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经:两个“突发意外”下,如何看待中国经济发展目标?

来源:观察者网

2022-04-20 07:23

陈经

陈经作者

风云学会会员,《中国的官办经济》

【导读】 4月1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初步核算,中国2022年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270178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4.8%,比2021年四季度环比增长1.3%。面对国际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国内疫情频发带来的多重考验,中国经济迎难而上,开局总体平稳。中国今年的经济增长目标定为5.5%,能否实现?在新形势下,如何看待中国的经济发展目标?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陈经】

2022年对中国经济来说,出现了两个“突发意外”,外部是俄乌冲突,内部是以上海疫情为代表的奥密克戎病毒变种冲击。中国2022年经济增长目标定为5.5%,能否实现?在新形势下,如何看待中国的经济发展目标?

一、疫情防控与经济发展如何协调?

近期多地出现的奥密克戎疫情,是短期影响较大的“意外”,年内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明显比俄乌冲突要大。一些舆论关注的是“共存”与“清零”的斗争,焦点是全世界基本都共存了,中国怎么办?就算现在清零了,以后还继续清么?本轮疫情之所以成为问题,就是因病毒变种传播率大增清零的代价明显上升,影响经济增长不容小视。

3月快递业务量同比下降2.5%,4月预计下降更多。一季度和4月经济数据必然有可见的较大影响。

从原始毒株开始,占优势的新冠病毒变种传播率逐渐增加,这是已经发生的事实。一种估计是,原始新冠病毒R0值约为3,德尔塔5-6,奥米克戎10。武汉疫情之后一段时间,中国的防控做得非常好,经常全国都清零。

2021年德尔塔出现后,疫情冲击有所增加,但仍然能够在全球率先实现清零,威胁不算大,全球表现最佳。2022年奥密克戎在上海与吉林爆发得比较厉害,但其它多地基本能实现清零,只是此起彼伏严重冲击整体经济发展。

如果不解决奥密克戎的冲击问题,2022年中国经济发展将受极大干扰,社会预期都会偏悲观,不敢投资兴业。这已经成为2022年中国经济的首要任务,不仅要以最高级别的重视帮助上海恢复正常,将来如何应对,也要推出让社会有信心的解决方案。如果能够建立信心,那本轮破防造成的冲击可以算是经验教训,这个代价中国还付得起,不影响发展大局。

其实2021年,中国已经在探讨如何减小防控代价。在疫情防控上,早期清零代价明显要小得多,这个道理无需争辩。中国的国家政策是要动态清零,地方如果搞得破防去“倒逼”放松,是绝对错误的,全国不得不花大代价救回来。有意见可以讨论,但绝不能倒逼,也不应该用破防的结果来证明放松正确。是不是放松,应该由中央来统一决定,不能“偷跑”。

更新认识以后,其实还是可以延续2021年的思路,如何在动态清零的基础上,尽量减小防控代价。目前的冲击主要是错误战术导致破防的结果,并非奥密克戎天下无敌,多地被外溢本来根本不会发生。无论如何都要守住不破防的底线,否则没有完成基本任务。

从多地防控情况来看,对奥密克戎早期清零是可以重复实现的。深圳是人口众多的一线城市,还直接面对香港的冲击,也漂亮地做到了。笔者在深圳感到防控很有希望,清零代价不是太大,就是需要有全城检测的能力,进行每24小时、48小时、72小时检测一次的各类防控安排。这本质上是一种有组织的生产劳动,是中国的拿手好戏。如果形成这个观念,如何对待病毒就有底了。抗击疫情,不能靠大规模封锁居家防疫,而是靠积极组织常规检测。如果全城人像吃饭一样随时能方便地检测,疫情就永远只会是小规模的,在早期发现并扑灭不难,而且检测也不影响生活。

