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哈吉丝绸之路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首例跨国合作成功申遗

来源:央视等

2014-06-22 16:09

今天(6月22日),继大运河项目申遗成功之后,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刚刚宣布,我国和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报的跨国项目丝绸之路也通过审议,正式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首例跨国合作、成功申遗的项目。

至此我国今年参与申报的两项文化遗产,大运河和丝绸之路全部申遗成功。我国世界遗产总数已达47项。

去年秋天,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访问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时,分别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两大倡议,赋予了古老的丝绸之路以崭新的时代内涵。东南亚、南亚、中亚、中东、欧洲等地区许多国家和俄罗斯都表示欢迎和支持“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并愿参与建设进程。中国将同各方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推动沿线国家共同发展。

丝绸之路成功申遗 成为我国第47个世遗项目

2013年3月4日,国家文物局公布了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原为“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网”)跨国申报世界遗产项目遗产点名单,共33处。名单中确定中国有22处遗产点、哈萨克斯坦有8处遗产点、吉尔吉斯斯坦有3处遗产点。

中国公布的22处丝绸之路遗产点包括:

河南省有4处:汉魏洛阳城遗址、隋唐洛阳城定鼎门遗址、新安汉函谷关遗址、崤函古道石壕段遗址;

陕西省有7处: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张骞墓、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大雁塔、小雁塔、兴教寺塔、彬县大佛寺石窟;

甘肃省有5处:玉门关遗址、悬泉置遗址、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锁阳城遗址;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有6处:高昌故城、交河故城、克孜尔尕哈峰燧、克孜尔石窟、苏巴什佛寺遗址、北庭故城遗址。

申遗过程:好事多磨

说起“丝绸之路”和“大运河”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它们都是人类社会遗留至今的文化遗产,它们的伟大遗存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是各民族开拓进取、兼容并蓄的辉煌印记。但是,原本计划于北京时间昨晚公布的中国大运河和丝绸之路项目申遗结果再度延后。由于进度一再拖延,世界遗产大会尚未开始审议中国的项目。因此,昨天的整个过程,可以归结为一个字:那就是,等。

从北京时间前天晚上8点开始,包括中国在内的40个备选项目就进入了最为紧张也是最为关键的议程,由世界遗产委员会投票,产生新的世界文化遗产,并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我国今年有两个项目申报,一个是大运河,一个是丝绸之路。

按照规定,每年每个国家只有一个文化遗产的申报名额,也因此我国今年的名额,给了大运河。丝绸之路是和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报,用的是吉尔吉斯斯坦名额。项目全称叫做“丝绸之路:起始端和天山廊道的路网”,全长5000公里,横跨欧亚大陆,也就是说把古代全长8000多公里的丝绸之路给断开了,截到中亚的七河地区,涉及到三个国家一共33个申遗点,申遗部分22个遗产点在我国4省,包括各帝国都城、宫殿群、佛教石窟寺等。这是我国的首个跨国申报项目。

(点击大图查看)申遗部分22个遗产点在我国,包括各帝国都城、宫殿群、佛教石窟寺等。

丝绸之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文化线路

丝绸之路在人类文明与文化史上的意义是无与伦比的——它在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6世纪期间是古代东西方文明与文化的融合、交流和对话之路,其交通交流规模跨越了亚欧大陆,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文化线路。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所长、本次丝绸之路申遗文本主要负责人陈同滨认为,“‘丝绸之路’凝练半个地球、18个世纪的人类文明与文化发展史,是世界规模最大、难度最高、最具挑战性的申遗项目,也是一项世界级的文化遗产。”而“丝绸之路与中国历史文化亦有着极为特殊的关联:一方面西汉帝国的崛起和张骞凿通西域事件,奠定了整个丝路的东端,具有明显的起始意义;另一方面,中国丝绸的大宗贸易及其高额利润促成了这一跨越洲际的长距离交通路网,沟通了从长安到罗马的国际贸易,对东西方文明与文化的交流具有杰出的贡献。”

