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文明迎头相撞后,引发了文明的自我维新

来源:商务印书馆汉语中心

2021-12-03 09:57

(文/ 卢娟)

文扬的《文明的逻辑——中西文明的博弈与未来》(以下简称“《文明的逻辑》”)出版当月即入选商务印书馆10月份月度好书的排行榜,11月份入选2021年度“读者喜爱的20本好书”排行榜,11月份名列商务印书馆11月份“人气畅销榜”第1名。

很显然,让该书刚刚面世就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好评的,是书中精彩内容本身所具有的思想力量。

构成该书主要思想的核心部分,是作者原创的一套关于人类文明问题的基本理论。了解文扬的读者都还记得,这套理论中的基本概念及这些概念之间的基本关系,是他在近三年时间里通过“70年对话5000年”系列文章、《天下中华——广土巨族与定居文明》专著(以下简称“《天下中华》”)、《文扬论文明》40集音频课程等多个思想产品陆续推出并完善的。

《天下中华》一书出版后,有评论者以《中国人的天下观》为题发表了书评,认识到“作者提出了一些概念并试图通过这些概念解释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所发生的历史事件”。

评论说,在广土巨族这一基本概念之上,该书应用了原创的定居与游居、天下与列国、秩序与运动等几个对偶概念,“通过对照比较的方式,探讨了中华文明和中国政治传统的独特性。从春秋战国讲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本书较为笼统地串联了整个中国历史,最终落脚于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本书最大的成就在于能够让读者理解中国对于领土统一的执着追求,也能够让读者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

《文明的逻辑——中西文明的博弈与未来》

在另外一篇题为《从“天下为公”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传承》的书评中,作者认为此书“通过古今对照、中西对比,力图找出中华文明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生动力,有些观点很有新意,带来多方面启发”,“对中华文明基本概念的概括和总结,是《天下中华》一大贡献。作者在阐述定居与游居、文明与野蛮、秩序与运动、共生与竞争、天下与列国的基础上,提出了‘广土’‘巨族’‘天下型定居文明’等概念,对厘清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和个性,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在提出这些概念的基础上,《天下中华》以文明的成长、文明的锻造、文明的冲撞、文明的维新四个章节的篇幅,对中华文明演进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王湘穗既是《天下中华》一书的推荐人,也是《文明的逻辑》一书的推荐人,在《文明的逻辑》一书出版之后,他评价说:“可以肯定,由《天下中华》《文明的逻辑》等著作构建的文明史观是文明思想领域的重要创新。”他在题为《掌上千秋文明尺》的书评开篇便写道:“在文扬笔下,文明被视为是一把衡量人类历史的千年巨尺,它架设在历史实在与理论解释鸿沟之上,充当着度量人类社会发展演进的工具。”

一句话即点透了文扬近几年来一系列学术努力最为核心的部分——通过将文明问题视为一个中国问题,开发出与之相应的概念工具,在“历史实在”与“理论解释”两者间的“鸿沟”之上建构起适应当前中国需要的新型文明理论。王湘穗指出:“文扬的文明论的出发点是为长期存在、不断延续的中华文明提出了‘文明问题作为一个中国问题’的命题,从而颠覆了西方学者、西方媒体长期建构的‘文明问题作为一个西方问题’的理论基石,重创了以往把‘文明史’几乎等同于西方史、对非西方文明的成就视而不见或不屑一顾的学术传统。”

《天下中华》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发展研究所教授丁一凡以《解读东西方文明的一把金钥匙》为题撰写了书评,他写道:“在中华文明走向伟大复兴的过程中,文扬对东西方文明发展的分析无疑会给我们提供更多的启示与更多的自信。”他认为:“西方对文明的界定喜欢从线性的历史发展入手,认为文明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演化过程,如同生物进化一样。

因此,西方喜欢用殖民化的方法征服其他的殖民地,向其他民族推广或强迫它们接受西方的文化。而在中华文明中,文明一词的出现起码可以追溯到2500年前的《周易》里。汉语中文明一词与书写文字及精深文化的出现相关,与光明普照的现象相关。因此,汉语中文明的进化论含义与高低文明优劣区别的含义并没有西方定义中的文明那么明显。历史上,中国也从未以文明的名义去扩张,而一直主张孔子的说法:‘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科技与战略风云学会副会长陈经在书评中写道:“中国理论界应该有这种自信,但是要基于现代科技,结合DNA分子人类学、语言学,不要只去挖故纸堆搞国学。和别的文明交叉对比研究,视角放到整个地球,才是正确的研究路线。文扬做出了尝试。”

