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发表致《南华早报》读者公开信:世界将获得多元中国观点

来源:观察者网

2015-12-11 21:05

今天(12月11日),阿里巴巴集团正式宣布收购《南华早报》,意味着这份香港最受尊敬的报纸,在其百余年历史中首次被纳入中国人的掌控之下。

精明的马云当然很清楚,这一举动会给外界带来怎样的猜测。于是,同并购消息一起发布的,还有一封致《南华早报》读者的公开信。这封以阿里董事局副主席蔡崇信名义发出的公开信,毫不回避“影响编辑部公正性”的质疑,承诺报纸将秉持客观,准确与公平的原则。

而这家创造了美国股市最大IPO的中国企业,显然也不会任由西方媒体批评。在公开信中,阿里巴巴也直言,那些所谓“影响公正性”的观点,本身就带有偏见,“仿佛报纸的拥有者一定是拥护某种观点,而那些持相反意见都是‘不适当’的。”

“事实上,这正是为什么我们认为,当世界在通过媒体报道了解中国时,需要获得多种观点。中国经济的崛起以及中国对世界稳定的作用已经太过重要,实在不应该只用单一的论调来涵盖。”看起来,雄心勃勃的阿里巴巴,不仅仅是在收购一家媒体,还试图挑战这个行业里存在已久的某种秩序。

据《纽约时报》报道,上海风险投资家李世默曾参与阿里巴巴收购南华早报集团资产。“中国的复兴也许是21世纪对世界影响最深远的变迁。”李世默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表示,“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报道过于意识形态化、过于扭曲。”

李世默表示,阿里巴巴收购南华早报集团资产,“给了南华早报一个独特而有力的视角,向全球读者展现一个更为多元化、更符合实际的中国。”

马云收购《南华早报》,对编辑部的影响力备受关注

华人媒体的英国基因

成立于1903年的《南华早报》,可谓是见证了整个中国近现代。当时,它的中文名字还叫做《南清早报》。如今,《南华早报》已经被认为是香港最有公信力的报纸,也被视作整个东南亚地区最有威望的媒体之一。

而这份在华人世界举足轻重的报纸,创始至今一直使用英文出版。

1903年11月,英国人克宁汉和澳大利亚华侨谢缵泰共同创办了《南华早报》,1907年又被美国商人诺贝尔收入囊中。二战结束后,汇丰银行成为《南华早报》最大股东,至1987年被传媒大亨默多克收购。

在这段时间里,《南华早报》一度被认为是香港殖民政府的“喉舌”,常有港英政府官员在该报发表评论和接受采访。

1967年香港左派工会暴动中,不少华文媒体大力宣传运动的“爱国抗殖”性质,《南华早报》却刊出某些官员的观点,认为政府太过姑息左派报刊,因此支持政府法治为由,用《紧急情况规例》对报刊采取行动。

直到1993年,马来西亚华人郭鹤年买下《南华早报》控股权,报纸的立场开始微妙转变。目前,郭鹤年约控制集团73.99%的股权。

“中国化”趋势难逆

2012年,《南华早报》迎来了第一位来自中国内地的总编辑王向伟,更是引发舆论轩然大波。

尽管王向伟堪称报社“老人”,1996年起就在该报任商业记者,此前也有过BBC工作经历,但自从这位中国内地人当上一家中国特区媒体的总编,西方媒体对他的攻击就没有停止过。美国《华尔街日报》多次指责王向伟修改涉及内地的报道,并于一些资深记者解约。

而马来西亚老板郭鹤年,也因为“有一部分市场在大陆”,常常被指过于亲共。

2013年,南华早报集团又宣布委任胡以晨替代郭惠光为公司行政总裁,胡以晨之前是新加坡报业控股集团(Singapore Press Holdings Ltd.,简称SPH)的高级副行政总裁。郭惠光特别说明:“胡先生为南华早报集团带来的不仅是媒体专业知识和深入的出版业与IT业运营经验,还有对数字媒体应用和中国市场的丰富了解。”

同样是在2013年,《南华早报》开通简体中文网站,大部分内容翻译自每日出版的《南华早报》新闻报道和评论。

实际上,《南华早报》褪去港英色彩,逐步“中国本土化”的趋势,在香港媒体界并非个案。

2007年,在香港拥有巨大影响力、被认为立场亲反对派的《明报》被马来西亚华人张晓卿收购,后者与郭鹤年一样,被认为与大陆关系密切。2014年,《明报》宣布更换总编辑,立场鲜明的原总编刘进图被撤换,马来西亚华人钟天祥接任,亦引发一片“中央干预”的阴谋论。

