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博物院将在北部新建北院区 已公布5份设计方案

来源:观察者网综合

2016-10-25 16:48

【观察者网综合】10月23日,2016“国际旅游互联网大会”在杭州开幕。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在大会上透露,故宫博物院将在北京北部建设一个新院区,让更多藏品走出库房与游客见面。单霁翔表示,全国4510座博物馆收藏了珍贵文物401万件,其中有180万件(套)馆藏在故宫,分为231个类别,含15.6万件纸质文物,16万件青铜器,1.1万件金银器,1.9万件漆器,30.6万件陶瓷,而这些文物中,世人有幸能看到的只有1万件左右,占故宫总藏品的0.5%。

故宫北院区距离故宫25公里(点击查看大图)

据观察者网查询,目前故宫北院区地址已经确定,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西北旺镇西玉河村,具体为:北邻南沙河,东至永丰路,西邻上庄家园居民小区,南至翠湖南路。

包括空地、林地、西玉河微型水库及部分村民宅基地,项目总用地规模为62.01公顷,拟征地面积24.7公顷,规划建设总建筑面积约为12.5万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8.5万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

据单霁翔介绍,故宫北院区距离故宫25公里,是一个风景旅游地带。南有圆明园遗址,北有八达岭长城和十三陵,位于黄金旅游线路上。他表示,故宫北院区南面有湖,北面有河,希望建成一个公园中的博物馆、绿地中的博物馆。

故宫北院区的具体位置(点击查看大图)

故宫博物院北院区中最主要的功能是文物保护修复中心,旨在解决故宫博物院大量大型珍贵文物,例如家具、地毯、巨幅绘画、卤簿仪仗等,因场地局限而长期无法得到抢救性保护和有效展示的问题,也为腾退故宫博物院古建筑空间创造条件,同时把文物修复的传统技艺,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技能展示给观众,同时使社会公众可以参观文物藏品保护修复的过程,了解博物馆科技人员的幕后工作及其意义。

在使用功能方面排在第二位的是博物馆展厅。由于故宫博物院的文物藏品数量大、价值高,因此社会公众希望观赏到更多的精品文物藏品,故宫博物院应努力创造条件,把更多的文物藏品展示给观众。故宫博物院北院区展览设施的建设,将有力改善目前故宫博物院缺少展览空间的不足,一些大型主题展览将可以系统地加以安排,届时将有条件把更多具有震撼力的大型文物展览奉献给观众,实现故宫博物院展览应有的影响力。在故宫博物院北院区还将建设古典宫廷园艺中心,在大自然中重新振兴紫禁城宫廷园艺,使传统技艺得到传承。同时建设数字博物馆,使故宫博物院数字技术能够得到展示。

关于故宫北院区的设计方案,单霁翔曾表示,建筑设计最优先考虑的是功能,建成后将承担文物修复、展览及分流功能,“我们拒绝奇怪、特洋的设计,北院建筑需有故宫500年文化底蕴,符合90年博物馆的开放性质”。

观察者网小编在故宫官方网站了解到,目前故宫官方已经公布了5份由中国本土设计师完成的北院区设计方案。每个方案都体现着独特的“故宫基因”。那么,新建的故宫北院区,到底会是什么样子呢?下面为您逐一详细介绍。

一、故宫博物院北院区1号方案介绍(设计人:张宇)

1.设计原则

故宫,一座散发独特魅力的博物院,昔日为帝王宫阙,今天为观者邂逅,朱门金殿,千回百转。在恢弘的殿宇间徜徉,无以数计的中华文化愧宝呈现在我们眼前,它自身和它所容纳的一切体现着我们伟大民族的“根”和“魂”。

故宫博物院北院区,一座传承故宫底蕴的现代博物馆,它体现着故宫传统纯正文化内涵,彰显瑰丽的中华文化与艺术特色,是营造故宫文化品牌的又一力作。

2.总体构思

作为“平安故宫”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故宫博物院北院区,建设项目以一种别苑的姿态选址于上风上水的选址北京西北西玉河。项目基地南侧大面积水库及植被覆盖更为北院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景观条件和人文地理优势。而可建设用地形状不规则,现状条件复杂,包括未来保留的琉璃窑址、待拆迁村落、耕地、防护林地及已建建筑。

