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咸鱼:《封燕然山铭》——窦氏家族与东汉帝国的荣光

来源:观察者网

2017-08-18 07:21

臭咸鱼

臭咸鱼作者

《你所不知道的三国故事》作者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臭咸鱼】

近日,内蒙古大学发布消息称,中国内蒙古大学蒙古学研究中心,与蒙古国成吉思汗大学合作实地踏察,在蒙古国境内发现东汉时的《封燕然山铭》摩崖石刻,引来国内媒体和网友的广泛关注。

在两汉的历史上,匈奴是长期存在边塞之外的敌对军事国家,汉帝国与匈奴时战时和,其中有两次对匈奴作战取得辉煌的战果。

第一次是西汉帝国,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大将军卫青与骠骑将军霍去病率汉军远出塞外,大败匈奴,追击至狼居胥山,在此举行了祭天仪式,又在姑衍山举行了祭地仪式,自此,匈奴人迁徙至漠北。

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道:元嘉草草, 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这里的“封狼居胥”就是说这次辉煌胜利。

卫青、李广、霍去病远征地图(图片来源:凤凰视频截图)

第二次则是在东汉帝国时,汉和帝永元二年(89年),由车骑将军窦宪率军讨伐北匈奴获得胜利,汉军追至私渠比鞮海,窦宪登上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

自此,后世将“燕然勒功”也比作功成名就之意,与“封狼居胥”比肩。如《全唐诗》中武元衡有“龙沙早立功,名向燕然勒”之句,宋朝范仲淹对自己功勋未建也留下“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的感慨之词。

这次在蒙古国杭爱山上发现的摩崖石刻,正是记载并见证“燕然勒功”这一次辉煌胜利的历史文物证据。

可能是由于东汉帝国在历史上的存在感亚于西汉,以至于“燕然勒功”的故事并未有如霍去病、卫青、李广这些人的故事出名,所以笔者将细细讲述这场辉煌胜利背后的故事。

窦宪与远征起因

东汉帝国的远征军统帅是窦宪,他是当时皇帝(汉和帝刘肇)的舅舅,但不是亲舅舅,这里的故事后面会说。

要说窦宪,在当时的朝廷中是个嚣张跋扈惯了的外戚子弟,在汉章帝(刘炟)时,他甚至欺压到沁水公主(刘炟的姐妹)的头上,霸占园田。后来这件事汉章帝知道了,窦宪的妹妹,也就是皇后亲自求情很久,窦宪退还田地,这才躲过一劫。当然,汉章帝也从此再不会待见窦宪了。

等到汉章帝去世,汉和帝继位,窦宪就升级成了国舅,便又开始嚣张放纵起来。打压异己也就罢了,最后竟然把刀子伸向了身为汉室宗亲的刘畅。

都乡侯刘畅是齐王子孙,为了参加汉章帝的葬礼得以进入京师,在这期间,他得到窦太后的宠信。此后,刘畅多次私自进入京师,而窦宪认为刘畅将会威胁到自己的权势地位,于是派刺客在上东门的军营里将其刺杀。

命案发生之后,窦宪又指使办案官员去捉拿刘畅的弟弟刘刚拷打讯问,试图栽赃。最后在以尚书令韩棱为首,坚持秉公办案的官员手里,案情水落石出,窦太后才得以知道真相。窦太后虽然生气,但又不想让兄长窦宪偿命抵罪,只能将其软禁在内宫之中。窦宪也知道自己身犯死罪,在宫内度日如年,苦于想办法脱身。

正在此时,南匈奴单于屯屠何向东汉朝廷上书,说据可靠情报,北匈奴连年遭遇荒年,内部分裂严重,本年还发生继位之争,所以希望汉廷能够趁机出兵,与南匈奴一同讨灭北匈奴,永绝后患。

年逾五十的执金吾耿秉曾经担任过七年度辽将军,在任期间,耿秉和南匈奴的关系非常融洽,因此,单于屯屠何还在奏章中特意点名要耿秉和现任度辽将军邓鸿参战。

窦太后把这份奏章给耿秉看,征求老将军的意见。耿秉看罢,也上书赞同出兵并表示自己愿意领兵。也就在此时,这件事成了窦宪的救命稻草,窦宪得知此事后,也立刻趁机提出要“击匈奴以赎死”,窦太后自然同意。

