。疫情极大冲击了世界经济的发展,西方发达国家经济普遍都出现了低增长率、高负债率、低利率,国际环境高度不确定、不稳定性。

面对着这种大变局,中国要在变局中开出新局,推进构建双循环体制,在更高水平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构建内循环为主的体制,是利用我们产业基础实力雄厚、产业链条完整、战略回旋空间大、超大市场规模的特点,畅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经济运行的各个环节,推动实现内部自我循环,实际上要扛住外部压力,建立起一道防火墙,确保我们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的大局不受到外部环境变化的过大冲击。

同时还要形成国际大循环新格局,摆脱过度依赖传统国际大循环模式,推进新型国际大循环。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统筹两个市场,以立足国内市场为主体,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互促进;统筹两个生产,优化提升国内产业链,国内国际产业链相互补充;统筹两种创新,内源式创新为主体、立足于科技自强,同时继续向世界学习,积极推进国际创新协作。

观察者网:“十四五”时期中国发展主要挑战是什么?如何应对?

鄢一龙:中国现阶段面临的挑战是多方面的,但是归根结底而言是由于我们的社会主义因素不充分带来的,根本上也只能用社会主义的优势来解决。我们国内发展也面临着一个转折,客观条件要求我们强化社会主义因素,持续升级社会主义,推动社会主义由初级阶段迈向中高级阶段。

原教旨资本主义可谓不远于“畜道”,是天下为私,是社会达尔文主义,讲各自为战、适者生存、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才会出现“畜群免疫”这种“率兽而食人”的想法;社会主义是人道,是天下为家,除了顾小家,还要顾国家社会的大家,大家庭需要分家过日子,但是不能分光,而需要有共同财产,小家庭过日子也不能各顾个,需要相互帮衬,团结互助,共同富裕,这是很朴素的道理。共产主义是天道,天下为公,乃见天则。人类社会需要不断从“畜道”、走向人道、天道,这是人类社会演进的必然结果。

例如,我国面临的中国经济持续增长根本挑战在于有效需求不足,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都遇到的增长瓶颈,即便是靠新技术来创造新需求,市场空间也会很快被填补,而靠产业转移,寻找更大的利润空间,会带来产业空心化的问题。我国恰恰能够通过发挥社会主义主义优势来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通过加大公共投资,来带动私人投资,通过推进共同富裕,提高中低收入群体的购买力,挖掘潜在的消费需求,提高公共消费。

依靠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来持续提高人民的民生福祉,特别是提高公共福祉,这在“十四五”规划中做了许多设计,包括运用一、二、三次分配来调节收入分配格局,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推行普惠性托育制度、普惠性养老制度等等;从长远看,应对第四次产业革命会带来的诸多负面问题也只能依靠社会制度变革,例如大规模的就业替代会带来大规模失业,并造成社会消费能力枯竭,从而最终使得私人产权与利润为中心的经济体制停摆,人类的未来只能采取某种类型的共产主义制度安排,才能解决其深刻的危机。

观察者网:您认为下一步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来源于哪里?

鄢一龙:主要来源于以下五大新引擎——

第一大新引擎是数字化智能化。以数字化与智能化为核心特征的第四次产业革命浪潮将取代以信息化为主要特征的第三次产业革命浪潮,成为中国发展的最大发动机。

第二大引擎是产业体系现代化。产业体系现代化已经取代工业化成为中国产业发展新趋势,为中国发展注入产业新动能。

第三大引擎是城市群与城乡一体化。城市群与城乡一体化将逐步取代城市化成为中国城乡结构转型的新趋势,为中国发展注入转型新动能。

第四大引擎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将包括并取代市场化,为中国发展提供新制度供给,注入新制度红利。

第五大引擎是新型全球化。中国作为主动推动者的新型全球化将逐步替代简单融入世界的国际化并为新大势,为中国发展注入全球新动能。

观察者网:中国的五年规划体现了中国什么制度优势?

鄢一龙:我想用一句话回答。11月3日中国正式公布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不但要规划未来五年,还要规划未来15年,而差不多同时美国也在新一轮的大选投票,这使我想起200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恩格尔的一个评价,他说——

“当中国在为下一代人制定五年规划的时候,美国人只是在为下一次选举进行规划。”(While China is making five-year plans for the next generation, Americans are planning only for the next election. )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李泠
十四五规划 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 特朗普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美方指控好比说中餐菜单能监视食客,笑话”

“严看死守,光干部餐食费就十多万,最后还是烧了”

“我们美国说要做的事,中国人已经做到了”

荷兰“拼了”:阿斯麦,别走!

“嫌犯从乌克兰获大量资金和加密货币,有确凿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