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东勃:新青年来了,注意弹幕护体!

来源:观察者网

2020-01-13 07:07

曹东勃

曹东勃作者

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直播同时在线观看8000万,全程回顾视频3575万播放,84.5万弹幕,这是B站跨年晚会交出的成绩单。与此同时,满屏的“哭了哭了!”“钢铁洪流!”“awsl!”“此生无悔入华夏!”,也把B站弹幕文化推向高潮。

而如今打开B站跨年晚会,清一色的“补课”刷满全屏。

一个“小破站”怎么能有这么大的能量?二次元又是如何和爱国主义相结合?B站如何从小众文化变成一种社会现象?观察者网专访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曹东勃,重新认识青年一代。

【采访/观察者网 吴立群】

观察者网:新年伊始,曾经被誉为“二次元网站”的B站跨年晚会备受赞誉。值得注意的是,网友的弹幕在《种花组曲》、《中国军魂》演出时纷纷变色,满屏爱国语录十分感人。您怎么解读当代年轻人的这种爱国情绪表达?异次元与主旋律为什么会在当代90后、00后身上得到统一?

曹东勃:应当说,B站为代表的青年二次元文化现象已经出现多年了。这一次之所以格外引人关注,更主要的是制作团队从设计之初就旨在“出圈”,也就是把这种大家认为专属于特定群体的青年人的亚文化或文化的影响力,主动拓展到更广泛的社会阶层,跨越不同的代际。

事实上,从晚会收到的传销效果而言,也确实达到了这一目的。就我接触到的一些朋友的反馈来看,很多人还是比较惊讶的,特别是一些年长者,看到张光北和退伍军人组成的团队合唱《亮剑》主题歌《中国军魂》时,觉得不可思议,觉得这不像是年轻人喜好的风格。

我就呵呵了。但凡愿意亲自做做调查研究,尝一尝“梨子的味道”,去B站上走一圈,都会有“真香”的感觉。

长期以来,对于这一代人一直有两种误判:一种观点认为,年轻一代总是废柴的一代,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娇生惯养,较少国家观念、家国情怀,难当大任。这是相当一部分年岁较长者的偏见。

还有一种观点固然肯定年轻一代是有希望的、有作为的爱国青年,但是他们倾向于把这种属性无限放大,以至于在他们的描述中,爱国就一定是一种十分刻板的样子,容不得任何生活化的气氛、后现代的表达。这也是一种看似政治正确实则有失偏颇的看法。

在我看来,逐渐以00后为主体的当代青年,恰恰是毛主席所讲的“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一代,也是习总书记所点赞的“可爱、可信、可为”的一代。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某些后现代戏谑、解构的风格,绝非玩世不恭和虚无主义。青年圈层各种亚文化所迸发和表现出来的活力,与重大问题上表现出来的大是大非立场和家国观念,是可以相容和统一的。这次B站跨年晚会的这种表达就是鲜明一例。

实际上,年轻一代有十分浓厚的兴趣、通过十分多元的渠道和方式去读懂中国、读懂历史、读懂年长一辈的人生。B站有很多对十几年前、二十多年前一些经典影视剧的逐集精讲和解读,很多作品都是穿越时空的经典,都是相通的、富有生命力的。《亮剑》《三国演义》《雍正王朝》《康熙王朝》这些在B站达到相当的热度和被“鬼畜”频率的经典剧目,我相信有相当一部分00后是近些年“补课”的。一方面要相信文艺作品的厚重和时间的公正,另一方面也要相信年轻人的品位、素养和三观,他们终究会重新发现经典。

“awsl”荣获2019年B站年度弹幕

观察者网:B站的弹幕文化一直很发达,而且造梗能力超强。有个现象很值得关注——之前B站公布了2019年的年度弹幕是awsl(经常被解读为:啊,我死了),由此也折射出了当代年轻人生命观的一个侧面。您怎么解读这种心态?

