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上观网|老年学霸唱哭观众 读者:中国出了整整一代人的大师

来源:观察者网

2017-06-12 20:16

【观察者网 文/张雅琦】昨天的观网头条是一个老年艺术团献唱的《我爱你中国》。评论区的不少读者都表示自己听完之后已经热泪盈眶。

相的后面解读
我默默的评论不需要人看见,也不渴望点赞。我只想说我真的哭了,一个三十多岁的男人。他们气吞山河的功绩照出了昨天的卑微的我,这伟大的正能量将激励我及我的孩子们,朝胜利走向胜利!
社会主义接班人解读
本来一直忍着眼泪,但是这句话一出来之后,眼泪就像断了线的珠子。我们幸福并感激着。

感动到读者们的不只是他们的歌声,更重要的是唱歌的人。

登台表演的老年合唱团是清华大学上海校友会艺术团。作为一个由中国学界高级知识分子组成的团队,整个艺术团的平均年龄高达72.3岁。他们当中的每一个人的青春都投身在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的社会建设中。

作为那一代人中少有的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他们却并不出名。跟大师辈出的民国相比,当代的中国似乎显得黯淡无光。甚至出现过“民国之后,再无大师”的说法。当代的中国就真的没有大师吗?

Jonah解读
我上过刘西拉教授的课。他给我们讲他当年如何在美国求学,如何建立中国自己的土木工程理论和学术体系,如何在美国土木工程学会的大会上与日本学者竞争压轴的报告,讲他当年的同学如何在戈壁滩上守原子弹。他早已过了退休年龄,返聘回来继续发挥余热,也兼职做思政工作。
刘西拉教授别的话我印象不深,有一句话印象是很清楚。他回忆回答国内某顶尖高校的学生为什么当代中国出不了大师的问题时说,当代中国不是出了一个两个大师,而是出现了整整一代人。
这一代人早就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如今他们能在这里向我们回忆往事,高歌一曲,是因为他们在你还没出生的时候,早已开始了自己的劳动。

77岁的刘西拉教授是清华上海校友会艺术团的团长,现在在上海交通大学担任讲席教授。

刘西拉

1968年清华大学结构工程专业研究生毕业后,1981年刘达西到普渡大学(Purdue University)进修,后获得博士学位。

回国之后,刘西拉先后在清华大学及上海交通大学担任土木工程系教授,兼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副秘书长,也是国家攀登计划土木、水利工程基础研究的首席科学家。

艺术团内负责钢琴伴奏的陈陈教授,是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的教授及博士生导师,也是刘西拉教授的妻子。

陈陈

在清华电力系完成研究生学业后,陈陈也去到美国普渡大学攻读电气工程博士。

在短短的三年零七个月内,两人就读完了硕士和博士学位。陈陈获得了美国大学妇女联合会国际奖学金,刘西拉则获得了美国土木工程结构最高研究奖—雷曼·瑞斯科学研究奖。

退休后他们组建了这个艺术团,而他们两人之间的缘分也同样来自于对音乐的热爱。

刘西拉9岁开始拉小提琴。在清华大学念书的时候,他是清华管弦乐队的首席提琴手。

而陈陈7岁开始弹钢琴。她在完成清华电力系研究生学业的同时,通过在中央音乐学院业余部钢琴系的两年学习也拿到了钢琴系的文凭。

在清华大学念书的时候,两人都加入了大学生乐团。刘西拉需要准备一场独奏音乐会,而陈陈被邀为他伴奏。整整半年的准备时间也让他们确定了自己的缘分。

团员中的程不时是中国第一代大飞机运10的副总设计师,也是大飞机C919的专家组成员

程不时

1930年生于湖南的程不时在抗日战争中度过了自己的小学和中学时代。在接受澎湃新闻的采访时,他说:“我亲眼看到了日本飞机对中国的轰炸,所以在我11岁的时候就抱定了志向:等长大了我要为祖国设计飞机。我上初三时,举家逃难到了桂林。桂林是当时美国飞虎队与中国空军的联合空军基地,常常能看到画着鲨鱼牙齿的美国飞机,由中国空军驾驶与日本飞机作战,这也坚定了我的飞机设计梦想。”

1951年清华大学的航空工程系毕业后,他进入航天工业局,参与设计了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架喷气式飞机“歼教-1”的设计,并在往后的近20年一直致力于军用飞机的设计研制。

1970年,程不时被调任为“运10”大飞机总体设计组副组长。从此开始涉及民用大飞机的设计研制。后来,“运10”由于缺乏后续资金终止研制,唯一一架“运10”飞机返回上海后永久停驻在大场机场。

之后,程不时又参与了我国第一架通过适航标准审定的民用飞机“运12”的研制,还因此于1989年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团员中的张利兴将军与妻子朱凤蓉都在清华大学毕业后,来到新疆马兰核试验基地,进行科研工作

