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诚:城中村人员复杂,疫情防控该怎么做?

来源:观察者网

2020-02-17 07:24

昌诚

昌诚作者

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昌诚】

1月21日,我从武汉来到广州市白云区某城中村,与在此地经营出租房的父母团聚,一起共度春节。到2月5日,我度过14天的居家隔离观察期,虽然基本上待在室内,但通过互联网铺天盖地的信息和与父母的交谈,以及这两天我自己的观察,我对广州市整体与该城中村社区的疫情防控措施进行了基本的梳理。

疾风骤雨:市政府的及时响应

广州与此次疫情的中心武汉在地理上并不临近,但由于武广高铁与空中航线的密切联系,在武汉实施封城决定之前,武广两地每天都有大量的人员往来,这一方面是两地国内交通枢纽地位的体现,另一方面在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也给广州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疫情输入压力。

在这种情况下,广州市政府及时响应,作出了“外防输入、内防扩散”的工作部署,并不断通过各种渠道提高公众的警惕性和自觉性。

从总体上看,广州市政府的防疫举措集中于四个方面:

第一,强力宣传防控要求与政策。1月22日,广州疾控中心发布《致广大来穗的湖北、武汉朋友的一封信》,向前来广州的湖北人民提示居家隔离、定点医院等防疫信息,抓住最前端的信息宣传工作。与此同时,广州市政府通过电话、短信等渠道每日向全体市民和来穗人员广播防疫知识与政策举措,力求信息宣传的全覆盖。

第二,深入社区摸排疫情隐患。1月23日,广州市政府开始全市动员寻找湖北来穗旅客,提出要做到信息摸查的地毯式、网格化、全覆盖,同时要求武汉来穗人员主动向社区和疾控中心报告信息,以尽快发现疑似病例,阻断病毒的传播链条。

第三,及时公布疫情信息。通过广州市卫健委官方网站,每日两次公布疫情信息,包括新增确诊病例、新增疑似病例、死亡病例与治愈病例等基本信息,以及感染人员的居住小区、年龄分布、流行病学史等,实现疫情信息的透明发布,以缓解公众的紧张情绪。

第四,充分运用技术工具服务疫情的防控。运用大数据工具进行疫情排查,在腾讯地图等地图软件上标识广州市定点医疗机构、发热门诊与感染患者的地理位置,开发穗康微信小程序作为全市疫情信息上报的统一平台,还上线了口罩预约购买和在线免费问诊功能,充分发挥技术工具的辅助作用。

总的来看,广州市政府在疫情急剧变化的当口实现了及时的响应,疾风骤雨地采取了一揽子疫情防控举措,在整体上构建了全方位的疫情防控体系。然而也需注意的是,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是一场彻彻底底的人民战争,它一方面将所有人民裹挟进这场战斗中,另一方面也需要依赖全体人民的齐心协力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因此,政府的举措是否能实现政策的初衷取决于它最终能否被执行、怎样被执行,而这需要深入到社会的微观细胞——社区中去观察。

广州的城中村。图片来源见水印

不慌不忙:社区的层层动员

传统印象中的城中村属于外来人口与流动人口聚集地区,因此我的第一反应是城中村应该成为城市疫情防控的重点,然而与政府的疾风骤雨相反,我所观察到的该城中村社区对于这场疫情的反应却是不慌不忙,经历了明显由松懈再到警惕再到强力应对的动员强度不断升级的不同阶段。

第一阶段:公众自觉阶段。我在来到广州后,便进入了居家隔离时期,在广州疾控中心要求主动报告信息之后,1月24日我通过电话主动向广州疾控中心报告了我的基本情况。而到此时社区并没有上门进行人员排查,也没有向出租房房东和经营人员等发出上报湖北来穗人员信息的通知。

在此期间,社区里还是洋溢着春节喜庆的气氛,社区年轻人组织的篮球比赛照常在每晚准时开打。进入社区的路口等也没有设岗限制外来人口入村,也没有在市场、超市等公众场所测量体温。

随着全国疫情的急剧变化,最先做出反应的是公众,1月21日到1月26日,每一日公众戴口罩的比例逐渐升高,由最初几乎不戴口罩变为80%左右的人群佩戴口罩。这一时期社区在疫情防控中基本处于隐藏状态,疫情防控主要依赖公众的自觉。

第二阶段,局部应对阶段。1月26日,社区才开始采取行动。1月26日,社区民警通过微信群向辖区内的出租房、餐饮单位、娱乐场所等经营主体传达政府关于疫情防控的政策措施,要求出租房上报湖北籍租客信息,决定关停娱乐场所,对餐饮单位、市场等加强管理,要求禁止出售野生动物。

1月28日,当地卫生院工作人员上门对我进行体温测量与信息登记,交代我戴好口罩、不要出门,做好居家隔离。1月29日,社区治安队人员在进入社区的路口开始设卡,对来往人员进行体温测量,检查进入社区的人员信息,对湖北籍来穗人员进行登记,严格督促公众戴好口罩,与此同时超市与市场的管理人员也开始对来往人员测量体温。

这一时期,社区开始主动采取疫情防控措施,除了关停娱乐场所之外,没有限制社区内商铺与出租房的经营行为,防控的重点是排查社区内的湖北籍人士以及在公共空间督促公众戴好口罩,整体而言属于抓住防控的重点进行局部应对。

第三阶段,全面应对阶段。2月4日,社区防控措施进一步升级,除了原先在路口的岗哨之外,岗哨开始明显增加,一批穿着写有党员先锋队字样红色小马甲的党员在各个村小组的路口新设岗哨,限制外地人口进入,开始对社区本地人口聚集区实行封闭式管理,只开放社区商业区域。与此同时,市场的检查力度也再加大,原先开放式的市场进行封闭式管理,只保留一个出入口,发热与不佩戴口罩的公众被拒绝进入。

