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云山登门看望文化界名人 他们每个人都有一段精彩的人生

来源:观察者网

2015-02-11 10:46

春节临近,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2月8日和9日,代表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看望文化界知名人士。新华网2月10日报道,刘云山看望文化界知名人士包括: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专家陈先达、著名书法家沈鹏、著名芭蕾舞表演艺术家白淑湘、著名出版家宋木文、著名少数民族作家玛拉沁夫。

观察者网查询到,春节前夕,中共中央看望慰问文化名人是一项延续多年的传统。例如,2012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分别看望著名学者杨绛、指挥家严良堃、著名播音员王铁城等文化名人,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的刘云山陪同慰问。

虽然每年慰问的对象都会有所不同,但能够让政治局常委登门看望的名人无疑都是文化界内德高望众者,都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和文化交流中发挥扮演重要角色,都无愧于人民的喜爱。下面,观察者网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下今年刘云山登门看望的几位文化界老前辈,一起品味他们的华丽人生和睿智思想。

马哲专家陈先达:告诫大学教员别利用课堂蓄意抹黑

Part1:

新华网报道,刘云山来到陈先达家中,关切询问陈先达的生活和工作情况,对他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作出的贡献给予肯定,陈先达就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哲学社会科学教材教学工作提出建议。

2月8日,刘云山看望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专家陈先达

Part2:

陈先达,1930年12月30日出生,1956年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研究班毕业后留校任教,现为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与研究工作,著有《处在夹缝中的哲学—走向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研究》等。

前段时间,教育部长袁贵仁关于落实两办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意见》的讲话成为热点,支持和反对的人展开论战。观察者网查询到,早在2个月前,陈先达就对此 话题发表过有说服力的看法。下面是去年12月5日《光明日报》刊登陈先达文章《批评、抹黑及其他》中的文字节选,大家感受下:

“绝大多数教员,尤其是思想政治课教员,是希望把课讲好的。利用课堂蓄意抹黑的人,有,但极少。最大的危险是来自抹黑中的‘理论’误导。似乎有道理,可又是片面之词;似乎有事实,但又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中国共产党建立90多年,全国解放至今60多年,为中国人民做了许许多多的大事、好事,但也犯过错误……虽然不少是迟来的正义,但表明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对人民负责的郑重的政党,是一个知错必改的党。对中国共产党对待错误的这种态度,应该是赞扬还是以追求历史真实为名不断算旧账呢?何况某些人心中的所谓事实, 并非历史的真实,或历史事实的全貌。

“我们应该用科学的历史观引导学生,对一个根本不知改革的艰苦历程,更不知道旧中国历史上被侵略、被瓜 分,极端贫困落后状况的80后、90后,甚至00后,不是使学生懂得我们的成就来之不易,而是以不断揭历史疮疤、往伤口上撒盐进行错误的历史观和理论误导,这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态度。

“对于一个勇于自我揭露错误、纠正错误的中国共产党,对一个具有生机活力自我完善的社会主义社会制度,应该是丑化呢,还是采取建设性的建议?这就是抹黑与批评、抨击的分水岭。

“教员的责任是传道授业解惑。不能以一己之偏见‘骂堂’,以获取一些缺少生活经验和辨别力的学生的掌声。如果这样,是在害人,而不是育人。”

《中国社会科学》2014年第11期也有一篇陈先达的文章《不能以文本的不同解读建构“多元化”的马克思主义》,文章这样说:书斋里的马克思主义、讲坛上的马 克思主义,完全以学术研究为目的的马克思主义学者、左派学者,只要他们能从自己研究中得出一些有价值有意义的见解,值得欢迎。但应该明确的是……只能是学者个人化的一种研究方式,不可能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正确道路。


芭蕾舞表演艺术家白淑湘:她在《红色娘子军》中扮演琼花

Part1:

在看望中国舞协名誉主席、著名芭蕾舞表演艺术家白淑湘时,刘云山赞赏她为芭蕾舞民族化进行的探索,白淑湘建议加强青年艺术人才培养、加大对代表国家水准的艺术门类扶持力度。

2月8日,刘云山看望中国舞协名誉主席、著名芭蕾舞表演艺术家白淑湘

Part2:

白淑湘是谁?她放飞了中国第一只“白天鹅”,在中国芭蕾《红色娘子军》中成功地塑造了女主角琼花的演员。白淑湘 1939年11月18日生于湖南省耒阳,10岁习舞。1952年,她进入东北文工团。

