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炮儿》结束,放映厅里竟然响起了掌声
来源:观察者网
2015-12-26 20:20
《老炮儿》结束,放映厅里竟然响起了掌声。
这是稀罕事儿,我都记不起上一次观众主动起身为一部电影鼓掌是什么时候的事情了。从影院走出来,先跟同事讨论张涵予的肌肉,动用生活经验,我说:“那肉的形状太齐整,像健身房练出来的,不像是跑江湖的。”
立马遭到驳斥。
像我这样九零后小丫头,没见识过老北京的地头蛇,没接触过老炮儿这种书里的人,对满嘴的京片子也没啥感觉,但就是觉得电影好看。
为啥好看?为啥观众会起立鼓掌?就这个问题琢磨琢磨,才算看明白这电影。
一、老炮儿是什么人?
冯小刚饰演的六爷是老炮儿,北京话,指的是提笼遛鸟无所事事的混混儿。
那到底是种什么人?
《老炮儿的故事——苍孙迟暮》里这么介绍:
一九六八年的春天,一个叫周长利的小青年儿死了,这件事儿轰动一时,因为这个小青年儿就是当时四六九城儿里最横的顽主儿,人称“京城第一杀手”的小混蛋儿。
这是个结尾,六八年底北京开始了大监察,那些横着膀子走道儿的混混儿们有一大部分下了狱;也有一部分挺着腰杆儿到了现在,留下了混不吝的作风。
对一切都好像满不在乎,但是正事儿上又打起十二万分的精神;不欺负人,但是欺负我不行,你动我一下,我跟你拼了;有的时候用武力解决问题,但是又绝对遵守着“祸不及家人”、“不管多大的事儿,不能进别人家抓人”等等规矩。表面玩世不恭,在规矩里出着格儿。
老炮儿现在什么样?
在胡同里生活了十几年的changle说:“六爷这类人其实身边儿真有:蹲过大狱扛过事儿,性子急讲义气混不吝。没事儿胡同里遛遛弯儿,手里即使不拿鸟笼也好歹抓俩核桃。张口闭口想当年,有时一个人在院里嘬口小酒儿砸吧砸吧味儿,大部分时候一个人看着也挺没落。偶尔因为看不惯有些事儿,事儿事儿逼,旁人面儿上跟他敬而远之心里其实也不忿儿。说起这种人的朋友,交心的真没多少,阿猫阿狗的小混子偶尔点头哈个腰,其他人有谁愿意沾他?倒真是有种老无所依的萧条感,姘头也都大多人老珠黄。”
所以不全是江湖义气的浪漫。
六爷就属于混的不太好那种,窝在胡同里开一个冷清的小卖部,继续守着年轻时的规矩,不服气自己刚过五十,怎么就成了别人口中“年过半百的老人了”?
《老炮儿》这个故事简单,落寞的老流氓遇到了新时代的小流氓,还绑了他儿子,老流氓不得不带着几个旧弟兄重出江湖。这故事是不是有点耳熟?有点像《老爷车》?有点好莱坞?有点中老年版《古惑仔》的意思?成熟的类型电影摆在那儿,导演本可以驾轻就熟,幸好,他没有……
二、“节制”
《老炮儿》没拍成一部媚俗的类型片,关键在于节制两字。
一开场,六爷的兄弟灯罩儿在胡同口卖煎饼,无证经营,城管要来收车。
灯罩儿急了,推了城管一把,城管也急了,当着街坊老小的面儿反手就是一大嘴巴。
冲突即将升级的时候,六爷出现,问清来龙去脉,说车应该拿走,但城管也得跟灯罩儿道歉。
法理要讲,不欺负老实人的人情儿和道义,也要讲。
六爷在城管脸上轻拍两下,算是替灯罩儿讨回公道,城管怔了,收车道歉走人,没酿成社会版新闻。
电影没有往死里黑城管,既说明白了他们执法有道理,也敲打了一下他们执法的粗暴。虽说可能有审查尺度的关系,但毕竟也为电影和现实之间,定下了节制的基调,比当今许多媒体的节操不知高到哪里去。
主人公六爷也是节制的。
他不停地嘱咐着别让小孩子参与进来,小孩子下手不知轻重,小孩子会闹得不可收拾,到最后也楞是没拉上一群人为自己出口气,也没让观众出这一口气。
如果放到香港,可必须是黑帮古惑仔喋血街头,放到好莱坞,那就是《赤焰战场》,一帮心有不甘的退休特工拿AK47一通乱扫,六七十岁了还跟小孩儿似的撒气。
六爷没有。
于是,影片中直接表现暴力的场面也都很节制。
大家都在期待张涵予大杀四方的场面,结果亮个相就没了。张涵予忍无可忍带着一群小孩冲去汽车维修厂,结果扑了个空。最后终于约了茬架,观众们满心想着鸟都死了,这回六爷该帮咱们教训贪官一把了吧,结果还是没见着大场面……
现在问题来了,别说张涵予憋屈,咱们习惯了好莱坞式正邪大战一场的普通观众,也憋屈啊……那么为什么还会起身为它鼓掌呢?这是一个迷,容我先卖个关子。
三、 冯小刚的演技
必须先说说冯小刚的演技。冯导凭借《老炮儿》,成为中国最会演戏的导演,没有之一。
管虎和冯小刚都曾说过,六爷就是冯小刚本人:“《老炮儿》中的这个角色和我的经历与情感是相通的,所以很多时候我就是自然地流露。”
演员和角色的贴近让角色的可信度加强。
而影评人毛尖评价说,相对于姜文总是居高临下:“冯小刚相当注意和配角取得平衡。”
“他和张涵予在一起的时候,他平衡张涵予,他和许晴在一起的时候,他平衡许晴。这样,他有时候是北京胡同气,有时候又莫名文艺腔;面对乞讨女他像老干部,面对富二代他玩冰血暴;他有话痨倾向,也有沉默潜质。”
所以六爷的神奇(矛盾)之处在于:既是个“憋屈”的人,又在哪儿都吃得开。
四、小鲜肉真的是硬伤吗?