只要不再发生破防的重大失误,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就是高度可控的,而且代价也是可以估算的,不要图省事,干脆就投入足够的资源实现绝对安全可靠而且便捷的疫情监控体系。假设中国14亿人每年人均50次检测,一年700亿次检测,成本可以低到两三千亿,完全可以承受。而且这并不只是纯消耗,也创造了GDP,相关资金会进入经济流通。

如果基于检测能力实现了对疫情绝对可靠的全域监控,就可以回到之前的思路,对疫情防控有充分信心了,一些地方上过度防控阻碍经济发展的“土政策”可以取消。如果到处琢磨如何堵漏,甚至不让外地人来,这实际很不科学,一直存在“层层加码”的问题。但根本原因还是对漏了之后的防控没有底气,只好互不信任一刀切。

可以设想一个理想模型:如果全国14亿人每天都测核酸,病毒怎么可能悄然传播不被发现?病毒稍传播开来,只要测得够密集,就一定会被发现。一个最近5天测了4次核酸都是阴性的人,即使所在地区行程码带星,外地也完全可以放心地让人来。就算万一有问题,也可以在本地即时发现,迅速扑灭。如果城市都建立了有绝对信心的密集检测网络,中国面对奥密克戎也敢宣称固若金汤。

实际这个模型可以大幅优化,重点地区抽样检测,如全体一周轮着测一次,基于概率模型也可以放心了。

4月3日18时42分,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援沪医疗队抵达上海虹桥火车站。图片来源:解放日报, 记者 海沙尔摄

强大检测能力更重要的战略意义是,在清零时能够快速定位病毒的威胁,迅速开展隔离行动,将极少数小区隔离、密接者拉走,基本不影响经济发展。就算地区有阳性案例了,绝大多数人只是增加了经常检测这一个事,还是照常生活上班。其实只要阳性不多,就算隔离了多半也可以远程上班。

只要防控体系能保证不扩散,经济发展就有底气,保险公司都敢给受影响的商家上保险。如果中国各地能100%实现早期清零,就完全不用担心疫情影响经济了,每年感染人数可以控制在很少的比例,基本没有人员损失。例如每月发生30次迅速扑灭的局部疫情,每次影响1万人要封锁,全年也只有300万人短暂受封控影响,只是测核酸的人次较多,对经济影响不大。只要不破防导致数百万人长期静止,影响都不算大。而西方国家、发展中国家不时发生人人过关的“流感”,全年出状况的人次会非常多,公司不时减员,不太可能有什么放开的经济优势。

再如放开旅游、球赛、影院等服务业,论证之后基于有信心的防控体系都可以放开,2021年中国不少服务业数据就明显比2020年好多了。中国的防控体系也并非事先就建好了,是2020年事情来了逼出来的。2022年奥密克戎提出了挑战,我们完全有能力再次升级防控体系,而且更聪明更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

情况相当明确,2022年经济增长数据如何,最大的决定性因素就是疫情应对是否成功。下定决心建立绝对可靠又融入生活不影响经济发展的监控体系,就是突破口。深圳建成这套防控体系后,社会信心明显提升。

即使未来病毒继续温和化、疫苗覆盖率足够,全社会已经建立的疫情防控体系也很有意义,以后也许又需要用起来。如果病毒温和化不理想,坚持清零的时间很长,如果防控体系够强大,也可以探索让境外的人进来交流的办法,如缩短隔离时间,或者扩大闭环运行实验。出去的人回来也有办法,而不是不让回或者需要隔离很长时间。

长期来说,中国政府会基于科学分析应对病毒的挑战,未来情况千变万化,谁也说不准,肯定需要随机应变,只要不躺平,能力会越来越强。中国建立一套科学监控、全民统一思想防控的防疫体系,必然相对境外是有优势的。

2020年一季度武汉疫情初现,情况比现在更紧急、更不确定,季度GDP增长率是-6.8%损失极大。这么大的挑战,中国都成功地化危为机。

二、俄乌冲突引发国际环境巨变,经济发展目标如何调整?