张利兴

据北青网报道,直到去年,张利兴才返回老家上海,所以虽然是个上海人,但他也调侃自己在上海只生活了17年。

1959年张利兴考入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就在念大学的第一年,他在颐和园遇到了陈毅将军,“等你们搞出了原子弹,我的腰杆就硬了。”受到这样的嘱托,张利兴一直在荒漠戈壁上奋斗了五十多年,坚持着核武器的研究工作。

除了艺术团中的高知分子,很多观网读者身边的长辈也都义无反顾地将自己的青春岁月投身于祖国的建设中。

采莲西洲解读
那个年代出来的大学生有象牙塔吗?
看看那几个老阿姨学什么机械工业的,学汽车拖拉机制造的,我妈是学道路桥梁的,我爸是学自动控制的。毕业后都是去边疆三线工厂研究所搞建设,辛辛苦苦几十年,孩子都是从小扔在婆婆公公家里。
这样的建设奉献者,他说没有知行合一,住在象牙塔。简直笑死人了。
风雪夜解读
我父亲就是在核工业部门牺牲的,我深深的为他自豪。我父亲戈壁部队退伍,随后进入核工业部门,和他们一起的是来自五湖四海的年轻人,操着各式各样的口音,从58年第一批人来到这里从一片荒芜开始白手起家,默默无闻的工作,默默无闻的牺牲。具体是哪里我不能说,你也没必要知道。
就像视频里面说的,不需要你知道我,不渴望你记得我,我把青春献给祖国的山河,山知道我,江河知道我,祖国不会忘记我。
夜猫解读
那年老爹老妈来北京,两老马上就要80岁了,我带他们去颐和园去看昆明湖,正好赶上湖心亭有一群老年合唱队在唱《革命人永远是年轻》,两老兴奋得像孩子似的,加入到里面去唱了一遍又一遍........老爹上世纪五十年代前期北京地质学院毕业(温家宝只能算他老人家的小师弟,嘿嘿!),用他老人家的话来讲,就是毕业后“领着工人们修了一辈子地球,动不动就在地壳上掏个洞,鼓捣条隧道出来”——在那个百废待兴的年代,从百年的屈辱中站起来的中华民族,第一次掌握了自己的命运,新生的共和国像朝阳一样在东方升起,人们的心就炉膛里钢化一样热腾腾的,而国家要在一清二白的基础上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工业,首先就需要资源,矿产资源,所以地质专业十分的火爆。

而那些在困苦中激情燃烧的岁月也并没有被生活在现在同学们遗忘。

普洛科皮乌斯解读
今日之中国,承平已久,故而近世之国人太半已不知往昔之100年的中国所处苦难的深重,往昔之100年的中国人所遭苦难的惨烈,以为今日之享太平皆理故宜然,文明所赐。过去的那个一百年里有一张照片,赤裸的母亲紧紧地把自己的孩子抱在怀里,她的脖子已被军刀砍断,血浆奔涌,她的孩子的头颅也已经被劈去一半,她的表情痛苦,在失去生命的瞬间,她的心一定也已经碎了,照相的人把着一瞬间拍摄了下来。 你要问为什么那一代人如此的付出?你不理解他们为什么如此舍身忘死,弃家于不顾?我想说的是,你不应该忘记离我们这个时代还不算太远的那个100年。这一代人,这一代的知识分子,以及那些在战场上为了中国人能过上好日子而无所畏惧奋勇冲锋的人们,他们早已超凡入圣了。我们也许成为不了他们那样的人,但一定不能成为忘记历史的人,不能成为不知所谓的人。
万花筒娃娃解读
此刻站在这方舞台上的知识分子,哪一位不曾风餐露宿,哪一位不曾忍饥挨饿,那一位不曾为国家的科技和工业发展倾注心血,哪一位不是因为年迈刚刚离开劳动大军,更有甚者甚至现在的他们中的成员目前还在国家建设大军之中?!
如果没有他们,何来你此刻的安逸?如果没有他们,何来你此时安坐家中会联八方?如果没有他们。。。
壹十三解读
如果把中国看做是一个“人”,那么他们就是最重要的那条脊柱骨,有了他们中国才可以“站起来”。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我们都是生活在他们的羽翼之下的,对于这些贡献者你只需要感恩、学习、继承即可。

时间终会不可阻挡地过去,回忆才显得更有价值。对于长辈在废墟中不断奋斗的岁月,你又有什么样的记忆和感受呢?观网的评论区等待着你的分享。

“我要上观网”往期回顾

路人真的无过错也要赔钱?怎样防止更多悲剧发生?

共军靠人海战术?我们不背这个锅

读者:经常上观网,高考作文题就是送分

听见国歌该怎么做?观网读者带你看世界人民怎么唱国歌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张雅琦
综艺 综艺节目 中国人 我要上观网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荷兰“拼了”:阿斯麦,别走!

“嫌犯从乌克兰获大量资金和加密货币,有确凿数据”

美方对俄隐瞒了部分信息?克宫回应

这条中马“一带一路”重点铁路项目 “或延伸至泰国”

国防部表态:中方不会在南海问题上任菲胡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