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撇开喧嚣 接过诺奖

来源:环球时报

2012-12-11 12:57

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10日,中国作家莫言从瑞典国王手中接过诺贝尔文学奖。他让中国人第一次成为该奖项的赢家。“首个拿到诺奖的非中国政府批评人士”,美国《华盛顿时报》对他的称呼却充满政治味道。几天以来,西方媒体痴迷于批评莫言对刘晓波和新闻自由的看法。德国《世界报》用处于“鲜花”和“脏水”之间形容莫言的处境。法新社则说,莫言在斯德哥尔摩走钢丝。莫言坚称自己是“讲故事的人”,并因此赢得批评者和支持者没有分歧的认可。中国学者张颐武对《环球时报》说,莫言获奖证明,西方不只是能在经济领域接受中国制造。英国《卫报》评论称,对诺贝尔奖委员会来说,选择异见者得奖没有风险,选择好作家则是个勇敢的决定。

莫言受到“历史性关注”

“莫言的想象力穿越了人类的历史,他是一位杰出的写实主义者,作品描述了20世纪中国的历史。”这是10日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主席佩尔·韦斯特伯格对莫言的介绍。稍后,莫言从瑞典国王手中接过了诺奖证书、奖章和奖金支票。《环球时报》记者在现场看到,当天的斯德哥尔摩音乐厅气氛庄重、热烈,音乐贯穿整个典礼。莫言和妻子并排坐在一起。瑞典本地网称,为照顾只会讲中文的莫言夫妇,诺奖组织者打破了严格的座次规定。

10日是莫言诺奖之行的最后一天。“莫言历史性地获奖,并受到历史性的关注”,瑞士《每日导报》这样总结他这5天的行程。英国广播公司(BBC)称,“言论自由”成了莫言此次瑞典之行无法回避的话题。或许对莫言来说,西方的言论自由就是,你越不想说什么,他们偏要你开口说什么。

在领奖前夕,莫言被问及对刘晓波和中国言论自由的看法,该话题激起西方媒体极大兴趣。法新社称,有人支持他关于自己一向立场独立的表态,也有人说他是“北京的傀儡”,因为莫言在有政府背景的中国作家协会任副主席,中国政府经营的媒体则称其为“民族英雄”。美国《时代》周刊报道说,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罗马尼亚裔德国作家赫塔·米勒称莫言得奖是一场“灾难”,并说他“支持内容审查”。但另一些人为莫言辩护称,认为所有中国重要作家都是异见者的想法不合理。

莫言领奖后和其他诺奖获得者在一起

“文学远比政治要美好。政治教人打架,文学教人恋爱。”莫言的这句话10日被西方媒体广泛引用。瑞士《每日导报》评论说,几天来,莫言一直用简单和温和回应对他一举一动的政治解读。BBC称,那些希望莫言将诺奖收入囊中后,就有更大意愿承受风险,在社会问题上表达立场的人恐怕要失望了。莫言说:“我获得诺贝尔奖的消息带来争议。起初我以为大家争议的对象是我,但渐渐地我才了解,真正的争议目标是和我毫不相关的人。”

“为刘晓波斗争不是莫言的责任”,香港《南华早报》以此为题评论说,一些人由于感到不公成为异见人士,另一些人成为异见者则不那么高尚,包括严重偏见、无知以及双重标准。他们有权选择自己的人生,但无权将这种决定强加于人。或许莫言得了诺贝尔和平奖,他们能批评更多,但就文学作品而言,刘晓波还无法与莫言相比。德国《柏林日报》10日评论称,由于特定身份,莫言不得不背上政治负重,与谣言、诽谤和侮辱作斗争。瑞典本地新闻网报道说,莫言尝试把他的创作与政治分开,称赢得诺贝尔奖是“文学胜利,不是政治胜利”。

但有一点莫言的批评者和粉丝没有分歧。“德国之声”报道说,他们都认为莫言是个出色的讲故事的人。法国官方电视五台称莫言是“现实主义中国写作大师”、“出色的乡土作家”以及“中国的拉伯雷”。在最近的一部书《蛙》中,他批评了敏感的计划生育政策。《红高粱》法文本译者诺埃尔·杜特来评论称,莫言的批判现实主义风格有时会带来麻烦,但他的小心谨慎又使他始终被体制包容。法新社援引中国文学专家埃里克·阿布拉哈穆森的话说,许多现代中国故事本质上都是政治性的,因为政治在塑造中国近代历史和社会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莫言就是那个讲述中国“大故事”的伟大作家。

1974年,当瑞典人哈里·马廷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对他的批评也包括不够政治化。《瑞典日报》10日重提这段往事,并评论说,马廷松的作品在今天看来充满了前瞻性,也许只有时间才能证明瑞典文学院选择莫言有多正确。