陈同滨还谈到,跨国申遗的本意“重在振兴丝绸之路最根本的遗产价值——经由不同地理文化区域的丝路遗产保护行为,开展广泛的人类文明与文化交流、对话。通过专家们跨国界的广泛学术讨论和政府之间的多次联合行动,促进了三国间的文化交流与友谊增进。可以说,跨国联合申报丝绸之路行为,本身就是对丝路遗产价值的传承活动。”

2014年4月,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在其公布的《评估报告》中对此次申报的重要意义作出了阐述:“三个缔约国进行跨国界提名是将丝绸之路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这是7年多合作努力以及更多年调查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显而易见,这些首次申报的遗产将为未来丝绸之路的系列申报奠定基础”。

(点击大图查看)海上丝绸之路

三大难题:跨国界分段申遗挑战众多

本次申遗路线之长、遗址范围之广、申遗过程之难,在世界上都属罕见。采访中,陈同滨谈到了申遗工作中的三大难点。

一是对遗产价值研究的挑战。丝绸之路横跨亚欧大陆,沿途涉及的民族和政权众多,其中包含的文明与文化交流内容丰富且十分复杂,甚至与丝绸之路研究相关的语言种类要求就非同一般。所以,完成申遗工作,需要依靠多学科的集成与团队合作来实现。

二是申遗策略的调整与探讨。在遗产申报计划启动之后,大家才意识到,丝绸之路时空跨度大,遗留的文化遗产数量众多、品类复杂,将其作为一个文化遗产、一次性申报,不具有可操作性。于是,在2011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托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的专家们开展了专题研究,提出分段申报的策略。由此,丝绸之路申遗才具备了可操作性。同时,丝路遗产在价值特征、遗产认定、构成关系等一系列新型遗产理论的探讨也成为文本编制的极大挑战。

三是跨国遗产的整体协调管理问题。由于各国的体制、法律等诸多方面有所不同,如何对这一分布在三国境内、首尾距离长达5000公里的跨国遗产进行有效地协调管理,也是一项十分突出的挑战,需要进行努力探索。

 

 

 

成功因素: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

“丝绸之路申遗成功,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安家瑶向记者解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丝绸之路的历史价值与意义非常认可与重视,丝绸之路申遗项目的提出,可以说是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丝绸之路多年的研究为前提的。

早在198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开始启动了长达10年的“对话之路:丝绸之路整体性研究”项目,曾先后组织国际专家分别对丝绸之路的沙漠、草原和海上线路进行考察。进入二十一世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组织过两次丝绸之路沿线专业考察,形成较为专业的考察报告。文化线路被认为是拓展遗产规模和复杂性趋势的最新发展成果,也最适用于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是东西方之间融合、交流和对话之路,近两千年以来为人类的共同繁荣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丝绸之路所表现的突出普遍价值,对当今世界的发展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以“廊道”概念确定的分段申报策略,也及时地为丝绸之路成功申遗提供了可能性。

除此之外,陈同滨认为,本次申遗成功的关键还体现在中、哈、吉三国之间的通力合作,以及国内专家集体、专业团队、各级政府、遗产地的管理者和利益相关方所做出的巨大努力。对此,安家瑶也有着很深的体会,“我们在考察本次的申遗点张骞墓时,看到张骞的后人为祖先的功绩而骄傲,至今仍在为张骞守墓,他们很好的保存了墓地遗址,并提供了家谱资料,积极支持申遗,这对我们的申遗工作帮助很大。”

遗址甄选:依据其价值和保护管理情况

在2007年,国家文物局确定的丝绸之路联合申报世界遗产第一批申报项目推荐名单中,共有48项文化遗产,但到最后,仅有22项入选。陈同滨告诉记者,遗产点的甄选依据的是其与丝绸之路的关联价值和保护管理情况。

