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刻、剪纸、绒绣…服刑人员在监狱里还能学“非遗”

来源:观察者网

2021-09-13 15:25

【文/观察者网 张照栋】

京剧花旦、锐利雄鹰、荷叶莲蓬……瓷器上一个又一个栩栩如生的形象惊艳一众网友,更让人意外的是,这些精美瓷刻作品的作者,是一群在押服刑人员。

近日,上海监狱发布的一条吴家洼监狱服刑人员学习“瓷刻”的视频引发网络关注。服刑人员们的精湛技艺和精美作品惊艳了一众网友,而这背后的“非遗文化矫治项目”也受到关注。

大家惊讶地发现,除了瓷刻外,服刑人员在狱中还可以学习剪纸、墙绘、玉雕、刺绣等“非遗”技艺,一众网友纷纷点赞之余,竟然还有些羡慕……

来源:“上海监狱”抖音

9月6日,上海市监狱管理局官方抖音号“上海监狱”发布了一条视频,晒出了吴家洼监狱人员们精美的“瓷刻”作品,惊艳一众网友。

据上海监狱管理局官方微信公众号“上海监狱”介绍,早在2017年,吴家洼监狱就成功引入“大丰瓷刻”这一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习艺项目。瓷刻自此成为该监狱的艺术矫治项目之一,与监狱里的服刑人员们结下不解之缘。

所谓艺术矫治,是指服刑罪犯在参与绘画、雕刻、书法等艺术创作活动的过程中,心灵得以净化,思想得以转变,行为得以矫正,是监狱教育矫治罪犯的重要方法。

吴家洼监狱服刑人员“瓷刻”作品

吴家洼监狱的“瓷刻”艺术矫治项目,请来了著名瓷刻艺术家陈银付给服刑人员授课,他的作品多次出国参展,获得广泛赞誉。在2016年澳门举行的“苏风艺品”澳门国际文化艺术品展览会开幕式上,陈银付的瓷刻作品作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丰瓷刻)代表性作品参展。

在名师的指导下,服刑人员们刻苦习艺,进步迅速。其中的佼佼者仅在第一次习艺十个月后,就顺利完成了用黑色盘刻制的影雕作品——雄鹰展翅。

在此次引发关注前,吴家洼监狱的“瓷刻”项目早在2018年就成了“网红”。“上海监狱”当时在抖音上传的一段吴家洼监狱服刑人员瓷刻的视频,获得了超过1800万的点击量和近80万的点赞。

授课老师教授零基础学员瓷刻基本技术  图源:“上海监狱”微信公众号

吴家洼监狱二监区副监区长张矿说道:“(瓷刻)主要针对一些监区里不是很稳定的,脾气比较暴躁的罪犯,通过我们这种艺术矫治的手段,达到教育改造的目的,对监管安全带来了很多正面的影响。”

一位学习瓷刻的服刑人员说道:“一开始嘈杂的敲击声让我根本静不下心,纯粹是硬着头皮在努力,但看到第一幅作品完成时,这种喜悦的心情是任何事都代替不了的,我感觉自己的努力值了。”

服刑人员表制作“瓷刻”  图源:“上海监狱”微信公众号

吴家洼监狱的“瓷刻”项目的成功,只是上海监狱落实“五大改造”项目中的一个缩影。

2018年6月28日,我国司法部召开全国监狱工作会议,会议提出以政治改造为统领,统筹推进政治改造、监管改造、教育改造、文化改造、劳动改造的监狱工作“五大改造”新格局,奋力开创新时代监狱工作新局面。

在统筹推进“五大改造”的过程中,上海各大监狱将诸多“非遗”技艺引入到监狱服刑改造工作中,丰富了服刑人员艺术矫治的项目内容,创新了教育改造的平台。众多服刑人员在学习“非遗”技艺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一技之长,其个人理想和信心也得到重塑。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传承发扬。

白茅岭监狱服刑人员展示剪纸作品

翻看上海监狱管理局的抖音和微信公众号,“非遗”在高墙内开花结果的案例比比皆是。

上海青浦监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艺术在这里受到众多服刑人员的欢迎;白茅岭监狱则以传统剪纸艺术为依托,开办了“剪艺坊”。

上海周浦监狱,12名彩豆画学习班服刑人员历经两个月,耗时1200个小时,用黄小米、白小米、小赤豆、大麦、芝麻等近50种五谷杂粮,创作了彩豆画《清明上河图》。

上海南汇监狱则在2018年引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洋泾绒绣”,一群头发花白的老年服刑人员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就掌握了绒绣技艺……

青浦监狱服刑人员剪纸作品 

彩豆画作品《清明上河图》 图源:“上海监狱”微信公众号

服刑人员的绒绣作品  图源:“上海监狱”微信公众号

在学习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的过程中,众多服刑人员的心性逐渐变得安稳平和,精神文化也得到了熏陶。

“在之前的人生过程中,我整个人感觉是比较浮躁暴躁的。在剪纸的学习过程中国,我觉得自己的性格脾气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青浦监狱的一位服刑人员说道。