俄乌冲突及之后美欧的大制裁和脱钩,在国际上是比疫情还大的事,其影响超过了2008年的金融危机,触及了国际政治经济体系的根本。对中国2022年的经济增长来说,影响应该是可控的,但是长期的影响会非常大,需要进行深入的思考与准备。

国际上有识之士也在纷纷思考,如前美联储和财政部官员、现瑞士信贷专家Zoltan Pozsar提出的“布雷顿森林三期”,引发了投资界人士的极大关注。其核心观点是美元美债等发达国家印出来的“inside money”将不受信任,导致布雷顿森林二期体系崩溃,三期将以黄金和大宗商品等“outside money”为支撑,资源和商品具备更底层的信用。

中国2020年已经提出了“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双循环战略”,但是一些具体的细节需要实践探索。国际国内循环起来,需要的或者能够相信的基础假设是什么,其实并不是很清楚。俄乌冲突之后,美欧冻结俄罗斯外汇储备、切断经贸往来,疯狂制裁与脱钩的操作惊爆眼球,让中国大大加深了对问题的认识。

很重要的一条,之前“中国巨额外汇储备如何看待”的争论,应该有结论了。如果外汇储备是美欧能够冻结的资产,对经济体系安全的意义就大大下降,本身还成了风险。中国早在六七年前就控制了外汇储备的规模,不再堆积外汇储备,是有先见之明的。中国持有的美债维持在1万亿美元的水平已经有约十年,没有再增加。美债总额疯狂增长、冻结令,都说明中国的防范性操作是正确的。但在新形势下,预防已经不够了,是真出现了可见的风险。

中国愿意稳定国际环境,和世界各国双赢合作发展经贸,发达国家一直是主要的贸易伙伴。美欧建立的SWIFT银行间结算体系、国际航运公司组织的以集装箱为基础的全球海运体系、美国主导建立的软硬件IT体系、全球互联网体系,还有许多重要的贸易合作规范和基础架构,中国都作为后来的加入者严格遵守之前的行业规范。即使发生了中美贸易战,中国也仍然愿意扩大贸易往来,作为双边关系的稳定基础。和俄罗斯不同,中国愿意按照国际社会的规矩进行贸易,并展现了超强的竞争力。

形势非常清楚,俄罗斯无法从经济上威胁西方社会,只会有安全威胁。在美国眼中,中国才是其霸权更为根本的威胁,这个战略判断并未因俄乌冲突而动摇。党派冲突激烈的美国两党在针对中国时往往迅速达成一致,全方位遏制的意图已经不遮掩了,只是具体手段在讨论。现在的问题,是中国守规矩按照WTO与联合国的原则和平发展,但是美国会破坏自己主导建立的贸易规则,通过无耻的诬陷、双标等自己都知道的下作行为,蛮不讲理地大搞霸权主义。

俄乌冲突的意义是,国际上的风云变幻对中国形成了一种“倒逼”机制。中国向世界开放的时候,为了接轨国际上的生意规矩,自己也要进行规模宏大深入体制的改革,开放与改革互相促进。以前常有的一个说法是,加入WTO能“倒逼”企业改革,不然在国际国内竞争中会失败。事实说明,不少中国企业发展很好,适应得不错。

特朗普对中国发动贸易战,将华为等许多中国企业放入“实体名单”,逼迫中国企业建立自主可控的科技体系,被戏称为“总倒逼师”。中国科技体系的觉醒美国作用极大,起到了任何内部宣传都无法实现的效果。

俄罗斯被西方顶格大制裁之前,中国想的更多会是科技体系的安全,但是制裁细节出来后,一下“思路打开了”,还能这么干?除了之前就有认知的自主科技体系,全球金融和贸易体系的安全也不得不考虑了,再一次被“倒逼”。这次的事可以算在拜登头上,美国总统换不换人,应该都停不下来了。