1954年,中国舞蹈学校成立,白淑湘幸运:考取,虽然当时的条件很差,但她如饥似渴地学习了中国古典舞、民间舞、外国芭蕾舞、宫廷舞、历史生活舞和文化课。1958年,前苏联芭蕾舞专家古雷夫来中国帮助排练《天鹅湖》,白淑湘担任主角。

《天鹅湖》中有个高难动作,要求演员用一条“主力腿”在原地用脚尖脚掌起落,另一条“动力腿”甩动,身体作360度的旋转,而且要连续旋转32圈,白淑湘为了 达到在原地旋转不移动位置,用四把椅子把自己围起来,在圈内不停的旋转,多少次摔倒了爬起来再练……白淑湘用这股超常人的韧劲,终于练到能稳稳当当地连续转出32圈。

从50年代末到1964年,白淑湘经历了芭蕾舞事业的黄金阶段。她的表演动情传神,塑造人物惟妙惟肖,在近10部古典芭蕾剧目中担任主要角色。当时,中国的第一代领导人都看过她的演出,她也受到观众的广泛关注。

中国第一部民族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剧照

在排演了外国五大舞剧之后,周总理指示要排出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中国芭蕾舞剧。经过专家们反复研究和磋商,最后选定排演《红色娘子军》。这个舞剧的排演成功成为中国芭蕾事业上的一个转折点,在该剧中,白淑湘成功塑造了吴琼花的形象,由此她也成为中国第一部民族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主角。

1965年,白淑湘受到迫害,被迫离开舞台,被强制劳动。文革结束后,白淑湘复出,1980年8月,她与加拿大舞蹈家马丁先生同台演出《堂吉诃德》双人舞,同年还主演了法国芭蕾舞剧《希尔维娅》。

白淑湘将一生的心血和精力都贡献给中国芭蕾事业

此后,白淑湘担任中央芭蕾舞团副团长,带团赴美、英等许多国家访问演出,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努力。如今,这位将一生的心血和精力都贡献给中国芭蕾事业的艺术家离休在家,但优雅的一举一动和亲切的谈吐,无不显示出一位芭蕾艺术家的高贵气质。


著名书法家沈鹏:第一次读《新民主主义论》心怦怦直跳

Part1:

在中国文联荣誉委员、著名书法家沈鹏家中,刘云山悉心了解书法艺术传承发展情况,希望老一辈书法家继续发挥传帮带作用、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这是2月8日,刘云山看望中国文联荣誉委员、著名书法家沈鹏

Part2:

沈鹏,1931年出生,江苏江阴人,幼习诗、书、画,入大学攻读文学,后转攻新闻。1950年起在《人民画报》社工作,现现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以及《中国书画》主编。

观察者网查询到,沈鹏身为书法家、美术评论家和诗人,在国内外文艺界享有很高声誉。首当其冲的是书法造诣,沈鹏精行草,兼长隶、楷等多种书体,作品遍及亚、 欧、美各大洲。赵朴初先生曾赞扬他的书法“大作不让明贤,至所欣佩。”启功先生评价道:“所作行草,无一旧时窠臼,艺贵创新,先生得之。”

次之是在诗词创作上达到的境界,发表诗词约500首。出版《三馀吟草》、《三馀续吟》、《三馀诗词选》,风格儒雅,意境深邃,格律严谨。下面这首《岳麓山爱晚亭》大家也感受下:

潇湘灵气此云山,古木清雄香草妍。我与樊川共车马, 何须霜叶盛时来。

最后,作为书画评论家,沈鹏侧重于中国画、书法及通俗美术,享有声誉,著述颇丰,先后有两本结集出版。然而,多数人却不知道,沈鹏干了一辈子的职业是编辑。这情形正应了那句老话:“编辑工作是为人作嫁。”

沈鹏书法作品

当有记者问到当前人们用电脑打字、手机发信息,毛笔越用越少的问题,沈鹏说:“用电脑打字,我思维就是调动不起来。我现在写字、写信都是用毛笔。”

一次采访中沈鹏曾描述1948年只有17岁、正上大学一年级的他,读到毛主席《新民主主义论》时的心理细节:“我们并不认识,他把一本牛皮纸包着的毛边纸装订的小册子悄悄地塞进我的口袋。我的心怦怦直跳,赶紧走到学校旁没有人的小山坡上,打开一看,是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就是这样,我陆续读了《在延安 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艾青的诗、赵树理的小说等一些进步书籍。这些书在我的面前展开了一片新天地。”


出版家宋木文:“扫黄打非”也要重视“打非”

Part1:

在看望原新闻出版署署长、著名出版家宋木文时,刘云山与他就出版业现状和前景进行交流,认真听取他关于提高出版质量、加强版权保护、重视社会效益等建议。

2月9日,刘云山看望原新闻出版署署长、著名出版家宋木文

Part2:

宋木文生于1929年,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东北大学政治经济系肄业,1950年至1966年先后在东北人民政府文化部和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工作。1972年起从事出版工作,1989年至1993年任新闻出版署署长、党组书记,曾担任《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工作委员会主任、《毛泽东评点二十四史》(线装本)编辑出版委员会主任。

值得一提的是,上世纪80年代末,邓小平提出“扫黄”和“打非”概念。邓小平当时说过一句话:“打开窗户,新鲜的空气进来了,苍蝇蚊子也进来了。”其中 一个现象就是各种淫秽色情出版物出现在中国市场上。与此同时,邓小平提出了“打非”的概念。但是当时并没有并到一起去,“打非”就是打击一些地下的非法刊 物,主要是宣扬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内容。

而“扫黄打非”并提,恰恰是时任新闻出版署署长的宋木文的建议,他认为,“扫黄打非”也要重视“打非”,承担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责任。如今,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就设在反非法和违禁出版物司,承担小组的日常工作。

2015年,宋木文出版《思念与思考》一书,共收录思念故人文章和有关出版的论文三十余篇,回忆人物包括胡乔木、徐光霄、陈翰伯、王益、陈原、吴阶平、范敬宜等。宋木文长期担任我国新闻出版事业的领导人,本书从多方面反映了他的出版观和情理观。


少数民族作家玛拉沁夫:作品始终没有离开歌颂民族团结的主题

Par:1:

在中国作协名誉委员、著名少数民族作家玛拉沁夫家中,刘云山赞扬玛拉沁夫为民族文学发展做出的成绩,并与他就加强少数民族文艺创作、繁荣中华民族文艺园地进行探讨。

2月9日,刘云山和刘奇葆看望中国作协名誉委员、著名少数民族作家玛拉沁夫

Part2:

玛拉沁夫生于1930年,为现代蒙古族作家,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人。幼时家境贫困,只读了几年书。1945年参加八路军,跟随部队战斗在科尔沁草原上。后来,玛拉沁夫参加了内蒙古解放初期急风暴雨般的阶级斗争,担任过基层领导干部。

1951年,21岁的玛拉沁夫作为工作组成员,来到通辽市科左后旗做群众工作,他得知伊胡塔苏木伊和包力皋嘎查青年妇女塔姆,赤手空拳同一名越狱逃犯展开英勇搏斗的真实故事,就以塔姆的形象为主人公,经过反复加工,创作出短篇小说《科尔沁草原的人们》,发表在我国最权威的文学期刊1952年1月号《人民文学》首篇。

现代蒙古族作家玛拉沁夫

一时间这篇小说在社会上引起了轰动,受到了读者的喜爱,并得到了文艺界的重视和赞赏,在《人民日报》上发表,后来小说改编成电影文学剧本,拍成影片《草原上的人们》,此片荣获文化部颁发的故事片奖。

可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内蒙古地区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及深厚的生活积累,为玛拉沁夫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基础。《在茫茫的草原上》这部小说反映了内蒙古察哈尔草原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内蒙古自治运动和解放战争初期所进行的尖锐杂的斗争,以及同民族上层分子建立民族统一战缐,终於获得解放的斗争生活。

说《科尔沁草原的人们》被改编为影片《草原上的人们》

玛拉沁夫1952年入中国作家协会文学讲习所学习,得到许多著名作家的指导,195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79年后任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民族文学》杂志副主编、主编。玛拉沁夫先后出版的还有短篇小说集《春的喜歌》(1954)和《花的草原》(1962)、中篇小说《第一道曙光》(1980)、《玛拉沁夫小说散文选》(1982)等。

拉沁夫的创作,著力描写的是草原生活,以及蒙古族人民的性格,其作品始终没有离开歌颂祖国的统一和各民族团结这一主题。茅盾在《〈花的草原〉序》中曾说, “玛拉沁夫的作品,好处就在它们都是从生活出发”,他的作品“民族情调和地方色彩是浓郁而鲜艳的”,“写草原风光,笔墨轻灵而明丽”。玛拉沁夫的有些作品 已被译成英、俄、日、法、世界语等文字。

责任编辑:关文平
文艺 文艺座谈会 习近平文艺座谈 延安文艺座谈会 文化 中华文化 文化认同 刘云山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这条中马“一带一路”重点铁路项目 “或将延伸至泰国”

国防部表态:中方不会在南海问题上任菲胡来

关于ASML出口管制,荷兰首相在华表态

警惕!“隐秘”的调查暗藏国家安全风险

巴总理召开紧急会议,“事关在巴中国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