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科大发布调查结果:未发现韩春雨团队主观造假 已取消荣誉称号

来源:科技日报

2018-09-01 08:06

持续两年多的韩春雨论文事件终于尘埃落定。

据科技日报8月31日报道,记者31日晚从河北科技大学官方网站获悉,该校在其网站刊发了《学校公布韩春雨团队撤稿论文的调查和处理结果》(以下简称《调查和处理结果》)《调查和处理结果》称,该校学术委员会成立调查组,本着“依法依规、严谨规范、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认真核查了该论文涉及的全部原始实验资料,并委托第三方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展重复验证实验,认为撤稿论文已不再具备重新发表的基础,未发现韩春雨团队有主观造假情况。

《调查和处理结果》还称, 2016年5月2日,韩春雨作为通讯作者在《自然·生物技术》发表了《NgAgo-gDNA为导向的基因编辑技术》论文。2017年8月3日,韩春雨团队主动撤回该论文。学校对此事件高度重视,按照学术、行政两条线进行了全面核查。

该论文发表后,韩春雨的个人住房、职称、工资待遇等均未发生变化。在调查过程中,韩春雨主动要求退回基于撤稿论文所获得的科研项目、绩效奖励、荣誉称号、社会任职等。有关方面按照规定已取消了韩春雨所获得的荣誉称号,终止了韩春雨团队承担的科研项目并收回了科研经费,收回了韩春雨团队所获校科研绩效奖励。个别社会任职正在按法定程序办理。

《调查和处理结果》最后表示,调查期间,韩春雨及其团队积极配合,对同行学者和社会公众的关注表示感谢,对论文发表所造成的误导表示了歉意。河北科技大学秉持“兴业尽责”校训,支持和鼓励广大师生探索科学未知、服务社会民生。学校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弘扬科学精神,坚持对学术不端行为“零容忍”。

韩春雨论文撤稿事件始末

时间终会给出答案。

历时两年多,“韩春雨论文事件”尘埃落定。31日晚,河北科技大学在其官方网站刊发《学校公布韩春雨团队撤稿论文的调查和处理结果》。结果称,该校学术委员会成立调查组,本着“依法依规、严谨规范、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认真核查了该论文涉及的全部原始实验资料,并委托第三方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展重复验证实验,认为撤稿论文已不再具备重新发表的基础,未发现韩春雨团队有主观造假情况。

从籍籍无名到因一篇论文一战成名,再到面对随之而来的种种质疑时的坚称“有人复制出来了”“自己已复制”,再到后来的撤稿,直至今天的声明,这一戏剧性事件终落幕。

声名鹊起

时间回拨到2016年5月2日。43岁的韩春雨一夜爆红。

当天,《自然·生物技术》在线发表了一项新的基因编辑技术NgAgo-gDNA。论文称,该技术有与 “基因魔剪”CRISPR比肩的高效率,能对特定基因进行敲除、插入等改造,被部分媒体称为“诺奖级”发现。

这篇论文成为其通讯作者韩春雨学术生涯的分水岭。在这之前,在河北石家庄土生土长的韩春雨本科就读于河北师范大学,并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完成硕士学业,2003年在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读完博士之后,回到石家庄的河北医科大学短暂任教。 2006年,韩春雨转至河北科技大学工作。在河北科技大学任教的10年间,他作为通讯作者只发表过两篇中文论文。

直到5月2日这篇论文的出现。这篇在国际顶级期刊亮相的论文为韩春雨带来了荣誉和拨款。他的头衔多了起来:河北省科协副主席、河北省最美教师,他还是国家“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于2017年1月落选)”和“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于2016年12月落选)”的候选人。

此外,项目估算总额达2.24亿元的河北科技大学基因编辑技术研究中心获得河北省发改委的批准,预算额达1958万元的进口仪器设备采购项目也已招标完毕。

与此同时,韩春雨成为媒体追逐的对象。没有海外留学背景却取得一流成果,在“小作坊”式的简陋条件下取得超越顶尖实验室的科学发现……韩春雨成为“十年磨一剑”“甘坐冷板凳”的典范。

“如果说此前的技术是一个菜市场,我们就是发现了另一个菜市场,丰富了人们的选择,而这个菜市场究竟好不好有待全世界的科学家去验证,当然我也会进一步探究。”据媒体报道,彼时,对于这一新技术将会替代原有技术而成为最实用技术的说法,韩春雨团队“比较谨慎”。

“我从来不做冒险的事情,我胆儿小。我开始研究这个课题可能是具有偶然性,但之后取得这个成绩是必然的,我向来都是‘临事而惧,好谋而成’。”韩春雨还曾对媒体这样描述过自己。

那时候,“胆儿小”的他不知是否会料到自己会掀起一场轩然大波。

质疑四起

很快,人们发现这个新的“菜市场”没有想象中好。韩春雨和他的NgAgo-gDNA得到的那些无比炙热的赞誉,在仅仅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就出现巨大反转。