中国一直有独立自主发展的强烈意识,有些基本国策是长期规划不断坚持执行,但是也有一些规划和具体操作不是主动追求的,而是事件触发的。俄乌事件应该是一个非常大的触动,涉及了中国经济发展目标本原。

笔者长期以来有一个疑问,许多发达国家的科技水平远不如中国,民众勤劳和产出也远低于中国劳动者,自然资源也一般,为何却是人均GDP高得多的发达国家?这次应该可以回答了: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生产集团,以及许多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相信这些国家的货币和债券,愿意用资源和商品交换其货币,还建立了庞大的外汇储备,这是这些国家维持发达地位的全球金融和贸易基础。

IMF报告的全球外汇储备季度数值,单位10亿美元

1990年全球外汇储备只有8900亿美元,因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泰国等国外储不足经济崩溃,全球多国储备外汇的意愿一下升高,特别是亚洲国家。2000年全球外汇储备增至1.94万亿美元,2008年初发展到6.2万亿美元,其中亚洲国家从1.1万亿美元增加到3.9万亿美元。2021年四季度,IMF报告全球外储规模为12.94万亿美元。其实中国已经感觉不对劲减少了外储,但是一些资源丰富发展尚可的发展中国家还是普遍增加了不少外储。

以中国为首的发展中国家,从债务国变成了储备极多的债权国。而美国与欧洲许多发达国家变成了大债务国。富国欠穷国的钱,这就是现在国际社会的可笑局面。俄罗斯就有50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其中约3000亿被冻结。

除了储备,中国还将美元欧元视为国际主流支付货币,奋力出口赚取每年超过6000亿美元的顺差;发展中国家向美欧出口资源,收到美元欧元又向中国购买各种工业品。大量美元欧元沉淀在贸易流通环节中,SWIFT体系里人民币份额只有3%,其余发展中国家货币份额极少。

俄罗斯卢布汇率大逆转

也许美国与欧盟冻结俄罗斯外汇储备、将俄罗斯踢出SWIFT时没想太多,而且似乎极度相信卢布会崩溃。但是当俄罗斯果断反击,宣布“不友好国家”只能用卢布买俄罗斯能源,卢比汇率戏剧性地大逆转回到了战前的价格。这绝对是出乎美欧预料的,颇有“搬石头砸了自己脚”的感觉。

很有可能,以中国为首的发展中国家错愕之下,大为震憾,忽然顿悟了:原来美元欧元不是资源,也不是商品,是可以随便印的东西,谁信谁傻!这种“明斯基时刻”式的真相暴露,是分析中国经济发展目标不可忽视的关键。

因此,国际环境变化对中国长期影响最大的是两个因素。一个是美国必然对中国发起的攻击,对中国的经济安全提出了全方位的挑战,其重要意义已经超过了过去多年一直坚持的,以GDP增长率为核心指标的发展目标,一些发展指标要让位于安全考量。再一个是美欧发达国家的货币与债券信誉破产,要让位于大宗商品和工业品,中国的“外循环”绝不能再以过去的国际金融银行体系为基础。

2022年就是一个适当的时间点,中国可以适当放弃GDP增长目标,转而考察一些基础性的经济安全指标。也许将2022年经济增长率定为5.5%而非6%,就有这样的考虑了。

2015年通过的《国家安全法》强调了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资源安全、生态安全、核安全等重要领域,增加了文化安全、网络与信息安全、太空深海和极地安全等新领域。从现在的形势看,这些提法很有前瞻性。

2022年再来衡量国家安全,在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较有保证的情况下,其中的经济安全上升到最重要的地位,可以再度深化。为了经济安全,防疫安全应该加上,而且作为最重要的经济发展基础之一,放进考察目标。人口安全、粮食安全在新形势下也凸显了重要性。科技安全、资源安全、网络与信息安全,也是与经济安全直接紧密相关的。

