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雨潇:冬奥会结束后,我盘了下外媒报道……

来源:观察者网

2022-02-24 08:21

戴雨潇

戴雨潇作者

纽约大学研究生,思想与文明观察者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戴雨潇】

北京2022年冬奥会已经落下帷幕。中国在疫情中成功举办了一场安全而卓越的国际型体育盛会,为弘扬奥林匹克精神、促进人类团结友爱,展现出了大国的担当和强大的组织能力。

冬奥会让中国再次成了世人瞩目的焦点,但在西方媒体眼中,这届冬奥会也成了他们抹黑污蔑中国的一次“绝佳机会”。这几天浏览外媒时,无心多看了几眼相关内容,很多报道的角度之刁钻、观点之奇特可谓令人瞠目结舌。

西方是怎么污蔑北京冬奥的

1.“新疆问题”

西方攻击北京冬奥的第一个角度就是炒作和冬奥无关的政治谣言。

拜登政府继承了特朗普政府关于新疆的说辞,并于去年12月宣布“出于对中国新疆‘侵犯人权’行为的回应”,决定对2022年北京冬奥会进行所谓的“抵制”,不派出美国政府官员参加冬奥。但美国政府并没有阻止美国运动员参加冬奥赛事。

在冬奥会开幕式上点燃圣火的中国越野滑雪运动员迪妮格尔 · 衣拉木江,也遭到了西方媒体的恶毒攻击。他们攻击衣拉木江的方式有三种:第一种是恶意联想,将迪妮格尔代表中国出战冬奥会类比为犹太运动员代表纳粹德国。

第二种是否认迪妮格尔的维族身份。例如《纽约时报》在报道中称中国“挑衅性地挑选了一名起了维吾尔名字的运动员来帮助点燃圣火”,玩文字游戏暗示迪妮格尔是中国找来的临时“演员”。

美国《纽约时报》报道

第三种最为滑稽。英国发行量最大的日报《每日邮报》在报道中称“中国冬奥会的代言人,20岁的维吾尔族滑雪远动员在首秀获得第43名后‘消失’了”。这篇报道立刻遭到了很多外国网友的嘲讽:“她比完赛还要每天向你们媒体报道吗?”“《每日邮报》的记者把电视机关掉,会发现所有的运动员都‘消失’了”。

英国《每日邮报》报道

实际上我们挑选迪妮格尔作为火炬手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选择。首先,迪妮格尔是一名优秀的滑雪运动员。2019年,迪妮格尔在国际雪联北京越野滑雪积分赛上获得女子个人短距离银牌,这是中国选手首次在国际性的越野滑雪比赛中站上领奖台。

其次,迪妮格尔的家乡新疆北部的阿勒泰地区正是人类滑雪的起源地。在距离阿勒泰市区约1小时车程的敦德布拉克洞穴中,1万多年前的彩绘岩画记录着人类最早的滑雪形象——一群人脚踏毛皮滑雪板、手持雪杖、弯腰屈膝、背着猎物在风雪中驰骋,这一纪录早于北欧斯堪的纳维亚数千年。

迪妮格尔的表现一方面展现出了中国新疆年轻人的魅力和风采,有力地回击了西方对于中国新疆的不实指控,同时也让更多人了解到她的家乡和滑雪文化之间的历史联结。

2. “假雪不安全”

尽管人造雪早已成了近几届冬奥的常态,西方媒体依然没有放弃从这个角度攻击北京冬奥。美联社称:“人造雪有更多的冰晶,所以运动员在上面滑得更快,更容易发生危险”;英国《每日邮报》称:“冬季运动专家警告假雪(fake snow)会制造出更坚硬的表面,对起跳和着陆都更加危险……这对运动员来说很危险——有人已经死了”。

对这些言论我都不用反驳,我们就看看西方媒体在2018年平昌冬奥会的时候是怎么评价人造雪的。美国国家气象频道介绍道:“天然雪可以用来堆雪人和做雪球,但它不是举办滑雪比赛的最好产品”;《今日美国》称“人造雪(manmade snow)更湿润、更致密,为滑雪者创造了理想的表面,而且可以保证整个场地的雪制都是均匀的”;美国全国公共广播电台称“运动员更喜欢制造出来的雪(manufactured snow),因为它更稳定”。

同样是人造雪,韩国用就是“稳定”“可靠”,中国用就是“坚硬”“危险”,可见西方媒体为了抹黑中国已经完全放弃了最基本的常识、逻辑和职业道德。

3. “中国队作弊”