在这儿也想替小鲜肉说两句公道话。
从《老炮儿》定角儿、花絮流出,吴亦凡和李易峰的存在就被批评为电影硬伤。
有人说,两枚小鲜肉拼命挤出的眼泪,还不如冯小刚额头上的一道褶子有层次。
不少人一看到小鲜肉,就忍不住摆出“救救孩子”的眼光。
话也没错,不过《老炮儿》里的小鲜肉也没那么跳脱,年轻演员的稚嫩恰好满足了人物结构的需要。
吴亦凡饰演的谭小飞符合人们对一个富二代、权二代脸谱化的印象,年轻偶像自带光环的尴尬表演也满足了人们对这个群体的厌恶。
李易峰的京片子虽然呵呵,但六爷说了,现在的年轻人就是一副阴柔样,所以在血性的汉子面前也抢不到戏,演员之间的层次与人物的层次大致相符。
管虎和冯小刚都说,六爷不只是六爷,也是冯小刚自己,小鲜肉们也是这么个关系,与角色的距离不大,在一个本身就脸谱化的故事结构里,没那么不堪,就算成功吧。
况且,颜值还是很重要的。
五、 唯一的不节制
言归正传,观众如此认同这部电影,不光因为演技。
《老炮儿》唯一不节制的地方,就是拼尽全力塑造六爷的光环。
六爷代表了不同于权钱当道的道义规矩,所以影片不厌其烦地设置各种场景,让六爷自我认证:训斥小偷、驱散城管、教训不懂礼貌的年轻人、毒舌围观跳楼的好事者、给乞讨少女200块钱……
通过不厌其烦的补白,六爷被渲染成一个惩恶扬善的侠客。从儿子、老相好、好兄弟,甚至最后连谭小飞,都受到召唤,成了六哥的脑残粉。
直到最后,六爷举报了大老虎,以一人之力撼动了上层权力。
也许正因为影片在其它每一个地方都十分审慎,因此就顺理成章地把六爷的英雄形象塑造到了顶峰,哪怕他最后没打赢一场架。
六、每个人都在六爷身上看到了自己
六爷是个英雄,也依然是个小人物。时代的变化,生活的无奈,六爷在感慨,观众们也或多或少地在他身上看到了自己。
六爷仗义,观众就看到义气,兄弟屡教不改,借钱也要把他从局子里赎出来。
六爷讲责任,观众就看到亲情,儿子犯的错,老子扛不了也要扛。
六爷讲理,观众就看到正义,一码归一码。
六爷跟小飞一伙人的茬架是草根与有权有势者的斗争,观众跟着六爷,就像闷三儿跟着六爷一样,都憋着一股气呢。而恰恰是因为节制,这股气没轻易被好莱坞式的精彩打斗或血腥场面消耗掉,电影也没有沦为泄愤的感官刺激和爽一把的消费。影片结尾,六爷穿着军大衣、扛着军刀、只身一人飞奔过冰面冲向敌人,有万夫不倒之勇,最终没能跑到敌人面前就倒在了冰面上,悲剧带来英雄主义的高潮,怎能不让人血脉偾张,起身鼓掌?管虎用浪漫主义的手法把前者扶了起来,但不是通过暴力让他打赢一场架,这个英雄不是好莱坞式的英雄,而就是屏幕前无奈又坚持着的观众自己。
跟《老炮儿》前后脚有徐浩峰的《师父》,还有不久前的《聂隐娘》,甚至能推回贾樟柯的《天注定》,两岸三地的导演一样,都说自己的电影拍的是个“侠义”。
但《老炮儿》格外让人激动。
六爷倒下了,“阶级身份”不同的兄弟都回来帮忙了,“李刚”和“李刚”的儿子也被“正法”了。儿子小波不再“混”,跟老子一样养一只鸟,开一家店,但不像老子那样守着“老规矩”难为问路者——不喊对称呼就不给指路。
阳光明媚,老规矩似乎在跟新规矩的和解中重新立了起来,这是“小人物”的胜利,何其浪漫,这就是电影的成功。老炮儿成了当代英雄,我们为这样的胜利鼓掌。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