可建设用地地块狭长,东西约900米,南北最窄处仅60米,东西向用地西侧地块丰满,包含保留建筑;不足之处远离规划城市主干道永丰路,且一次性拆迁量大。而东侧用地相对临近主干道及公交场站,无需一次性拆迁,分期建设方便;不利因素是南北较窄。

通过以上优劣分析总结,在西南侧布置主要展览功能虽集中性较强,但总体布局带来失重感,东侧地块利用不充分,并且流线过长,对从东侧主要人流的吸引力和体验感不强。

3.用地布局

功能布局建议将对外展览功能布置在地块东侧,较为私密的办公修复及后勤功能西侧布置,最大限度满足功能布局的同时,也有利于分期建设,另外方便与现有修复用房重新整合。

由此,建筑的线性格局将场地有机的划分为南北序列,南面临水、北面叠山,呼应中国传统“堪舆”理论的理想布局。

这种均衡的轴线布局与散点的构成是在向它的前辈故宫致敬,蕴涵在其血脉中的气质也正在传承着与他遥想呼应的紫禁城的历史文化底蕴。

方案设计的灵感来自对中国传统“殿”“堂”“舍”“院”的理解,借助从中提炼的轴线、秩序、等级等特质,凝聚成一座巨大的博物馆群落。紫禁城的色彩系统也在北院得以承接,赋予同样的恢宏气势。与此同时,我们竭力赋予故宫博物院北院以适应当今国际视野的现代意义,助他成为世界博物馆领域的翘楚,从而更广泛地宣扬中华民族的伟大文化内涵。

轴线–形制的根基,从故宫中轴线的高潮–太和门至三大殿的尺度中提取,完好顺应基地边界,作为整个建筑体量的中枢,将主要展览:基本陈列置于中轴上。并以拾级而上的体验强化中央的仪式性,寓意故宫的“天际线”于上空形成内外都可以感知的金顶华盖。

秩序-为北院量身定制一个符合故宫气质的秩序感是设计理念中最重要的考量,众所周知,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空间序列感在紫禁城中得以充分表达: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和尾声这一系列的空间组合把中国古人对“殿”“堂”“舍”“院”的理解与升华诠释得淋漓尽致。借鉴这一序列,形成本方案的东岸广场、入口门廊、中央大厅、陈列展厅、后花园区以及修复和办公区。

等级规制-主体建筑建构形式借鉴中国古典宫殿建筑三段式原则:台基、墙身、屋顶。北侧封闭以实体结构围合成疏散、垂直交通及后勤用房,是对故宫围墙意向的一种诠释,内核外的界定,同时兼顾使用效率的最大化。

4.功能分区

展览,开始于一个尺度近似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新馆的中央大厅,把人流引导到二层的好处是方便去往各功能展厅的同时,获得了得体的仪式感和绝佳的观湖景观条件,环绕大厅布置的导览、艺术书店、纪念品售卖及餐饮服务等设施,共同营造出舒适宜人、独具皇家气质的天地交泰公共空间,展览开幕式、艺术沙龙均可在此举行。

临时展厅主要位于一层,在一层和二层各设有两处出入口,能满足不同展览活动的各自需求,并在二层设有一处高空间展厅。

基本陈列展厅是中央大厅的延续,拾阶而上到达三层,进入光的中庭,双层柱廊和镏金平棋,再现了故宫太和殿的高大雄伟意向,而象征太和殿基座的三层台阶可满足多种形式的展示需要。四层屋顶内的常设展厅,在提高观展的同时,也是绝佳的观景长廊。

主轴线次中厅由南侧二、三层的专题陈列展厅和首层的数字故宫展厅如若干“宝盒”般围合而成。从中国卷轴画运用散点透视的方法还原故宫的生活场景,使其成为展现故宫千万藏品的理想容器。

首层围绕次中厅分布了众多展览配套功能,如多功能厅、数字影院、修复展示及餐饮等,这些服务性功能与场地南侧的后花园区及滨水景观区相映成趣,给广大观众带来全新的博物馆体验。

同时,在建筑北侧临近多功能厅处设置独立贵宾出入口,车辆从清幽的绿化环境中来到主体建筑落客区,做到与公众流线的绝对分开,并方便贵宾的观展需要。

鉴于现有修复用房未来将予以保留,本方案修复用房结合原有修复设施统一整合考虑,形成一个既分又合的组团,是传统围合庭院的现代演绎。西南侧高低错落的办公组团充分融入后花园的自然氛围,并拥有全方位的滨水景观。