《后汉书·和帝纪》:(章和二年,88年)冬十月乙亥(17日),以侍中窦宪为车骑将军,伐北匈奴。

燕然勒石之稽落山会战

话说匈奴各个部落之间本来也曾经统一过,在建武二十三年(47年)时,右薁鞬日逐王比,对单于继位者产生不满,遂率部四万余人投奔东汉帝国。汉光武帝刘秀采纳五官中郎将耿国的建议,允许比率军进入五原塞,将并州以北划分几处给各部屯兵。这就是南北匈奴的由来,史书上从此称归附汉廷的匈奴为南匈奴,塞外的匈奴为北匈奴。

因为南匈奴的势力远远弱于北匈奴,所以甘愿成为附属于东汉帝国的军事力量,协助东汉帝国防御北疆边塞。同样的,南匈奴的榜样作用,也为北匈奴各部中的叛逃势力指明了方向。

章和二年(88年),在南匈奴单于屯屠何的倡议下,窦宪、耿秉请战,窦太后促成了这次远征军事行动(汉和帝刘肇刚继位,年仅十岁,尚未元服)。

东汉帝国这次组织讨伐北匈奴的远征军组成有:

汉军:北军五校、黎阳营、雍营、度辽营、边塞十二郡征调的骑兵。

其他民族军队:南匈奴军队以及归附汉廷的乌桓、羌人、氐人军队。

远征军的统帅、将领有:车骑将军窦宪为主帅,征西将军耿秉为副帅。

耿秉是东汉帝国开国云台二十八将之一耿弇的侄子,其家族世代担任军职。

度辽将军邓鸿为东汉开国云台二十八将之首邓禹之子。

南匈奴单于屯屠何,左贤王安国、左谷蠡王师子、右呼衍王須訾为南匈奴军统帅。

次年(89年),远征军兵分三路:

窦宪和耿秉各率四千骑兵,师子率一万骑兵出鸡鹿塞,

单于屯屠何率一万余骑兵出满夷谷,

邓鸿率度辽营、地方骑兵、羌胡骑兵八千人,安国率一万骑兵出稒阳塞。

最终,三路人马在涿邪山会师。

蒙古杭爱山现场

六月,窦宪派副校尉阎盘、司马耿夔、耿谭、师子、須訾等人率一万多精锐骑兵,与北匈奴军队在稽落山展开会战。北匈奴军一败涂地,北单于逃走,远征军乘胜追击,沿途扫荡北匈奴各个部落,前后斩首一万三千级,获得牛马羊等牲畜百万余头。慑于汉军威名,北匈奴中有八十一个部落宣布归降臣服,前后达二十余万人。

七月,远征军追击至私渠比鞮海(匈奴国中的内陆湖),窦宪和耿秉登上燕然山,此地距离边塞三千余里,已超过了霍去病当年远征的距离。窦宪为了记载这次大捷,便令中护军班固作铭,并刻在石崖之上。

这就是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封燕然山铭》摩崖石刻的由来。

按照新闻中提供的现场照片和拓本图片,该碑文已经风化斑驳,科考专家靠着依稀残存的文字判断出其“真身”来。而在此之前,两千年来,后人都是在范晔的《后汉书·窦宪传》中看到此铭文。读者可以在观察者网的报道中看到铭文的全文。

窦宪拜大将军

言归正传。稽落山之战后,北匈奴元气大伤,由于北匈奴疆域宽阔,躲过战乱的部落有很多,北单于向西逃亡,也仍然有实力。窦宪在选择班师之后,又派出军司马吴汜、梁讽携带诏书、金帛去追赶北单于,以期对其宣扬大汉国威,同时派出一支汉军紧随其后,以备事情有变。这一路上,沿途北匈奴人陆续又有一万多人归附。

在西海边上,吴汜和梁讽见到北单于,向他宣扬汉廷的威信,北单于跪拜磕头接受汉廷的诏书和赏赐。随后,梁讽劝北单于与汉廷结亲,以保全自己的国家,北单于正担心自己会被南单于消灭、吞并,见形势能有转机,自然立刻答应。

北单于率自己的国民跟随吴汜的汉军一同返回私渠比鞮海时,窦宪的汉军已经返回塞内,于是北单于便派自己的弟弟作为人质,表示愿意随吴汜去京师侍奉汉帝。但是,吴汜与窦宪碰头之后,窦宪认为北单于应该亲自来谢罪,而拒绝北单于之弟入侍的请求。

