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庚:大选季已经开启,为何“半导体风波”在韩国降调了?

来源:观察者网

2021-12-02 08:28

长庚

长庚作者

旅韩中国媒体人,爱吃泡菜的90后媒体民工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长庚】

有些事情,现在大概正处于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阶段。

拖到“死线”最后一刻,三星、SK海力士等韩国半导体企业都向美国交付了对方要求的资料。11月9日,韩国产业部部长向美国商务部长递交材料,并表示要携手维护全球半导体供应链的稳定。

对美国来说,只要能收到材料,就已经达到目的了。笔者在以前的文章中说过,如果美国真的提出要求,韩国还是要“给面子”的。

韩国国内对美国“逼宫”半导体企业的态度,也是难以言表、无力回天,既觉得美国很强盗,又无可奈何。即便是一向行事作风“大胆”的韩国媒体,无论左中右,无不表现出相似的态度。

其实,起初媒体对此事的报道还是挺高调的,但之后颇有些调门往下压的趋势。一方面是记者在询问企业时得到的信息极其有限,诸如正在内部商讨,届时会向外界发布一个圆满的结果,亦或正在请政府进行中间调停等等;另一方面,韩国政府也在背后做工作,避免舆情炒作,各方都是有选择性的对外传递信息。

这似乎给外界造成了一种印象,韩国国内有意在压这件事。

EDaily(11月8日):三星·SK,即便提交了芯片信息,美国挥舞的大棒也未停下

Financial News(11月10日):韩国产业部长称,(美方)要求提交芯片信息,须是单次行为

韩国iNews24新闻网(11月21日):韩国半导体产业,难题后边还是难题

要么不能说,要么不便说

这背后有一些原因,首先在韩国国内有一种认知,韩国人心里非常有数,说到底最根源的问题是中美之间的供应链博弈或者说是中美竞争的大背景。虽然美国的理由是为了供应链信息的透明化,但韩国企业最怕的是如果美国将企业提交的信息泄露出去,像主要客户这类涉及商业机密的信息,那么自己的前景恐怕就比较难料了。

其次,美方要求的数据中有一部分是关于韩企设厂的信息,比如海力士除了本国工厂外,还在中国无锡设立境外工厂,再比如三星在西安有生产线,因此韩企非常担心美方会不会以此相要挟——为什么不赴美建厂?稍早前有消息称,海力士有计划在硅谷建一个研发中心。

再者,无论是政界还是民间有一个共识,即半导体产业作为韩国的支柱产业正面临艰巨挑战,而且这个挑战不由韩国的意志所左右。比如在野党,平时在政治攻防战中对执政党的批评抨击很多,但在这件事上没有明确表态。再退一步,韩国内部各派也没法表态,有的是不能,有的是不便,总之不管怎么说,都会置自身于尴尬境地。

眼下,这种共识已经在韩国形成。即便目前正处于韩国大选季,执政党和在野党都已确定总统候选人,但半导体风波并未成为双方政论焦点。

外界曾猜测半导体风波会否成为大选议题之一,但现在来看显然这个担忧有些不必要。参选总统的都是政客,他们自身对全球供应链能有多大了解要打上问号。对于广大选民来说,内政的重要性大于外交,主要是关乎个人生计,大多数时候不会关注过于高大的话题。更何况,芯片这件事,即便换一个总统也不见得能解决。

另外还要指出的一点是,一般来说,韩国主流的左右派在外交政策和通商政策上的差异不是很大,一旦有事发生,最多就是攻击执政政府不力,但大立场是一样的。

执政党总统候选人李在明(左)和最大在野党国民力量党候选人尹锡悦(右)。图自韩国经济日报

从企业角度来看,即便都是韩企,在白宫召开的两次半导体峰会中也有些许区别。4月份的峰会上,三星是唯一一家被邀请参会的韩国企业;而在9月份的“鸿门宴”上,海力士、起亚、现代汽车等都被列入提供信息名单。韩国国内甚至猜测,被邀请参加4月圆桌会议的企业是不是比没被邀请参会的企业要求提供的信息更广。