安家瑶在采访中也谈到,各地遗址保护程度不一样,申遗积极性也不尽相同,这直接影响到了这些遗址最终能否入选。她举例说,丝绸之路的起点是西汉首都长安,这是无可争议的历史事实,但本次申遗时将东汉首都洛阳也并入到了起点的范围。“为何洛阳也能被列入申遗考虑范围,很大部分原因是由于河南对申遗工作的重视。河南境内的龙门石窟、殷墟、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申遗成功,让他们意识到文化遗产带来的重大变化,因此也拥有了较高的申遗积极性。”

本次申遗成功是丝绸之路漫长申遗道路上一个良好的开端,除了目前已申遗成功的廊道,丝绸之路南线、海上丝绸之路等路线也占据着重要历史地位。据安家瑶透露,一旦条件成熟,其他廊道的申遗工作在不久的将来也会被逐渐提上日程,更多的遗产点将被列入申报范围,以期最终能充分揭示丝绸之路这一人类文明史上伟大遗产的所有价值特征。

申遗目的:保护、利用、传承紧密结合

在采访中,专家们都在反复强调:申遗只是手段,保护才是首要目的。

陈同滨谈到,通过申遗,国内22个遗产点不仅在遗产保护与管理水平上与国际接轨,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局面,在遗产的价值研究上也达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高度。但同时,各遗址点在今后的保护和管理上将面临更大的压力和挑战。

安家瑶也提到,本次中国境内的遗产点包括了多个大规模的考古遗址,申遗成功,对这些考古遗址的真实性、完整性保护十分有利。“即便目前我们无法对它们进行完整地考古发掘和研究,但是首先是要能够将它们保存下来,留给后代。”安家瑶说。

对于申遗成功,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提出了她的忧虑,她认为,文化遗产申遗成功后有些问题不可回避。有些文化遗产在申遗的过程中得到了关注与保护,但申遗成功后,却没有延续之前的保护措施,文化遗产的完整性被破坏,甚至于为了发展旅游而被改变。“保护和旅游必须放在一起考虑,不能只说旅游而不说保护。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时,我们首要承诺的就是保护该文化遗产,因此保护是放在第一位的,我们需要做的是在保护好的前提下再进行合理利用。保护、利用与传承,三者必须紧密结合在一起。”樊锦诗强调。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示意图

丝绸之路重新焕发生机

目前,我国正在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

2013年习近平中亚之行最为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当年9月7日他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时所提出的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宏伟设想。这是中国政府首次就洲际经济合作一体化进程提出具体的构想。

习近平提出,为了使欧亚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中国和中亚国家可以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这将是一个东起西太平洋沿岸、西到波罗的海、横跨欧亚大陆的新兴经济合作区。中国政府的基本设想是,这一“丝绸之路经济带”可以通过以下步骤逐步启动。首先,加强政策沟通。各国就经济发展战略进行交流,协商制定区域合作规划和措施。其次,加强道路联通。打通从太平洋到波罗的海的运输大通道,逐步形成连接东亚、西亚、南亚的交通运输网络。第三,加强贸易畅通。丝绸之路经济带总人口30亿,市场规模和潜力独一无二。各方应该就推动贸易和投资便利化问题进行探讨并做出适当安排。第四,加强货币流通。推动实现本币兑换和结算,增强抵御金融风险能力,提高本地区经济国际竞争力。第五,加强民心相通,加强人民友好往来和社会交往。

2013年10月3日,习近平应邀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重要演讲。他表示,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习近平在谈话中指出,东南亚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使用好中国政府设立的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国愿通过扩大同东盟国家各领域务实合作,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同东盟国家共享机遇、共迎挑战,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陆海“丝绸之路”(点击显示大图)

(观察者网综合央视、人民网等报道)

责任编辑:陈佳静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国防部表态:中方不会在南海问题上任菲胡来

关于ASML出口管制,荷兰首相在华表态

警惕!“隐秘”的调查暗藏国家安全风险

巴总理召开紧急会议,“事关在巴中国公民”

习近平会见美国工商界和战略学术界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