2016年5月20日,当时在清华大学任教的著名结构生物学教授颜宁,在微博上首先提出论文结果可重复性的问题。很快,知乎、百度贴吧等网络社交平台上,关于“韩春雨论文无法重复”的话题开始增加,再加上国外学者的公开质疑,各大媒体平台上又一次出现了“韩春雨”的名字。一些中国学者也开始发声,指出韩春雨论文结果无法重复。但也有零星学者表示,韩春雨的论文有效。

同年6月7日,以“基因编辑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为主题的香山科学会议在北京香山饭店召开,韩春雨作为受邀嘉宾在会上作了中心议题评述报告。

在这一科学界的重要会议上,韩春雨的科研报告第一次当面遭到同行的质疑。韩春雨也并没有完成原本两天的全部会议议程。据与会者透露,他的导师强伯勤院士建议韩春雨留下来与同行进一步交流,但韩春雨依然选择离开。

质疑继续发酵。

2016年7月29日,此前曾宣布可以重复韩春雨实验结果的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研究者盖坦•布尔焦称,尽管他和同事在过去的一个月做了多次尝试,但最终发现NgAgo-gDNA无法进行基因编辑。他呼吁《自然—生物技术》杂志要求韩春雨公开原始数据。另外,美国、西班牙等多位科学家也公开表示,无法重复韩春雨NgAgo-gDNA系统的基因组编辑结果。

实名质疑

几个月后的10月8日,在河北科技大学韩春雨实验室,他接受了《科技日报》独家专访。

在那次采访中,他明确告诉记者,自己重复过实验,“论文发表之前按要求重复过实验,论文发表后也重复过。” 他表示,确实有几家实验室做出来了,“我不会说出他们的名字,但过一阵你们会知道”,因为 “担心他们受到媒体骚扰”,“我不能让人家当挡箭牌”。

韩春雨还说道,如果实验重复失败的科学家,愿意实名出来,他们就让重复实验成功的人实名出来。

质疑在《科技日报》刊登此次报道的当晚达到白热化——国内13位科研人员实名公开他们“重复”韩春雨实验方法无法成功的结果,呼吁有关机构启动学术调查。北京大学教授饶毅和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副所长、中科院 院士邵峰公开了致河北科技大学校长的一封信,建议河北科技大学按照国际惯例启动调查。

随后,科技日报记者再次来到河北科技大学,请他按照之前所说的,在有人实名表示无法重复试验后,说出重复出实验的人。本报记者在该校门口偶遇骑着破旧自行车、略显憔悴的韩春雨。他认为,别人重复不了,细胞污染的可能性最大。他本人正在抓紧时间进行重复实验,“每天工作到凌晨。”他仍拒绝透露重复出实验的人。

对于有科学家建议他公开重复实验过程和数据的要求,他表示,愿意和前来沟通的科学家交流。 然而与之有过交往的同行学者给出相反说法。“我们派学生过去都进不了他的实验室。”一位研究人员对科技日报说。

当天,记者一行找到河北科技大学校长孙鹤旭办公室。他拒绝回应任何问题。

几天后,河北科技大学就韩春雨实验结果受质疑作出书面回应称:已有机构用韩春雨团队技术实现基因编辑,具体信息会适时向社会公布,并恳请社会各界提供和谐宽松的舆论环境和文化氛围,给予他们多一点支持、多一点时间、多一点耐心。

此时,虽然有一些“重复不了不代表造假”、“再给他一些时间”的声音,但是,“业内对这件事情基本有结论了,就是造假。” 13位实名学者中的一位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这位海归学者还表示:“如果这种恶劣事件都不了了之的话,我确实会对国内学术环境感到绝望。”

撤回论文

日历翻到2017年8月3日。 “韩春雨论文事件”有了新进展。当天凌晨,《自然•生物技术》杂志在其网站上刊登韩春雨团队的撤稿声明。

声明称:“虽然许多实验室都进行了努力,但是没有独立重复出这些结果的报告。因此,我们现在撤回我们的最初报告,以维护科学记录的完整性。不过,我们会继续调查该研究缺乏可重复性的原因,以提供一个优化的实验方案。”

随后,河北科技大学在官网回应称,“学校决定启动对韩春雨该项研究成果的学术评议及相关程序”。该校同时发表了韩春雨团队声明:“同意按学校安排选择一家第三方实验室,在同行专家支持下开展实验,验证NgAgo-gDNA基因编辑的有效性,并将实验结果公布,以回应社会关切。”

论文撤稿后,河北科技大学按照国际惯例,从学术、行政两条线进行了全面核查。8月31日,该校公布了对韩春雨团队撤稿论文相关情况的调查处理结果,认为撤稿论文已不再具备重新发表的基础,未发现韩春雨团队有主观造假情况。

责任编辑:何书睿
韩春雨事件 造假 学术造假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美方对俄隐瞒了部分信息?克宫回应

这条中马“一带一路”重点铁路项目 “或延伸至泰国”

国防部表态:中方不会在南海问题上任菲胡来

关于ASML出口管制,荷兰首相在华表态

警惕!“隐秘”的调查暗藏国家安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