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尔:明清易代对中国历史走向的影响,真有那么大?

来源:观察者网

2020-10-13 07:39

保尔

保尔作者

历史学博士,自由撰稿人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保尔】

纵观历史,王朝更迭向来是一件大事,若是加上异族统治的元素,江山易主引发的冲击往往更大。明朝灭亡、清朝建立,就是这样一次具有重大影响的王朝更迭。从明朝走向穷途末路,到农民军扰动天下,再到清军入关,进而一统天下,在17世纪的中后期,中华大地上演了一幕幕历史大戏。

有人把这段时期称作“鼎革时代”,似乎一切都在发生着变化。为什么会有变化?这些变化究竟影响了谁,有多大影响力?明清之间的王朝更迭、历史变化,是否具有某种“进步性”可言?围绕这些问题的讨论,常在互联网世界进行。各方观点,也不尽一致。笔者仅选择一些重要的历史片段,与大家做个交流。

明清易代,是偶然还是必然?

在今天的网络世界里,有不下百种替崇祯皇帝翻盘的方案。但回归历史,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明朝都已经走向了穷途末路,并且注定无法挽回。许多人都知道明末西北大旱,饿殍千里。其实,饥荒不止存在于西北,即便是素称繁盛的江南,也因为饥荒出现了吃人的事情。在当时的上海县,有一个名叫姚廷遴的文人,就记录了崇祯末年上海的恐怖景象:乞讨者沿街求食,尸体横七竖八地躺在县衙门口的道路上,在桥头街口,许多遗弃的孤儿被人抱走,不是收养起来,而是成了恐怖的盘中餐……

在许多士绅文人的笔下,江南是烟雨杏花、人文荟萃的“锦绣之地”。今天还有不少人畅想,若是能会回到过去,一定要选择生活在晚明至明末的江南。然而,真实的历史并没有那么美好,江南烟雨年年有,但真正能演绎才子题诗、佳人回眸故事的,只是极少数的人。在明朝末年,即便是最富庶的江南,普通百姓也很难求得生存。这样的国家怎么可能继续维持?

《柳如是》剧照

或许有人会说,明朝若是有精兵强将,照样可以稳住形势。很可惜,明朝没有,至少崇祯年间没有。明朝有三千多份原始档案存留于世,其中绝大部分是崇祯年间的兵部档案。如果哪位喜欢明朝的朋友感兴趣,看一看其中的战报档案,很可能轻则气闷,重则胸痛,因为其中绝大多数都是败报。好不容易有几份大捷的战报,要么是向朝廷索要巨额赏赐,要么很快又有打脸的败报传来。特别是到了崇祯末年,农民军越战越强,明军几乎是大仗大败,小仗小败,指望这样的军事力量支撑国家统治,无异于痴人说梦。

出于此种现实环境,当时人对于明朝灭亡的结局并非毫无心理准备。在南直隶亳州,一个文人写了这么一句诗:“养痈有时溃,未卜局终始”,末世之意隐约可见。不过,即便人们能够预测明朝的灭亡,也很难有人会想到,最终接替了大明山河的,居然是满清。

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给了清朝入关的机会。但在当时,天下并非满清一家独有。清朝、南明、以及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军分庭抗礼,鹿死谁手还未可知。如果就军事力量而言,清军战斗力虽然最强,但人数也最少,胜率未必有那么高。

然而,南明忙于内斗,而且是一场接着一场的内斗。农民军也好不到哪里去,李自成、张献忠先后败亡,大顺和大西政权开启了各自的内斗模式。农民军残部和南明小朝廷联合之后,还是要搞一搞内斗。李定国“两厥名王”,为南明制造了最后一次战略机会,可不等清军主力出动,孙可望就在身后来了一刀,彻底浪费了宝贵的机会。

实事求是地说,清军入关之后的举措并非都是那么高明,也同样有临阵换将,乃至党派斗争的问题,特别是接连推行的几大弊政,差点火烧后院。但是,作为清朝的对手,同一时期农民军和南明犯的错误更多,而且更严重。某种意义上说,这几方并不是在比谁更高明,而是在比谁犯的错更少。清朝能够一统江山,消灭南明,确实存在不少偶然因素。

明清交替,改变了谁?