位于地下的库房区分为两部分,分别衔接修复区和展览区,方便不同功能的使用。

5.立面构成

立面构成仿照中国古典建筑外形“三段式”构图法,屋顶、屋身、台阶三部分来构建北院的立面构成。金顶华盖之下是作为屋身的红墙围合而成的展览空间,屋身之中借用华丽而有韵律之美的窗棱作为表皮肌理,首层大台阶结合自然草坡将首层自然抬起,自此一个拥有皇家古典气息的现代博物馆由此而生。

窗棂、格构、屋檐、院落,处处体现的传统元素的现代表达。

6.园林设计

故宫博物院北区园林景观提案,萃五行之精华,与金龙交映生辉。龙型地块沿着东西方向展开,与水系的形状相互搭配衬托,犹如有麟有须的金龙与“金木水火土”五颗宝珠嬉戏。

整个基地宛如戏水的龙首,三面环水,入口环形栈桥连接三个地块,穿过仪式感的广场,拾级而上,层层递进,感受皇家的气魄,是为“金”园。

北侧现状林地,园路自然曲折,穿梭于林地之间,光影斑驳,此为“木”园。

视线投向建筑北侧的窗外,自然的水系与植被,行走在穿梭于“水”园上,蕴含古典布局却带有现代形式的栈桥上,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火”园代表创造与重生,在旧时为皇家烧制琉璃瓦的窑址如今改造为具有科教意义的主题花园,新的一代将在这里感受历史的传承,创造新的篇章。

建筑南侧经过礼仪长廊,来到“土”园,具有现代象征意义的山形雕塑,用现代的手法展示了古典园林中山的元素。

最后来到建筑尽头的中心花园,现代感的花园运用了南北向的景观轴线,在功能上与故宫御花园相呼应,但在形式上却承古传今,代表了当今的时代特色。

7.绿色节能

方案充分考虑绿色建筑技术应用。巨型屋面提供了太阳能板的使用条件,设于展览区屋面和办公修复区屋顶,分别供应各部分的电力要求。

雨水收集系统加中水系统的应用,更加适合少雨的北京。

建筑形体,南侧通透并合理布置景观,保证夏季东南风导入室内,降低能源消耗;北侧封闭,以实体结构为主,抵挡冬季西北方向冷空气,最大限度降低热量散失。

8.无障碍设计

方案遵循国际一流无障碍设计理念,遵守《无障碍设计规范》的要求,在建筑物内部及室外环境景观均得到应用,充分考虑展览建筑为所有人群服务的设计理念。

9.愿景

在这里,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展示活动,聚焦故宫及世界最珍贵的皇家珍品的展览,使博物馆成为国家珍贵历史的记忆容器和故宫乃至世界多远艺术的展示平台。

10.结束

中国故宫博物院北院,一个有中国古典元素的现代建筑,向世人表达着中国人自己的文化传统和哲学思想。正所谓:“轻清者上浮而为天,重浊者下凝而为地。”而有天地,乃有万物,万物在天地之內。这正是新馆那宛如漂于湖水之上的金黄色的华冠,以包罗万象的姿态向世人展示着特有、独有的皇家气质形象和蕴藏其间的文化和内涵。

二、故宫博物院北院区2号方案介绍(设计人:庄惟敏)

以“山•水•宫•苑”为题,风格亦中亦新,是世界一流的综合型博物馆,宛如一条白龙伏卧在水边。

建筑在理解传统文化上下足功夫,传达出“一池三山”、“红墙叠嶂”、“庭苑大观”、“城墙横亘”、“金顶夕照”五个空间意象,展现出中国建筑文化的博大精深,并以现代的手法打造出故宫的当代“别苑”。特别是一条贯通全部展区的公共服务廊道,具有绝佳的景观和怡人的室内环境,可以举行各类临时展览和文化活动;游客可在参观结束后上至廊道上方的“城墙公园”,俯瞰新院区全貌,眺望西山和北京城区,别有一番趣味。

方案呈现四大特点。第一,因地制宜。整个方案形体生成逻辑清晰,很好地顺应了自然条件。第二,亦中亦新。本方案建筑既体现了鲜明的故宫特色,同时也体现出鲜明的现代性和创新性。第三,蔚然大观。建筑内部的高大展厅,能够适用于各种馆藏品的展示,最大的展厅达到2000平方米,近20米高,突破了故宫原有展厅的空间限制。第四,浑然一体。建筑、自然和园林的高度融合,共同组成一幅和谐而美妙的图景,如诗如画。