美国为此也放过“狠话”,虽然是自愿原则,但企业若拒不提供,有的是办法,比如通过其国内制裁法案或类似《国防物资动员法》等等。笔者在与韩国半导体产业协会、韩国产业研究院的相关人士聊起此事时,他们的第一个共同反应就是,中国做不出这种事,只有美国才敢如此明目张胆地恐吓。

韩国政府方面,专门成立了一个专案组,该专案组人员构成除了政府官员,还请了一些美国律师,负责提供法律咨询,不过最后给出的公开结论是由企业自行判断。

政府在幕后开展积极谈判,韩国产业部曾派专员组前往美国磋商,并向美方传达韩国企业的想法,即是否可以提供除机密以外的信息,但美方仅表示知道了,没有给出明确答复。韩方的判断是,可能美国也还没有想好下一步怎么做,要等信息到手之后,再决定下一步怎么做。企业和政府则担忧美国是否会透露、以及多大程度透露出去。韩企当然希望中美双方的生意都要做,韩国政府的外交政策并不希望在中美之间选边站。

笔者此前与韩国产业研究院的人沟通时,对方表达了很多顾虑;由于当时笔者的交流身份是中国媒体人,所以对方似乎有意表露这些纠结,一方面可能是“卖惨”,另一方面鉴于目前中美关系有变动,能否借机将事情“闹大”,从而对外塑造一种形象——能试的都试过了,虽然交了资料,但也是纠结到最后一刻,是做过权衡的。这大概也是韩国企业的总体战术,拉高自己的姿态。

目前来看,无论是韩国企业还是台积电的声明,都明确表示向美国提交的材料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公开的,所有人都能看,另一部分是详细数据,这个秘密部分只有美国政府能看。美国政府数次承诺会严格保密,虽然大家心知肚明没这么简单,甚至预感这些材料今后可能被用于国际争端,但企业没法对美国政府直接抗议,也由不得你反对或不反对。

早在上世纪90年代,美国政府就和三星有过一次博弈。彼时三星面临被美国控诉倾销,三星掌门人李健熙(1942年-2020年)敏锐地看到时任美国总统的克林顿重视硅谷,便向美国派遣人员进行大规模游说,对象包括美国白宫、议会、贸易及科技部门的有关人士,表态称“如果三星无法正常制造芯片,日本企业占据市场的趋势将更加明显,竞争者的减少将进一步抬高美国企业购入芯片的价格,对于美国企业将更加不利”,最终美国仅象征性地向三星收取0.74%的反倾销关税,三星成功度过这场危机。也是自此之后,三星开始重视对外宣传,并建立了覆盖全球的公关及宣传团队。

当时的三星是抓住了美国的焦虑来做制,但时隔二三十年,还能否“重操旧业”看似很悬。这次与美国周旋,有着本质差别,过去是双方对市场占有率的博弈,如今则是美国单方面的施压更大;而且这个问题一时半会儿解决不了,背后是美国的政治宣示及其寻求主导权的方式。

德克萨斯州州长格雷格·雅培(左)和三星电子副董事长金基南宣布170亿美元的投资计划。图自三星电子

目前国际半导体市场主要有几大主导力量,一是荷兰,掌控着光刻机;二是中国台湾和韩国,基本垄断了生产;除此之外,就是一些日本的原材料供应商。这几方基本构成了一个生产链体系。相较之下,美国在其中更多的是处于上游设计和下游买方的位置,因此非常警惕这些企业形成类似的联盟关系。当然,根源还是中美博弈的大背景。

另外,对于韩国政府在台面上或台面下的操作,比如外交部组建经济安全组,设立美韩半导体产业合作热线等等,大家也要有一个基本认识,即设置新的政府机构,最大的作用并不一定是真的要去做什么,更多的是作为一个传递信息或说情的窗口。一方面企业自己会找游说团体运作,另一方面也会通过政府渠道进行干预或表达关切。