经济安全观,需要与GDP增长率(经济增长质量包含在内)结合考查。如果GDP增长率与经济安全有冲突,完全可以达成共识,安全优先。很多公司已经自觉地用起了安全观指导,给国产零部件试错改进的机会,不是一味追求国外先进产品。

如果追求GDP增长弄得科技受制于人、防疫失败、人口出生率堪忧、资源紧张,那么应该用经济安全观来考查发展目标。有了正确的指导思想,上海也许就能摆正“精准防控”与发展经济的关系问题;房地产调控能更多考虑青年人口的婚恋生育需求;科技项目能不片面追求国际先进,而是更多考虑科技基础安全;一些消耗资源赚外汇的项目可以调控限制,改为扶持新能源等长期战略项目。

在“双循环战略”提出2年之后,俄乌冲突就提供了契机,对“外循环”进行深入的思考。应俄罗斯等国提出的需求,发展出摆脱美欧制裁影响的双边多边贸易机制,这是顺势而为。这方面应该是少说多做,和伊朗也有长期合作框架了。但这些只是防御性的权宜之计,还是应该对全球经贸有更通盘的思考:到底和美欧发达国家是什么关系?

按过去的节奏,中国是会把美欧看成合作双赢的贸易伙伴,主要还是积极正面的,希望能引导对方也“相向而行”。但是俄乌冲突爆发,看着西方国家大制裁大脱钩的作派,中国也只能引入更多的底线思维,放弃一些幻想,进行竞争甚至斗争思维了。

全球投资圈都在思考美欧货币金融体系的根本问题,中国也不必执着地为美欧的经济安全作贡献了,也可以顺势而为。实际上各类分析会很容易发现,中国对美欧经济与金融体系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如果美欧疯狂作死令发展中国家对其失去信心,从而陷入了低增长高通胀的滞涨(Pozsar就是如此预测的),那中国的动向就非常关键了。

如果欧美通过一些安排,切实保证中国的发展利益(如美欧经济崩溃后让台湾回归中国),中国也可以出手帮助稳定世界经济,压低全球通胀等等。更可能是的欧美种族主义的极端情绪发作,不能清醒地认识问题,仍然疯狂地倒行逆施,那么中国也可以抽身其外,任美欧出问题的国家“自作孽不可活”。如果投资圈和发展中国家都觉得美元、欧元有问题,印出来的东西不可靠,中国也不太好出来给美欧撑场子,得和一些国家商量找办法自保。

有不少分析认为,俄乌冲突引发的一系列剧烈对抗,中国会是大赢家。这个直觉方向应该是正确的,确实不应该把美欧想得过于强大,光是对付俄罗斯就显得老底都漏出来了。美欧团结一致将俄罗斯制裁到崩溃,再找借口对中国发动狠狠的制裁,这种机会并不太大,愿望不能取代现实。更可能出现的情况是,美欧经济体系本就有很大的漏洞,日益引发怀疑,因为对俄罗斯的大制裁,终于引发了不可逆的大变局,出现百年级别的大调整,一些欧洲国家作为发达国家阵营的薄弱环节,因为高通胀等问题受害最深。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将有相当多的机会在国际舞台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美欧的危机越深重,越无力对中国发动凶狠攻击。保持战略定力,机会出现不狂,没有机会不躁。国际环境就会像疫情一样,乱象越多考验越大,中国的优势就越大。

中国肯定还不够强大,但是应该稳得住,动荡的国际局势会是不错的战略机遇期。美欧很强大,但是活得太奢侈透支太多,想维持地位已经不可能。因此,2022年很可能会是战略性大转折的开端之年,中国自己稳住,观察局势变化抓住机会行动。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小婷
中国经济 上海疫情 俄乌冲突 俄乌局势 新冠疫情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6年增加两倍”,美军高官又炒:中国速度“惊人”

NASA局长抹黑中国登月,连专业常识都不顾了

“中国报价太香,加税50%都吓不跑美国买家”

挺巴抗议席卷全美高校,大批学生遭逮捕

习近平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