西方媒体指责中国队作弊主要是集中在速滑项目。

在2月7日举行的女子500米短道速滑1/4决赛中,中国选手范可新被加拿大选手艾莉森 · 查尔斯带倒摔出赛道,最终无缘晋级。查尔斯摔倒的原因成了西方关注的焦点。一张在境外社交网络广泛流传的动图似乎显示范可新用手将赛道上的障碍物推到了查尔斯的脚下。加拿大的《国家邮报》、英国的《独立报》、《镜报》和美国的《雅虎体育新闻》、《福克斯体育新闻》等多家西方媒体纷纷凭借这张动图指责中国队作弊。

很多外国网友在看完他们的报道后表达了对中国的憎恶。一些评论认为“范可新将障碍物精准地推到其他选手的脚下,是经过长期(作弊)训练的结果”,也有人说“中国凭借东道主优势,让裁判对中国选手的犯规行为视而不见”、“中国应当被禁止举办冬奥会”,还有人借此发表种族歧视言论称“作弊和撒谎就是中国人的民族性”。

西方读者对中国的种族歧视言论

然而当时的实际情况是范可新接触冰面的左手,被身后的加拿大选手弗洛伦丝 · 布鲁内尔的膝盖踢到了,随后不小心碰到了冰上的障碍物,最终造成查尔斯滑倒。从现场拍摄的其他角度可以明显看出,范可新的手碰触障碍物是被动的无意之举。

在同一天举行的男子1000米速滑决赛,同样成了西方媒体抹黑的目标。看过比赛的人都知道当时匈牙利选手刘少林在终点线前伸出左臂阻挡中国选手任子威犯规。由于刘少林在同一场比赛中因为内道越蓝线违规超越已经犯规了一次,最终累计两次犯规被取消成绩,任子威夺得金牌。

然而韩国《中央日报》、美国福克斯和雅虎等几家外媒在这场比赛的报道中,全然不提刘少林阻挡任子威的事情,而是专门截取了任子威抓住刘少林左手和刘少林倒地瞬间的图片,十分恶毒地误导读者,暗示任子威是靠“拽倒”刘少林夺冠的。

福克斯新闻和雅虎体育截取的“任子威抓住刘少林左手”瞬间,暗示任子威犯规

不得不说,西方的这些攻击非常巧妙而且具有迷惑性。针对这些赛场上复杂的肢体冲突,外媒有意无意地忽略事情的全貌,专门发布对中国不利的角度。这些记者用似是而非的图片和文字煽动外国的读者仇视中国队和中国人,完美地诠释了什么叫做“混杂部分真相的谎言比直接说谎更有效”。

4. “防疫规定过于苛刻”

包括英国《卫报》、《镜报》、美国联合通讯社、全国公共广播电台和《今日美国》在内的多家西方媒体花了很大的篇幅指责北京冬奥的防疫规定和隔离宾馆。这些媒体援引的例子基本上都是一样的——

第一个例子是波兰短道速滑运动员纳塔利娅·马利谢夫斯卡。这位运动员在社交网络上抱怨道,隔离让她“哭到眼泪都干了”,还称自己过去一周一直活在恐惧和不确定之中。她因为被隔离错过了5日的500米短道速滑赛,但在比赛结束的第二天被释放。

我们完全可以理解运动员在经过了多年训练之后,在比赛开始前发现因为新冠无法上场的失望和痛苦。但是冬奥会的防疫规定是我们早就公布了的:来华参加冬奥的所有运动员必须提供96小时以内的两次核酸检测阴性的证明;如果没有打疫苗,必须先在北京隔离21天之后才能进入闭环;在选手村发现的阳性人员将会被送往医院或单独隔离,直到出现连续两次相隔24小时以上的阴性检测结果才可以被放回选手村或参加比赛。

我们这么做也是为了运动员和闭环内其他人员的安全。目前在闭环内虽然一直有零星的病例,但是并未出现病毒扩散传播的现象,这都是有赖于严格的防疫措施和负责的防疫人员。为了保护冬奥会上大多数人的安全,阳性运动员无法参赛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西方媒体援引的第二个例子是比利时钢架雪车运动员金·梅勒曼斯。这名运动员在抵京之后因为检测阳性被隔离,三天后,她再次进行连续两次核酸检测的结果均为阴性,满足参加训练和比赛的条件。梅勒曼斯以为自己可以直接回选手村,但是随后被转移到了另一处隔离宾馆。她立刻到社交网络上哭诉:“我不确定自己是否可以在这种孤独的状态下再撑14天或者参加比赛。”