窦宪班师抵达五原郡后,九月七日,朝廷下诏加封窦宪为大将军,封武阳侯,封邑两万户。窦宪推辞了封爵,只接受了大将军。

至此可以说,窦宪通过这次成功的远征行动,戴罪立功,化险为夷。

按照惯例,大将军的地位在三公之下,朝廷三公九卿畏惧窦宪的权势,便上书要求将大将军的级别调整到三公之上,上公(太傅)之下。从此之后,东汉帝国的大将军地位高于三公。

插句后话,在汉末时,曹操迎献帝都许后,给自己弄个大将军,把太尉一职送给袁绍,也正是这个地位缘故,袁绍不肯屈于曹操之下,气得坚决拒绝受命。最终,曹操让出大将军给袁绍,两人的争端这才罢休。

而此时的窦宪,权势如日中天,雄赳赳气昂昂的率军返回京师雒阳,大肆劳军,并提拔随军的各地太守子弟为太子舍人。

窦宪的另外三个兄弟窦笃、窦景、窦瑰也得到封赏——朝廷下诏要封窦宪为冠军侯,封邑两万户,窦笃、窦景、窦瑰三人也封侯,封邑各六千户。窦宪这时候表现出谦虚的一面,再次推辞掉了封侯。

在第一次远征时,征西将军耿秉是窦宪的副手。耿秉善于领兵,经常甲不离身,身先士卒,所以在军中有很高的威望,士兵都愿意为其效死,可以说,“燕然勒石”的功绩是窦宪与耿秉共同取得的,这一点也是班固在《封燕然山铭》中提到的。

班师后,征西将军耿秉封美阳侯,封邑三千户,入朝任光禄勋,算是告别疆场养老了。

度辽将军邓鸿拜大鸿胪,朝廷以定襄太守皇甫棱行度辽将军事。

南匈奴的奇袭战

五月十日,朝廷诏令大将军窦宪副校尉阎磐继续负责讨伐北匈奴。

窦宪却无心留在京师,他的心仍然挂念边疆,他认为北匈奴问题并未彻底解决,自己不去不行。七月七日,窦宪请求继续领兵出屯凉州,以彻底解决北匈奴问题,朝廷又以邓叠为征西将军,作为窦宪的副手。

话说北单于那边,北单于见到弟弟被窦宪赶了回来,也明白能与汉廷达成和解必须要自己亲自去请罪才行,于是北单于派出使者抵达居延塞,表示北单于愿意入朝觐见汉帝。

九月,窦宪派中护军班固行中郎将,与司马梁讽率数百骑兵去迎接北单于的使者,促成和谈。

但是,这件事传到南单于屯屠何耳朵里,屯屠何就不干了。对于他来说,他肯定是指望借汉廷的力量,彻底消灭北单于,从此由自己统一匈奴各部,所以他是坚决反对和谈的。

屯屠何一边继续上书要求剿灭北匈奴,一边派出师子、于除鞬等将领率八千骑兵出鸡鹿塞,汉军这边,中郎将耿谭则派从事监护这股出征的匈奴军。

鸡鹿塞目前认为就是乌拉特后旗和磴口县交界沟口的这个石城

南匈奴军抵达涿邪山时,师子等人商议,决定发动奇袭战,就把辎重留下了,分为两路轻兵(只携带少量的补给),一路向北过西海至河云北,另一路从匈奴河水往西绕过天山,再南渡甘微河。

十月,两军会师后,趁夜对衰弱不堪的北匈奴部落发动突袭。北单于大惊,立即组织千余精兵迎战,但是不敌,北单于在战斗中负伤落马,被人救起后骑马逃走,只有数十轻骑随从,北单于的玉玺、妻子、子女都落到了南匈奴人手中。

此战斩首八千余级,俘虏数千人。通过前后两次大战,南匈奴的实力得到极大扩充,拥有二十三万多人口,能够作战的战士达五万余人。

而班固这边的使者团,千辛万苦赶到私渠海,才发现北单于又被打败了一次,不知道又跑到哪里去了,漠北广阔,班固等人只能无功而返。

窦宪得到班固的回报,自然不会怪罪南匈奴擅自出兵。同时,他也考虑现实问题:既然北匈奴已经衰弱到这种地步,和谈也根本没有任何必要进行下去了,不如干脆再给他致命一击!

