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汉清:提档又退档,北大坏了谁的规则和公平?

来源:观察者网

2019-08-12 08:05

邓汉清

邓汉清作者

武汉大学社会学院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邓汉清】

近日来,北京大学退档河南某考生的消息,成为网友们关注和讨论的热点话题,一度登上微博、知乎等媒体的热搜榜单。在感性的言论之外,也不乏很多理性和看似理性的讨论,大伙儿争论最多的一个问题便是北大到底违规了没。

在大部分人的眼中,北大退档考生的行为是对契约精神的一种违背,也是对规则的一种践踏。这使得大家义愤填膺,仿佛人人都成为了规则卫士。不一样的声音当然也存在着,除了无赖式的“你找不到证据,所以我不违规”的辩白之外,也不乏有看似合理的论述。

其中,对高校教育的自主权的发声,似乎显得掷地有声,无从批驳。按照这种说法的逻辑,招生是高校的招生,高校理应有一定的自主权,北大只不过放弃了一个招生指标,并不构成明显的违规。这种站在高校立场上讲的话,看起来合情合理,甚至让人产生对高校在招生中“无权”状况的同情。

后来事态的发展狠狠打了为北大说话的人的脸,北京大学公开承认这一做法的违规,并决定补录这两位被退档的同学。这是实实在在的违规,没有辩驳的余地!

规则之争到此应该要落下帷幕了,但我们的反思不应就此结束。从这一事件看出,在国家专项中,高校的自主权是极小的。那么是否应该如某些人所说,扩大高校招生的自主权呢?

如果高校拥有了完全的招生自主权,那么无论采用什么样形式的招生制度,结果都是可以想见的。最为典型的就是美国大学的申请制,美国教育机会在阶层间的不平等和美国的阶层固化是为大家所公认的。应星认为,李中清教授写作《无声的革命》的问题意识的源头便是对美国精英高等教育开放性的不满,由此造成了先入为主的对中国教育公平状况的乐观估计和“夸大修辞”。

《无声的革命》,李中清教授 著

大学获得完全的招生自主权之后,好的大学不可避免地会变成封闭的精英教育,这是很难避免的。原因有二,一个是精英的话语体系,另一个是经济理性的影响。

大学的目标是选拔优秀的人才,那么什么样的人是优秀的人才,这就不是空口说白话的事了,它必须要有一套评价标准,而这套评价标准背后必须要有话语体系的支持。在当前中国的高考制度中,分数是唯一的评价标准。在这个评价标准的话语体系中,高考作为一种较高层次的智力竞赛而存在,高考分数被看作是智力的一个指标,智力则是判断是否为优秀人才的标准。这种话语体系里,不同阶层之间是平等的。

而假如给了高校完全的招生自主权,这种评价的标准由高校来决定时,情况就会发生改变。就比如“素质”这样一个词的定义,为何说弹钢琴、写程序是一种素质,而爬树、摸鱼就不是一种素质呢?为什么在其他条件一样的情况下,我们倾向于认为普通话或者英文说得好的人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而不是方言说得好的人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呢?这就是因为背后有一套话语体系,这个话语体系是属于某一个阶层的,因而阶层之间是不平等的。

现在,精英阶层在教育机会获得中的优势地位,尚可被限定在由于更好的教育条件与教育资源而获得的更好的考试分数上;倘若这种评价体系变了,那么精英阶层的优势将会在方方面面得到体现。最后的结果就会变成美国那种封闭的精英教育,这是我们所不愿意看到的。

再说什么是经济理性。

教育实际上可以被看作一种人力资源的生产,在这个过程中,生源和学校都是重要的资源,在经济理性的驱使下,好的学校希望有好的生源,好的学生希望去好的学校。于个人,于国家这都是可以理解的,问题在于这种经济理性会倾向于形成一种封闭的教育,而非开放的教育。更为感性来看,这种经济理性不近人情,显得冷冰冰的。这种经济理性的影响,也便是造成北大退档事件的直接诱因。

尚能有所慰藉的是,这一事件发生在高考这一评价体系下,倘若发生在另外的评价体系下,北大退档的理由或许会变成“该学生普通话差,极有可能因为交流问题而完不成学业。”那时真是更令人无语吧。实际上,在大洋彼岸的美国,这种事情发生,只是表现得更为温柔,更为“合理”。

资料图:视觉中国

虽然教育公平定义的争论颇多,但若说教育公平的一个基本前提,就是教育不能成为阶层固化的幕后推手,恐怕并不会有多少质疑。我们对教育公平的一个期望,就是它不应有阶层间的机会差别,我们还希望教育能促进教育公平,促进阶层的流动。

那么为了实现这一点,在教育中,就应该有阶层流动的通道存在。而国家专项计划,就是作为一个直接可感的通道而存在。虽然它是以促进地区间的教育机会均等的逻辑设计的,但是在社会公众眼里,它是作为促进阶层间教育机会均等的角色出现的。因而对这一规则的践踏,就是对教育公平的一种践踏。

中国的高等教育是国家建立的,大学只是国家实施高等教育的一个具体化身。我们如果陷入西方式的权利思维里面,过于强调高校本身的权利,实际上就是在助推高校的“私化”,而削弱高等教育领域国家的存在价值。特别是在高校招生这样重要的,关乎教育公平、社会发展的问题上,我们不应该弱化国家的整体谋划与布局。国家建立的高等教育体系,不能成为某一个阶层“徇私”的领域。

那么回到这一事件的争论,网友们并不都是规则卫士、契约斗士,而是教育公平的卫士。网友们的愤怒来源于一种公认的能够维护教育公平的制度被公然践踏。但是,值得我们反思的问题是,为什么在诸多批评的观点中,显得最掷地有声、最有底气的说法,反而是对于其违反规则的指摘呢?

我们知道,一个观点能否有说服力,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这种观点能否符合强大的主流价值观。在许多教育不公平现象被包装得看似合理,在精英阶层努力合理化他们在教育中的优势地位的今天,教育公平的呼声显得无力。对于教育公平的呼喊与愤怒,竟然要借助市场价值观中的规则意识与契约精神才能表达,不得不说是一件令人感到悲哀的事情!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责任编辑:李泠
自主招生 高校招生 北京大学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伊朗:未收到威胁报告,核设施安全

以色列“报复”开始:伊朗多地传出爆炸声

5.3%,一季度“开门红”能转化为“全年红”吗?

“以色列精心策划俩月,但严重低估了伊朗反应”

美国胁迫下,阿斯麦CEO最新涉华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