明朝灭亡的必然性,说明旧的统治机制已无法延续,必须有所改变。但清朝的建立具有太多的偶然性,使得这场变动超出了绝大多数人的预期。也许有人会把蒙古灭宋与明清鼎革相类比,但其实两者有着很大的区别。

在灭亡南宋之前,蒙古已经征服了欧亚大陆的一众国家,南宋灭亡只是时间问题。满清不仅没有驰骋欧亚的赫赫声名,反而多是以“建州丑虏”的面目出现在明朝人的视野中。泱泱中华,被这么一个山窝里出来,还曾经向大明称臣纳贡二百多年的部落统治,这份落差太大了。于是,有了自杀殉国的士绅,有了毁家抗清的文人,特别是剃发易服的命令下达后,许多礼教士绅再也无法容忍,掀起了轰轰烈烈地抗清运动。在反抗情绪最为激烈的江南,国家与士绅精英反复博弈,从军事征讨,到政治打压,再到地方治理、思想文化,斗争一直延续到了清代中叶。

《如懿传》剧照

满清贵族是国家的统治群体,士绅精英是基层社会的领导群体,国家层面的统治巨变,引起了基层精英们的激烈反应。然而,作为真正构成国家的被统治者,普通百姓是如何看待这场巨变的呢?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在清军南下的过程中,绝大多数府州县城不战而降,诸如“扬州十日”的血战只是特例。而后,在士绅的号召之下,以江南为代表的地方出现了不少抗清活动,但就时间而言,只是昙花一现而已,随着领头士绅的牺牲或退隐,各地的抗清活动很快消失。

为什么老百姓不抵抗清军?为什么反抗清朝不够坚决?原因并不复杂。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明清交替,只不过是换了皇帝而已,仍旧是种地纳粮,生活并没有多少变化。虽说剃发易服可能有点难受,但自从换了清朝皇帝,农民军没了,土匪也少了,明末加派的“三饷”虽然没有取消,但也减少了那么一点。只不过剃个头,就能过上更安稳的生活,为什么不答应呢?

事实上,清朝初年的很多反清运动,未必就是冲着剃发令去的,“圈地”、“投充”、“逃人法”,都比剃发令更加伤害百姓。随着清王朝调整政策,再加上社会经济的逐步恢复,基层老百姓恢复了正常的生活秩序,甚至于生活水平还有所提高,他们当然不可能参加虚无缥缈的反清活动。

在传统时代,国家意识是较为淡漠的,城头变幻大王旗,老百姓就在门上贴顺民。特别是对挣扎在死亡线上饥民而言,明朝究竟有什么值得眷恋的?脑门上的头发,比得了肚子里的饥饿吗?他们用行动给出了答复。即使是中人之家,也有不少以身遭世变,保全家室为不幸中的万幸。类似的记述频频可见于时人的记述中。

后世文人记述明清易代,常有山河巨变之感。在国家层面,特别是就统治群体而言,诚然如此。但对绝大多数默默无闻的历史参与者而言,所谓“巨变”,可能只是一段“阵痛”而已。真正能够掀起抗清风浪,并被后人广泛传颂的,也只有江南等极少数地区。

在朱元璋的老家凤阳,士民百姓不仅开城投降,还把前来增援的明军给卖了。顺治初年开科取士,当江南文人纠结于名节与利益之间,不肯轻易出山的时候,凤阳士子却踊跃报名,趁着江南的竞争对手缺席,拿下了不少举人。大明王朝的龙兴之地尚且如此,其他饱受战争困难的地区,又还有什么办法拒绝明清易代的历史进程呢?