CNN等西方媒体针对此事,先是大肆渲染了梅勒曼斯在来华前“十多次检测都是阴性”,暗示抵京后出现的阳性是中国检测机构的问题。在梅勒曼斯复阴之后,西方媒体称她被转移到了一个“单独的政府设施”(separate government facility),渲染恐怖气氛。

实际情况是由于梅勒曼斯的检测结果前后不一致,北京冬奥组委和国际奥委会为了保险起见,希望将她安置在选手村的单独房间内。但是当时选手村内刚好没有独立房间,所以暂时性地让她住在了村外的隔离宾馆。梅勒曼斯发帖抱怨后不久就被转移回了选手村,她本人也在社交网络上更新表示自己回到了村子,“我感觉很安全,现在可以在这里更好地训练了”。最终她的比赛没有受到影响。

除了个别的运动员对隔离有些抵触情绪,多数运动员还是理解和支持北京冬奥的防疫措施。例如美国自由式滑雪运动员阿伦·布隆克多次在公开场合称赞冬奥会的组织工作:“坦率地说,中国的防疫工作一流。实际上,一切都很了不起。所有人,从工作人员到核酸检测员,到住宿条件,这是我们参加过的水平最高的奥运会之一。”

布隆克的美国队友、自由式滑雪运动员亚历克斯 · 费雷拉和单板滑雪运动员特莎 · 莫德、澳大利亚的自由式滑雪运动员泰拉 · 奥尼尔、詹姆斯 · 马西森和贾卡拉 · 安东尼等很多国家的运动员都表达了类似的看法。

5. “伙食条件差”

令很多中国人想象不到的是,不少西方媒体都报道了北京冬奥的伙食条件不好。他们的方法依然是无限放大个例,我看到几乎英美所有的主流媒体都集中报道了俄罗斯冬季两项运动员瓦列里娅 · 瓦斯涅佐娃的经历。

瓦斯涅佐娃于2月3日在社交网络上分享了一张盒饭的图片,然后声称这是她“过去连续五天的早餐、午餐、晚餐”。从图片上看,盒饭中似乎有意大利通心粉、土豆、鸡肉和排骨。她说她每天只靠吃几口通心粉撑着,吃不下去其他的东西。

俄罗斯运动员瓦斯涅佐娃发布的隔离宾馆的盒饭照片

瓦斯涅佐娃在社交网络上写道:“我的胃很痛,我的脸色很苍白,我的眼睛周围有很大的黑眼圈。我要结束这一切。我每天都哭。我很累。我都瘦出骨头了。”她的这段话立刻成了各家西方媒体报道的标题。

西方媒体报道运动员“日日以泪洗面”(Image: Market Watch, USA Today)

对于这件事,我们并不确定她说的“连续五天早中晚饭全都一样”是否属实。瓦斯涅佐娃可能因为得病影响了胃口,再加上她还每天只吃一点通心粉,自然会出现体重下降的情况。

在瓦斯涅佐娃上网反映吃得不好的两天后,主办方就帮她改善了伙食条件。俄罗斯冬季两项团队发言人在网上发布了瓦斯涅佐娃新的隔离盒饭,其中包括两种肉类以及西蓝花、豌豆和胡萝卜,明显增加了蔬菜。主办方还给她的房间送去了一辆固定单车方便她恢复身体机能。“最重要的是,她的脸上终于挂上了微笑,”团队发言人对媒体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我只看到俄罗斯生活网(life.ru)和极个别中文媒体发布了新盒饭的图片。西方媒体报道此事的时候,全都只发布了瓦斯涅佐娃抱怨的旧盒饭图片,故意没有附上改善后的新盒饭的图片。西方媒体使用这种春秋笔法,无非是为了尽可能地加重读者对冬奥的负面印象。

俄罗斯生活网(life.ru)和极个别中文媒体发布的瓦斯涅佐娃的新盒饭

西方媒体攻击冬奥伙食条件的另一个依据,是德国运动员抱怨在高山滑雪滑降赛事上主办方没有提供热食,只有一些薯片、干果及巧克力。应该说,运动员本身食量就很大,在冬奥会零下气温中进行比赛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各个赛场确实有必要准备充足的热食供运动员及时补充能量。