他还头头是道地介绍起了他自己所学习的剪纸流派,“我们这个剪纸传承了一些海派剪纸的特点,用一些比较细腻的手法,比较宏观的叙事方法……”说着,他展示了自己创作的一幅高难度的长征主题的剪纸作品。

青浦监狱六监区民警安陈亮说道:“(剪纸作品)不单单是一幅画,这后面是一个完整的历史事件。这也丰富了我们对他们思想文化教育的手段。”

青浦监狱服刑人员的长征主题剪纸作品

上海周浦监狱的彩豆画学习积极分子陈某感慨道:“彩豆画帮助我改变了人生价值观。以前,想的就是如何挣钱,如何挣大钱。学习了彩豆画后,我能静下心来看一些图画,去品鉴画中的意境,也能给自己带来快乐的情绪。现在我明白,钱是重要的,但不是精彩生活的唯一内容。精神上的丰富,比物质上的拥有更重要。”

在南汇监狱学习“绒绣”技艺的服刑人员顾某,则在自己的作品被认可后,重燃生活信心,“回归社会之后,我不仅可以用这门技术养活自己,还要将这门技艺教给其他人,让自己的生活更加有意义。”

顾某制作绒绣  图源:“上海监狱”微信公众号

和顾某有一样想法的服刑人员还有很多,他们中许多人真的在出狱后凭借自己在狱中学到的“非遗”技艺谋生,甚至还有人开班授业,成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

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上海青浦监狱的玉雕工作室“倪力立工作室”。这个玉雕工作室由狱警倪力立2013年创办,帮助服刑人员学习玉雕技术。

据《法治日报》2019年报道,多年来“倪力立工作室”已经培养了一批“狱内大师”,其中有两名服刑人员在出狱后还被评为“海派玉雕大师”。此外,服刑人员在监狱内的玉雕作品也获得了业内认可,多次获得大奖。

倪力立说,通过玉雕工作室的改造,服刑人员掌握了一技之长,同时也有了一定的社会资源,出狱之后便有了安身立命的条件。

青浦监狱玉雕工作室 图源:“上海监狱”微信公众号

据澎湃新闻今年9月9日报道,青浦监狱服刑人员王彬(化名)在2020年11月结束10年刑期出狱后,凭借自己在狱中学到的玉雕技艺,自己创业开了工作室,生意相当不错。他还招聘了一些和他一样的刑释人员,教授他们技艺,帮助他们在社会上立足。

王彬作品《高山访友图》 图源:澎湃新闻

除了王彬这样自发创业的刑释人员外,上海监狱还开展了“产学业”一体化矫正项目,鼓励服刑人员将刑期变学期,帮助他们在刑期结束后再就业。

青浦监狱的徐华(化名)在服刑期间学习了吉他、国画等技艺,之后他又学习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松江顾绣”,他的顾绣处女作《竹鸠》得到了顾绣传承人朱庆华老师的大力赞扬,并且被松江文化馆收藏。

2021年1月19日,在青浦监狱开展的“产学业”一体化矫正项目合作共建暨刑释回归就业签约仪式上,徐华获得了松江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办公室颁发的聘书,成为了一名非遗传承人。

徐华顾绣作品《竹鸠》 图源:“上海监狱”微信公众号

而在提篮桥监狱,有绘画功底的服刑人员王某被选入墙绘项目。王某表示自己从初中开始就学习美术近十年,并且尝试过以绘画谋生,但未获成功。在提篮桥监狱服刑期间,王某在“产学业”一体化项目的帮助下,已经成功和一家企业签订了就业意向合同,未来将从事墙绘行业。

左边为提篮桥监狱服刑人员墙绘作品《二十四节气图

除了上海之外,将“非遗”技艺融入监狱服刑改造工作的方案,已经在福建、山东、浙江、河北等全国各地推广实行,福州软木画技艺、泉州德化陶瓷彩绘、龙岩客家山歌、鲁绣、布艺、扎染、浦江麦秆剪贴画、沧州舞狮……众多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监狱的高墙内开花结果。

众多网友纷纷为这些“非遗文化矫治项目”叫好点赞。



“没得手机玩果然能静下心来学东西。”



还有人开始羡慕了:“陶冶情操还能提供就业去向,我也想学。”


还有网友担心:“不知道几年后会不会出现为了学非遗手艺故意犯罪进监狱的事儿,记得之前有过为了合唱团进监狱的。”


据《上海法治报》2018年报道,当年一小偷声称自己盗窃10年,只是为了进入上海提篮桥监狱的新岸艺术团,圆自己的“明星梦”。

对此,当时的提篮桥监狱三监区监区长丁俊表示:“首先要明确一点,监狱是国家的刑罚执行机关,职责是依据人民法院的判决对罪犯执行刑罚,惩罚和改造是监狱的本质职能。

监狱组建艺术团的目的不是培养明星、艺术家,而是将它作为罪犯矫治的重要载体,通过艺术陶冶情操,转变思想,从而向社会培养和输送合格的守法公民。”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责任编辑:张照栋
国内 非物质文化遗产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最后通牒?以色列放话“要么签,要么打”

“这把火怎么点着的?”

布林肯来华谈的怎么样?是否不虚此行?

“看看,这就是美国的警察”

习近平会见布林肯:中美应彼此成就,而不是互相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