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源:当前浪的延迟享受,遇上后浪的叛逆狂欢

来源:观察者网

2020-05-09 07:24

戴源

戴源作者

媒体人,学习写文章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戴源】

五四青年节,B站应景推送的一个三分多钟短视频《后浪》,引爆全网舆论,巨大的流量和关注度裹挟着铺天盖地的争议,一时间让像我这样的路人依稀有一些恍惚:五四青年节终于被青年们认认真真地过了,但为啥一个处处彰显“正能量”,处处体现年轻人朝气蓬勃、个性张扬、体现主流对年轻人肯定和赞许的视频,青年们却好像并不买账呢?

B站为青年准备的“节日礼物”为何会引来一群青年的不买账(图片来源:视频截图)

首先的不满来自于“被代表”。很多人批评说,现在的年轻人多么多么地苦逼,而视频里都是一些快乐而有钱的年轻人,为什么视频里没有体现年轻人“996被掏空”“买不起房被割韭菜”“内卷化压力山大”“阶层固化生活无望”?如此,这至少不是一个全面展现当代青年生活状况和精神风貌的作品,更像是一种讨好和谄媚,是一种“何不食肉糜”的高高在上。

其实我们大可以放松心态,这毕竟是五四青年节的一个应景视频,仅从这个视频的产生背景来看,在五四青年节这样一个青年的节日里,自然需要展现出青年美好的一面。就像大家都不会觉得我们的社会是十全十美,没有毛病的,但大家也不会因此而想把春节联欢晚会办成揭露社会阴暗面的诉苦大会;就像青年人的成长必然会伴随着时代的特殊性赋予他们的压力和苦涩,但这不代表在五四青年节大声说“青年人的生活多姿多彩”“我们的青年有希望”就是不正确。

对此,B站市场中心总经理杨亮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的一段话,也算回应了这种质疑:

这个片子是给五四青年节的献礼策划。……创意来源是大概在两个月前,当时疫情期间,我们内部在讨论,疫情过后,B站今年的品牌要做些什么事情。然后,我们想到五四这个时间点来做一次对话,是很有必要的。给大家打打气,认真说一些话,这是我们的一个初衷。

而在我看来更关键的是,这些渴望批判时代的人首先忽略了B站的本质——它是一家以娱乐视频为主要内容,以青年人群体作为内容创造者和消费主体的商业化公司。很多人怒斥《后浪》高调宣扬消费主义,宣扬享乐,没有展现底层青年,没有展现诸如青年军人、抗疫的基层医护、志愿者、扶贫公务员、农民、工人这样多样化的青年样本,只是不断跳动着游戏玩家、周游世界的旅行者、在都市里体验高科技、在高楼上舞蹈、在电影院里看大片的青年形象,正是因为他们忽略了这一点。

很多人批评《后浪》认为视频展现的时代青年风貌只是局限在了少部分人(图片来源:视频截图)

《后浪》视频里展现电竞、旅游、高科技、电影、舞蹈、汉服、乐器,因为这些就是B站内容生产的主要方向——你以为它在向你描绘中国青年的风貌,其实它只是在向你展现“B站up主群像”;它向你展示青年的消费主义,因为它就是靠青年人消费才能够活下去;它不提底层青年,不是因为它“坏”或是怎么着,只是因为和他们的业务无关,仅此而已。《后浪》首先要做的,是契合自己的公司文化,服务自己的主流客户,背后自有简单明了的生意人逻辑。

不过B站也要看到,它已经不是那个靠二次元起家的“小破站”了,无论是用户还是内容都在走向多元化。估计B站的创业团队自己都没想到,有一天他们的用户会在这里看“罗翔说刑法”,正经上专业课,会在这里看“骁话一下”,关心国家大事讨论国际关系,更不会想到,今年疫情期间,有这么多UP主分享自己在武汉抗疫、当志愿者的故事,满满的正能量,展现了年青一代的新面貌。如果这次《后浪》一定要选择青年这个主题,这一点确实不应该忽视。而且,想通过商业行为推动价值观传播,需要考虑的还要更多一些。

所以即使在我看来,B站这样努力向主流靠拢,给青年人熬鸡汤赚取利润的平台,和那些拼命批判《后浪》,靠着不断给青年人贩卖焦虑而赚取利润的平台本质上并无优劣之分,但是这锅鸡汤似乎火候还是不到位的。你不能说所有那些对《后浪》的批判都是别有用心的带节奏,至少,作为某种程度上以讨好新时代青年一代为目的制作的视频,《后浪》并没有很好地取悦他们。

问题出在哪里?

《后浪》的主线是实力派演员何冰以一个成熟的形象,代表这个社会的“精英”“主流”和“前辈”对青年的一番寄语,总结下来大概有三个意思:

第一,你们青年一代很幸运,生在一个物质充裕,开放自由的时代;

第二,你们青年一代很优秀,你们个性张扬,把自己的爱好变成了你们的生活;

我们“前浪”都没有资格质疑你们,相反,我们对你们满怀敬意。

所以《后浪》其实是前浪的一番寄语,对于年轻人来说,多少有点父辈说教的意味。

主讲人何冰展现的是一个非常典型的60后“父辈”形象(图片来源:视频截图)

按照B站市场中心总经理杨亮的解释,“很多网友说,能否换个年轻人来对话,其实我们也有想过,但是如果使用一个年轻人,就没有了对话的感觉,会是一朵浪花,而不是一条奔涌的河流,不能表达全部的意思。”