金微山之战

永元三年(91年)正月,屯屠何的弟弟,右谷蠡王于除鞬大概是因为获得北单于玉玺的缘故,动了心思,便在蒲类海宣布自立为单于,并派出使者将这消息传入塞内,想求汉廷给予承认。

匈奴的规矩是:左贤王为单于继任者,此时的左贤王是屯屠何的另一位弟弟安国,于除鞬自认为自己没有机会当单于,所以在得到玉玺之后,动了这个念头。

二月,于除鞬的欲称单于的消息还没有传入塞内,窦宪则已经派左校尉耿夔(耿秉之弟)、司马任尚、赵博率军出居延塞,寻找那位丢失玉玺的北单于所在。

最终,耿夔在金微山发现北单于残部的位置,便将其包围,发动攻击。此战当然一点悬念都没有,已经先后经历两次惨败的北匈奴残部,根本无力对抗汉军的这次进攻,但是北单于又再次逃脱了,史书上说“不知所在”,成了历史上的一个谜团。

或者这么说,从此之后,这位北单于和他的部落再也没有出现在中国的历史书上。

坐镇凉州的窦宪得知于除鞬要求自立为单于的事后,也不怪罪,他继续将此事上报朝廷。

故事还没有结束。

汉和帝刘肇

永元三年(91年)正月,汉和帝刘肇十二岁(虚岁)元服。

刘肇的生母是梁贵人,被窦皇后所嫉,郁郁而终。史书讳言“以忧卒”,实际上,应该是被窦皇后迫害致死。

父亲刘炟逝世之后,窦皇后升级为窦太后,窦宪成了国舅,刘肇是一位聪慧过人的少年,从前年登基至今,他自然明白窦氏是干政的外戚,窦宪兄弟们始终是嚣张难制的舅舅。

自窦宪出征匈奴之后,窦氏家族的权势在朝廷中如日中天,窦氏家族在朝廷为官的有十多人。窦宪的弟弟窦笃还进位特进,可比三公,窦景为执金吾,窦瑰为光禄勋。朝中大臣尚书仆射郅寿、乐恢因为忤逆了窦宪,先后自杀避祸,这事极大的震慑了朝廷百官,从此更无人敢与窦氏对抗了。

如果说窦宪之前在京师为非作歹是不经人事的话,如今他靠着平定匈奴的战功,也算是将功补过,也许出征在外的窦宪也知道了一些人情世故,所以前后两次推辞封爵。

但是现在,窦景代替了窦宪,甚至其嚣张跋扈的恶行远过于兄长,他则是在把整个家族往火坑里推。窦景的违法事迹被官员上报到朝廷,窦太后免去了窦景的官职,只让他当特进,享受待遇而已。

窦宪的弟弟中也只有窦瑰喜欢读书,用道德约束自己,重视修为,可是光凭他一个人是无法改变整个家族的形象的。

给窦宪增加麻烦的还有他的女婿郭举,郭举竟然成了第二个刘畅,和窦太后勾搭上了。史书上说郭举因此有谋反的举动,我觉得这也许是后来的政治宣传需要,并未有实际证据。但是可以明确的是:郭举的所为,足够让汉和帝刘肇感到厌恶了。

——刘肇决定一举铲除掉窦氏家族!

别看刘肇年纪轻轻,对于政治权谋,他是知道厉害关系的。他知道此时窦宪掌兵在外,所以绝不能在此时宣布政变,他和身边的宦官,中常侍郑众商议对策,决定等到窦宪回京再动手。

本年,坐镇西域的班超也频频向汉廷送来捷报,窦宪的平北匈奴和另立北单于的奏章也送到了。

刘肇一如既往的表现出对窦宪的信任,新立北单于的事都被批准了。

窦氏覆灭

永元四年(92年)正月,朝廷派左校尉耿夔与中郎将任尚一同持节前往伊吾,去加封于除鞬为北单于。

四月十八日,窦宪从凉州返回京师,他自认为自己是大汉功臣,而根本不知道十三岁的皇帝刘肇早已对自己起了杀意。刘肇表面上还派大鸿胪持节在雒阳郊外劳军,赏赐凯旋而回的军队军官。

六月二十三日,刘肇以接见窦宪为名,将窦宪招入皇宫之中,刘肇在北宫突然下诏宣布窦宪及其党羽图谋不轨,其中邓叠、邓磊、郭璜、郭举立刻下狱诛杀,窦宪被没收大将军印绶,改封冠军侯,窦宪三个兄弟也被免官,要求窦宪兄弟四人一同返回封地。

等窦宪兄弟抵达封地之后,又被强迫要求自杀。自此,窦氏家族从朝廷中被一举铲除。

其实就史书上留存的信息来看,窦宪很有可能是被冤枉的。

第一,史书上说郭举谋逆,他动机何在?郭举得到窦太后的宠信,这种人的目的无非是获得高官厚禄,他并没有任何能力去做谋逆的事。

第二,窦太后没有生育子嗣,皇帝刘肇的继承权是稳如磐石,郭举何必多此一举,要去换皇帝呢?

