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同龢后人无偿捐美183件文物,网民:给上图的拍卖450万美元

来源:澎湃新闻

2018-12-23 10:26

据澎湃新闻12月18日报道,上周,美国几乎独揽艺术界重磅消息。波士顿艺术博物馆收获一批珍贵的翁氏六代家藏书画,大大填补了馆藏的中国晚期书画;在华盛顿,史密森尼国立美国历史博物馆、美国国家美术馆各自宣布了历史上的首任女性馆长,打破男性一统的格局。在新奥尔良与旧金山,建筑师博埃里与艺术家塞尔敏带着充满想象的作品来到人们面前。

《澎湃新闻·艺术评论》“一周艺术人物”,报道并评析国内外的艺术话题人物及热点事件。

美国波士顿 | 翁同龢后人、百岁老人翁万戈

向波士顿艺术博物馆捐赠翁氏六代家藏书画文物共计183件

翁万戈

上周,波士顿艺术博物馆在其官网宣布,接受了史上数量最多且意义最为非凡的一批中国书画捐赠——翁万戈家藏。这批捐赠文物共有183件,该家族收藏共传承了六代人之多。执行此次捐赠的是今年100岁的翁万戈及其家人。

王翚与宫廷画家焦秉贞合作的《安歧像》卷(1698)。画面描绘了富甲一方的盐商及艺术收藏家安歧以及其庭园别业。翁万戈捐赠。

翁万戈是清代翁同龢的五世孙,他本人是一位中国书画收藏家、鉴赏家,翁氏家藏的核心部分由其先祖在19世纪蒐集奠定。翁氏家藏可谓是美国顶级的中国艺术品私人收藏,并以其作品质量上乘、大师序列恢弘、保藏状态良好和流传著录清晰而见长。此次捐赠共有130幅绘画、31幅书法、18件拓片及4件织绣,横跨了十三个世纪五个朝代,并集中体现了明清时期的收藏优势。波士顿艺术博物馆中国藏品以早期宋元书画为特色;此次捐赠大大填补了馆藏的晚期书画领域。

翁万戈表示:“我从小就看中国画,整个人生都和中国书画联系在一起,波士顿艺术博物馆是我来美国后到访的第一家馆,这里也是我很有归属感的一个地方。我很高兴我的家藏最终和博物馆馆藏汇聚在了一起,犹如命运使然。”

翁万戈本人是波士顿艺术博物馆的长期资助人,过去的十年间,他曾向博物馆捐赠了21件重要的中国艺术作品。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表示,预计将在2019年秋季在其亚洲展厅举办翁氏家藏精选展。

不过,翁万戈数次向美国的博物馆捐赠如此大量的文物也激起了大量争议。

有观点甚至从其祖上谈起,“翁同龢,光绪帝师,长期位高权重,然其虽深居高位,却无大才,心胸狭窄。因与李鸿章早年有旧仇,后处处与李针锋相对,全然置国家利益于不顾,处处制肘导致甲午海战,财力不济,无法把先进军舰买回来,最后被罢官夺职,黯然回乡,今天我又看见他的五世孙翁万戈将183件属于中华民族的珍宝捐给了波士顿,也许是我狭隘,但是我就是想说,这些东西不属于某个人,她们属于国家,属于中国这片土地,文物也是有国界的,不管这片土地给过你什么不好,它也是哺育你长大的地方,羊有跪乳报恩,乌鸦有反哺之情。我觉得是时候反思一下了,翁老!”

也有读者认为,这个结果,虽然让国人抱憾,但也不必苛责,“现在是人是美国公民,东西是美国公民的私人财产,捐给谁人家有自己的考虑,我们无权置喙。波士顿博物馆技术条件良好,未尝不是文物的好的归宿。”

但更有读者在“澎湃新闻”留言认为,目前中国对文物前所未有的重视,国有博物馆保存条件也非常之好,这些文物是当时文物是国家混乱时出境的,如果现在,未必可以出境,因为这些并不都可以理解为私人收藏,更是国之重宝,翁氏家族把这么多国宝无偿捐给美国,而多年前给上海图书馆的古籍却是通过拍卖收取了450万美元,两相对照,让人多少不是滋味。“中国文物在国外就一定被善待吗?未必,英国收藏的《女史箴图》就被遭到了很大的破坏。”

