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洋:日本的“隐蔽族”与宅文化无关

来源:观察者网

2016-09-12 08:11

陈洋

陈洋作者

辽宁大学日本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

近日,国内媒体广泛报道了日本内阁府关注“宅男宅女”的新闻,称有54万多人云云。但日本人口不少,“宅文化”又这么发达,“宅男宅女”居然只有54万?

笔者查到了日本《每日新闻》9月8日的报道。日本内阁府在7日公布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在日本全国,连续6个月以上不工作或不上学,并且每天待在家中除了家人外不与其他任何人交流的15-39岁“隐蔽族(ひきこもり,Hikikomori)”约有54万1千人。尽管与上一次在2010年的调查结果相比,“隐蔽族”数量有所减少,但是日本专家却指出,日本内阁府的调查对象仅限于15-39岁这一特定人群,反而未将40岁以上人群纳入调查对象,这将影响对“隐蔽族”的整体把握,因此今后有必要扩大调查对象的范围。

原来是因为翻译上的原因,使得很多媒体在进行报道的时候,大多将“隐蔽族”与御宅族混为一谈。事实上,日本的“隐蔽族”和御宅族尽管有相似之处,但却是完全不同的两个群体。

“隐蔽族”一词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就已经出现了,但却是在近几年才开始被广泛使用,并且还主要受来自英国的“尼特族(Not currently engaged in Employment, Education or Training, NEET,ニート)”的影响。“尼特族”指的是英国16-18岁年轻人中不工作不上学不进修的年轻群体。

2004年,作为当时东京大学社会科学研究所副教授的玄田有史和记者曲沼美惠在联合撰写的《尼特:不是自由职业者也不是失业者》一书中率先将“尼特族”概念引入日本,不过与英国略有不同,日本的覆盖范围更广一些,即15-34岁年轻群体。

隐蔽族

因为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今,日本中小学生的“不登校(因心理或家庭等原因长期不上学或休学)”现象成为社会问题,所以作为理解年轻人“不登校”现象切入点之一的“尼特族”也就受到了日本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并引发了诸多褒贬不一的讨论。

比如,2006年8月众议院议员小泽一郎在接受媒体采访谈及“尼特族”时认为,“父母把(尼特族)子女从家中赶出去比较好。如果被赶出去,那么孩子们会拼命努力…让他们在无人岛生活的话就可以。”前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在2011年2月的一次会议上表示,“(尼特族的问题)与我们大人有关,整个社会对孩子们过于溺爱。童年时没有经历过肉体上的痛苦(注:不是虐待)的孩子,长大后将成为非常不幸的人…日本的孩子因为缺乏忍耐力,所以造成了尼特族问题。”

与小泽和石原的观点不同,日本经济学者、大阪大学教授大竹文雄在2010年出版的书中这样写道“因为日本泡沫经济崩溃后的长期不景气,年轻人的就职困难长期持续。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下,使得年轻人的勤奋价值观坍塌,由此出现尼特族。”

现任日本防卫大臣稻田朋美在2006年9月接受产经新闻采访时则提出“为了解决社会中的尼特族问题,政府应该实施‘征农制度’。让年轻人去从事农活,尼特族问题也就能解决了。”

而日本女子组合NMB48成员山本彩在2011年9月的一档真人秀节目中还曾揶揄“尼特族”的主要食物是狗粮,由此成为网络话题。虽然批评声不少,但支持山本彩言论的网友更多一些——“山本彩的言论哪里有问题?”“不想被当成废物的话就去工作”。从日本精英阶层到普通网民的观点,其实不难反映出日本社会对于那些常年待在家中不工作不上学不进修年轻人的复杂看法。

虽然“尼特族”一词在日本被普遍使用,但因为该词本身具有标签化、负面化,甚至歧视性色彩,所以很多日本文化保守人士和文化批评家也一直呼吁更改或停止使用该词。因此,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隐蔽族”一词才重新被发现并开始被广泛使用。

