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缘志|扒一扒炎黄传说背后的上古史实

来源:观察者网

2019-06-12 10:50

地缘志

地缘志作者

地缘研究爱好者社团

【10月7日,己亥年重阳恭祭轩辕黄帝典礼7日在黄帝陵人文初祖殿前举行。史前传说真假混杂,如今考古成果能为我们提供多少有效信息?】

(文/地缘志)

作为华夏民族的一份子,炎帝黄帝的故事大家多少都有了解:少典娶有蟜氏,生下炎帝和黄帝。之后,炎黄都迁往陕西黄土高原一带。炎帝在姜水之畔,以姜为姓,黄帝在姬水之滨,以姬为姓①。这时东夷部落在蚩尤的带领下强大起来,传说蚩尤有八十一个兄弟,个个铜头铁额,打败了炎帝。后来炎帝向黄帝求助,二人合力击败了蚩尤②。

虽然这些神话传说源于人们对祖先的遥远记忆,在辗转相传之间,张冠李戴、夸张附会等在所难免。在春秋战国时代,关于远古的人物事件已是众说纷纭,难以分辨正误。面对纷繁的异说,今天的人们凭借有限的材料,想要从神话传说中找出“史实”就更加困难了。但历史是神话的原型,出于一种文化本能,我们往往对这些神话中所包含的信息,有一种谜一般的执着。那么,中华文明到底起源何处,又是如何一步步发展的呢?古代神话中又包含多少可以被证实的信息呢?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中国最早进入农业社会的史前文化,都活跃在距今六七千年以前。最具代表性的是西部的仰韶文化和东部的大汶口文化。对这之前的史前文化知之甚少,比如裴李岗文化,磁山文化,北辛文化,大地湾文化,城背溪文化等。

其中,最值得一说的是裴李岗文化,其最早出现于公元前6500年左右③。从这个遗址中出土了相当数量的农业器具,比如石磨盘,石磨棒,石镰,石铲等④。

↑新郑县出土的裴李岗文化时期的石磨盘、石磨棒

↑《河南新郑裴李岗新石器时代遗址》开封地区文管会、新郑县文管会

↑《河南新郑裴李岗新石器时代遗址》开封地区文管会、新郑县文管会

↑新郑县博物馆出土石铲

↑《河南新郑裴李岗新石器时代遗址》开封地区文管会、新郑县文管会

↑裴李岗文化时期锯齿形石镰,收藏于新郑市博物馆

↑《河南新郑裴李岗新石器时代遗址》开封地区文管会、新郑县文管会

此时的裴李岗文化已经有相当发达的种植业。而且在这里出土了中国最早形似鼎器的陶器——三足钵。

↑《河南新郑裴李岗新石器时代遗址》开封地区文管会、新郑县文管会

甚至从一些出土的甲骨上发现了形似文字的刻符:

注意甲骨右侧有形似甲骨文“目”字的符号

这些都说明裴李岗文化可能发展到了较高的水准。

但到了公元前5000年左右时,发生了一场比较大的气候变化,中国东部地区平均气温下降1.4°~1.7°⑤,继而导致降水减少,土地荒芜,生存环境恶化,一些部落开始迁徙到其他地方,裴李岗文化逐渐走向消亡⑥。恰在此时兴起了我们比较熟悉的仰韶文化(公元前5000年-前3000年)和北辛-大汶口文化(公元前5300-前2500年),而且两大区域的文化特征在一定程度上都受到了裴李岗文化的影响⑦,距离也都十分的接近,因此我们有理由怀疑他们之间存在一定的继承关系。

单纯从地缘上讲,仰韶文化兴起于陕西甘肃一带,北辛-大汶口文化兴起于东部的山东丘陵一带,裴李岗文化则活跃在河南中部地区,处在东西两大文化之间,本身就处于一种枢纽位置上。

裴李岗文化以东是广阔的平原,地势平坦,河网众多,没有大山阻隔,与北辛文化之间交通的十分便利。同样的,北辛-大汶口文化依托山东丘陵,可以从北、西、南三个方向进行文化传播。在北辛文化的一些遗址中出土的三足壶、三足钵、陶碗等,与裴李岗文化中出土的极为相似。说明在裴李岗文化时期,两地之间鲁西南、苏北一带存在的诸多联系。