一位读者感叹说:“前两天去清华大学博物馆看日本一美术馆馆藏的西方油画,人极多。我跟女儿说,西画在中国几乎没有收藏,来到中国不容易,要抓紧去看。看了翁家捐赠美国如此多文物,郁闷啊,中国书画、祖宗的宝贝,想看的话,也得去那么远的波士顿看。要是一辈子不去波士顿,还就无缘得见了

华盛顿 | 史密森尼国立美国历史博物馆新馆长安西娅·哈蒂格

1964年建馆以来首位女性馆长,任期内讲述关于美国女性的历史

安西娅·哈蒂格

据《纽约时报》消息,史密森尼国立美国历史博物馆即将迎来该馆54年历史上的首任女性馆长安西娅•哈蒂格(Anthea M. Hartig),目前她担任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历史学会的执行董事和首席执行官。

作为1964年建馆以来的首位女性馆长,2019年2月,哈蒂格将领导262人的员工团队并动用5000万美元的预算。在其新任期的2019及2020年,她将展开有关“史密森尼美国女性历史计划:源自她的历史”的3项展览。她还将领导博物馆西翼12万平方英尺的翻新工作。

2019-2020年,“史密森尼美国女性历史计划”将带来3场展览

史密森尼学会秘书长戴维·斯科顿(David Skorton)表示,作为优秀领导者、组织者和杰出历史专业学者的安西娅非常适合出任博物馆的最高领导。

史密森尼协会将哈蒂格称为公共历史学家、教授、作家及城市规划者,她曾领导加州历史学会七年。此前她担任过美国国家历史保护信托西部地区的主管。目前,她还担任加州州立公园和游乐设施委员会的文化资源专家。

在安西娅·哈蒂格之前担任馆长的是约翰·格雷(John Gray),结束了六年馆长生涯的他已于今年5月退休,过渡时期领导该馆的是目前的副馆长苏珊·弗鲁赫特(Susan Fruchter)。(文/陆斯嘉)

华盛顿 | 美国国家美术馆新馆长凯雯·费尔德曼

成为美国国家美术馆第一任女性馆长

凯雯·费尔德曼

据《ARTFORUM中文网》报道,位于华盛顿特区的美国国家美术馆(NGA)上周宣布,凯雯·费尔德曼(Kaywin Feldman)已被选为该机构的下一任馆长。费尔德曼将成为美术馆的第五任馆长,也是该机构77年历史上第一位女性领导者。她接替厄尔·A·鲍威尔(Earl A. Powell III),后者将在27年执掌美术馆后于2019年离职。

“凯雯·费尔德曼是一位充满活力和高度原则性的领导者、优秀的合作者,更是一名具有在二十一世纪领导国家美术馆的技能和远见的创新者,”NGA主席弗里德里克•W•班奈克(Frederick W. Beinecke)说,“二十多年来,她作为一名艺术博物馆馆长,在她曾工作过的三个机构中都取得了重大成功。”

费尔德曼目前担任明尼阿波利斯艺术学院的馆长和主席。自2008年担任这一职以来,该博物馆扩大了收藏范围,增加了社区参与力度,并使其参观人数增加了一倍。费尔德曼还主导了实验性和社会参与活动的建设,如该机构新的移情和视觉艺术中心(Center for Empathy and the Visual Arts),并创立了当代艺术部门,增加了新的展厅空间用于展示非洲艺术。(整理/陆斯嘉)

美国新奥尔良 | 建筑师斯特法诺·博埃里

在城市里建“森林”,强调建筑师改善城市环境的责任

特法诺·博埃里

近日,在《纽约时报》发起的“明日城市”论坛上,意大利知名建筑师斯特法诺•博埃里(Stefano Boeri)以“都市森林”对世界城市生活及空气质量的改善为主题发表了演讲。博埃里提出了建筑碳排放所带来的影响,也强调了建筑师利用建筑环境来改善城市的可能。