其实在韩国国内倒是有一些全国性的经济组织或行业团体,只不过随着经济变化和产业格局的调整,这些组织的作用逐渐削弱了,包括在对外活动方面。

历史上,韩国财阀、尤其是最早期起来的那批,由于利益相对比较一致,成立了很多活跃的组织,比如韩国全经联(韩国全国经济人联合会),这是韩国主要的商业游说组织,如今拥有600多个企业成员。但随着产业的深入发展,首先是财阀自身涉及的行业越来越广,导致相互间的竞争性越来越强,既然内部利益不同,对外意见自然也不一致,这时候就需要政府出面协调。

其次,在韩国当前经济环境下,能够挣钱的行业很有限,利益团体难以发挥作用。再加上,后续财阀热衷服务于政治利益,成为政客“金主”,新一代财阀掌门人出于形象考虑,不太喜欢与这些经济团体有过密联系。

韩国全国经济人联合会总部门口 图自韩联社

在这里可以讲一个故事,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韩国经济遭受重创,1998年上台的金大中政府推行的经济政策中有一项是政府引导财阀进行自我改革,思路是“大规模业务互换”,即大企业之间相互交换业务。当时在全经联的协调下,LG旗下的芯片企业海力士被换给了现代,称为现代电子。但后来因为现代自身经营原因,又将海力士卖给了SK,也就是现在大家熟悉的SK海力士。

此间的交换过程当然很复杂,但LG因此对全经联耿耿于怀。原LG会长具本茂就曾抱怨,LG一直没有超过三星,就是因为芯片产业被置换出去,这是致命一击。所以LG虽然名义上还是全经联成员,但之后就从来没参加过组织的活动。他们认为,作为一个利益团体就做利益团体该做的事,而不该掺和政府的事务。

到2016年朴槿惠“亲信干政丑闻”曝光,全经联深陷其中,随后LG集团、三星、SK、现代等韩国四大财团相继退出;2017年3月全经联为表示革新决心,更名为韩国企业联合会。可见,财阀与社团组织的松绑是整体趋势。

此后,产业协会逐渐占据上风,比如半导体产业协会等,就不是一个泛泛的代表财富或经济实力的组织,而是一个行业组织。当然,行业组织变强后,内部也是矛盾重重。像2019年日韩爆发芯片矛盾时,很多韩国本土的材料企业和设备企业内心的想法也是三星活该,批评三星就是一家赚快钱的公司。

所以,目前行业协会出于各家企业的利益不一,很难达成统一的步调,虽然在大方向可能会遵循一些统一的立场,会为更大的共同利益服务,但细看之下每家企业的诉求都不一样,比如三星跟SK海力士的主力产品不同,在面对美方时的说辞就不一样。这是需要政府出面的最大原因。况且,你作为企业身份,有些人你是见不到的,也需要一个中间人。

其实,韩国政府也曾考量过是否要对美国进行同等制裁,但根本不现实。总的来说,韩国政府希望维护本国在国际产业链上占据的优势位置,在中美博弈大背景下,两边都不想得罪,尽量避免一些高调的政治表态。自然,政客们也都“噤声”了,否则可能反招致舆论批评这是给国家和企业添乱。

韩国数码时报(11月29日):韩国本土半导体涉及企业数量十年内降至1/3水平

韩国的反思

上世纪80年代,电子行业出现几种新的分工模式,包括IDM模式、Fabless模式和Fundary模式。在台积电成立以前,半导体行业只有IDM(Integrated Device Manufacture)一种,其优势在于资源内部整合以及较高的利润率。由一个厂商独立完成芯片设计、制造和封装三大环节,典型代表是英特尔、三星和德州仪器。

Fabless是指专注于芯片设计业务,代表企业有高通、博通、英伟达、AMD等。Foundry即晶圆代工厂,只负责制造、封测的一个或多个环节,可同时为多家设计公司提供服务的企业,最有名的就是台积电。

台积电创始人曾将三星比喻为大猩猩,因为三星是全球为数不多的能同时完成设计、制造、封装、并把自己造的芯片放自己的手机里面,完成一个全产业链构造。

就半导体类型来说,可大致分为存储类和系统类,韩国半导体企业毋庸置疑是存储半导体市场的王者。而系统半导体的涉及面更复杂广泛,在该领域,设计是美国第一,制造则是台积电占据绝对优势。