英国《镜报》污蔑北京冬奥为人人为了生存而竞技的“饥饿游戏”(Mirror)

平心而论,即便是在理想的条件下举办奥运会这样大规模的国际赛事,都是一项巨大的后勤挑战,更别说是在新冠疫情中了。在去年的日本东京夏季奥运会上,就有很多的运动员抱怨生活条件不好:例如荷兰女子滑板运动员肯迪 · 雅各布曾说自己在隔离宾馆长达一个星期没有新鲜空气,德国运动员协会向国际奥委会投诉隔离房的条件像监狱一样差,英国竞走选手称东京奥运的食物像“冷的猪食”,等等等等。针对住宿条件的批评甚至在新冠前的俄罗斯索契冬奥会上已经层出不穷。

对于除了韩国人以外的大部分运动员和外国访客来说,本届冬奥会的住宿条件和伙食可以说是无可挑剔。美国单板滑雪运动员特莎 · 莫德多次赞扬奥运村的食物是她吃过最好的中国菜。她在 TikTok 上分享了很多自己在奥运村享用过的美食,并向粉丝介绍“北京(冬奥会)的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全新的、令人愉快的烹饪体验……中国的厨师会物尽其用,烹饪动物的各个部位”,她认为这“真的很酷”。

美国运动员特莎 · 莫德到北京之后,社交网络主页逐渐变成了“吃播”(TikTok)


被网友称为“豆包姐”的马耳他运动员珍妮丝 · 斯皮泰

奥运村的菜肴质量之高,以至于就连反华惯犯《纽约时报》也不得不专门发了一篇文章报道了奥运村风格多样的美食。文章写道,奥运村内的运动员、官员、志愿者和记者们在工作之余会互相传递信息和八卦,“交头接耳地谈论由手艺精湛的厨师烹制的地方菜肴,以及调酒师制作的经典鸡尾酒”。记者们甚至制作了一个共享文档,专门用来实时汇报哪里有什么好吃的。最终,文章在作者描述自己如何享受“入口即化”的北京烤鸭中结束。可见大部分人的舌头还是诚实的。

张家口(上四图)和延庆赛区(下三图)的部分美食(图:纽约时报)

6. “中国观众不给美国运动员喝彩”

在我看来,西方媒体关于冬奥会制作最“精良”的一篇报道,来自中国人民的老敌人CNN。在一篇标题为《名与怒:中国对美国出生的奥运选手反应截然不同》的文章中,CNN对中国网民针对谷爱凌、朱易和陈薇三名运动员发表的看法,进行了深入挖掘和精细加工。

CNN 针对谷爱凌、朱易和陈薇的深度报道

看完这篇文章之后,我不得不感慨作者对中国舆论场的洞悉之深,令人同时感到钦佩和恐惧。作者几乎可以说是毫无遗漏地报道了中文互联网上关于这三名运动员的全部负面看法,并对其中的一些言论进行了选择性地放大。

CNN通过摘取极少数网友的评论,试图将中国描述成一个缺乏包容心的“狂热民族主义国家”,其用心十分险恶。事实上大部分中国人愿意支持所有代表中国出战的华人或外族选手。反观美国,保守派主流媒体福克斯新闻在电视上公然指责“谷爱凌忘恩负义,背叛了这个不仅养育了她,还把她变成了世界级滑雪者的美国。而她为了赚钱背弃美国,她是可耻的。”无数美国网友在媒体的带领下对她发动网络暴力。《纽约时报》甚至刊文称在美国花样滑冰领域“亚裔比例过高”。中国和美国哪个国家更敏感、更脆弱、更缺乏包容心?不言自明。

7. “中国队在奖牌榜排第11”

关于奥运会的奖牌榜,国际奥委会和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惯例都是按照金牌数量排名,在金牌数量相等的时候再比银牌和铜牌的多寡。

国际奥委会官方网站的奖牌榜排名(olympics.com)

然而,北京冬奥会的美国独家转播商全国广播公司(NBC)和《纽约时报》《华尔街时报》等美国主流媒体,都选择了以奖牌总数而不是金牌数进行排名。改变排法之后的结果是美国从金牌榜的第四名往下滑了一位变成了奖牌榜的第五名,而中国直接跌出了前十,被大部分媒体的列表隐藏了起来。

美国全国广播公司的北京冬奥奖牌榜,中国队“被消失”(nbcolympics.com)