所以,这种选择不可避免的顾此失彼:这样的“青年寄语”实际上是八零后把自己青年时代的梦想,他们曾经最希望听到的话写了出来,交给一个60后,让他念给00后听。

本质上,这是一个“代沟”的问题(说实话,其实我已经很久没用这个词了)。

何冰代表的60后,可以看作是三次元世界的“主宰者”,但他们又逐渐开始遥远。而以B站管理层,也就是《后浪》视频的策划者为代表的80后(和少部分90后),是当今中国互联网世界的主宰者,他们生产互联网内容,是各大互联网公司的中流砥柱。他们曾经是青年,现在实际上已经成为了主流,正在运用主流思维来定义和引导社会。而青年,也就是00后和部分90后,天然会成为主流的叛逆。

对于我来说,80后作为青年的诉求我并不陌生,因为正如何冰老师所说,他们曾经是背负着“一代不如一代”压力,和“垮掉的一代”骂名的一代青年人。曾经,那些60后的教育专家认为身为独生子女的80后娇惯、傲慢,是养尊处优的“小皇帝”“小公主”,担不起时代的重任,竞争不过发达国家的同龄人。于是,他们编造了“荼毒”中国三代小朋友(70、80、90)的“中日小朋友草原夏令营”故事,来营造一种“因为青年人的堕落,未来的中国将被日本打败”的群体焦虑。

尽管成长路上被上一代不断质疑,80后终于还是长大成人,独挡一面了,“垮掉的一代”并没有出现,我们看到的又是另一番景象:在汶川地震中不畏艰苦,出征救灾的是80后一代,在面对奥运圣火被敌对势力玷污,中国面对西方无端攻击和责难时,众志成城守护火炬,和西方媒体进行针锋相对的较量的是80后一代,在随后十年的互联网科技浪潮中成为中流砥柱的也是80后一代。

80一代中国青年用实绩证明了自己的价值,他们跟随这个国家一起成长,从见证者变成担当者,没有上一辈的伤痕,对于他们来说,喊出一句“我爱你中国”不是矫情,不是口号,而是真情实意的表达。这可能会让上一代里的一些人失望。

但是,他们在大人们的“忧虑”中长大后,真的很希望当年能够听到父辈们认认真真地说一声“我们很佩服你们!”

同时,80后一代也是个性张扬的一代,他们是第一代“互联网原住民”,他们也是最早渴望将这些新鲜事物变成自己堂堂正正职业的人。同样,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布满了荆棘,他们的各种尝试遭到了父辈们所掌握的主流舆论的批判和否定。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当年的韩寒,因为想辍学写小说为生而遭到了大众的嘲讽,甚至被80后至今津津乐道的是当年央视大张旗鼓地拿他和长辈们推崇的“哈佛女孩”的对比。

同样,当年80后的网络游戏被专家学者定义为“精神鸦片”,以“治疗网瘾”出名的大学教授陶宏开与魔兽世界玩家的那场著名辩论已经被大家遗忘,如今电竞即将进入奥运会,并且成为了各大网络企业的摇钱树,资本推动着网游成为了主流,而当年魔兽的玩家们也从血气方刚的青年人变成了辅导孩子写作业心肌梗塞的妈爸。历史陷入了“毅种循环”。

渴望物质的充裕、渴望个性的张扬、渴望主流的认可,《后浪》中的关键元素映照的是上一代青年人最想要的东西,是会让策划者们感到温暖和振奋的“鸡汤”,可惜,上一代的梦想无法照进这一代的现实。因为上一代求之不得的东西,在这一代已经习以为常,习惯了也就不会珍惜,习惯了也就会去追求新的得不到的东西。

图片来源:视频截图

归根结底,还是时代变了。

80后的青年时代,是一个中国在经济增长、物质财富上狂飙突进的年代,儿时可望不可及的吃喝玩乐,在短短的十年内都纷纷走进了他们的生活。生活越来越好,他们也热情地拥抱消费主义,他们愿意付出金钱去换取曾经梦想中的炫酷生活、优雅小资,去实现开咖啡馆和环游世界的梦想。

而00后生来就拥有丰富的物质,涉世未深就已经被消费主义教做人,那些吃喝玩乐,所谓“现代文明的精华”在他们眼中不算高大上,不算梦想,他们更乐于去解构这些社会塞给他们的东西,并且嘲笑别人成为“韭菜”和“智商税”对象。

80后的青年时代,是一个只要按部就班生活就可以什么都有的年代,是一个“历史终结”盛行,似乎世界将会怎样都已经明明白白写在教科书上了,所以他们乐于背叛这样“一眼就望得到头”的生活,去冒险、去张扬个性,去做“不羁的风”,做一个自由的个人主义者。

而00后却成长在了一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一眼望得到头”成为了一种奢侈,每天都在被时代推动着见证历史。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看到的个人的渺小,渴望抱团,渴望在一种相互认可的“集体”中去影响这个时代的议程,所以00后真正想要的不是“做自己”的“权利”,而是改变时代的“力量”。

《后浪》搅动起了这个社会的代际矛盾,大家都在争论:谁在说,谁在听?凭什么你来说我来听?应该谁来说,应该谁来听?这个时候,每一代人都很难被说服。

这个时代的浪,不是一朵与众不同的浪花,而是澎湃汹涌的巨浪。至于是前浪还是后浪,也许他们不是特别在乎。其实,作为前辈,如何去定义青年一代也不重要,因为如果一个社会,不同年龄层彼此都高度一致,达成完美的共识,反而是一件挺可怕的事。因此,批判也好、嘲讽也好、结构也好,都是青年的“规定动作”,而他们也必然会靠自己去创造一个时代,留给历史一个自己的评价。

十年之后,且看分晓吧。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戴苏越
B站 后浪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换一种方式,让国宝“回家”

矛头直指哈尔科夫,普京首次公开俄军意图

普京特地去了趟哈尔滨,东北-远东合作前景如何?

中俄联合声明重量级要点,不只有图们江出海口

首付、利率双降!央行打出重磅组合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