建筑不仅传承了故宫的建筑精神,而且将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充分结合,提供了不同凡响的参观体验,可谓“立足历史,面向未来”。

三、故宫博物院北院区3号方案介绍(设计人:崔愷)

故宫,是世界上最大的皇家建筑群,在这组庞大的宫殿建筑中,收藏着巨量的皇家文物,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所在,也是全人类最重要的文化遗产。这巨量的文物收藏,由于条件所限,只有很少的一部分能与观众见面,据说,如果每年展出一万件,全部展出需要180年。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每天冲击着这座古老的殿堂,使这些无价之宝时刻面临着各种风险,这些牵动着每个故宫人的心。为了更安全的收藏,也为了更方便的展示,多年来,故宫人一直在寻找适合的地点,建造一处现代化的新馆,而京城西北部的上庄地区正是上风上水的龙脉宝地,用地内的几座古窑亦是当年建造宫城的琉璃瓦专供官窑,文脉所在。当然,便利的快速交通,皇家旅游景区综合布局也都在考虑之中。

选址用地空间开阔,恬静、丰润、气势非凡,在当下的京城四郊已是难得。用地东西长,南北窄,前有塘,后有川,近旁林木葱郁,远眺群山起伏。用地北面有新建研究所,西面相邻村民安置房,场地上的村落也在等待搬迁。如何巧妙利用场地空间,发挥优势,规避缺陷,整合环境,融合发展成为了设计的切入点。主体建筑充分利用场地,面南向两翼展开。

主入口区选在池塘对面,便于车流、客流组织,游客由此下车,通过跨越水面湿地的三座金水桥和入口广场进入建筑,感受故宫的皇家气势和朝圣般的礼仪氛围。东侧为次入口或出口,也是文博活动服务区主要出入口,可独立使用,并与公交场站和大巴停车区相接。西侧为内部办公和货运出入口。西北侧布置文物修复和内部办公区,与研究所建筑组合成院。东北侧文博服务区与规划中的皇家园林展示相邻,成为开放的休闲欣赏区,与沙河景观带相望。南面入口区的整合建设则会带动相邻旅游服务设施的发展。

故宫的文物来自于皇家的生活,离不开故宫的空间环境,在设计中如何再造故宫的空间意象,是空间构成的主要出发点。我们利用方城、红墙在东西长袖向上塑造宏伟的紫禁城空间序列,我们将庞大的展厅分成一进进游廊庭院,让人们在其中参观犹如在故宫漫步,让文物在其中陈列就如同还在皇家的生活场景之中。当人们登临屋顶空间,巨大的金色钢管架在阳光下闪闪发光,远山、田野、夕阳、彩霞尽收眼底,就像登上故宫的楼阁,放眼望去那波涛般金色的琉璃瓦的壮观景象。

庞大的故宫北院,丰富的展览,多样的文博活动,是一座巨大的中华民族文化圣殿,它能容纳来自海内外的游客,也能组织各种类别的文化活动,因此多个入口,多组流线,多个空间组合模式形成了各种灵活性,而这一切又在统一的紫禁城空间序列中有序排列,形成气势恢宏的整体关系,简洁、清晰、可识别、易组织,不会让人迷失在这巨大的宫殿群里。整个建筑由东西两个方城分成三个展示部分,并通过一条贯穿建筑东西的红墙甬道串连。观众由东侧方城进入中部一层的基本陈列展区,沿红墙甬道顺序参观并到达西侧方城,继续向前参观建筑西翼一二层的临时展区,同时也可下到地下一层观看文物修复展览。由二层临时展区东行则为专题展区,参观结束后由东侧方城下至一层大厅,并通过东翼的文博服务区结束参观。这里包含了数字影院及餐饮休息,水院戏台和商店合院。此外,西侧的临展区设有单独入口,可独立开放。贵宾区则结合临展区布置。

也许可以说故宫北院是故宫的有机组成部分,应该延续皇家的气派和宏伟的尺度。但北院又是这个新时代的,600年后的建筑应该体现新的理念,新的技术,新的空间,进而满足新的需求。在这种传承中如何把握分寸,如何让文脉在自信中自然的呈现是我们必须要回答的问题。故宫之大,我们用宽大的立面展现;故宫之重,我们用厚实的体量表达;故宫之正,我们有通长的正脊定位;故宫之尊,我们用高台层层举托;故宫之艳,我们也用金的顶,白的石,红的墙与兰天碧水和松柏相映衬……