2月5日,社区向辖区内的出租房传达更严管控的举措,要求出租房不得再接受湖北籍人士入住,并需要向社区汇报,由社区对湖北籍人士在指定酒店进行集中隔离观察。自此,社区开始对疫情进行立体防控,建立以集中隔离重点疫区新来穗人员为关键,以加强对公众进行体温测量与行为约束为重心的防疫体系。

整体来看,当地城中村社区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之后,建立起了全面但具有弹性的疫情防控体系,这可以概括为四个特征:

一是疫情防控人性化,前期对湖北来穗人员进行居家隔离,后期采取定点酒店集中隔离,采取的都是必要的措施,未对他们进行额外的身份标识,也未进行多番的信息登记,更没有出现部分地区硬核的极端措施;

二是疫情防控弹性化,未采取部分地区关停所有出租房、餐馆等一刀切的最简单的防控措施,在强调市场主体防疫责任的前提下干预市场主体经营活动的程度较浅;

三是采取群防群治,充分调动党员、社区积极分子的主动性,动员党员、社区年轻人等参与摸查人员信息、测量行人体温等防疫工作,此外,强化市场主体的防疫责任,督促市场主体做好信息上报、体温监测等工作,协助疫情防控;

四是疫情防控差异化,将当地人生活区域与公共区域进行最大程度隔离,对当地人生活区域进行封闭式管理,对公共区域进行弹性管理。

广州东圃城中村墙上张贴的抗议宣传单,图片拍摄:刘美琳

反差背后:城中村社区的权衡与现实困境

从过程的角度看,当地社区对于疫情的反应明显稍显迟钝,没有在第一时间落实广州市政府关于疫情防控的工作部署;从结果的角度看,当地社区采取的防疫措施相较广州市其他类型的小区明显更具有弹性,至少在人员的流动上采取了宽松得多的做法。这种反差是一种偶然现象,还是有着一般性的决定因素,笔者认为这背后体现为城中村社区的权衡与现实困境。

从权衡的角度而言,笔者认为这种结果掺杂着社区有意识的考量以至于社区缺乏积极行动的动力。

首先,社区早期对新型冠状病毒缺乏重视,由于广州离武汉地理位置较远,再加上城中村在年底主要是外来人口返乡,而外来人口进城的情况不多,而且武汉已采取封城的措施,因此社区有理由认为遭受病毒感染的机会很小;

其次,外来人口与城中村社区存在一种共生关系,城中村当地居民的收入主要来自于外来人口的消费,包括房屋出租、餐饮、购物等,因此限制外来人口进入与限制社区内人员出门将会直接影响社区的经济运转,因此在无强力外部因素推动下,社区很难有自断生路的动力。

从现实困境的角度来说,城中村社区确实也存在着治理能力不足的问题。首先,外来人口与城中村当地社区在经济上是共生关系,但在社会联系上,外来人口却游离在当地的社区之外,属于社区很难直接动员的人群。长期以来,外来人口都属于城中村社区的治理对象,但很难成为治理主体。因此,社区在进行疫情防控时很难对外来人口进行直接管控与动员。

其次,城中村外来人口多呈原子化状态,城中村中生活的大多数是单身男女,人与人之间也存在着若即若离的微妙关系,这使得将外来人口组织起来存在切实困难,建立相互之间的互助机制更是难上加难,因此限制人口外出几乎不可行。

真实的难题:务工人员返城

当前,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中国社会进入暂停状态,但是这种状态必然不能长期持续,在湖北省外疫情得到控制之后,整个社会的经济运转应当尽快恢复,应该尽力避免更多次生灾害的发生,也要防止影响到国计民生和经济的长远发展。

因此,广州在疫情稳定之后应该陆续恢复正常的经济秩序,有秩序地做好企业和工厂复工工作,而这自然涉及到务工人员返城的问题。在疫情未得到完全控制的情况下,庞大的外来人口的涌入将有可能导致病毒的再一次大规模传播,这是整个社会无论如何不能承受之重。

因此,如何平衡好经济发展与疫情防控的关系,短期内将是除湖北省外其他所有省份需回答的难题。具体到城中村,城中村是务工人员返城的重要集散地,庞大的外来人口短时间涌入将给城中村社区的疫情防控带来巨大的压力,也将给原本就比较薄弱的社区防控发出新的挑战。而这事实上也是当地城中村社区不断升级防控措施的重要原因。

基于此,笔者建议城中村在本地疫情得到控制的前提下,可以采取如下措施:第一,由政府派出工作队强化城中村疫情防控的能力,提升社区疫情防控的政治动员能力,确保在防疫战争取得完全胜利之前,不放松疫情防控措施;

第二,强化市场主体疫情防控主体责任,要求开工企业、工厂等每日对员工进行体温测量,监测员工健康状况;

第三,对进入城中村的外来人员进行差异化管理,对体温异常和重点疫区的人员进行集中隔离观察,其他外来人员进行常态化管理;

第四,对工厂、企业等生产单位实行分批开工,依照物资的紧缺程度、企业的生存状况等实行分批开工的措施,错开人员返城的时间,分阶段的恢复正常的生产秩序。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小婷
城中村 城中村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看看,这就是美国的警察”

习近平会见布林肯:中美应彼此成就,而不是互相伤害

“宁愿关闭在美业务也不卖”

王毅见布林肯,对美方提出三个“不要”

胜利会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