日语中,作为名词的“ひきこもり”是由其动词形式转换而来的,愿意为闷、窝在家里或退隐。在日语语境中,“隐蔽族”的感情色彩要比“尼特族”更为中性一些,不至于有那么多贬义(这一点可以参考汉语的“剩女”与“未婚女青年”)。

与“尼特族”一样,“隐蔽族”也是指那些不工作不上学不进修的年轻人,但是其覆盖范围更广,即15-39岁。而且,“隐蔽族”之所以隐蔽在家,并不是像英国年轻人那样因良好的社会福利而不愿意出门,相反日本的“隐蔽族”主要是基于个人心理与精神方面的原因。

日本筑波大学社会精神保健学教授、精神科医生斋藤环是最早关注这一社会问题的日本专家,并且也是日本“隐蔽族”研究第一人。在其1998年出版的《社会的隐蔽族:未结束的青春期》中就尝试分析“隐蔽族”的成因。斋藤认为,隐蔽族这一社会问题与年龄无关,主要是一种青春期并未完全结束的问题,即“青春期心智问题”与“未成熟青年问题”,也就是在人格成长过程中,因“未成熟”而引发的心理疾病。

事实上,观察日本现在的“隐蔽族”也不难发现,他们不擅长与他人沟通交流,不愿意甚至惧怕与社会接触。这在某种程度上正契合了斋藤教授的观点。不过遗憾的是,斋藤教授很早前发现了这样的社会问题,但因为他的《社会的隐蔽族:未结束的青春期》出版过于超前,最终只卖了1万多本,所以未能引起日本社会和日本政府的重视。

斋藤环

日本内阁府的这次调查结果显示“隐蔽族”数量较上一次调查时减少了15万,不过现在的54万1千人也并不是一个小数目,而且要知道40岁以上的“隐蔽族”究竟有多少还不得而知呢。长此以往,“隐蔽族”将为日本社会带来诸多隐患,比如公共福祉和家庭负担等。当然,日本中央和地方政府也尝试了诸多方法来解决该问题,比如建立夜间学校,让他们可以在晚间人少的时候读书学习;在医疗方面,通过心理医生等专业人员进行开导等。

通过以上的介绍其实不难发现,日本的“隐蔽族”虽然和御宅族一样,有待在家中的习惯,但事实上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如果说前者是基于心理、精神方面的疾病而“足不出户”的话,那么后者则是因为个人兴趣爱好而“深居简出”。

新闻媒体在报道上的偏差,往往导致一些海外舶来的概念在中国发生异化,在笔者看来最明显的就是中日两国社会语境下的“御宅族”。

在日本,御宅族是指大众文化的爱好者,比如那些对动漫、流行偶像、手办模型、电脑游戏等有特别兴趣的人。他们对自己喜爱的东西颇有研究,甚至可以说是某一领域的专家。同时,日本的御宅族们大都有自己的工作,只不过在周末休息的时候更喜欢待在家中钻研自己喜爱的东西。

不过,“御宅族”这一词汇进入中国后,虽然一些基本要点还在(不经常出门、喜爱动漫卡通等),但是概念本身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比如宅男女神、AV影片等就“常伴”宅男左右。

日本宅男房间

因此,笔者认为国内媒体在报道日本“隐蔽族”新闻时,在新闻标题或正文中将“隐蔽族”与“宅男宅女”相提并论是不妥当的,毕竟日本的“隐蔽族”与宅文化没有任何关系。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周顺子
日本 日本文化 日本媒体 日本那些事 日本动漫 宅男 宅女 御宅族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五一”近3亿人次出游、花了1668.9亿元

“美国首次暂停,以色列深感担忧”

习近平抵达巴黎开始对法国进行国事访问

刚有“明显进展”,巴以停火又陷僵局

他在以色列监狱中死亡,联合国官员:极度震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