早在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的时候,美国媒体就干出了类似的事情。按照世界通用的排法,中国队当年得到了48块金牌位列第一,美国队以36块金牌排第二。然而按照美国媒体的排法,美国队总共获得了112块奖牌排第一,中国队总共获得了100块奖牌排第二。鉴于美国独特的排名方法和全世界其他任何一个大国都不一样,难怪有不少网友指责美国人输不起。

8. 其他莫名其妙的批评

西方媒体还有一些其他抹黑北京冬奥会的荒谬言论,例如称滑雪大跳台所在的首钢园是“邪恶的末日后设定”“像核工厂”,通过炒作电视收视率降低、故意忽略数字平台和流媒体破记录的浏览量,来论证北京冬奥是“历史上最不受欢迎的一届奥运会”,将推特上数百个提到“冰墩墩”“一起向未来”“北京2022”等话题的账号,污蔑为中国政府控制的“机器人”,等等等等。由于篇幅有限,本文就不一一展开详细剖析了。

在令人叹为观止的冬奥会闭幕式结束之后,《纽约时报》刊发了一篇标题为“冬奥落下帷幕,中国庆祝一场毫无乐趣的胜利”的文章对这届冬奥做出总结。作者称“这届奥运会在没有灾难的情况下结束,但被兴奋剂丑闻、欧洲日益紧张的局势以及对体育运动未来的焦虑所掩盖”,把俄罗斯运动员瓦利耶娃的兴奋剂争议和其他与中国或这届冬奥会毫无关系的国际议题生拉硬拽到一起。这只能用语无伦次和无能狂怒来形容了。中国人是否从这届冬奥会中得到了乐趣,我想大部分人心里都一清二楚。

西方媒体的宣传战策略

从以上的描述中,我们可以总结出西方媒体在宣传战(disinformation campaign)中运用的几种常见方法:

其一为对事件的全貌进行断章取义,故意呈现对中国不利的角度,以误导读者。例如污蔑范可新推障碍物和任子威拉倒刘少林、只报道电视收视率降低不报道流媒体收视率增加、用总奖牌数排名代替国际通用的金牌榜等。

其二为无限放大个例,违背比例原则。例如专门去采访极个别不习惯人造雪的已退役运动员、铺天盖地地报道三五个对冬奥会伙食和隔离条件不满意的人、以及挖掘新浪微博上少数纠缠谷爱凌的国籍问题或相信朱易是靠“走后门”得到名额的网络喷子和阴谋论者等。

其三为老调重弹,多次重复同一个谎言。相传出自纳粹宣传部长戈培尔的名言“谎言重复一千遍就会成为真理”,被西方媒体运用得炉火纯青。例如即便西方拿不出任何关于新疆“侵犯人权”的切实证据,他们依然会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在任何涉及中国的场合反反复复地宣扬这一看法,令一些读者信以为真。

其四为制造渲染恐慌情绪,煽动读者对中国的负面情绪。例如污蔑中国火炬手迪尼格尔“消失了”,将比利时运动员被转移至的隔离宾馆称为“政府设施”等。

其五为使用与正文内容矛盾的夸张标题。例如CNN关于首钢园的报道标题为《那是核工厂吗?北京奥运滑雪大跳台的背后》,然而记者在正文中承认了首钢园其实是一座废弃的钢厂;《华盛顿邮报》的一篇文章标题为《NBC北京冬奥收视率糟糕,但并不意味着冬奥会在衰落》,正文中却说由于越来越多的人使用数字化平台,北京冬奥会可能是美国历史上观看次数最多的赛事。

其六为信口开河,胡言乱语,为了反对而反对。例如《纽约时报》用俄罗斯运动员的兴奋剂争议和乌克兰的紧张局势去攻击北京冬奥会的组织工作等。

这些套路,外媒可以说已经运用的炉火纯青。但对着能揭穿BBC阴间滤镜的中国网友,这样的刻意歪曲抹黑已经很难有市场,甚至被外媒自己的读者抛弃。舆论环境的转变不是一朝之夕就能实现的,我们更应该发起有力反击,不能总是任由他们抹黑。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小婷
冬奥会 北京冬奥会 2022北京冬奥会 外媒看中国 外媒恶意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5.3%,一季度“开门红”能转化为“全年红”吗?

“以色列精心策划俩月,但严重低估了伊朗反应”

美国胁迫下,阿斯麦CEO最新涉华表态

他张嘴就来:不寻求与中国贸易战,但中企作弊…

乌克兰暗示西方“双标”,美欧:你们和以色列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