博埃里以他的“地拉那2030”规划和米兰垂直森林为例,表示“城市具有成为一场巨变主角的资源和潜力,这场巨变旨在应对碳排放带来的巨大影响,使城市变得更加绿色和健康。”

“地拉那2030”规划

“城市中一棵成年的树每年能够释放110千克氧气,并且吸收几百克由交通而产生的不可见毒气。总的来说,城市中一棵树每年能够吸收大约400千克的二氧化碳。如果增加世界各地城市的树木和植物的数量,在住宅、学校、博物馆、购物中心的外立面和屋顶上引入绿植,那将为环境带来巨大的改变。”

博埃里以“地拉那2030”规划为例,在该项目中,建筑师计划通过绿色长廊系统来改变这座阿尔巴尼亚首都的面貌。为了防止城市的“无计划扩张”(urban sprawl),一座由200万棵新树组成的“轨道森林”(orbital forest)将围绕地拉那。该计划将使市中心的绿化空间扩大至三倍。

“迪拉热2030”着眼于城市尺度的干预,与此同时,博埃里指出了垂直森林的潜力,米兰的垂直森林相当于将2公顷的森林集中于1500平方米的建筑外立面上。博埃里打算将这个米兰项目出口到世界各地的城市。

据archdaily网站报道,“明日城市”论坛聚集了政治家、市长、企业家、学者和记者,旨在应对城市在未来若干年中所面对的巨大挑战,其中气候变化、城市交通、贫穷以及都市孤独。(文/钱雪儿)

美国旧金山 | 维哈·塞尔敏

“建造”一件作品,精确度令人称奇

维哈·塞尔敏

近日,据artnet网站报道,旧金山当代艺术博物馆于12月15日起举办艺术家维哈•塞尔敏(Vija Celmins)的个展,塞尔敏今年80岁,出生于拉脱维亚,现在在纽约工作生活。artnet在报道中表示,那些认为当代艺术是“他们的孩子也能做到的东西”的批评家们应该去看看塞尔敏的作品,因为她的作品充满令人惊讶的精确度,那是儿童绝对无法做到的。

在展览中,观众可以领略塞尔敏从1960年代至今对于自然世界“提纯”式的表达,其中既有夜空中的星系,也有大海中的浪花。她的画作具有一种文艺复兴油画的重量,散发出经由刻苦的身心劳动而产生的庄严感。

塞尔敏,大海,1968-1977

“我一度认为自己一生将只会重复画一张画作,”塞尔敏在Art21于2003年所播放的“时间”一集中说道。这听起来可能有点夸张,然而塞尔敏对此却有条不紊,甚至沉浸其中。

旧金山当代艺术博物馆集中展出了塞尔敏的近150件作品,其中包括她为“二战”战斗机所作的共五幅作品以及一系列石头,它们的旁边则是塞尔敏在五年时间内细致描绘而与原物看上去一模一样的青铜铸件。

如果看过了塞尔敏的作品,再看大海也许会感觉不一样,这些“大海”是塞尔敏1968年至1977年间完成的作品。在与Art21的对话中,塞尔敏描述了凝视大海的感觉,“我想,我就这么一遍遍画下去,也许就会出现什么让人惊奇的东西。”虽然最终她着手进行新的创作,但是她常常会选择一个物品,执着于此,通过版画和油画等媒介去复制。

这样的过程无疑需要大量的劳动。“我会重复画一幅画很多次,新的画覆盖旧的画,然后我再把它刮掉,”塞尔敏说,“这些都只是作品的一部分,即‘建造’一幅画。”(文/钱雪儿)

澎湃新闻记者 钱雪儿 陆斯嘉

责任编辑:奕含
文物 中国文物 捐赠 博物馆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荷兰“拼了”:阿斯麦,别走!

“嫌犯从乌克兰获大量资金和加密货币,有确凿数据”

美方对俄隐瞒了部分信息?克宫回应

这条中马“一带一路”重点铁路项目 “或延伸至泰国”

国防部表态:中方不会在南海问题上任菲胡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