仰韶文化与裴李岗文化隔着高耸的秦岭和湍急的黄河。如果两种文化保持一定联系的话,其可能有两条路线。

第一条走秦岭北面的崤函古道。这里谷深狭长,地势险要,位置重要,是连接陕西和河南的最主要通道。著名的关中四关中的函谷关就是在这里。但一些学者认为,裴李岗文化在向西传播的过程中被渭河下游的白家文化所阻挡,因此从这里出土的白家文化文物中,裴李岗文化的影响较小,反而是在山西芮城县的东庄遗址中发现较多裴李岗文化因素⑧。这条线路可能因某种原因而中断。

第二条线路则是从豫中出发,向西走,再沿河谷翻越秦岭,到达陕西一带。南阳盆地北部的下王岗遗址属于裴李岗文化中的一个类型⑨,而在汉中、宝鸡附近的老官台文化遗址文物中,也发现了一些裴李岗文化因素⑩,说明从南阳盆地翻越秦岭的这条线路是很有可能的。

这条线路可以分为两条,一条是沿丹水谷地北行,一条是沿汉水继续西行。

丹水谷地两边山势相对崤函古道较低,河谷易于通行。历史上,刘邦灭秦,平定七国之乱,就是通过此道,关中四塞中的武关也是在这条走廊上。

走汉水线则是豫西转南阳盆地北部,沿汉水谷地到汉中盆地,再转而北上到陕西一带。

这条路线还可以再分成两条。一条从汉中平原直接穿狭道北行到陕西,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中的陈仓道,关中四塞中的大散关就是在陈仓道上。

另外一条则从沿着西汉水西行,从礼县往北走,到达陇西天水一带。走这条线需要翻过祁山,也正是《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六出祁山的地方。

到达天水一带后,再北上翻越陇山,继而东行,最后到达陕西地一带。

陇山北部有关中四塞中的萧关,我们熟知的古诗——王维的《使至塞上》中“萧关逢候骑”中的萧关,就是在此。

陇山南段则是著名的关陇古道,这里是丝绸之路西行的第一大关口,也是中原王朝与游牧民族争夺最激烈的地区之一。由于位置重要,谷地小道众多,历代王朝在此设置的关隘有几十处之多,因此,陇山南段又被称为关山。

不管怎样,史前这些文明之间,因为这种地缘关系保持着一定的联系,使得各个文明之间可以交流,文化和技术得以扩散。

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前3000年左右时,中国东部地区经历了两次比较大的气候波动。第一次发生在公元前4500年-前4000年,一次发生在公元前3300年左右。(11)但就像英国大历史学家汤因比说的那样:文明的演进源于不断的应对环境变化而带来的挑战。(12)以仰韶文化为代表的史前西部文化,和以大汶口文化为代表的史前东部文化,成功的应对了这种环境变化而繁盛起来,并渐渐向周边发展,在中原一带产生了越来越多的交流。

从地缘上看,农业文明的发展、扩散都是跟着水源和耕地走,二者兼备的地方往往都是农业文明兴盛的地方。东西部史前文化的交流存在两条大的路线,除了我们上面说的崤函古道外,第二条则是在山西的汾河、桑干河一线上。这里的地缘构造呈现半封闭状态,东西分别被太行山和吕梁山隔绝,中间恰有运城盆地,临汾盆地,太原盆地,忻定盆地,大同盆地这五个适宜耕种的河谷平原,像珍珠链一样沟通了东西部的交流。

仰韶文化在向东发展的过程中,其中一支可能沿着崤函古道发展到了华北平原,另外一支则是沿着汾河-桑干河走廊发展到了华北平原。

而古代的文化传播,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通过贸易和交往等和平方式来进行,更多的是殖民和战争的方式来完成。东西两大文化在接触之后,产生了巨大的文化碰撞,并最终融合新的中华文化。

如果把史书记载,神话故事,地缘分析等线索结合一下。我们发现了一些微妙的联系:

传说少典居住在新郑一带,裴李岗文化也在新郑一带

炎黄有过迁徙,裴李岗文化末期也有过迁徙

炎黄都兴起于陕西,仰韶文化也兴起于陕西

炎黄在涿鹿一带和蚩尤打过仗,仰韶文化的一支也发展到涿鹿宣化一带

因此,我们做了个大胆的推测:

少典、炎帝、黄帝、蚩尤等,可能不是指某个人的名字,而是指部落名(13)。少典生炎帝黄帝,说明其可能是华夏部落的前身。传说其活跃在现在的新郑地区,原型很有可能是公元前6000年-前5000年的裴李岗文化。在公元前5000年左右,因为气候变化迫使少典部落开始向西迁徙,其中的一支沿着丹水谷地向被迁到现在的陕西武功县一带(姬水),成了后来的黄帝部落。一支部落沿着汉水西行、翻越秦岭、陇山迁徙到现在的陕西宝鸡附近(姜水),成了后来的炎帝部落。

公元前3000年时,气候又开始变得干燥,各个部落为了追逐水源又开始迁徙。而夸父追日的传说反映的很可能是,华夏部落追寻者太阳向东迁徙的故事。夸父口渴,喝干了渭河水和黄河水,说明当时的黄河、渭河因降水减少而出现了断流。夸父依旧口渴,在前往大泽时,渴死在路上,很可能说的是华夏部落在迁徙的途中遭遇持续干旱与灾难。最后夸父的手杖化作桃林,更像是一种重新定居下来的诗意说法。

华夏部落向东走到华山一带时,出现了分歧。黄帝部落选择继续向东,先是在河洛一带站稳脚跟,继而向东迁徙占据新郑一带(14)。这里河流众多,地势平缓,土地肥沃,且地处中原核心的位置区域,交通便利,黄帝部落因此而兴盛起来。炎帝等部落选择往东北走,其相继占有了汾河、桑干河流域。但这些地区相对黄帝部落、东夷部落所在的中原一带,位置偏北,气候偏冷,降水偏少,北狄人也越来越多,这无疑都限制了炎帝部落的发展空间。炎帝部落向东发展到华北平原,与蚩尤率领的部落发生冲突。炎帝求助于黄帝,黄帝派一支军队北上与蚩尤大战于涿鹿,并派另一支军队则向东进军,偷袭了蚩尤部落的大本营山东丘陵一带。最终打败蚩尤,成为了华夏共主。

参考文献:

1、《国语•晋语四》“昔少典娶有娇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

又引自《水经注•渭水》“岐山又东,迳姜氏城南,为姜水”。

2、《史记》张守节《正义》注引《龙鱼河图》。

另有《太平御览•黄帝轩辕氏》: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造立刀戟,威震天下,黄帝不敌。

亦有《史记•五帝本纪》:“黄帝者,……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

3、靳松安:《试论裴李岗文化的分期与年代》,《中原文物》,2007年第6期,第36页。

4、开封地区文管会、新郑县文管会:《河南新郑裴李岗新石器时代遗址》,1977年

百度百科中 新郑县博物馆图片,

以及网络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7ac4c10102x5xs.html

5、施雅风等:《中国全新世大暖期的气候波动与重要事件》,《中国科学》,1992年第12期,B辑,1305页-1307页。

6、魏继印:《论气候变迁与中原文明中心地位的形成》,《中原文物》,2011年第5期,第23页。

7、韩建业:《裴李岗文化的迁徙影响与早期中国文化圈的雏形》,《中原文物》,2009年第2期,12页-15页

8、袁广阔:《关于裴李岗文化一支西迁的问题》,《华夏考古》,1994年第3期,41-46页。

9、同上

10、同上

11、施雅风等:《中国全新世大暖期的气候波动与重要事件》,《中国科学》,1992年第12期,B辑,1305页-1307页。

12、汤因比:《历史研究》

13、《史记索引》:少典者,诸侯国号,非人名也。

14、《太平御览》中《帝王世纪》:“黄帝都有熊”

责任编辑:吴立群
考古 考古发现 中华文明复兴 视频新闻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6年增加两倍”,美军高官又炒:中国速度“惊人”

NASA局长抹黑中国登月,连专业常识都不顾了

“中国报价太香,加税50%都吓不跑美国买家”

挺巴抗议席卷全美高校,大批学生遭逮捕

习近平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