第三,就算郭举有谋逆的阴谋,这几年来,窦宪长期在外,这件事至少跟他肯定是无关的。

所以话说回来,窦宪身死,完全是他的弟弟和亲属在朝廷作乱所致。那些人死的或许不冤,对于对东汉帝国有着战功的窦宪来说,他是冤枉的。

刘肇看在窦太后的面子上,并未要求窦宪兄弟直接处死,而是让人威逼他们自杀,算是留了面子。

至于那个新任北单于于除鞬,他听闻窦宪身死,知道大事不妙,于是往北逃窜,永元五年(93年),朝廷派出将兵长史王辅与任尚,率千余人去诱骗于除鞬返回,途中将其诛杀。

自此,史书上的匈奴只有南匈奴了,单于屯屠何在永元五年(93年)逝世,安国继任单于。

汉室忠臣

客观的说,窦宪对东汉帝国是有功的,虽然窦宪出征的动机不纯,但是最终是为东汉帝国铲除了一个侵扰边塞的敌对势力,换来了数十年的边塞和平。

当然,塞外的势力是此消彼长,北匈奴没有了,东胡鲜卑则得到了扩张的机会,最终又成为东汉帝国的心病。这是后话。

窦氏覆灭后,班固作为其党羽,也被免官,后来又被仇人陷害入狱而死。

班固的弟弟班超早年便出镇西域,前后长达三十一年,为东汉政府建立了西域都护府,笼络了西域各国,促进了东西方的交流。

班超留下了投笔从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等成语,从能力、品格、功绩来看,班超是远远胜过班固的。

还有一个家族,就是耿氏家族。

耿秉在永元三年(91年)病逝,他逝世之后,南匈奴人举国嚎哭,为其哀悼。可见他在匈奴人心目中的地位。

耿秉之弟耿夔,也是窦宪北伐的得力干将,最终给予北单于致命一击的金微山之战,就是耿夔指挥的。范晔在《后汉书》中写道:(耿夔)去塞五千余里而还,自汉出师所未尝至也。

窦宪第一战抵达燕然山,距离塞外三千余里,而这一次耿夔又追击北单于于五千里之外才回军,这是两汉历史上最远的一次远征。耿夔也因功封侯,但是在窦宪覆灭之后,耿夔也被免官剥夺侯爵。但是不久之后,汉和帝仍然启用耿夔,继续为国效力。

耿秉和耿夔都是东汉开国名将耿弇的侄子,这个耿氏家族长期担任东汉帝国的军官,《耿弇列传》传末的总结如下:耿氏自中兴已后迄建安之末,大将军二人,将军九人,卿十三人,尚公主三人,列侯十九人,中郎将、护羌校尉及刺史、二千石数十百人,遂与汉兴衰云。

耿氏家族在汉末最后一处记载是:耿纪得到丞相曹操的宠信,然而耿纪认为曹操终究不是汉臣,于是耿纪与太医令吉丕、司直韦晃、金祎等在许都发动政变,试图杀害丞相长史王必,结果失败。

大概曹操是考虑到耿氏家族对东汉帝国的累世功勋,在宣布耿氏家族灭族的同时,只保留了一个名叫耿弘的后裔。

所以,范晔会写出耿氏家族“遂与汉兴衰云”这几个字来。

如今,当年《封燕然山铭》重现于世,使得这段尘封的历史故事重归于大众视野。对于考古界来说,能发现一处与史书吻合的历史文物,确实是一件令人激动的幸事;而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这也是个了解东汉这段辉煌历史的契机。这也是笔者撰文的动机所在。

另外,笔者在网上看到有一部分人宣扬这是属于汉族的荣耀,对此笔者不以为然。要知道当年汉军挥师出塞,窦宪和耿秉“玄甲耀日,朱旗绛天”之时,不要忘了,和汉军一同并肩作战的还有其他愿意捍卫边塞和平事业的异族兄弟。

所以要我说,《封燕然山铭》留给后人这份荣耀应该是属于整个中华民族,是属于所有爱好和平的人的精神财富!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武守哲
考古发现 东汉 游牧 政治家族 汉武帝 外蒙古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宁愿关闭在美业务也不卖”

王毅见布林肯,对美方提出三个“不要”

胜利会师!

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准备好为同志们挺身而出了吗?”“Y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