陈经不久前用短文介绍了一篇《自然》杂志中的文章,文章作者发现,9000年前中国辽西种植粟米的农业人群,居然是游牧民族的阿尔泰语系和日语韩语的起源。这是个文明的转化与传承的罕见例子。他写道:“文扬的新书《文明的逻辑》正好就是关注这个问题,将文明分为几个对立逻辑。早期史前人类有定居与游居,定居的其实生活在游居人口的游动区域中间。后来形成了王朝国家,又分为居国与行国。再后来有秩序主义和运动主义的区别。历史上有农耕民族、骑马民族,其实还有海上民族。在这种划分视角下,文明的逻辑特别地不同。”

清代画师陈枚彩绘《耕织图》

以上观点尽管角度不同,但都不约而同地触摸到了《文明的逻辑》中所梳理的那个核心逻辑——将定居文明与游居文明、秩序主义与运动主义、天下与列国、公天下与私天下等基本概念结合为一个完整理论框架的一整套内在逻辑联系。一旦新的理论框架的内在逻辑关系得以建立,理论的解释力和预测力就会充分体现出来。

就像王湘穗教授所说:“在文扬的文明论视角下,文明之尺除了可以提供揭示大历史运动的宏观框架之外,还可以充当探幽洞微的历史显微镜,应用于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在小大由之的文明论视角下,人们可以对当下世界正在发生的巨大变化给出更深刻的解释,譬如更完整地把握‘百年未见之大变局’的起因与走势;也可以更精细地分析美国从阿富汗撤军、乌克兰事件和台海危局,更深入地理解人类历史河流的大趋势。”

作者文扬在《文明的逻辑》中写道:

近现代以来,中华秩序主义在与西方运动主义迎头相撞之后发生了文明的自我维新,成功转化成了秩序主义与运动主义并重的新型文明。实际上,今天的西方文明也在发生史无前例的巨变,一方面随着新世界的穷尽、新边疆的消失、新领域的减少,西方文明的运动主义逐渐失去了其动力源泉,诸如十字军东征和大航海那样的大规模迁徙不会再发生了;另一方面,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曾经无限广阔的世界变成了小小的“地球村”,在“全球定居”这个全新现实的压力之下,作为主导文明的西方文明也顺势转向秩序主义了。

就这样,从文明史的角度看,今天的中华文明和西方文明正好发生了一个角色互换,前者成了忙于在复兴路上坚定前行的运动主义,后者成了忙于在“地球村”里维护稳定的秩序主义。(第378页)

在作者看来,当今世界的诸多国际热点问题,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这一次两大主要文明千年一遇的“角色互换”的影响。

这就是该书中那个核心逻辑的充分体现,通过这种全新角度的理论概括和历史梳理,文扬将文明问题作为当前国际热点问题背后的深层历史运动展示了出来,并提供了相应的分析工具,便于人们更深刻地理解当前的现实,更可靠地预测未来的演变。

商务印书馆虹口讲堂第三讲《文明的逻辑》新书分享会

本书是一本回顾文明历史、展望未来发展的书,作者通过古往今来的历史对比,细数了中西两大文明的过去和现在,并做了未来展望。本书首先以“文明作为一个中国问题”这个命题开篇,直接进入文明问题的核心领域并切入真问题,然后按“生存的逻辑”“定居的逻辑”“游居的逻辑”“碰撞的逻辑”“发展的逻辑”依次展开,利用原创开发的基本分析工具深入分析了中华文明的发生和发展以及与他者文明的冲突和博弈。

本书采取了宏观历史叙述的写法,重点不在于陈述历史,而在于提供概念性的分析工具帮助人们理解文明的历史。书中所使用的几个对偶概念,如定居与游居、居国与行国、秩序主义与运动主义,以及农耕民族、骑马民族和海上民族的三分法等,都是作为历史分析和叙述工具而创造出来的,是在历史实在与理论解释两者之间建立内在逻辑的尝试。

大时代呼唤大问题,从现在开始,进入文明问题,梳理文明的脉络,探索文明的逻辑,解释文明的运动,预测文明的演变。

图书链接:http://product.dangdang.com/29317638.html

https://item.jd.com/10039153698103.html

https://item.taobao.com/item.htm?id=659561187986

责任编辑:沈玉萌
中华文明 西方文明 文化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种地要先交钱?官方再通报:镇党委副书记被免

习近平:为基层减负要明确权责,不能什么事都压给基层

驻美大使谢锋:中国不是雅典,也不是斯巴达

王毅会见柬埔寨首相洪玛奈:中国永远是最坚定的依靠

急了?韩媒感叹“从中国来的人少了,包裹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