但观察者网专栏作者OmenaK认为,《明报》此举更像是生意上的考虑。香港中文大学2014年1月发布的一份媒体公信力排名显示,一向以“公信力第一”自居的《信报》首次跌至第三位,不但与《南华早报》差距拉大,还被一向远离政治斗争的《经济日报》超越。

香港中文大学研究称,香港媒体公信力总体正在下降

OmenaK分析说,明报正是因为立场偏颇,“在大多数厌倦政治内耗的市民心目中,不管到底谁是谁非,亦必失去‘公信力’”。

从这一角度来看,平衡内地和香港的不同视角,对香港媒体来说更像是一种纠偏,是一种必然的市场策略。也难怪何柱国的星岛报业、李泽楷的《信报》都在转变着自己的风格。

“中国贝索斯”

对如今的香港媒体来说,“公信力”下降固然值得担忧,业绩下滑才是真正要命的麻烦。而马云要收购《南华早报》的消息一传出,财经媒体就为他贴上了一个新标签——“中国贝索斯”。

作为香港媒体老大,《南华早报》的盈利能力已经连续两年出现大幅衰退。2013年,南华早报集团净利润下降29.3%,2014年又下降38.87%。从2013年2月26日起,南华早报股票停牌至今。最近半年,《南华早报》已有包括总编辑在内的35名员工离职。

在这段时间里,“纸媒已死”的判断在香港也成为了现实。2015年7月,香港著名的两份报纸《新报》和《成报》先后停刊。

事实上,即使放眼全球,一些颇负盛名的传统媒体如今也是举步维艰,而《华盛顿邮报》却成为一个另类。

当2013年亚马逊总裁杰夫·贝索斯收购《华盛顿邮报》时,后者正面临严重亏损,而两年后的今天,《华盛顿邮报》访问量已达6690万,击败《纽约时报》(6580万),同比增长近59%,其中数字新闻消费增速超40%、移动端读者增长近70%。

纸媒向互联网转型,是所有媒体人的共识,但具体怎么做,贝索斯和马云这样的互联网科技大佬无疑有着巨大的先天优势。比如,贝索斯投资的一项新技术,让《华盛顿邮报》页面加载时间减少了85%,立刻带来了数字订阅用户的大幅增长。

据《财富》统计,从2013年入股新浪微博开始,马云的阿里系力量已经投资了包括科技媒体虎嗅、36氪,财经媒体第一财经、商业评论,综合媒体无界、封面,影视媒体文化中国、华谊兄弟、光线传媒,在线视频媒体优酷土豆等众多媒体公司,其媒体帝国已若隐若现。

南华早报集团2015年半年报显示,集团盈利继续同比下降37%,但网络业务却表现强势,较去年上升50%。在这个时候迎来马云掌舵,无疑是扭亏为盈的一大利好。

“保持独立符合马云利益”

《南华早报》迎来中国老板,自然又让不少人紧张起来。美国《纽约时报》上月就评论称,“这个即将发生的收购引发了人们对该报的编辑独立性可能会受影响的担忧,因为该报将由一个企业人士拥有,而该企业的市场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政府对其有多友善。”

同样的评论似乎也可以用在贝索斯的身上,硅谷大佬同美国政府的亲密关系是众所周知的。不过,《华盛顿邮报》在斯诺登事件中的表现,还是证明了自己的独立性。

随着美国政府的大规模监控行为被斯诺登曝光,美国各大互联网公司向政府提供用户数据的交易也成为舆论批评的焦点。《华盛顿邮报》则一直是报道这一事件的先锋,并获得普利策奖。

阿里巴巴集团执行副主席蔡崇信在宣布收购消息时强调,《南华早报》将继续保持采编独立,以客观,准确与公平的方针报道新闻:“日常的编辑决定将会由编辑们在新闻编辑室里做出,而不是在董事会里。”

《南华早报》集团CEO胡以晨早些时候同样表示:“董事会和管理层仍致力于让《南华早报》保持独立和洞察力,使之继续获得同行和观点领袖的敬重。”

《纽约时报》也注意到,马云在中国时不时地充当着直言不讳的批评者。在大型国有银行炮轰他的金融业务时,他指责这些银行未能跟上市场的改革步伐。

一名了解收购内情的消息人士向《纽约时报》否认了马云会受制于中国政府的担忧。此人表示,阿里巴巴“享有很高的全球关注度”,而马云对该报的管理方式将与郭氏家族类似。此人还说,继续让该报发出独立的声音符合马云的利益。

翻页阅读:阿里巴巴致《南华早报》读者的一封信

亲爱的读者:

当您读到这封信的时候,您可能已经获悉——阿里巴巴集团即将收购《南华早报》。

我们这两家企业有将近100年的年龄差,这真是一次新与旧的交汇。《南华早报》见证并记录了这一地区的百年历史、传统和文化,阿里巴巴也很幸运诞生于数字科技新时代。成为这家报纸的新所有人,阿里人对此既充满敬意,又觉得十分兴奋。

我们的商业逻辑

您肯定在疑问为什么?为什么阿里巴巴要投资进入传统媒体,一个不少人眼中的夕阳产业?道理很简单:我们不这么看。

在我们看来,《南华早报》在所在地区拥有标志性的地位。基于《南华早报》编辑记者团队努力打造的优良传统,多年以来,《南华早报》都以其高质量和可信度的新闻报道而享誉国际。然而就像很多纸媒一样,在新闻报道和发行的剧烈变化过程中,《南华早报》遭遇了挑战。但这种挑战,恰恰是数字时代的阿里巴巴的优势所在。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相信,两家公司能很好的互补。

我们看到了这次收购令人信服的商业前景,我们深信,阿里是最有能力带领《南华早报》更进一步的。在更进一步的将来,内容的质量是这一切的基础,打下这一基础无疑要依靠我们卓越的采编团队:这是保证读者的信任,最终寻求商业上成功的先决条件。请放心,我们很明白。

传媒行业依旧处于快速的变动之中。这个行业不仅已经完成数字化采编,眼下,这个行业的传播形态,也正从网站浏览,向其他方式转变,特别是通过社交媒体和移动转移。媒体现在的受众是全球性的,但媒体的挑战在于如何用最有效,最易懂的方式向全球受众传播内容。阿里巴巴在数字传播领域上的能力已经被证明,特别是在移动端,阿里巴巴有充分的技术和能力,让《南华早报》的内容生产更加高效,超越地理限制,触达广大读者群。

换句话说,我们看到了一个完美的机会:能够把《南华早报》的深厚传统和我们的科技结合,创造一个属于数字科技时代的新闻业未来。

我们的理想

我们的理想是把读者扩展到全世界范围。我们相信能做到这一点,因为《南华早报》地处香港,拥有独特的优势。她以客观,有深度并有见解的方针报道中国。从纽约到伦敦再到报纸所在地香港,整个英语世界里只要是关心中国——-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人们,都对这样的内容存在需求。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希望越来越多有需求的用户,能够更容易方便的读到《南华早报》。秉持这样的理念,在经过充分时间的准备后,我们会开放《南华早报》的网络付费内容——让大家能在网上和移动设备上随时随地免费读到《南华早报》的报道。

我们将投资并继续培育出色的采编力量。我们希望通过更多的投入和资源,强化并延续《南华早报》的核心价值观——坚持质量、诚信和可靠。此外,《南华早报》也会更贴近其根基:聚焦中国,同时涵盖贸易、商业、经济和社会等领域,以独特的视角带来丰富的新闻和透彻的分析,继续成为一家具有权威性、记录香港以及更广阔地区的成长、历史、创造和文化的报纸。

编辑独立

有些人暗示,阿里巴巴的收购会影响《南华早报》的编辑独立性。这种批评本身就带有偏见。仿佛报纸的拥有者一定是拥护某种观点,而那些持相反意见都是“不适当”的。

事实上,这正是为什么我们认为,当世界在通过媒体报道了解中国时,需要获得多种观点。中国经济的崛起以及中国对世界稳定的作用已经太过重要,实在不应该只用单一的论调来涵盖。

在报道新闻上,《南华早报》会秉持客观,准确与公平的原则。这也意味着有勇气去挑战传统思维,下功夫去确保新闻真实,核查信源,并且探索所有的观点。日常的编辑决定将会由编辑们在新闻编辑室里做出,而不是在董事会里。

我们满怀敬意的承担起成为这份传奇报纸所有人的责任。我们感谢郭氏家族,他们一直是你们信赖的卓越守护者。

感谢诸位,能够让阿里巴巴获得这样一个机会;同时我们也相信,在未来的时间中,阿里巴巴能赢得诸位的信任。

此致

蔡崇信

阿里巴巴集团执行副主席

2015年12月11日

责任编辑:张广凯
马云 南华早报 阿里巴巴 香港 香港舆论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美军还没撤,俄军就把这里占了”

土耳其暂停与以色列所有贸易

菲律宾称在黄岩岛已越过红线?中方回应

以色列警告美国:一旦逮捕令下发,我们就对它动手

涉及俄罗斯,美国又对中企下黑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