明亡清兴,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走向吗

无论人们主观接受与否,明朝终究被清朝取代了。然而,新生的王朝就一定比前代更先进么?当然不是。在世界历史上,最著名的例子当属罗马帝国的灭亡。从辉煌的古罗马,到黑暗的中世纪,蛮族取代了罗马,却导致了历史的大倒退。中国历史也同样如此,武力在王朝更迭中往往具有重要作用,清朝能够一统河山,关键是仰仗八旗兵丁强悍的武力。在这份“强悍”之中,“野蛮”贡献了相当大的比重。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顺治年间驻防杭州的八旗兵,如秋风扫落叶一般肃清了各路抗清武装。但同时,八旗兵丁在杭州肆意横行、为所欲为,诸如强买强卖、鞭打民夫,都只是惯常操作,他们还抢掠祭祀祖先的士绅百姓,甚至当地的坟墓也惨遭毒手。由于八旗官兵的这些表现,连浙江巡抚都看不下去,一再致信驻防将军,请求约束官兵。

狼吃了人,不能代表狼比人先进,这其中的道理无需多言。王朝更迭也可能有类似的情况,清朝固然取代了明朝,但在许多方面,都不能说清朝比明朝先进。特别是晚明以来繁荣的社会经济和发达的社会文化,入清之后遭到了沉重的打击。一度火热的海外交流与贸易,更是因海禁政策几乎遭到了灭顶之灾。

但若因此而断言,清朝开历史倒车,明清交替是中国历史的灾难,甚至是黑暗期,则又失之偏颇。一个最显而易见的状况在于,今天中国的疆域,与清代前期在边疆的积极拓展有很大的关系。尽管晚晴以来丢失了大片的疆土,但较之于明代,清王朝的疆土范围、对边疆的控制力度,都有了明显的提升。

《明时期全图》

值得注意的是,清代压抑的思想文化、局限的市场经济,以及受控制的社会多样性深受后人的诟病。但在三百多年前,人们对这些问题的关注度并没有那么高。事实上,即便是晚明以来出现的种种繁荣,也并非当时朝廷之所愿,更多是相对宽松政治环境下,社会自我发展的结果。对于传统的帝国而言,保持统治的稳定与权力的集中,保持社会的安定、稳固,甚至于严肃更有现实意义。

明代在这方面可谓是有历史教训的——万历中后期社会经济高度繁荣,但王朝国家得到的实惠并不多。自从张居正改革之后,国家财政收入并没有出现显著的增长。三大征花光了多年来积攒的储蓄,到了万历末年真正面对努尔哈赤的时候,只能向全国加派来筹措军费。

反观清朝,有赖于前后交替的几位有为君主,直至清代中叶,国家统治仍顺畅而有力,国家财政收入虽然也存在波动,但始终保持较为充沛的盈余。较之于明朝,康熙以来清王朝在各个方向用兵次数更多,规模更大,战果也更加丰富。而且,即便八旗兵的战斗力不断减弱,清朝还是可以调配力量,维持并扩张帝国疆域。以传统时代帝国的治理效能而言,清朝比明朝有着明显的进步。

君主专制层面,清朝更是集古今之大成。明代经常发生大臣与皇帝意见相左的事情,有时君臣双方争执不下,皇帝竟以暴力的廷杖强迫大臣退让。但到了清代,情况截然不同,特别是康熙以来,大臣们对皇帝愈发敬服,所谓“出一言而盈廷称圣,发一令而四海讴歌”,皇帝完全不需要廷杖这样的暴力手段,就能够让大臣们顺从臣服,更无需设置锦衣卫、东厂之流,专制主义君主集权于此真正发展到了巅峰。在后世的评述中,这样的政治生态并不健康,甚至可以说是病态的。但就集权的统治艺术而言,不能不说清朝皇帝的权术极为高明,远超明朝的帝王。

明清交替之所以如此受人重视,一个重要原因是许多人想为近代以来的屈辱史找到一个理由,是怪大明不努力?还是怪大清太落后?其实,大明也好,大清也罢,都在同一条历史轨迹之上,两个王朝的主要面相并没有太大差异,在最为关键的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等方面,更是前后继承。明清交替之中,许多社会、经济、文化领域的变动,对整个帝国的前途走向而言,只是历史的支流,远没能达到改变国势的地步。在中华帝国的这条历史主线上,明清易代的变革造成了前后往复的动荡,但并没有改变方向。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吴立群
明清 鼎革 中国 历史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我们美国说要做的事,中国人已经做到了”

荷兰“拼了”:阿斯麦,别走!

“嫌犯从乌克兰获大量资金和加密货币,有确凿数据”

美方对俄隐瞒了部分信息?克宫回应

这条中马“一带一路”重点铁路项目 “或延伸至泰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