曹东勃:首先,这是一种直面生死的平常心。我们中国人的观念中,似乎总是讳言生死之事。甚至在一些正统家庭中,你这样随随便便把“死”挂嘴边,是要招父母呵斥的。可是,说说而已,又能怎样呢?孔夫子那时候就很自然地谈论生死之道,老一代革命家也是生前就立遗嘱谈身后事,在我们这样一个以唯物主义作为基本内核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国家,这种面对生死的达观姿态,至少并不是什么洪水猛兽。

其次,这反映了多年来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特别是生命观教育的某些进展。人是有死亡意识的动物。一个小孩子成长到一定阶段,总会在某个事件触发下,开始意识到人会死亡这件事(或者是亲人、或者是路人、或者是小动物之类的离去)。所以,人的出生是不由自己掌控的,人的死亡也是必然的,那么个人能够驾驭的部分就是介乎生死之间的人生。既然人固有一死,那么就要努力让人生活得精彩、活得有意义,追求重于泰山而非轻于鸿毛。

第三,这当然也包含了一种戏谑和解构的后现代意味。年轻人的学业、就业、工作、生活各方面压力是客观存在的,他们生造出这个语词的组合,无非借以宣泄一种压力,表达一种情绪。年长者、学校、社会需要关注他们的压力,但不必过度解读。

就像去年年初流行的那句“改革春风吹满地”的梗,你可以十分主旋律地解读为年轻人在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际的一种致敬,也可以解读为他们时隔多年后重新发现了赵本山的文化魅力。实际上这两种可能都想多了,这只是一种借助“鬼畜”方式激发的二次创作热情的产物。

一张有声音的动图~

观察者网:年轻人不仅擅长在网络上造梗,在现实生活中也很擅长引领风尚。譬如汉服文化就是一个例子。而且根据一些咨询公司的推测,2019年汉服的销量将超过14亿。这个市场在2020年会更蓬勃。抓住年轻人,某种程度上意味着可以抓住未来。从目前的趋势来看,我们是否可以说90后、00后将逐步凭借强大的创造力、消费能力把握2020年代社会文化领域的话语权?

曹东勃:据说,2019年起,出生在改革开放之后的人口已经超过了出生在改革开放之前的人口。这种人口结构的变化显然会引发为消费结构、文化结构等方方面面的新变化。

汉服也许只是个个案,究竟有没有更深层的意义和指向,值得继续观察。这背后的因素也未必是单方面基于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或被归因为一种民族主义的情绪。它可能仅仅是一种文化符号和消费符号。

观察者网:年轻人对历史文化、传统符号感兴趣,这是好事儿。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古风圈、汉服圈内有一些“鄙视链”、“互撕”之类的现象,对此您觉得应该如何加以引导?

曹东勃: 首先,穿西装也好,穿汉服也好,都是器物,资本主义可以穿,社会主义也可以穿,这类生活化的场景,倒没有必要无限拔高和上纲,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就像我每年也不大看得懂那些热衷参加Chinajoy的年轻人们到底是要做什么。

需要明确保持警惕和反对的是那种打着cosplay的文化旗号,违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公序良俗的所谓“行为艺术”,那些跑到烈士陵园、抗战遗址去穿日本军服摆pose的,就属此类。对于这方面就要严肃以对,敢于亮剑,丑话说在前面,利剑悬于头上,该教育教育,该处理就要果断处理。否则放任下去的必然结果,就是“政治上的两面人”的年轻态、低龄化。

其次,也要注意到堵不如疏,问题的关键在于创造出本土的文化产品和文艺经典,让他们更乐于去玩本土作品的“梗”、开掘本土二次元文化中的价值符号,《大圣归来》《大鱼海棠》《大法师》《白蛇·缘起》《哪吒之魔童降世》,都是成功的尝试。此外,看看B站上的年轻人对云龙兄、云飞兄只言片语的耳熟能详、信手拈来,你能说他们不喜欢我们自己的经典?不热爱我们自己的民族英雄?经典never die,just fade away,文艺工作者的任务就是不断创造新经典,积淀更厚重的文化土壤,让年轻人“喜新”而又“恋旧”,坚定我们自己的文化自信。

最后,我们对当下青年亚文化的某些发展趋势,最好的姿态是开放观察、谨慎乐观。很多现象背后的结构非常复杂,绝不是可以简单归因到一两个动力源上。类似“帝吧出征”、“饭圈守护阿中”、“汉服热”这些现象,不要简单定性,不要盲目乐观或悲观,那种完全“去政治化的政治”或具象化、个体化、符号化的政治参与,究竟利弊如何,是否是可以随时反转的双刃剑,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责任编辑:小婷
B站 弹幕 爱国主义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NASA局长抹黑中国登月,连专业常识都不顾了

“中国报价太香,加税50%都吓不跑美国买家”

挺巴抗议席卷全美高校,大批学生遭逮捕

习近平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

种地要先交钱?官方再通报:镇党委副书记被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