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洛闻:《查理周刊》不作死就不会死?

来源:观察者网

2015-01-11 10:40

法国一家以讽刺漫画作为卖点之一的周刊遭到恐怖袭击,包括两名警察在内十余人遇难。有新闻报道称“行凶者携带步枪,火箭弹发射器”,原因是杂志多次刊登冒犯穆斯林的漫画,惹来极端主义者报复。

这家杂志并不是第一次因为这种比较出格的漫画惹来麻烦。之前刊登的类似题材的漫画,已经带来过一次燃烧弹袭击,所幸没有如这次这般,酿成法国的“9·11”。


2012年9月19日,法国《查理周刊》发行主管展示漫画。


法国乃至欧洲的新闻界对这一事件表达了震惊和愤怒,世界上的多个国家和组织也通过不同渠道,表达了对死者的哀悼,对伤者的慰问,和对施暴者的谴责。

《查理周刊》以讽刺漫画作为卖点,调侃法国国教天主教,调侃基督教,伊斯兰教都是家常便饭。周刊没有财团资助,没有广告,极端的反宗教,左翼色彩完全靠读者掏钱维持。单就新闻从业者而言,完全抛弃广告,单纯靠订阅是一个不太合理的选择。且不说这是否能够取得足够的物质利益,让媒体的员工能够更体面地提供更高质量的内容,受众的好恶如果能够完全决定媒体的价值取向,那么这家媒体违背约定俗成的规范甚至是道德守则只是时间问题。

道理很简单,以取悦读者,博取眼球为生存手段的媒体,不可能是严肃媒体,而应该是做赛马,明星隐私,体育等“休闲新闻(leisure)”媒体。因为在保证自己能够活下来之前,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太可能先考虑道德伦理问题。严肃媒体的自我道德约束标准如果如此之低,没有可能起到良性的监督作用。

从报道内容的技术层面来讲,同样的桥段噱头,受众的阈值会越来越高。比如这部电视剧里男女主角的苦恋能让观众潸然泪下,但如果接下来十部热播剧都是苦情戏,观众恐怕就哭不出来了。对于《查理周刊》这个个案,今天开了先知的玩笑,明天就只能开更过分的玩笑,才可能有人因为笑出来了而继续买单,变成了交替升级的循环。

对于严肃媒体,尤其是要沾政治的严肃媒体而言,如果要靠市场来维持自己挣扎在生存线以上,这种物质上的困顿是实实在在的,会吞噬掉分寸感,尊严感,道德感。而严肃媒体恰恰是构造社会荣誉,在司法之外去调和矛盾,提供讨论平台的机构,为五斗米折腰的生存方式必然不能产出高质量的内容。

所谓媒体市场化,一直是非常敏感的话题。尤其是报纸江河日下,杂志岌岌可危的今天。目前在内容质量与市场效益之间做的比较好的传统杂志,要么是固守自己的一套,坚决的维护传统价值,在内容,表达方式上创新的同时,在渠道,分发形式,价值取向上决不妥协。《纽约客》《经济学人》《时代周刊》算是这一类媒体的代表。虽然《时代周刊》曾经是第一个发布了IPAD版本的杂志,但仍然是以高科技的外衣来维护杂志这一古老的形式。将自己定位为报纸的《经济学人》更是坚持惯有的行文方式,分析思路和保守立场。至于在稿件质量,事实核查方面享有盛名的《纽约客》也是在整个媒体市场的动荡期,坚持自己的一套工作方式。这三家高质量的内容制造者都不避讳各自的代表立场,价值理念,目标受众到底是谁。明确的抛弃一部分市场,才更好地巩固已有的阵地,挺过了美国国内媒体最难熬的一段寒冬。

这里的反例就是《苹果日报》为代表的小报,《壹周刊》、《东周刊》一类的杂志。这些媒体本身有存在发展的权力和价值,但他们错在把手伸到了严肃的政治新闻里,以狗仔的心态和眼界去探讨严肃的政治议题。在极低的道德标准之下,去讨论需要权衡和牺牲才能达成成果的政治,本身就是一个笑话。他们其实是滥用了言论自由这面旗帜,有意无意地不顾及自己认知范围之外的社会规范的另一类极端分子。这种媒体之所以能有市场,是因为他们创造了一个经过夸大,甚至根本不存在的强大的施暴者,让读者能从受害者的位置,宣泄生活中的不平衡。这种“代表所有受害者声讨所有不平等”的表态实质上是一种大字报式的道德绑架。

总而言之,言论自由、新闻自由、个人自由,都建立在规范之上。自由意味着责任,言论自由所承担的责任,受到的规范应该多于个人自由,没有堤岸的江河最终归于汪洋。清楚的界限才能让尽量多的人有犯错的机会,让尽量少的人有犯罪空间。而不是要一部分人为另一部分人的自由买单。

那么查理周刊算不算小报呢?

小报有多小,要看读报的人心有多大。法国人以文化自傲,在法国说英语时经常碰到法国人用纯熟的英文帮助完我之后,再语重心长地加一句你在法国,应该讲法语的情况。在法国人看来,法兰西最了不起,自由大过天,开开玩笑没有什么大不了。法国人乃至整个欧洲对于《查理周刊》这种博人一笑的非主流媒体,有着相当的宽容态度。《世界报》,《费加罗报》的总编可能会私下给查理周刊点赞,但凡是严肃媒体就不可能转载,或者是鼓励这种偏颇的表态出现在自己的刊物上。而引发血案的漫画中用的笑料,在我看来与前一段热议的《刺杀金正恩》一样,是强势文化对国内自由放任,对外国文化缺乏了解的动力,在文化习惯上傲慢地以己度人,沟通时欠缺考虑,甚至欠缺礼貌的产物。以前西方一想到中国人,不也是小鼻子细眼睛,两绺胡子戴草帽,个个会功夫么。这种现象在跨文明沟通中一定会存在,需要沟通来解决,暴力不起任何作用。如今还有哪个中国游客会在国外被人叫住,问“Jackie Chan, can you show me some Chinese Kong fu”?

有种说法讲不作死就不会死,甚至把这句话放在了巴黎的恐怖袭击事件上。我个人看来十分欠妥。恐怖袭击的定性并不因为宗教,政治或者任何原因而改变,法国媒体,西方媒体之前在“terror attack”上加引号,也是因为这一定性是奥朗德的表态,作为引语使用,恐怖袭击就是恐怖袭击,这次的事件的定性没有争议可言。

在现代文明社会,作了会不会死,作到什么程度才该死不能只由有枪的人说了算,谁来决定谁该死,怎么死,都有严格的程序,明确的机构。如果恐怖分子有枪就能在武力上占优,受了侮辱所以在道德上有理,进一步推导出受害的媒体人罪有应得甚至死有余辜,那法国不可能成为法国,世界不可能成为世界。

责任编辑:李楚悦
法国 法国枪击案 巴黎杂志社恐袭 恐怖袭击 伊斯兰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美国居然在锯自己骑着的那根树枝,蠢得可怕”

换一种方式,让国宝“回家”

矛头直指哈尔科夫,普京首次公开俄军意图

普京特地去了趟哈尔滨,东北-远东合作前景如何?

中俄联合声明重量级要点,不只有图们江出海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