西方接受的不只有中国制造

莫言被外媒称做是个“躲避聚光灯的人”,他希望一个月内获奖的热度能消退,以便重新写作。但BBC称,中国诺奖得主身负的巨大期待是莫言无法摆脱的。该报道说,有着13亿人口的国家似乎铁了心要尽可能长时间庆祝他得奖。莫言的姓名和照片出现在多种不同产品上,包括T恤和酒瓶。德国《西部日报》评论说,中国人第一次认识到自己的国家是诺奖赢家。德国《世界报》10日称,中国小地方高密成为世界文学地图上的一个新地点。莫言用精彩的演讲抚平了中国的诺奖之伤。

“莫言是首个拿到诺奖的非中国政府批评人士”,美国《华盛顿时报》这样称呼莫言。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10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说,莫言获奖对中国本土创作的非凡意义在于,中国文学将因此“放下了”。因为它让中国作家看到,政治不是西方文学奖的唯一参照物,中国的文学创作在以后能更海阔天空。英国《卫报》援引伦敦亚非学院教授米歇尔·豪克斯的话说,对诺贝尔奖委员会来说,选择异见者得奖是个没有风险的决定,但是以作品本身选择一个文学声誉好的作家获奖是个勇敢的决定。

事实上,诺奖设立100多年来,文学奖得奖者存在争议非常普遍。日本的大江健三郎因为持“日本应该被视为世界边缘”的文学观点,在国内饱受批评。为什么莫言得奖引发了比他的前辈更多的争议?《印度快报》对此的看法是,莫言的问题不是缺乏名气,而是他与中国政府有着密切联系。

与争议并行的是莫言在海外受到的欢迎。法国电视五台报道称,尽管在翻译成法文后,莫言的小说常莫名其妙地变成500页以上的大部头,但在获得诺奖后,他作品销量突飞猛进,并获得热烈好评。英国广播公司说,在瑞典这个人口不到1000万的国家,被翻译成瑞典文的外国文学作品,包括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作品,只有有限的读者市场。但莫言获奖后,他的作品在斯德哥尔摩书店脱销,连书店工作人员都知道莫言的名字。张颐武说,莫言获奖证明,西方不仅能在经济领域接受中国制造,更可以在文化领域与中国拥有相同的“文学欣赏”。法国文化杂志《八十九街》评论说,尽管莫言的作品是中国当代作家中被翻译比例最高的,但对于欧美读者来说,对他和他的国家的了解还只是冰山一角。

诺奖的争议和盛名

当诺贝尔文学奖在瑞典斯德哥尔摩颁发时,在挪威首都奥斯陆,2012年诺贝尔和平奖授予欧盟。美国《纽约时报》报道说,2年前,因为将和平奖颁给中国异见人士刘晓波,挪威诺贝尔委员会遭到中国方面一连串抨击。而今,该委员会在自家后院也感受到愤怒。据报道,9日夜,数百人高举火炬穿过奥斯陆市中心,高呼“欧盟不配获奖”的口号。希腊议会左翼反对派议员柯德拉斯质疑,“怎么能把奖颁给迫使我们国家和整个南欧回到中世纪去的家伙?”

《爱尔兰观察报》评论说,诺贝尔和平奖委员会的选择每年都会引起争议,但从来没有像今年这么多。据当地人说,这是第一次有抗议者走上街头。法国国际广播电台称,更讽刺的是,颁奖所在的国家——挪威是个对欧盟统一建设持顽固怀疑态度的国家。欧盟成立以来,挪威曾两次在公投中反对加入欧盟。 

法新社称,诺贝尔和平奖被称为世界上最负盛名的奖项,如今却因评奖委员会出人意料且极具争议的选择而褪色。当2009年委员会将和平奖颁给上任第一年的美国总统奥巴马时,这一消息如同重磅炸弹令人吃惊。2011年,和平奖得主之一利比里亚活动家莱伊曼·古博韦指责另一得主利比里亚总统埃伦·约翰逊·瑟利夫腐败、任用亲信。

著有《诺贝尔和平奖:诺贝尔究竟要什么》一书的挪威律师赫弗梅尔认为,和平奖没有颁给那些为寻求全球和平而工作的人,它已从法律和道义上失去了信誉,损害并破坏了诺贝尔为之奋斗多年的愿望。但撰写诺贝尔奖历史的作家安托万·雅各布对媒体说,就整个诺奖而言,它已经成为传统,经历过高潮也挺过低谷,仍最负盛名且为世人高度期待。

责任编辑:梁福龙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伊朗外长否认以空袭:除非遭重大袭击,否则不予回应

重庆通报“燃气费异常”:燃气集团党委书记被免职

“伊以都在降调”,国对国直接打击结束?

以色列“有限复仇”:选在了伊朗核计划中心

以色列“报复”开始:伊朗多地传出爆炸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