而这一切,又是对它的环境,它的功能,它的技术,它的可实施性,它的新文化的国家定位做出的理性选择。

故宫北院是600年故宫的延续和扩展,更是我们这代人交给下一个600年最好的礼物,它代表着炎黄子孙的生生不息,代表着中华文明的壮美复兴,代表着一代代华夏儿女的中国梦……

四、故宫博物院北院区4号方案介绍(设计人:梅洪元)

1.设计理念

故宫博物院北院区建设项目选址于海淀区西北旺镇西玉河村,北邻南沙河,东至永丰路,西邻上庄家园,南至翠湖南路。该建设项目是“平安故宫”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成后将会实现故宫博物院空间拓展与功能完善,提升其在世界博物馆界的地位和形象。

故宫有着将近600余年的悠久历史,以“清晰的轮廓,开阔的格局,壮美的建筑,严谨的形制,绚丽的彩绘,生动的空间,精美的装饰,独特的色彩,真实的信息,典雅的园林,丰富的景观,和谐的环境”而享誉世界,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今日之时代,是属于人民的时代。“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是这个时代的主题。人民时代的故宫博物院将由此产生伟大的时代转型,由过去皇权帝制的象征,转向真正体现“以人为本、为民所享”的“人民的博物馆”——这即是对“中而新”设计思想的诠释。从功能特质上,“人民的博物馆”是开放的,以“服务环境、服务民生、服务社会”为主旨。从精神特质上,“人民的博物馆”是包容的,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象征。从环境特质上,“人民的博物馆”是共生的,与自然共生,与历史共生,与时代共生!

2.方案设计

方案设计以传承创新故宫传统纯正文化内涵为主旨,赋予其“开放、包容、共生”的特质,打造一个“筑景并秀、形神兼备、情境交融”的“人民的博物馆”。

(1)规划设计——筑景并秀

新时代的故宫博物院不再是旧时帝王将相专属的花园,它应反映时代精神,体现“服务环境、服务民生、服务社会”的精神特质。规划设计充分尊重基地现状,以整合的架构、开放的姿态,塑造一个筑景并秀的“人民的博物馆”,使建筑具有根植于历史文脉与自然环境的生命力。

基地东侧临近永丰路为故宫博物院北院区入口区,设置入口广场及停车场地,便于衔接城市交通。基地西侧临近上庄家园东路设置场地次入口。基地核心地带布置博物馆主体建筑,以故宫博物院传统院落形制为原型,呈“回”字形临水面铺陈展开,以开放的姿态,贴近民众,亲近自然。多重进深的开敞院落空间将各功能单元有机串联,意构了紫禁城三大殿的空间意象,同时与原有文物修复库房进行功能整合,外部展览与内部作业部分分区明确,联系便捷,简洁有力的形体语言增强了建筑的雕塑感与永恒性;建筑采用底层架空的形态构成方式,打破了传统博物馆封闭的格局,实现建筑与环境立体交叠,解决不规则基地的限制与冲突;解放地面,为游人提供更多的室外活动空间。营造了“刚柔相济、筑景并秀”的空间意境。场地的规划设计体现了“服务环境、服务民生、服务社会”的设计思想,将其打造成承载参观体验、游憩休闲、科普教育、文化展示、学习交流等功能的复合化园区。基地北侧结合原有瓦窑、坑塘、灌渠、绿地与乔木,整合为文化纪念区、娱乐活动区与生态密林区。基地南侧保留水系、湿地等原生景观,进行生态环境整治与文化环境重塑。设置生态泄洪区、生态健身区、休憩娱乐区与文化休闲区,形成湿地、水体、小岛相映成趣,人文、历史、自然融合共生的“人民公园”。场地规划合理组织参观流线、游览流线、消防流线、行政办公流线与藏品服务流线,实现人车分流、内外分流、清晰有序、互不干扰,确保了文物的安全性。

(2)建筑设计——形神兼备

新时代的故宫博物院以传承故宫历史文脉,展现中国建筑自信、自立、自强的包容品格为主旨。建筑设计采用体现国家级博物馆形象特征,满足超大型博物馆功能组织,优适北方环境特质的整体形态构成与空间建构,确保建筑个性鲜明、用地集约,资源共享、联系便捷、运营低耗,实现建筑的功能组织、形体构成与环境特质完美统一。