曾有韩国业内专家分析称,如果说20世纪90年代是存储半导体的天下,那么21世纪就是系统半导体的时代。韩国企业在前者的所向披靡让韩国半导体产业看似十分“体面”,但如果看不到半导体产业内部格局失衡,最终会错失良机。

THE FACT:看到冷酷的市场现实的李在镕,将着手打入半导体主权之战

三星总裁李在镕出狱后,在Foundry领域加大投入。此前,三星电子副社长曾跟笔者说过,即便是三星电子芯片事业部,内部也叠床架构。该部门能同时完成设计到生产,但内部分三个事业部门,设计部门、Foundry部门以及专门生产存储类芯片的部门,三个部门之间的关系并不好。尽管芯片事业部在三星电子整体收益中所占的比例是最大的,大概百分之六七十,但集团可分配的资源还是有限的。有段时间三星热衷做代工,其实就是芯片事业部内部想把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宁愿代工产品再卖出去以获取利润。这是集团内部权力斗争所导致的。

回过头看一些与韩国半导体企业相关的中企,势必会有所担忧,但也谈不上震惊。韩国芯片在中国的智能手机厂商中的占有率很高,比如禁售之前,华为是三星的前五大客户之一。三星目前在中国也就芯片产业还活着,这两年跟小米的互动很密切,像小米手机用的图像处理技术就出自三星,应该也是第一大客户了。

目前笔者知道的是中国企业向韩国方面了解了一些情况,比如会透露哪些信息、下一步行动是什么等等,因为美方要求提供前五大客户的主要信息。中国企业很被动,只能走一步是一步。即便有哪方想申请豁免也是不可能的,因为美国这一举动的本质是政治问题。眼下的关键是看美国动哪方面的脑子,但估计让韩国彻底对中国断供的可能性不大,反倒是美国自己揽过来做生意的几率更高一些。

其实,美国企业不生产半导体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投入太大,赚钱周期比较长,第二供应紧张迟早会解决,只要一扩产,价格自然就会降下来。事实上过去十年半导体价格是在往下走的,倒是现在涨价显得特殊,其中一个原因是2018年开始国际市场上的数码产品需求一下增大。

半导体本身也有发展规律,早在2002年的国际半导体学术会议(ISSCC)上,三星在“每18个月芯片上的晶体管数量就会翻一番,而成本却下降到一半”的摩尔定律的基础上,提出“每12个月芯片上的晶体管数量就会翻一番”的新定律,该定律以时任三星电子半导体总管社长黄昌奎的名字被命名为“黄定律”。

当然,这种增长速度会变慢,因为当精细度达到一定程度后,会产生化学现象,而这个现象不是随便哪个企业能克服的。比如现在台积电提出制造5纳米,三星的主流是7纳米,我们国内最先进的生产线是14纳米。当半导体制程降到10纳米以下,晶片会产生反光现象,导致不良率大大增加。

截图来自韩国经济日报

此外,芯片生产的核心是光刻机,目前这个市场基本被荷兰垄断。但问题是产能跟不上,引发台积电和三星抢货。现在美国非常担心这项技术落到中国手中,千方百计阻挠中企的合作参与。

最新消息是,韩国企业SK海力士无锡工厂的升级改造计划面临危险,因为美国官员不允许阿斯麦EUV(极紫外光刻机)进入中国大陆,SK海力士原本希望通过该设备提高存储芯片的生产效率。可见,即便是盟友的企业,美国也戒备十足,没有为其亮绿灯。

韩国产业研究院的相关人员无不忧心忡忡。他们告诉笔者,这两年韩国的半导体产业面临巨大危机,2019年日本限制原材料出口一事,让本土企业有了警醒。过去韩国从未考虑过自力更生的问题,走全球供应链协作体系是正确的选择,但现在整个产业界都在反思至少有些核心材料或要素是否需要自己把控。

实事求是地说,韩国地方小人口少,主要依靠出口型经济,想实现完全自给自足几乎不可能。过去政府还会喊喊类似的口号,企业则无动于衷,然而如今现实摆在眼前,不去正视也不行。