建筑的功能组织体现了“资源共享、功能互补、高效便捷、旷奥有度”的设计原则,采用院落单元模块化布局,高效灵活组织各功能组团。数字故宫文化传播用房位于主体建筑东侧,以地景化的构成方式从地面匍匐升起,将游人自然导引至二层入口平台,在这里借助当代先进的数字技术和多媒体展示手段,向观众呈现故宫博物院举世瞩目的古物瑰宝与气势恢宏的历史背景。主体建筑地下一层、地上五层,以故宫传统院落空间形制为原型,分为东侧的外部展览区与西侧的内部作业区。文物展厅、专题展厅、临时展厅围绕观众服务用房展开,各部分可独立开放,空间利用集约,展览流线明晰,展览空间规整,模块化布局适应未来展陈变换的弹性发展。三层通高的礼仪大厅是主题展厅的核心空间,开敞大气、恢弘典雅,满足室内大型活动的使用需求。西侧的内部作业区由综合配套设施用房、文物库房与文物修复库房组成,与外部展览区联系便捷,确保功能独立、内外有序。观众流线,贵宾流线、藏展品流线,工作人员流线,物资供应流线清晰明确、互不干扰。室内空间组织与环境塑造动态流畅、生动丰富,冥思空间、感怀空间、休闲空间、室外平台散布其中,为观众提供了情趣各异的空间体验,步移景异的展览流线引导着室内外的情景交融。

建筑的形式设计荟萃故宫传统文化精髓,通过对其“轴线、院落、肌理、符号、色彩、片段”的抽象提取与现代演绎,传承创新故宫包容博大的文化特质,展现新时期中国建筑自信、自立、自强的品格特征。主体建筑以整体大气、纯净简洁、平直端正的形体构成,体现故宫博物院作为国家级博物馆所应具有的气质。建筑的主入口意构了厚重的重门意向,观众由此进入文明的殿堂。各单元空间依据建筑轴线,以多重进深的院落组织方式铺陈展开,从形式上延续了故宫壮丽的中轴序列。院落内部的三个纯净体量作为点睛之笔,是故宫三大殿的抽象演绎。建筑内界面的弧形体量隐喻故宫红色的宫墙与厚重的屋顶。建筑表皮以中国传统格构纹饰与木构建筑片段为母题,为建筑增添了质朴无华、深厚典雅的韵味。建筑底层架空,弱化了建筑的体量感,纳环境于建筑之中。通过“阳光院落、竖向屏障、空间梯度”等技术措施,营造环境宜人的微气候环境,降低建筑能耗。

(3)景观设计——情境交融

新时代的故宫博物院的景观设计以“共生”为原则,在确保文物安全的基础上,延续北方园林“布局严谨、壮阔粗旷、厚重沉稳”的空间意境,以故宫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为线索,结合基地原生地貌,将自然赐景与人工造景紧密结合。意在打造一个寓教于乐、绿色生态的“人民公园”,实现建筑与自然共生,与历史共生,与时代共生的设计目标。

景观设计以入口区为核心,通过历史轴线与自然轴线的转承,串联起人文景观区与生态景观区。承载故宫记忆的人文建筑景点散布于环境之中,使得内部展示空间在室外自然延伸,实现传承故宫底蕴、普及历史知识、弘扬民族精神的院区功能属性拓展。建筑底层架空,消除建筑与游人之间的距离感,打造了一个为市民开放的共享公园。步移景异的景观流线浓缩故宫人文精华,如恢宏舒展的建筑画卷铺陈开来,形成内敛到外张、私密到因借、封闭到开放的丰富空间序列,粗犷中显细腻轻灵、大气中见婉约清幽。景观配置选择适宜北京地域的树种、植被,针叶树、阔叶树与灌木树合理配置,建构了良好的景观绿化碳汇系统。结合枯山水等造园手法,确保院区冬季常青、夏季常绿。错落起伏的景观界面顺应当地主导风向,减少不利气候对于建筑的影响。设计中对于水体环境进行了整治,设置了多层次的水岸、栈道、广场与小品,同时引南沙河水入园,结合现状水系打造联通的水体网络,叠合水体空间、临界水体空间、交织水体空间相映成趣。沿水系布置生态坑塘,把园区整体打造成一个富有弹性的“海绵”式生态湿地系统,形成自然式雨水收集网络,最大限度实现雨水在园区内收集—蓄存—渗透—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景观利用和生态环境的系统修复,体现“绿色故宫”的设计思想。