NEWS1通讯社(11月29日):韩国企业界人士表示,在半导体等核心产业应当加大国家的支援力度

朝鲜财经:韩国半导体产业的战略与冷酷现实已经脱节

前段时间,笔者参加了由韩国大韩贸易振兴公社(KOTRA)组织的外国投资周推介活动,半导体产业自然成为现场外国投资者最为关注的焦点,出席投资活动的半导体产业协会负责人,也成为现场被提问数量最多的韩方负责人。

会后,笔者与这位半导体产业协会的高管进行了一些交流,他说了一个很有趣的细节:1982年,荷兰ASML的大股东飞利浦曾接洽三星电子,希望收购ASML,并建成一个涵盖设备及产品的产业集群。当时三星电子在芯片领域的投入刚见成效,便派了一个考察团前去考察,但三星电子认为ASML的技术积淀过少,自身在芯片方面的盈利情况也有局限,最终放弃收购。

不过,到2012年,三星电子收购了ASML3%的股份,目前还保留1.5%,这位业内人士以“个人名义”表示,“虽然不能说股份与光刻机的供应有直接关系,但从间接层面上,还是有一些因素能影响公司决策,甚至为何三星能够从台积电、英特尔等传统晶圆代工大厂获得订单,也与曾经的这场买卖不无关联。”

相较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主流企业更倾向通过整体收购等方式收购技术,韩企在过去数十年间,对企业整体收购一直不是很积极,反而更愿意采用股份投资等方式,借助全球供应链的稳定,来完成自己一环。例如,有韩国游戏行业业内人士透露,韩国多家游戏企业曾在2000年代初,拒绝以附加公司股份为代价接受腾讯的代理权请求和投资邀请;三星也曾拒绝过苹果、安卓团队(被谷歌收购前)等多方的收购请求。

一些韩国本土的半导体设备、产业界人士对于三星等制造商偏爱进口“有性价比”的海外原材料、忽视培育本土供应链的行为多有诟病。

然而,由于中美摩擦、日韩供应链争端、新冠疫情等因素,全球供应链的稳定性遭受冲击,韩国企业也逐渐意识到,将这些相比本土中小企业无法施加影响力的海外企业纳入自己的供应链闭环,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5月13日,韩国总统文在寅出席在京畿道平泽市三星电子平泽工厂召开的“K-半导体战略报告大会”,并与与会者合影留念。图片来源:青瓦台脸书

未来的半导体产业之路怎么走,韩国政府已擘画了一幅十年蓝图,雄心壮志显露无疑。今年5月13日,韩国政府宣布将斥资约4500亿美元(约合2.9万亿元人民币)的产业战略规划,拟在未来10年打造全球最大规模的半导体产业供应链,加入与中美争夺半导体技术主导权的竞争。

其中,三星电子和SK海力士将引领这项持续到2030年的半导体研发和生产投资计划,共有153家企业推动这项十年攻势,以保护对韩国经济最至关重要的半导体产业。同时,韩国政府期待在2022年至2031年间培训3.6万名芯片专家,并讨论专门辅助半导体产业发展的立法。

EDaily:在韩国建设工厂的“超级乙方”ASML,能否成为“K-半导体”产业的友军?

韩国政府谋求打造的这条“K—半导体产业带”,位于首尔以南,绵延数十公里,有关半导体设计企业、制造商和供应商都将汇聚于此。此外,还计划吸引更多来自国外的先进技术投资,比如荷兰ASML有意斥巨资在韩国建立培训中心,美国半导体装备巨头科林研发也计划将其在韩国的产能提高一倍。

事实上,韩国政府意识到半导体产业的失衡和危机,并提出相对系统的策略是在2019年,确实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或许,借用韩国媒体所言,韩国半导体产业的战略与冷酷现实之间仍有鸿沟,外界对此只能冷静观察、拭目以待。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朱敏洁
韩国 半导体 美国 芯片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中国在量子领域专利数第一,中美未来竞争更激烈”

未携核弹头?不是洲际弹?俄方:不予置评

乌称俄发射一枚洲际弹道导弹

又签合作大单!巴西:对华贸易已超美欧总和

“袭击将至?”乌克兰全民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