“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是这个时代的伟大主题,“以人为本、为民所享”是故宫博物院新时期的精神内核。我们希望通过塑造“筑景并秀、形神兼备、情境交融”为特质的“人民的博物馆”,实现故宫博物院从“皇权”走向“人民”的伟大转型。我们不仅要把壮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给下一个600年,更要使其真正属于伟大的中国人民,使其自豪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五、故宫博物院北院区5号方案介绍(设计人:孟建民)

1.方案构思

中国传统建筑与中国绘画艺术内在精神的联系源远流长,这启发我们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进行思考,将故宫博物院北院绘成一幅壮美的时空画卷。

2.向大地延展的城

中国绘画和建筑常以水平连续的方式展开时空布局,向大地延展的“城”犹如立体画卷缓缓展开。

“城”分上下。“下城”因地制宜,从东向西沿大地延伸;“上城”因形借势,自北向南悬于天地之间。“城”南北取正,其格局、色彩、尺度均抽象提取自故宫的建筑意匠,在旧肌理与新建筑之间建立起基因传承。

“城”经过精心的布局:“下城”中央为游客服务大厅和数字故宫,东侧布置临时展厅,独立运营,西侧设置基本展厅和文物修复研究中心,三者可与地下一层的库房便捷联系。连续的公共空间体系将上下城紧密相连。“上城”北侧布置大空间的专题展厅,南侧行政办公空间独立成区,中间共享学术交流中心。

“上城”与“下城”的水平连续布局可弹性调整,未来具有很强的灵活性。

3.公园里的新故宫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故宫北院采用虚实并济、阴阳合抱的风水格局,形成一个建筑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公园。公众可以选择两种方式到达博物馆:北广场为团队观众的集散出入口,其他参观者可从各方向游园而入。研究流线、藏品流线、贵宾流线、工作人员流线独立设置,互不干扰。

主体建筑藏于树影之间,融于自然之中,营造出中国山水画境的空间体验。园中有宫,宫中有园,建筑与环境相互交融。

时空画卷

“时空一体,互为转化”是中国卷轴画的精神所在。

我们的空间设计亦是如此。水平延伸的展厅层层展开,人们在其中或踱步观赏或沉思静品。随步移而景易,不知不觉流连于历史画卷之中。

“珍宝漆盒”的主题式展陈设计,将各类艺术珍品还原到历史语境之中。展厅的留白是自成天地的园林,随季节更迭,与建筑共同描绘出浓淡相宜的多彩画卷。

建筑表皮的设计灵感源自故宫“格扇通花”的独特肌理,结合现代技术,以舒展的长轴画面展现出故宫的东方韵味。

联结过去与未来的艺术殿堂。

故宫是中国古代艺术的最高殿堂,如今,传承故宫基因的北院区将迎来中国最伟大的艺术藏品。连续大平层的设计概念为这个新建筑提供了最佳的展藏策略。四通八达的博物馆街形成贯穿建筑的主体脉络,将收藏,展览,研究,教育,服务五大系统整合一体。庭、廊、园形成各具特色的公共空间,可供人们参观游览,驻足思考,感受艺术。

故宫博物院北院以尊重传统、创新进取的姿态联结过去与未来。我们相信她必将成为一个卓越的文化中心、一座优雅的艺术殿堂、一幅向世界展现中华文明的时空画卷!

(观察者网综合故宫官方网站、中国新闻网等报道)

朝阳人在上海解读:
单霁翔曾表示,建筑设计最优先考虑的是功能,建成后将承担文物修复、展览及分流功能——考虑到这位院长的要求,设计师肯定是优先考虑功能才进行设计的。如果完全仿照古代建筑的外型、结构,难免会影响这个新博物馆的功能。我想到了仿古的永定门、前门大街,全新的古迹,那山寨味道,不伦不类啊。我看这个新馆,还不如就搞个新的风格,但不能脱离传统太远。

责任编辑:马力
北京 故宫 故宫博物院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2025,你还会看“长剧”吗?

“就等着美国入侵吗?”欧盟被问懵了

“特朗普考虑宣布国家经济紧急状态”

垂涎百年,美国为何执着于“买下格陵兰岛”

法国记者感慨:中国简直是个新的星球,欧洲追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